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物态变化(复习课件)(64页)2024九年级上册九年级物理上册单元复习系列(鲁科版(五四学制)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一章 物态变化(复习课件)(64页)2024九年级上册九年级物理上册单元复习系列(鲁科版(五四学制)2024)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科版(五四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14 07:3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第十一章 物态变化
九年级上册 鲁科版
单元课件
初春,冰雪消融;
盛夏,阴雨连绵;
深秋,露往霜来;
严冬,冰封雪冻。
伴随着四季轮转,水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之间不停地相互转化。
海洋、陆地的水蒸发后进入大气。
大气中的水蒸气又凝结成雨或雪等落下。水的物态变化形成水循环,水循环维持全球水资源平衡。
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第十一章 物态变化
九年级上册 鲁科版
单元课件
运输生鲜产品时,为什会常用冰块保鲜?
夏日炎炎,游完泳刚从水中上岸的人,为什么还会感到冷?
寒冷的冬天,室外的雪人为什么会日渐缩小?
俗语“霜前冷、雪后寒”中蕴含着什么样的物理道理?
温度及其测量
01
熔化与凝固
02
汽化与液化
03
水循环与水资源
05
升华与凝华
04
单元内容
1. 知道温度及摄氏温度的规定;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了解温度常见值;了解温度计使用规则。
2. 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定义,了解常见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能辨别晶体和非晶体。
3. 知道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知道沸腾前和沸腾时温度特点,知道沸腾的条件;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4. 知道升华和凝华,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5. 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
学习目标
单元重点 1. 摄氏温度的规定及温度计的使用规则。
2. 六大物态变化的概念及特点。
3. 熔化、凝固和沸腾图像。
4. 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现象。
单元难点 1. 对物态变化中吸热、放热现象的判断。
2. 对熔化、凝固和沸腾图像的分析。
3. 用物态变化解释水循环。
重点难点
知识图谱
第1节 温度及其测量
考点串讲
知识一 温度
1.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温度来表示。
2. 摄氏温度
(1)摄氏度(℃):温度计上的字母℃或C表示采用的是摄氏温度。
(2)规定:把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位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
在 0 ℃和100 ℃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扩大到0℃以下,100℃以上。
知识一 温度
3. 读数方法:
如人的正常体温为“37℃”,读做“37摄氏度”;
黑龙江漠河2023年1月的最低温度为-53 ℃,读作:零下53摄氏度。
4. 常见温度值
(1)氢弹爆炸中心的温度超过 107℃;
(2)太阳表面约6000℃;
(3)用作深度制冷剂的液氮温度可低于-196℃(千万不能用手直接触碰液氮,必须佩戴专门的防冻手套)。
(4)舒适洗澡水的温度约40℃;
(5)舒适的环境温度约26℃。
知识二 温度计及其使用
1. 温度计
(1)常用温度计的原理: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温度计的构造:玻璃泡较大、玻璃管很细。
常见的液体温度计中,里面的液体有的用水银,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
知识二 温度计及其使用
2.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温度计前,首先要看清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测量时应将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3)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知识二 温度计及其使用
3. 体温计
(1)特殊构造: 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细弯管”。
(2)量程与分度值:测量范围是 ,分度值是 。
(3)量程与分度值:测量前,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把水银甩回玻璃泡内;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一、温度
【例题1】比较0℃的水和0℃的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水比0℃的冰冷
B.它们的冷热程度是相同的
C.0℃的冰比0℃的水冷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B
【详解】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0℃的水和0℃的冰温度相同,所以它们的冷热程度是相同的。
故选B。
一、温度
【例题2】 下列对温度的描述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约是42℃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
C.河南冬天的温度约为-30℃
D.人感觉舒适的温度约为25℃
【答案】D
【详解】A.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在37℃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水的凝固点是0℃,冰箱冷冻室中的水能够结冰,说明温度不高于0℃,故B不符合题意;
C.河南冬季气温最低气温在-10℃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一般情况下,人感觉比较舒适的温度比人正常体温要低,人感觉舒适的温度约为25℃,故D符合题意。
二、温度计及其使用
【例题1】如图为两个自制的温度计:玻璃小瓶相同,在橡皮塞上各插进一根吸管。把小瓶同时插入一杯热水中,过一会儿则会看到(  )
A.两支温度计水银柱上升的高度相同,示数相同
B.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两支温度计示数相同
C.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示数较小
D.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答案】B
【详解】同一杯热水说明最后温度计示数应该相同。玻璃泡中水银量相等,说明水银受热后膨胀程度相同,即增大的体积是相同的,内径的不同影响的是水银柱升高的高度。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二、温度计及其使用
【例题2】 小红同学在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
(1)如图甲,她的做法存在的错误是______ ;
读数时,图乙中正确的方法是_____(选填“a”、
“b”或“c”);
(2)改正错误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
则测得水的温度是_______℃;
【答案】(1)温度计玻璃泡与容器底接触;b。(2)22℃。
【详解】(1)图甲操作的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与容器底接触。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正确的是b。
(2)由图丙知,温度计分度值为1℃,读数为22℃。
二、温度计及其使用
【例题3】 如图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___________ 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______(选填“甲”甲或乙“乙”);体温计______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是因为体温计的结构决定的,所以体温计使用前必须要______。
【答案】(1)温度计玻璃泡与容器底接触;b。(2)22℃。
【详解】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图甲中温度计的量程是35℃ 42℃,分度值为0.1℃;示数为37.8℃;图乙温度计的量程是 20℃ 100℃,分度值为1℃;能够测量沸水温度的是乙温度计;
图甲为体温计,在下端有一个极细的缩口,离开人体后,遇冷收缩,使上方的液体不能够回到玻璃泡内,因此它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使用前应“甩一下”使缩口上方的水银回到玻璃泡中。
温度及其测量可以归纳为一原理、二规定、三类温度计、四注意。
一原理:是指常用温度计的原理;
二规定:是指0℃与100 ℃是如何规定的;
三类温度计:是指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三者的主要区别;
四注意:是指温度计的四条注意事项,——会选、会放、会读、会记。
第2节 熔化与凝固
考点串讲
知识一 熔化与凝固
1. 定义: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
(2)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
2. 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
(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先变软,后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且随着加热时间的
延续温度逐渐升高。
知识一 熔化与凝固
3. 凝固时温度变化特点:
(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虽然继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先变稀,后变软,最后变为固体,且随着加热时间的延
续温度逐渐降低。
知识二 熔点和凝固点
1. 晶体与非晶体:
(1)定义: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作晶体。
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作非晶体。
(2)生活中的晶体:金属、钻石、冰、海波、食盐、萘等。
生活中的非晶体:石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知识二 熔点和凝固点
2. 熔点与凝固点:
(1)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作熔点。
(2)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作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知识三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1. 熔化吸热:
(1)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2)用熔化吸热解释生活现象:
用碎冰保鲜海鲜,“化雪冷”,冰镇饮料解热等;
2. 凝固放热:
(1)物质在凝固过程中要放出热量。
(2)用凝固放热解释生活现象:
北方的冬天气温低,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使菜窖内温度不致于太低,菜不致于冻坏。
知识三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3. 熔化与凝固的条件:
(1)熔化条件:
一是温度达到熔点;二是继续吸收热量。
(2)凝固条件:
一是温度达到凝固点;二是继续放出热量。
一、熔化与凝固
【例题1】先进战机机身会采用一种微胶囊自修复材料,其原理是在金属内部埋植固态合金,当机身出现裂纹,系统会控制加热装置工作,使微胶囊内的合金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液态流出并填充裂纹,然后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固态合金从而实现损伤修复,如图所示。液态合金变成固态过程中要 热量。
【答案】 熔化 凝固 放出
【解析】[1]机身的微胶囊内的合金是固态,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
[2][3]合金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凝固时,不断放出的热量。
一、熔化与凝固
【例题2】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里记载了铸造“万钧钟”和“鼎”的方法,先后用泥土制作“模骨”,“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在油蜡上刻上各种图案(如图),然后在油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壳。干燥之后,“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油蜡流出形成空腔,在空腔中倒入铜液,待铜液冷却后,“钟鼎成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炙化其中油蜡”是升华过程 B.“炙化其中油蜡”是液化过程
C.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固过程 D.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华过程。
【答案】 C
【解析】AB.“炙化其中油蜡”是固态的油蜡变成液态的蜡水,因此是熔化的过程,故AB错误;
CD.铜液冷却成钟鼎是液态的铜液变成固态的铜,因此是凝固的过程,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二、熔点 凝固点
【例题3】如图是“某物体熔化规律”的图像,则:(1)在第 10 min时,该物质处于___状态;(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2)该物质从熔化开始到完全熔化整个程持续了___ min;(3)该物质 晶体,因为它有 ;该物质的凝固点是_____ ℃。
【答案】见解析。
【解析】(1)由图像知,BC段即第3min至第15min是晶体熔化过程,所以第10min,该物质在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该物质从第3min开始熔化,第15min熔化完成,持续了12min。
(3)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为45摄氏度不变,熔点和凝固点都为45℃,所以是晶体。
二、熔点 凝固点
【例题4】市场上有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下图中能反映该过程的是( )
【答案】B。
【解析】这种“神奇物质”是一种晶体,水温高于55℃时,“神奇物质”吸热,“神奇物质”达到55℃后会慢慢熔化,直至水温与“神奇物质”同温时,熔化停止,此时“神奇物质”可能部分熔化,也可能全部熔化。
三、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例题5】沥青路面在烈日下由硬变软,在这个过程中沥青的温度不断升高,说明沥青是 (晶体/非晶体)。它在熔化时要 (吸/放)热。司母戊鼎在制作时,需要先将提炼出来的铜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液体,倒入模具中, (选填“吸”或“放”)热凝固后便可成型。
【答案】见解析。
【解析】[1][2]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可以看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否变化,变化,则为非晶体,不变,则为晶体。烈日下,沥青路面吸热后逐渐变软,该过程中沥青的温度不断升高,即沥青没有一定的熔点,所以沥青是非晶体,它在熔化时要吸热。[3]将提炼出来的固态铜加热熔化为液态的液体。[4]液态的铜水倒入模具中,放热凝固成固态后便可成型。
第3节 汽化与液化
考点串讲
知识一 汽化 液化
1. 定义: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
2. 特点:
(1)汽化:吸收热量。
(2)液化:放出热量。
知识二 沸腾
1. 定义: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2. 沸腾的现象:
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水中生成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3.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
沸腾时:对水加热,但水温保持不变。
知识二 沸腾
4. 沸点:
(1)定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特性来区分不同的物质。
(2)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5.沸腾的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
知识三 蒸发
1. 概念: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作蒸发。
(1)蒸发不受温度限制,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是缓慢的汽化现象。
2.蒸发制冷:
液体蒸发吸热,所以蒸发有制冷作用。
3.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知识三 蒸发
4. 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比较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不 同 点 发生部位
温度条件
剧烈程度
温度变化
影响因素
知识四 液化
1. 常见液化现象:
雾、露、雨、“白气”;夏天手持冰的矿泉水瓶外的水珠;夏天手持冰的矿泉水瓶外的水珠;液化石油气等。
2.液化方法:
(1)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2)压缩体积: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同时使它降低到一定温度,例如氮气。
一、汽化 液化
【例题1】在清晨,人们经常看到湖面上大雾逐渐散去,这是(  )
A.升华现象 B.凝华现象 C.汽化现象 D.熔化现象
【解析】C。
【解析】大雾逐渐散去,是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现象。
故选C。
一、汽化 液化
【例题2】如图,夏天从冰箱中拿出的鸡蛋放置一段时间后表面会出现许多小水珠,下列关于小水珠形成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冰箱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鸡蛋内部冒出的“寒气”液化形成的
C.鸡蛋内部的水渗出壳外
D.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解析】D。
【解析】夏天,鸡蛋刚从冰箱拿出来,鸡蛋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鸡蛋壳,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鸡蛋表面。
故选D。
二、沸腾
【例题3】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B.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C.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会,所以水的沸腾有时不需要吸收热量
【解析】B。
【解析】A.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而酒精温度计的量程为-80℃~60℃,故A错误;
B.由图知道,甲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应是沸腾前的情况,故B正确;
C.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故D错误.
二、沸腾
【例题4】 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
(1)图甲中温度计示数为______℃;
(2)加热4分钟后,水开始沸腾,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
的图像,分析图像可得:水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_____;
(3)通过分析图像中的数据还可以发现,水面上方的大气压___标准大气压。
【解析】见解析。
【解析】(1)[1]由图甲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5℃。
(2)[2]由图乙可知水沸腾后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3)[3]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大气压越低,液体的沸点越低;由图乙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8℃,所以水面上方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三、蒸发
【例题5】在物理探究活动中,某同学在手上涂抹酒精,过了一会儿,酒精消失,手感到凉凉的。根据以上证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A.酒精发生了蒸发现象
B.酒精蒸发需要吸热
C.酒精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D.酒精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解析】AB。
【解析】A.某同学在手上涂抹酒精,过了一会儿,酒精消失,酒精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蒸发现象,故A符合题意;
BCD.酒精消失,手感到凉凉的,说明酒精蒸发可以吸收热量,不能得到酒精温度越高,蒸发越快,酒精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的结论,故B符合题意,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四、液化
【例题6】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我国科技工作者将“热棒”插入冻土,
成功解决了“冻土工程”这一世界性难题。如图所示,热棒是碗口粗细
的铁棒,高出地面约2m,在路基下还埋有5m,整个棒体是中空的,
里面封装有适量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氨
热量变成气态氨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散热,气态氨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又沉入了棒底。这样不断循环,避免冻土融化造成路基崩塌。
【解析】吸收 液化。
【解析】[1]路基温度上升,液氨吸收热量,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汽化现象。
[2]通过散热片散热,气态氨放热液化成液氨沉入棒底。
四、液化
【例题7】关于“观察水蒸气液化”的实验,下列几个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烧瓶内水的减少主要是因为水的沸腾
B.金属盘中放冰块可使液化现象更明显
C.瓶口上方的“白气”是大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该实验中是通过降低温度使水蒸气液化的。
【解析】C。
【解析】A.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内的水会吸收热量,发生沸腾现象,汽化为水蒸气,烧瓶内水的减少主要是因为水的沸腾,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使盘的温度低一些,可以在盘中加些冰块,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在烧瓶口上方可以看到大量的“白气”生成,这是瓶内的水汽化成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该实验中瓶口冒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金属盘,由气态液化成液态的小水珠,这一过程是通过降低温度使水蒸气液化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第4节 升华与凝华
考点串讲
知识一 升华与凝华
1. 定义: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升华。
(2)凝华:物质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华。
2. 升华和凝华现象:
卫生球变小、冬天冰冻衣服变干是升华; 霜、雾凇、冰花、雪是凝华。
3. 特点: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一、升华 凝华
【例题1】在试管中放少量固态碘,塞紧塞子后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的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的碘。在上述实验中,碘经历的过程是(已知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约114℃,沸点约184℃。)(  )
A.熔化和凝固 B.汽化和液化 C.升华和凝华 D.吸热和放热
【答案】CD。
【解析】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在试管中放少量固态碘,塞紧塞子后放入热水中,固态的碘吸热升华为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因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约为114℃,大于水的沸点100℃,故碘不会熔化;将试管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碘蒸气放热凝华成固态的碘,碘经历的过程是先升华后凝华,先吸热后放热,故AB不符合题意,CD符合题意。
一、升华 凝华
【例题2】.用飞机向云层撒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出现下列物态变化,其中放热的是( )
A.干冰迅速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 B.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为小水珠
C.小雨滴在下落过程中部分汽化为水蒸气 D.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
【答案】D。
【解析】A.干冰迅速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为小水珠,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B不符合题意;
C.小雨滴在下落过程中部分汽化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C不符合题意;
D.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符合题意。
第5节 水循环与水资源
考点串讲
知识一 水循环与水资源
1. 水循环:
物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造就了雪山和湖泊。
2. 云、雨、冰雹及雪花的形成:
温阳光晒暖的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以后,与冷空气接触,水蒸气便液化成为小水滴,大量的小水滴悬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小水滴相互聚集,就会凝结成大水滴下降成雨。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更加寒冷的气流,小水滴就会凝固成小冰珠,最后有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到地面;
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凝华成微小的冰晶,这些冰晶聚集起来就变成雪花飘落大地。
知识一 水循环与水资源
3. 物态变化的“362”:
知识一 水循环与水资源
水循环与水资源
【例题1】自然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物态变化,吸放热情况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
A. 冰雪消融 B. 雾绕险峰 C. 露润绿叶 D. 雾凇结成
【答案】A。
【解析】冰雪消融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所以冰雪消融的吸放热情况与其它三个不同,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A B C D
水循环与水资源
【例题2】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甲为_____ 态,由乙到丙是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见解析。
【解析】由图知,丙到甲放热,甲到乙放热,所以丙为气态,甲为液态,乙为固态。
乙到丙是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所以是升华。
课堂巩固
第十三章 内能
1.关于温度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待测液体中立刻读数
B.图乙: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C.图丙:温度计读数时,视线沿A、B、C方向均可
D.图丁:温度计的读数是38.4℃
【答案】B。
【解析】A.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待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跟容器壁,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故A错误;
B.一般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故B正确;
C.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相平,所以视线沿B方向,AC方向不正确,故C错误;
D.图丁为体温计,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示数是37.7℃,故D错误。
课堂巩固
2.如图所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打铁花”,演出时师傅先在空旷场地搭建一个棚子,并利用熔炉将罐子里的铁屑 (填写物态变化,下同)成铁汁;接着表演者用花棒将高温的铁汁击打到棚上形成数米高的铁花,铁水与空气接触后在空中 成细小的铁颗粒落到地面。
【答案】熔化、凝固。
【解析】[1][2]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过程叫做熔化,用熔炉将罐子里的铁屑由固态变成液态的铁汁,发生熔化现象;表演者用花棒将高温的铁汁击打到棚上形成数米高的铁花,铁水与空气接触后变成固态颗粒,发生凝固现象,铁颗粒落到地面。。
课堂巩固
3.如图是某种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为晶体 B.在第5min时物质开始熔化
C.该物质的熔点是80℃ D.第10min时物质处于液态
【答案】D。
【解析】AC.由图可得物质的温度先上升,然后保持80℃不变,最后升高,则该物质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且熔点为80℃,故AC正确,不符合题意;
BD.由图可知当物质温度上升到第5min时,温度不变,则说明此时物质刚开始熔化;当第10min时温度不变,物质还在熔化过程中,故此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课堂巩固
4.目前常用的电冰箱利用“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了冰箱外面。根据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你认为“制冷剂”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  )
A.沸点低 B.熔点低 C.沸点高 D.熔点高
【答案】A。
【解析】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工作时电动压缩机使制冷剂蒸气压缩而液化,压入冰箱外的冷凝器管里将热量放出;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汽化,从冰箱的内部吸收热量,使冰箱内部的温度降低,所以制冷剂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沸点低。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课堂巩固
5.①夏天,打开电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的“白气”;②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的“白气”;③路过包子店,看到蒸笼周围烟雾缭绕的“白气”;④雨后,萦绕在山峦上的“白气”;……这些现象中的“白气”( )
A.都是水蒸气
B.都是水蒸气汽化后形成的小水珠
C.其形成之前的水蒸气来自空气中的是①③④
D.其形成的原因均与“露珠”“雾”相同
【答案】D。
【解析】AB.这些现象中的白气都是液化现象,白气是小水珠,故AB不符合题意;
C.其形成之前的水蒸气来自空气中的是①④,③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露珠与雾的形成也是液化现象,故D符合题意。
课堂巩固
6.物理小组用图甲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
(1)装置甲的组装顺序为 (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2)实验过程中,大家发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现象不同,
乙图是水 (填“沸腾前”或“沸腾时”) 的现象。
(3)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分析可得水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4)该小组整理实验数据,绘制出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中a图像,另一小组利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其他条件不变,仅增加水的质量,绘制出的温度-时间图像应该是图丙中的 图像。
课堂巩固
【答案】(1)自下而上;(2)沸腾时;(3)保持不变;(4)C。
【解析】(1)因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故应先放酒精灯,再固定铁圈;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浸没在液体中,不能与容器底部和容器壁接触,故应先放烧杯,再调节温度计的位置。故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自下而上。
(2)水在沸腾时,水温都达到沸点,水在各个部位同时汽化,因此大量气泡会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得到补充,加之越往水面液体的压强越小,因此气泡会越变越大,形成乙图的情形,乙图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3)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99℃不变,分析可得水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4)其他条件不变,仅将被加热的冰的质量增加,将会增加加热时间,由于水的沸点不变,b和d水的沸点都发生了变化,只有c的沸点与a相同,绘制出的温度-时间图像应该是图丙中的c图像。
课堂巩固
7.将一些干冰放入杯中水底,杯中出现大量气泡像沸腾一样,杯上方出现大量“白雾”,如图甲;一会儿后,杯子外壁上出现一层细霜,如图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杯中气泡是由水沸腾产生的
B.冒出的“白雾”是气态二氧化碳
C.干冰发生升华吸收大量热量
D.外壁上细霜是杯中水凝固形成的
【答案】C。
【解析】ABC.将一些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杯中水底,干冰迅速升华变成气态二氧化碳以气泡的形式溢出,使得杯中出现大量气泡像沸腾一样,干冰发生升华吸收大量热量,使得温度降低,杯上方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即为看到的“白雾”,故AB错误,C正确;
D.外壁上细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D错误。
课堂巩固
8.如图是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山上的积雪升华,直接变成小水滴,升入天空
B.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凝固成小冰晶,有的液化成小水滴
C.过量开采地下水可以解决部分饮水问题,且对环境不会造成影响
D.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汽化,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
【答案】D。
【解析】A.山上的积雪,是由固态的雪变成气态的水蒸气通过升华升入空中的,故A错误;
B.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有的经过液化形成液态的小水滴,有的经过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晶,便形成了云,故B错误;
C.过量开采地下水虽然可以解决部分饮水问题,但会造成地下水储量不足,对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故C错误;
D.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是通过汽化方式由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升入天空的,故D正确。
课堂巩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