1.5.1有理数的加法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1有理数的加法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14 05:4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1.5.1有理数的加法
第一章 有理数
【2024新教材】2025-2026学年冀教版数学 七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第一页:标题页
1.5.1 有理数的加法
—— 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学会有理数加法运算
(右下角添加授课教师姓名及日期:2025 年 7 月 30 日)
第二页:引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进行数量相加的情况。比如,小明向东走了 5 米,又向东走了 3 米,那么他总共向东走了多远呢?如果小明先向东走了 5 米,然后又向西走了 3 米,此时他在什么位置呢?这里涉及到的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负数相加,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啦。
第三页:有理数加法的探究(同号两数相加)
情境分析:
一个物体向正方向移动 3 米,再向正方向移动 2 米,那么两次移动后物体的位置是向正方向移动了多少米?
我们用数轴来表示这个过程,从原点出发,先向右移动 3 个单位长度(表示移动 3 米),再向右移动 2 个单位长度(表示又移动 2 米),此时物体在原点右边 5 个单位长度处。
用算式表示为:\(( + 3)+( + 2)= + 5\)。
若一个物体向负方向移动 3 米,再向负方向移动 2 米,两次移动后物体的位置是向负方向移动了多少米?
同样在数轴上表示,从原点出发,先向左移动 3 个单位长度(表示移动 - 3 米),再向左移动 2 个单位长度(表示又移动 - 2 米),此时物体在原点左边 5 个单位长度处。
用算式表示为:\(( - 3)+( - 2)= - 5\)。
法则总结: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第四页:有理数加法的探究(异号两数相加)
情境分析:
一个物体向正方向移动 5 米,再向负方向移动 3 米,那么两次移动后物体的位置在哪里?
在数轴上,从原点出发,先向右移动 5 个单位长度(表示移动 + 5 米),再向左移动 3 个单位长度(表示移动 - 3 米),此时物体在原点右边 2 个单位长度处。
用算式表示为:\(( + 5)+( - 3)= + 2\)。
若一个物体向正方向移动 3 米,再向负方向移动 5 米,两次移动后物体的位置如何?
在数轴上,从原点出发,先向右移动 3 个单位长度(表示移动 + 3 米),再向左移动 5 个单位长度(表示移动 - 5 米),此时物体在原点左边 2 个单位长度处。
用算式表示为:\(( + 3)+( - 5)= - 2\)。
当一个物体向正方向移动 5 米,再向负方向移动 5 米时,物体回到了原点。
用算式表示为:\(( + 5)+( - 5)=0\),这就是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的情况。
法则总结: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0。
第五页:有理数加法的探究(一个数与 0 相加)
情境分析:
一个物体不移动(相当于移动 0 米),然后再向正方向移动 3 米,或者先向正方向移动 3 米,然后不移动,结果都是物体向正方向移动了 3 米。
用算式表示为:\(3 + 0 = 3\),\(0 + 3 = 3\)。
若物体不移动,然后向负方向移动 3 米,或者先向负方向移动 3 米,然后不移动,结果都是物体向负方向移动了 3 米。
用算式表示为:\(( - 3)+0 = - 3\),\(0+( - 3)= - 3\)。
法则总结:
一个数同 0 相加,仍得这个数。
第六页:有理数加法法则汇总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例如:\(( + 4)+( + 6)= + (4 + 6)= + 10\);\(( - 2)+( - 7)= - (2 + 7)= - 9\)。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例如:\(( + 8)+( - 3)= + (8 - 3)= + 5\);\(( - 9)+( + 4)= - (9 - 4)= - 5\)。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0。
例如:\(5+( - 5)=0\);\(( - \frac{1}{2})+\frac{1}{2}=0\)。
一个数同 0 相加,仍得这个数。
例如:\(0+( - 12)= - 12\);\(15 + 0 = 15\)。
第七页:例题解析(一)
例题 1:计算下列各式
(1)\(( - 3)+( - 9)\);(2)\(( - 4.7)+3.9\);(3)\(\frac{1}{2}+( - \frac{2}{3})\);(4)\(0+( - 6)\)。
解:(1)\(( - 3)+( - 9)\),这是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 “-”,并把绝对值相加,\(\vert - 3\vert+\vert - 9\vert = 3 + 9 = 12\),所以\(( - 3)+( - 9)= - 12\)。
(2)\(( - 4.7)+3.9\),这是异号两数相加,\(\vert - 4.7\vert = 4.7\),\(\vert 3.9\vert = 3.9\),\(4.7 > 3.9\),取绝对值较大的数\(- 4.7\)的符号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4.7 - 3.9 = 0.8\),所以\(( - 4.7)+3.9 = - 0.8\)。
(3)\(\frac{1}{2}+( - \frac{2}{3})\),先通分,\(\frac{1}{2}=\frac{3}{6}\),\(-\frac{2}{3}=-\frac{4}{6}\),这是异号两数相加,\(\vert\frac{3}{6}\vert=\frac{3}{6}\),\(\vert - \frac{4}{6}\vert=\frac{4}{6}\),\(\frac{4}{6}>\frac{3}{6}\),取绝对值较大的数\(-\frac{4}{6}\)的符号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frac{4}{6}-\frac{3}{6}=\frac{1}{6}\),所以\(\frac{1}{2}+( - \frac{2}{3})=-\frac{1}{6}\)。
(4)\(0+( - 6)\),一个数同 0 相加,仍得这个数,所以\(0+( - 6)= - 6\)。
第八页: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 + b = b + a\)。
例如:\(3+( - 5)=( - 5)+3\),\(3+( - 5)= - 2\),\(( - 5)+3 = - 2\),验证了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 + b)+c = a+(b + c)\)。
例如:\((2 + 3)+( - 5)=2+(3+( - 5))\),\((2 + 3)+( - 5)=5+( - 5)=0\),\(2+(3+( - 5))=2+( - 2)=0\),验证了加法结合律。
第九页:例题解析(二)
例题 2:运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1)\(24+( - 15)+7+( - 20)\);(2)\(\frac{1}{3}+( - \frac{3}{4})+( - \frac{1}{3})+\frac{1}{4}\)。
解:(1)\(24+( - 15)+7+( - 20)\)
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将正数与正数结合,负数与负数结合,即\((24 + 7)+[( - 15)+( - 20)]\)。
先计算括号内的:\(24 + 7 = 31\),\(( - 15)+( - 20)= - 35\)。
再计算:\(31+( - 35)= - 4\)。
(2)\(\frac{1}{3}+( - \frac{3}{4})+( - \frac{1}{3})+\frac{1}{4}\)
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将同分母的数结合,即\([\frac{1}{3}+( - \frac{1}{3})]+[( - \frac{3}{4})+\frac{1}{4}]\)。
先计算括号内的:\(\frac{1}{3}+( - \frac{1}{3}) = 0\),\(( - \frac{3}{4})+\frac{1}{4}= - \frac{2}{4}=-\frac{1}{2}\)。
所以结果为\(0+( - \frac{1}{2})= - \frac{1}{2}\)。
第十页:课堂练习
填空题:
\(( - 5)+( - 7)=\);\(3+( - 8)=\);\(( - 4)+4=\);\(0+( + 9)=\)。
比\(- 3\)大\(5\)的数是______;\(- 2\)与\(- 8\)的和是______。
选择题:
计算\(( - 3)+5\)的结果是( )
A. - 2 B. 2 C. - 8 D. 8
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a + b\)的值为( )
A. 0 B. 1 C. - 1 D. 2
计算下列各题:
(1)\(( - 12)+( - 18)\);(2)\(20+( - 14)\);(3)\(( - \frac{1}{2})+\frac{3}{4}\);(4)\(( - 3.5)+0\);(5)\(12+( - 5)+8+( - 15)\);(6)\(\frac{3}{5}+( - \frac{1}{2})+( - \frac{3}{5})+\frac{1}{2}\)。
第十一页:课堂小结
有理数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符号,并用大绝对值减小绝对值;互为相反数两数相加得 0。
一个数与 0 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
加法结合律\((a + b)+c = a+(b + c)\)。
在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时,要先判断加数的类型,再根据相应法则进行计算,合理运用运算律可简化计算过程。
第十二页:作业布置
教材第 XX 页习题 1.5 第 1、2、3 题。
计算下列各题:
(1)\(( - 13)+( - 17)\);(2)\(4+( - 9)\);(3)\(\frac{2}{3}+( - \frac{3}{5})\);(4)\(( - 1.8)+2.6\);(5)\(15+( - 7)+( - 15)+27\);(6)\(( - \frac{1}{4})+\frac{1}{3}+( - \frac{3}{4})+\frac{2}{3}\)。
已知\(\vert a\vert = 3\),\(\vert b\vert = 5\),求\(a + b\)的值。
某出租车一天下午以鼓楼为出发地在东西方向营运,向东为正,向西为负,行车里程(单位:km)依先后次序记录如下:\(+ 9\)、\(- 3\)、\(- 5\)、\(+ 4\)、\(- 8\)、\(+ 6\)、\(- 3\)、\(- 6\)、\(- 4\)、\(+ 10\)。
(1)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出租车离鼓楼出发点多远?在鼓楼的什么方向?
(2)若每千米的价格为 2.4 元,司机一个下午的营业额是多少?
思考:在有理数加法中,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举例说明。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能准确说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会判断一个命题及它的逆命题的真假性,掌握证明命题真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命题、逆命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经历探究互逆定理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及命题真假的判断。
能正确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难点
判断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性,理解原命题为真,其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命题的真假。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一些简单的命题,如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如果 a=b,那么 a =b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提问:能否交换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得到新的命题?新命题是否成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
(二)讲授新课(25 分钟)
互逆命题
给出互逆命题的定义: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
举例说明:如原命题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它的逆命题是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互逆命题的概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写出 3 - 5 个命题,并交换写出它们的逆命题。
命题真假的判断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对于真命题,需要通过推理证明;对于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以刚才的命题为例,分析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性。如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是真命题,而它的逆命题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是假命题,因为两个相等的角不一定是直角,还可能是锐角或钝角等。
让学生自己判断之前小组讨论中写出的命题及其逆命题的真假性,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逆定理
给出互逆定理的定义: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举例说明:如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是互逆定理。
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只有当定理的逆命题为真命题时,才有逆定理。
(三)例题讲解(15 分钟)
例 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
(1)如果 a = 0,那么 ab = 0。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分析:
(1)逆命题为 “如果 ab = 0,那么 a = 0”,这是假命题,因为当 b = 0 时,ab = 0,a 不一定为 0。
(2)逆命题为 “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这是假命题,因为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可能是相似三角形。
(3)逆命题为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是真命题,它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例 2:证明命题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是真命题。
分析: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然后进行证明。
已知:在△ABC 中,∠B = ∠C。
求证:AB = AC。
证明:作∠BAC 的平分线 AD,交 BC 于点 D。
因为 AD 平分∠BAC,所以∠BAD = ∠CAD。
在△ABD 和△ACD 中,
∠B = ∠C,
∠BAD = ∠CAD,
AD = AD(公共边),
所以△ABD≌△ACD(AAS)。
所以 AB = AC。
(四)课堂练习(10 分钟)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
(1)如果 x = 2,那么 x = 4。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对顶角相等。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2)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
(3)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
(4)假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假命题。
(五)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
强调: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也不一定为假。
(六)布置作业(5 分钟)
课本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解题过程,判断命题真假时要说明理由。
拓展作业:收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至少两个互逆命题,并分析它们的真假性。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在判断命题真假和写逆命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
2.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提高运算能力.
3.会用有理数的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回顾 1、下列各组数中,哪一个数的绝对值大?
(1)7和4; (2)-7和4; (3)7和-4; (4)-7和-4。
2、说明下列用负数表示的量的实际意义
(1)小兰第一次前进了5米,接着按同一方向又前进了-2米;
(2)北京的气温第一天上升了3℃,第二天又上升了-1℃;
(3)东方汽车向东走了4千米之后,再向东走了-2千米。
3、根据上述问题,回答
(1)小兰两次一共前进了几米?
(2)北京的气温两天一共上升了几度?
(3)东方汽车一共向东走了几千米?
课堂导入
演示1
+1
-1
(+1) +(-1)=
0
动物王国举办奥运会,蚂蚁当火炬手,它第一次从数轴上的原点上向正方向跑一个单位,接着向负方向跑一个单位.蚂蚁经过两次运动后在哪里?如何列算式?
课堂导入
问题1 小学学过的加法是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0相加,引入负数后,加法有哪几种情况?
正数+正数
正数+ 0
正数+负数
负数+负数
负数+ 0
新知探究
知识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
问题2 在东西走向的马路上,小明从O点出发,第一次走5米,第二次继续走3米,问小明两次一共向东走多少米?
(1)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
+3
+8
(+5)+(+3)= +8
同向情况: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新知探究
知识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2)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3
-5
-8
(-5)+(-3)= -8
结论: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新知探究
知识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
异向情况:
(3)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2
(+5)+(-3)= +2
+5
-3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4)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3
-5
-2
(-5)+(+3)= -2
结论: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新知探究
知识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
问题3 在东西走向的马路上,小明从O点出发,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5)= 0
+5
-5
结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新知探究
知识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
问题4 在东西走向的马路上,小明从O点出发,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结论: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5
(-5)+ 0 = -5
新知探究
知识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
归纳:
(1)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和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新知探究
知识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
( - 4 ) + ( - 8 ) = - ( 4 + 8 )= - 12
↓ ↓ ↓
同号两数相加 和取相同符号 通过绝对值化归
为算术数的加法
( - 9 ) + ( + 2 ) = - ( 9 - 2) = -7
↓ ↓ ↓
异号两数相加 取绝对值较大 通过绝对值化归
的加数的符号 为算术数的减法
同号两数之和——这是名符其实的和,做加法。
异号两数之和——表面上叫“和”,其实是做减法。
新知探究
知识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

(1)(+8)+(+5)
=+(8+5)
=+13.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
解:
(2)(+2.5)+(-2.5)
=0.
问题5 计算:
(1)(+8)+(+5); (2)(+2.5)+(-2.5);
(3) (4)
新知探究
知识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3)
(4)
新知探究
知识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
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基本解题思路:
1.先判断类型(同号、异号等);
2.再确定和的符号;
3.最后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
新知探究
知识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
问题6 海平面的高度为0m.一艘潜艇从海平面先下潜40m,再上升15m.求现在这艘潜艇相对于海平面的位置.(上升为正,下潜为负)
-50m
-40m
-30m
-20m
-10m
0m
海平面
解:潜水艇下潜40m,记作-40m;上升15m,记作+15m.
根据题意,得
(-40)+(+15)
=-(40-25)
=-25(m)
答:现在这艘潜艇位于海平面下25米处.
新知探究
知识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
知识点1 同号两数加法法则
1. [母题 教材P18例1]计算(-3)+(-2)的结果等于( A )
A. -5 B. -1
C. 5 D. 1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用“>”或“<”填空:
(1)如果 a >0, b >0,那么 a + b 0;
(2)如果 a <0, b <0,那么 a + b 0.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新考法·法则解释法]填表:
加数 加数 和的符号 和的绝对值 和
+7 +13 + 20 20
-7 -13 - 20 -20

20
20

20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知识点2 异号两数加法法则
4. 计算2+(-3)的结果是( C )
A. -5 B. 5
C. -1 D. 1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2023·连云港]如图,数轴上的点 A , B 分别对应数 a ,
b ,则 a + b 0.(用“>”“<”或“=”填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母题 教材P21例1]计算:
(1)(-25)+(-35);
【解】(-25)+(-35)=-(25+35)=-60.
(2)(-12)+(+3);
【解】(-12)+(+3)=-(12-3)=-9.
(3)(+8)+(-7);
【解】(+8)+(-7)=+(8-7)=1.
(4)0+(-7).
【解】0+(-7)=-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知识点3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应用
7. [新考向·传承数学文化]我国是最早进行负数运算的国家,
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在其著作《九章算术注》中,用不
同颜色的算筹(小棍形状的记数工具)分别表示正数和负数
(白色为正,黑色为负),如图①表示的是(-13)+(+23)=
10的计算过程,则图②表示的计算过程是( A )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 (+31)+(-43)=-12
B. (-31)+(+43)=12
C. (+13)+(+34)=47
D. (-13)+(+34)=2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2023·温州]如图,比数轴上点 A 表示的数大3的数是
( D )
A. -1 B. 0
C. 1 D. 2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易错点 计算时考虑问题不全而漏解
9. [新考法·逆向思维法]马小哈在计算一道有理数运算题|
(-3)+■|时,一不小心将墨水泼在作业本上了,其中
“■”是被墨水污染看不清的一个数,他便问同桌,同桌
故弄玄虚地说:“该题计算的结果等于6”,那么被墨水
污染的数是( D )
A. 3 B. -3
C. 3或-9 D. -3或9
【点拨】
因为|(-3)+■|=6,所以(-3)+■=±6,所以
■=-3或9.故选D.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利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10. [母题 教材P21例1]计算:
(1) +(-2.71)+(+1.69);
【解】原式=(-3.6)+(-2.71)+(+1.69)=(-6.31)+(+1.69)=-4.6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 .
【解】原式=|-5.5+4.25|+(-7+5.5)=1.25
+(-1.5)=-0.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利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求值
11. 已知| a |= ,| b |= ,且 b < a ,求 a + b 的值.
【解】因为| a |= ,所以 a =± .
因为| b |= ,所以 b =± .
因为 b < a ,所以 a = , b = 或- ,
所以 a + b = 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利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实际应用
12. [情境题·生活应用]某天一个巡警骑摩托车在一条南北走
向的大道上巡逻,他从岗亭出发,巡逻了一段时间后停
留在 A 处,规定以岗亭为原点,向北为正,这段时间行
驶记录如下(单位:km):
+10,-9,+7,-15,+6,-14,+4,-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A 处在岗亭哪个方向?距离岗亭多远?
【解】(+10)+(-9)+(+7)+(-15)+(+6)+(-14)+(+4)+(-2)=-13(km).
答: A 处在岗亭南方,距离岗亭13 k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若摩托车行驶1 km耗油0.03 L,油箱中有3 L油,巡
警最后能否返回岗亭?
【解】|+10|+|-9|+|+7|+|-15|
+|+6|+|-14|+|+4|+|-2|+|-13|=10+9+7+15+6+14+4+2+13=80(km),
0.03×80=2.4(L),2.4<3.
答:巡警最后能返回岗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有理数的加法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有理数加法的实际运用
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和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随堂练习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