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20《狼》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20《狼》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2 21:4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 蒲松龄 -
01
02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教学目标
03
联系生活实际,分析故事寓意。
课前预习
学生自读《狼》,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句,大致理解文意。
情境导入
预设: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说过很多有关狼的故事和成语,能说出一些吗?
《狼来了》、披着羊皮的狼、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与狼有关的故事,读后你一定能从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蒲松龄的父亲蒲槃,读书未遂功名,转而弃儒经商。蒲松龄童年随父读书,青年时热衷于科举。19岁时,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试皆列第一,考中秀才。但从此以后,科场不利,始终未得一第。43岁时补廪膳生。51岁时到济南参加乡试,不料第二场抱病退场,结果落第而归。从此,他绝迹科场,直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76岁时依窗危坐而逝。
作品简介
《聊斋志异》大约在蒲松龄20岁时写起,至40岁初具规模。以后逐步修改、增补,直到晚年,方告完稿。《聊斋志异》的故事来源有三:一是改编民间的传说和故事,二是编写亲友提供的材料,三是据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而编撰。其主要内容是歌颂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揭露封建官吏的罪恶,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等。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它“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指出了《聊斋志异》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继唐代传奇小说之后,中国文言小说的又一高峰。
  郭沫若先生为蒲松龄故居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1.重点词句
成果展示:
(1)重点词语读音
倚(yǐ) 苫(shàn)
弛(chí) 少(shǎo)
顷(qǐnɡ) 诈(zhà)
(2)重点句子
①而 / 两狼之并驱 / 如故。
②顾 / 野有麦场。
③其一 / 犬坐 / 于前。
④意将隧入 / 以攻 / 其后也。
⑤禽兽之变诈 / 几何哉?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疏通文意
其一 / 犬坐于前。(其中一只像狗一样坐着)
投以骨(拿一块骨头扔给它)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是两只狼却跟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不敢靠近,凶狠地注视着屠户)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们的诡诈手段有多少呢)
3.一句话概括文意
晚归的屠户和两只狼斗智斗勇的故事。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品读词句,把握形象
探究任务:品读词语,分析狼的形象,思考屠户的心理变化。
探究方法:
1.画出文中描写狼的动作、神态的词语或句子,品读这些词句,分析狼的形象。
2.阅读课文,画出屠户在与狼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描写屠户心理、动作的句子,分析屠户的心理变化。
3.组内完成分析,形成结论,小组代表展示。
成果展示:
1.品读词语,分析狼的形象
①“缀行”与“并驱”
“缀行”,紧跟着走。狼紧跟那么远,在寻找时机,写出狼的狡猾;“并驱”:两狼一起追赶,凸显狼的凶相毕露。这两个词同样是追赶之意,却写出了狼不同的情态,写出了狼的形象变化,写出了情势越来越紧张,可见作者用词精当。
品读词句,把握形象
明确:
品读词句,把握形象
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前”指向前,“眈眈”即凶狠注视的样子。“眈眈”二字言短意丰,表现出狼的凶狠和狡猾的特点。这句话表达出狼的矛盾心理。
明确:
③狼“目似瞑,意暇甚”的目的是什么?假寐诱敌的目的又是什么?
“瞑”,闭上眼睛;“暇”,悠闲。前狼假寐,后狼偷袭,前后夹击。这几句把狼的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
明确:
小结:我们从对狼的神态的描写中品读出狼的贪婪、凶狠和狡猾的特点。
2.品读屠户心理变化
表现出屠户害怕和侥幸的心理。
①“屠惧,投以骨。”
②“屠大窘”——“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屠大窘”:屠户非常害怕。“奔倚其下”,屠户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暴起”,突然跳起。“转视”,转身看见。“断其股”,砍断了狼的大腿。其中“奔倚其下,弛担持刀”非常重要,是全文的转折。从屠户角度,写出了屠户的心理变化,由非常害怕变成放弃幻想,主动防御,准备反抗;从情节角度,狼和屠户气势的强弱开始变化,狼由强转弱,屠户由弱转强。
品读词句,把握形象
1.作者对屠户与狼的斗争故事持什么态度?找出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
读出中心,思考启示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最后一段中,哪个字表现了作者的态度?末段中几个虚词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笑”,表明了作者对狼的嘲讽态度。“矣”,突出狼的“黠”;“而”,表转折,与前文形成对比,两狼顷刻被消灭,突出作者的态度;“哉”,表反问,是无疑之问,强调禽兽变诈手段的有限;“耳”,罢了,不屑一顾,表轻蔑,与“笑”连用,强化嘲讽的情感。
读出中心,思考启示
3.同学们结合小说内容想一想,最终狼为什么会失败?屠户为什么会胜利?
从屠户的角度来说,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正如蒲松龄在文章结尾发出的议论“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点拨:
从狼的角度来说,做狼不能太贪婪,要学会适可而止。
读出中心,思考启示
4.这里的狼,不仅仅是凶狠狡猾的代表,还代表了我们内心的恐惧。比如,很多同学害怕文言文,于是想了很多办法来逃避,但情况没有丝毫缓解。那么,此时,我们可以拿起手中的“刀”直面恐惧。面对文言文,我们有哪些学习的好方法呢?
读出中心,思考启示
预设:学会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预设: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文章大意。
预设: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测大意。
预设:可以找文章的中心句。
……
拓展提升
明确:
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志”,记录。“异”,奇闻异事。郭沫若对此书的评价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我们从文章中走出来,作者是在借狼写人。讽刺像狼一样的恶人,警告那些如狼的贪者、虐者。刺贪刺虐不直接表达,而是用曲折的方式借助动物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志怪志异小说中的“志异文化”。我们读过的《西游记》,里面写的是猴猪马兔,妖魔鬼怪,神仙佛祖,但实际上也是写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
推荐阅读《聊斋志异》,链接传统文化。
拓展提升
这些故事反映出人和动物关系的另外一面,即和谐相处。大家想知道狐狸精、獐鼠精、乌鸦精在书中是什么样子的吗?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聊斋志异》,相信你们会找到满意的答案。
《聊斋志异》中还有大量的以人和动物关系为题材的作品,如《毛大福》,写医生为难产的狼接生,医生被诬陷时,狼为他洗刷冤情。《绿衣女》写一只小绿蜂化作少女陪伴书生读书,后来为感谢书生的救命之恩,她投身墨池,走后写了个“谢”字。
词语积累
一词多义
副词,仅,只。

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动词,停止。
动词,敌对,这里是攻击的意思。

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名词,敌人,这里指屠户。
词语积累
名词,这里指神情、态度。

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动词,打算,企图。
介词,把。

投以骨
以刀劈狼首
介词,用。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连词,来。
词语积累
代词,指狼。

屠乃奔倚其下
代词,指麦场。
其一犬坐于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代词,指屠户。
场主积薪其中
恐前后受其敌
代词,指柴草堆。
代词,指狼。
词语积累

屠乃奔倚其下
乃悟前狼假寐
副词,才。
词语积累
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代词,指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又数刀毙之
久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助词,的。
词语积累
名词用作动词,敌对,这里是攻击的意思。
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名词用作动词,挖洞。
恐前后受其敌
狼不敢前
一狼洞其中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其一犬坐于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词语积累
特殊句式
倒装句
  投以骨
省略句
  顾野有麦场
句首省略主语“屠夫”。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骨投”。
课堂小结
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它是反面形象,是坏人的象征,杀狼理所当然,顺理成章。那么狼真的是那么可憎可恶吗?抛开课文,联系社会,我们对狼还有别的认识吗?请同学们课后查找相关资料,看看其他作者眼中的狼。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2.本课后阅读《狼三则》的第一则和第三则。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