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线段长短的比较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 线段长短的比较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14 05:5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2.3 线段长短的比较
第二章 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
【2024新教材】2025-2026学年冀教版数学 七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第一页:标题页
2.3 线段长短的比较
—— 掌握比较方法,理解线段中点
(右下角添加授课教师姓名及日期)
第二页:引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比较物体的长短,比如比较两根铅笔的长度、两条绳子的长短等。这些实际物体的长短比较,其实都可以抽象为线段长短的比较。线段是有长度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以及与线段长度相关的重要概念 —— 线段的中点。
第三页: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一)—— 叠合法
定义:把两条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另一个端点落在同一侧,根据另一个端点的位置关系来比较线段的长短。
操作步骤:
将线段\(AB\)和线段\(CD\)的一个端点重合,比如让点\(A\)与点\(C\)重合。
使线段\(AB\)和线段\(CD\)落在重合端点的同一侧。
观察另一个端点的位置:
若点\(B\)与点\(D\)重合,则线段\(AB\)与线段\(CD\)相等,记作\(AB = CD\)。
若点\(B\)在线段\(CD\)上,则线段\(AB\)比线段\(CD\)短,记作\(AB < CD\)。
若点\(B\)在线段\(CD\)的延长线上,则线段\(AB\)比线段\(CD\)长,记作\(AB > CD\)。
实例:比较两根小棒的长短,我们可以将它们的一端对齐,然后看另一端的位置,就能知道哪根长、哪根短,这就是叠合法的实际应用。
第四页: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二)—— 度量法
定义: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再根据长度的大小来比较线段的长短。
操作步骤:
用刻度尺的 0 刻度线与线段的一个端点对齐。
读取线段另一个端点所对应的刻度值,这个值就是线段的长度。
比较两条线段长度的数值大小:数值大的线段长,数值小的线段短,数值相等则线段等长。
实例:测量课本的长和宽,得到长是 26 厘米,宽是 18 厘米,由此可知课本的长大于宽,即表示长的线段比表示宽的线段长。
注意:使用度量法时,要注意刻度尺的单位,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第五页:两种比较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
操作方式
特点
适用场景
叠合法
通过线段的重合直观比较
直观形象,不需要测量工具
可以直接接触的线段,或在图纸上可操作的线段
度量法
测量长度后比较数值
精确,需要借助刻度尺
需要知道具体长度的情况,或线段不便直接叠合的情况
联系:两种方法都能比较出线段的长短,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第六页:线段的中点
定义: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图形表示: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则\(AM = MB=\frac{1}{2}AB\),或\(AB = 2AM = 2MB\)。
实例:一根 10 厘米长的线段,其中点把它分成了两条各 5 厘米长的线段。
几何语言描述:
因为点\(M\)是线段\(AB\)的中点,所以\(AM = MB\)。
若\(AM = MB\),且点\(M\)在线段\(AB\)上,则点\(M\)是线段\(AB\)的中点。
第七页:例题解析(一)—— 比较线段长短
例题 1:如图,已知线段\(AB\)和线段\(CD\),用叠合法比较它们的长短。
解:将点\(A\)与点\(C\)重合,使线段\(AB\)和线段\(CD\)在同一侧。观察发现点\(B\)在线段\(CD\)的延长线上,所以\(AB > CD\)。
例题 2:用刻度尺测量出线段\(EF\)和线段\(GH\)的长度,其中线段\(EF\)的长度是 3.5 厘米,线段\(GH\)的长度是 4 厘米,比较它们的长短。
解:因为 3.5 厘米\(<4\)厘米,所以\(EF < GH\)。
第八页:例题解析(二)—— 线段中点的应用
例题 3:已知线段\(AB = 8\)厘米,点\(C\)是线段\(AB\)的中点,求线段\(AC\)的长度。
解:因为点\(C\)是线段\(AB\)的中点,所以\(AC=\frac{1}{2}AB\)。
又因为\(AB = 8\)厘米,所以\(AC=\frac{1}{2} 8 = 4\)厘米。
例题 4:如图,点\(M\)是线段\(AB\)的中点,点\(N\)是线段\(AM\)的中点,若\(AB = 12\)厘米,求线段\(AN\)的长度。
解:因为点\(M\)是线段\(AB\)的中点,所以\(AM=\frac{1}{2}AB=\frac{1}{2} 12 = 6\)厘米。
又因为点\(N\)是线段\(AM\)的中点,所以\(AN=\frac{1}{2}AM=\frac{1}{2} 6 = 3\)厘米。
第九页: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方法:利用圆规和直尺可以画出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先用直尺画一条射线\(AC\)。
用圆规量取已知线段\(AB\)的长度(即把圆规的两脚分别落在点\(A\)和点\(B\)上)。
保持圆规两脚的距离不变,把圆规的一个脚落在射线\(AC\)的端点\(A\)上,另一个脚在射线\(AC\)上截取点\(B'\),则线段\(AB'\)就是与线段\(AB\)相等的线段,即\(AB'=AB\)。
实例:要画一条与已知线段\(MN\)相等的线段,就可以按照上述方法操作,画出的线段与\(MN\)长度相同。
第十页:课堂练习
填空题:
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常用的方法有______和______。
若点\(P\)是线段\(AB\)的中点,且\(AB = 10\)厘米,则\(AP=\)______厘米。
如图,用叠合法比较线段\(AB\)和\(CD\)的长短,可知\(AB\)______\(CD\)(填 “\(>\)”“\(<\)” 或 “\(=\)”)。
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线段的中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B. 若\(AP = PB\),则点\(P\)是线段\(AB\)的中点
C. 比较线段长短时,叠合法比度量法更准确
D. 两条线段的长短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已知线段\(AB = 6\)厘米,点\(C\)在直线\(AB\)上,且\(BC = 2\)厘米,则线段\(AC\)的长度是( )
A. 4 厘米 B. 8 厘米 C. 4 厘米或 8 厘米 D. 无法确定
解答题:
(1)已知线段\(a\)和线段\(b\)(\(a > b\)),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a - b\)。
(2)已知线段\(AB = 14\)厘米,点\(C\)是线段\(AB\)上一点,\(BC = 6\)厘米,点\(D\)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AD\)的长度。
第十一页:课堂小结
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
叠合法:通过重合端点,观察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比较。
度量法:测量长度后比较数值大小。
线段的中点: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中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即\(AM = MB=\frac{1}{2}AB\)。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利用圆规和直尺,通过截取的方法完成。
在解决与线段中点相关的问题时,要注意结合图形,运用中点的性质进行计算。
第十二页:作业布置
教材第 XX 页习题 2.3 第 1、2、3、4 题。
填空题:
若线段\(AB = 5\)厘米,线段\(BC = 3\)厘米,且点\(B\)在线段\(AC\)上,则\(AC=\)______厘米。
点\(M\)是线段\(AB\)的中点,若\(AM = 3\)厘米,则\(AB=\)______厘米,\(BM=\)______厘米。
解答题:
(1)用刻度尺测量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并比较它们的长短。
(2)已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BC\)的中点,若\(AB = 20\)厘米,求线段\(AD\)的长度。
(3)如图,已知线段\(a\)、\(b\),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c\),使\(c = a + 2b\)。
思考:如果点\(C\)不在线段\(AB\)上,而是在直线\(AB\)上,且\(AB = 10\)厘米,\(BC = 3\)厘米,那么线段\(AC\)的长度是多少?画图说明。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能准确说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会判断一个命题及它的逆命题的真假性,掌握证明命题真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命题、逆命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经历探究互逆定理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及命题真假的判断。
能正确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难点
判断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性,理解原命题为真,其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命题的真假。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一些简单的命题,如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如果 a=b,那么 a =b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提问:能否交换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得到新的命题?新命题是否成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
(二)讲授新课(25 分钟)
互逆命题
给出互逆命题的定义: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
举例说明:如原命题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它的逆命题是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互逆命题的概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写出 3 - 5 个命题,并交换写出它们的逆命题。
命题真假的判断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对于真命题,需要通过推理证明;对于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以刚才的命题为例,分析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性。如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是真命题,而它的逆命题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是假命题,因为两个相等的角不一定是直角,还可能是锐角或钝角等。
让学生自己判断之前小组讨论中写出的命题及其逆命题的真假性,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逆定理
给出互逆定理的定义: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举例说明:如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是互逆定理。
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只有当定理的逆命题为真命题时,才有逆定理。
(三)例题讲解(15 分钟)
例 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
(1)如果 a = 0,那么 ab = 0。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分析:
(1)逆命题为 “如果 ab = 0,那么 a = 0”,这是假命题,因为当 b = 0 时,ab = 0,a 不一定为 0。
(2)逆命题为 “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这是假命题,因为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可能是相似三角形。
(3)逆命题为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是真命题,它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例 2:证明命题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是真命题。
分析: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然后进行证明。
已知:在△ABC 中,∠B = ∠C。
求证:AB = AC。
证明:作∠BAC 的平分线 AD,交 BC 于点 D。
因为 AD 平分∠BAC,所以∠BAD = ∠CAD。
在△ABD 和△ACD 中,
∠B = ∠C,
∠BAD = ∠CAD,
AD = AD(公共边),
所以△ABD≌△ACD(AAS)。
所以 AB = AC。
(四)课堂练习(10 分钟)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
(1)如果 x = 2,那么 x = 4。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对顶角相等。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2)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
(3)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
(4)假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假命题。
(五)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
强调: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也不一定为假。
(六)布置作业(5 分钟)
课本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解题过程,判断命题真假时要说明理由。
拓展作业:收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至少两个互逆命题,并分析它们的真假性。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在判断命题真假和写逆命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1.经历比较线段长短的过程,理解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理解并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基本事实,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意义,培养几何直观.
学习目标
小明
小华
我比你高!
你哪有我高啊!
比一比
服了吧!
小明
小华
喔,原来你比我高!
1.68
1.70
课堂导入
想一想:
要比较两根绳子的长短,你有几种方法
1.可以用尺子分别量两根绳子的长度,然后比较.
2.可以将两根绳子叠合在一起,就可以比较出来.
——度量法
——叠合法
新知探究
知识点1 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问题1 我们在生活中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以此为启发,想一想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度量法
用尺分别度量出两个同学的身高,将所得的数值进行比较.
叠合法
让两个同学站在同一平地上,脚底平齐,观看两人的头顶,直接比出高矮.
新知探究
知识点1 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线段的长短比较
比较线段AB,CD的长短.
C D
A B
1.度量法:
2.叠合法:
分别测量AB,CD的长度,可知AB将其中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使其一端点与另一线段的一端点重合,然后观察两条线段另外两个端点的位置作比较.
可知AB新知探究
知识点1 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C
D
1. 若点 A 与点 C 重合,点 B 落在C,D之间,那么 AB CD.
(A)
B

叠合法结论:
C
D
A
B
B
(A)
2. 若点 A 与点 C 重合,点 B 与点 D ,那么 AB = CD.
3. 若点 A 与点 C 重合,点 B 落在 CD 的延长线上,那么 AB_____CD.
重合

B
A
B
A
C
D
(A)
(B)
新知探究
知识点1 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问题2 画在黑板上的线段是无法移动的,在只有圆规和无刻度的直尺的情况下,请大家想想办法,如何再画一条与它相等的线段?
在可打开角度的最大范围内,圆规可截取任意长度,相当于可以移动的“小木棍”.
新知探究
知识点1 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已知:线段 a,作一条线段 AB,使 AB=a.
第一步:用直尺画射线 AF;
第二步:用圆规在射线 AF 上截取 AB = a.
所以线段 AB 为所求线段.
a
A F
a
B
在数学中,我们常限定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这就是尺规作图.
新知探究
知识点1 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尺规作图的要点:
1.直尺只能用来画线,不能量距;
2.尺规作图要求作出图形,说明结果,并保留作图痕迹.
新知探究
知识点1 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 大桥北起嘉兴市,跨越宽阔的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市,全长36km. 大桥建成后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缩短了约120km. 你知道这是根据什么原理吗?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线段的基本事实及两点间的距离
问题3 如图:从 A 地到 B 地有四条道路,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 A 地到 B 地的最短道路?如果能,请你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图上画出最短路线.


A
B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线段的基本事实及两点间的距离


A
B
经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关于线段的基本事实: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作两点之间的距离..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线段的基本事实及两点间的距离
1.七年级(1)班的同学想举行一次拔河比赛,他们想从两条大绳中挑出一条最长的绳子,请你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  )
A.把两条大绳的一端对齐,然后同一方向上拉直两条大绳,另一端在外面的即为长绳
B.把两条绳子接在一起
C.把两条绳子重合,观察另一端情况
D.没有办法挑选
A
随堂练习
2.如图,AB=CD,则AC与BD的大小关系是( )
A. AC>BD B. AC<BD
C. AC=BD D. 不能确定
C
随堂练习
3.把一条弯曲的河道改直,可以缩短行程,这样做的依据是(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C.线段可以比较大小
D.线段有两个端点
A
随堂练习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B.线段MN就是M,N两点之间的距离
C.在连接两点的所有连线中,最短的连线的长度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
D.从武昌到广州,火车行驶的路程就是武昌到广州的距离
C
随堂练习
知识点1 比较线段的长短
1. [新考法·度量法]如图,比较线段 a 和线段 b 的长度,结果
正确的是( B )
A. a > b B. a < b
C. a = b D. 无法确定
(第1题)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点拨】
根据用刻度尺测量两条线段的结果解答. a =3.5
cm, b =4 cm,可得 a < b .
2. [2024·邯郸丛台区月考]有两条线段 AB 和 CD ,李明很难
判断出它们的长短,因此他借助于圆规,操作如图所示,
由此可得出 AB CD . (填“>”“<”或“=”)
(第2题)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知识点2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 [2024·定州期末]如图,平面上有射线 AP 和点 B 、点 C ,
用尺规按下列要求画图,并保留画图痕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在射线 AP 上截取 AD = AB ;
(3)连接 BC ,并延长 BC 到点 E ,使 CE = BC ;
(4)连接 DE .
【解】如图所示:
(1)连接 AB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知识点3 两点之间的距离
4. 如图,线段 AB =8 cm,延长 AB 到点 C ,若 AB =2 BC ,
则 A , C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 D )
A. 4 cm B. 6 cm
C. 8 cm D. 12 cm
【点拨】
因为 AB =2 BC =8 cm,所以 BC =4 cm.所以 AC =
AB + BC =8+4=12(cm),故选D.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新考法·分类讨论法]点 B 在直线 AC 上,线段 AB =5,
BC =3,则 A , C 两点间的距离是( C )
A. 8 B. 2
C. 8或2 D. 无法确定
【点拨】
当点 B 在线段 AC 上时, AC = AB + BC =5+3=8;
当点 B 不在线段 AC 上时, AC = AB - BC =5-3=2,故
选C.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知识点4 线段的基本事实(性质)
6. [2024·郑州校级调研]如图,从 C 地到 B 地有①②③3条路
线可以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 )
A. 路线①最短
B. 路线②最短
C. 路线③最短
D. 路线①②③长度都一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点拨】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路线②是最短的,
故选B.
B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2024·郓城期末]生活中,有下列两个现象,对于这两个现
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D )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均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释
B. 均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来解释
C. 现象1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释,现象2用两点确
定一条直线来解释
D. 现象1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来解释,现象2用两点之
间,线段最短来解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线段的长短比较
尺规作图
线段长短的比较
线段的基本事实
度量法
叠合法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课堂小结
两点之间的距离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