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无与士耽(沉溺)
女也不爽(差错)
B.总角之宴(酒席)
言笑晏晏(欢乐、和悦的样子)
C.匪我愆期(延误)
静女其姝(美丽)
D.俟我于城隅(城上的角楼)
说怿女美(通“汝”,指彤管)
【解析】 宴:欢乐。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B.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解析】 A项,“爱”通“薆”,“见”通“现”;B项,“说”通“脱”;D项,“无”通“毋”。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不要/没有;B项,说;C项,代词,它的/助词,无实义;D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一项是( )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解析】 A项,至于:古义是“到达”,今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则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B项,以为:古义是“把……当做”,今义则是“认为”。C项,三岁:古义是“多年”,今义则指三岁的年龄。
【答案】 D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应是绿肥红瘦
A.夙兴夜寐
B.匪我愆期
C.三岁食贫
D.其黄而陨
【解析】 A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B项,名词活用作动词,延误。C项和例句都是形容词作名词。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黄。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6.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我徂尔
徂:往,到
B.士也罔极
极:很,非常
C.躬自悼矣
躬:自身
D.言笑晏晏
晏晏:欢乐、和悦的样子
【解析】 极:准则。
【答案】 B
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桑之落矣
总角之宴
B.其黄而陨
静女其姝
C.静言思之
言笑晏晏
D.言既遂矣
既来之,则安之
【解析】 A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B项,代词,它的/形容词词头,不译;C项,语助词,在句中没有实在意义/动词,说;D项,都是“既然,已经”的意思。
【答案】 D
8.节选部分中写到了往日的一些欢乐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用过去欢乐的场面与现在悲哀的心情作对比,突出表现自己内心的悲痛与对氓的控诉。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桑树叶离开了枝,叶子黄了落了下来。
(2)男人啊没有准则,在品德上三心二意。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蒹葭》,完成10~12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0.诗歌是怎样来写“伊人”这一形象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伊人”的美丽。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伊人”形象之美;二是通过秋水白露晓雾朦胧的景色烘托,我们能够想象出她的美。
11.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大量的文字对景物进行了描写,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在整体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写景其实是为抒情服务,成功的写景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
【答案】 (1)描写景象: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
(2)作用:渲染了一种萧瑟冷落的氛
( http: / / www.21cnjy.com )围,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同时,又烘托了诗中主人公凄婉的爱情;三是通过对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描写,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不畏艰难的执著追求。
12.这首诗歌在结构章节的安排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可结合对《诗经》的总体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进行。重章叠句是《诗经》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之一,其作用是宜于咏唱,于反复中更能突出表达隽永的情感。具体可结合诗歌内容作答。
【答案】 (1)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
(2)《蒹葭》全篇共九十九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字,只变动了十几个字,这样写一是使诗歌的节奏更加鲜明,音韵更加和谐,增强了音乐感;二是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三是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参考译文】
河畔芦苇苍苍碧色,那是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却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啊,那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四、语言表达
13.将下面文字中画横线的部分改写为以“儒家学者”为主要陈述对象的句子。
《诗经》从一开始,还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被赋予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所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14.《静女》中“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一典型细节描写非常生动,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准确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将细节描写所突出的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
【答案】 (示例)那美丽的少女,调皮地藏了起来,如约而来的那位青年,左顾右盼,抓耳挠腮,来回走动,要走却又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