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2 23:2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历史一轮复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2025 广东)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北京,传统的大袖长衫、对襟唐装仍为常见服饰;改造后的长袍马褂和旗袍渐趋流行;洋式衬衣、西裤、皮鞋等也得到推广。这折射出当时(  )
A.区域发展均衡 B.中西文化的交流
C.娱乐生活多样 D.社会阶层的流动
2.(2025 广东)鸦片战争后,魏源倡议制造战舰,武试增设水师科且不能“合船炮而重弓马”,求师官员从舵工、水手、炮手中挑选。据此可知,魏源(  )
A.重视探索御敌之法 B.找到战败根源
C.反对科举取士制度 D.主张政治改革
3.(2025 广东)张謇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以棉、铁两种工业为中心,1910年,他正式提出“棉铁政策”。认为“至柔唯棉,至刚唯铁”。这表明他主张(  )
A.平均地权 B.君主立宪 C.实业救国 D.民主共和
4.(2025春 顺义区期末)下列时间轴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5.(2025 广州)以下资料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出生地点:江苏南通 主要生平:15岁中秀才;32岁中举人;41岁中状元;42岁创办大生纱厂 经济观点:世界经济之潮流喷薄而至,同则存,独则亡;通则胜,塞则败。
A.严复 B.李鸿章 C.张謇 D.谭嗣同
6.(2025春 卫辉市期末)服装是过去岁月留下的化石。晚清时期流行长袍马褂,民国时期流行中山装,新中国初期流行列宁装,“文革”时期流行军装,新时期的服装则多种多样,注重美观以及个性展现。这最能说明(  )
A.服装的演变受到时代的影响
B.人们的审美意识趋同
C.各时期服装都能够展现个性
D.传统的服饰风格消失
7.(2025春 昌平区期末)竹枝词是一种以吟咏社会风土人情为主的文学体裁。20世纪初电车刚进入北京时,有竹枝词写道:“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后来,有人赞叹:“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认可
B.沿海地区轻重工业发展水平不平衡
C.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日益丰富
D.自由和平等的社会新风尚出现
8.(2025 内蒙古)毛泽东主席五十年代在谈到民族工业时说有四个人不应忘记: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这里毛泽东主席是在(  )
A.肯定民族工业创办者的历史贡献
B.鼓励发展交通运输业
C.表示对革命先烈们的崇敬和缅怀
D.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9.(2025春 芝罘区期末)一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小说、诗歌等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小明同学搜集了1949﹣1953年期间中国流行的歌曲、小说等素材(如下),它们折射出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  )
诗歌:《国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歌曲:《毛泽东颂歌》《中苏友好歌》《东方红》
小说:《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上甘岭》
A.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B.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C.经济建设的重大飞跃 D.民主法治建设的完善
10.(2025春 长沙期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艰难成长。如图中的F1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面临的阻力。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
A.南京临时政府的改革措施增加了动力F1
B.官僚资本主义增加了动力F1
C.第一次世界大战增加了阻力F2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减少了阻力F2
11.(2025春 长沙期末)20世纪初,我国社会上人际交往,很多时候称呼对方为“先生”,“某某职务”,大家见面握手成为日常礼节;学校也出现了男女同校,共同学习的场景。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学校教学水平提高 B.封建观念彻底消除
C.社会观念发生改变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12.(2025春 红桥区期末)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1908年北京故事》,设计了如下场景,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两处场景是(  )
①场景一: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
②场景二;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北洋西学堂的学生
③场景三: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
④场景四: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13.(2025 黑龙江)1895年以后的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层出不穷。有人主张变法图强,有人主张革命救国,还有人主张实业救国。其中,主张“实业救国”的人物是(  )
A.奕 B.严复 C.张謇 D.邹容
14.(2025春 和平区期末)范文澜曾在1936年写道:“每当外力入侵中国的时候,总有许多忠臣义士,用各种方式参加民族间悲壮的斗争……他们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证民族的生存。”上述言论的目的是(  )
A.强调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呼吁民众抵御外来侵略
D.提倡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15.(2025 深圳)1938年,我国文艺界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
报告文学 《台儿庄战场散记》《第七连》
诗歌 《我的家在黑龙江》《给战斗者》
歌曲 《游击队之歌》《歌八百壮士》
电影 《华北是我们的》《风雪太行山》
这些作品讴歌的共同时代旋律是(  )
A.时局艰难、变法图强 B.内忧外患、民主共和
C.民族危机、抗日救亡 D.开天辟地、当家作主
16.(2025 阳山县一模)19世纪中后期,工厂制度进入中国。至1913年,工厂数量已颇具规模。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人统计发现,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工厂制度(  )
A.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物
B.是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C.仍属于封建经济的范畴
D.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17.(2025 阳山县一模)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加紧在中国西南地区修筑铁路。不同群体的反应如表所示。这些言论共同反映了(  )
云贵总督 现在英法勘路各员,大有即勘即办之意,绅商士庶均难安枕
云南留越学生 我滇路线,南已被法人劫取,西又为英所垂涎……若我再不筑成此路,以取四川援助,吾恐法人朝发夕至,我既无相当之自备
广西咨议局 广西铁路,当时诸人士奔走号呼,唇焦舌敝……盖起于防患也
A.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增加
B.国人交通主权意识觉醒
C.近代铁路建设阻力重重
D.地方政府抵抗西方侵略
18.(2025 山阳县一模)下列一组图片反映的信息是(  )
A.新式教育的发展 B.新闻出版业兴起
C.文学艺术的成就 D.民族工业的振兴
19.(2025 沂水县校级模拟)曾经沸腾了法兰西人民的《马赛曲》,在20世纪30年代经重新填词和配词,在中国大地广为传唱。当抗日救亡成为那个时代呼唤爱国主义的最强音时,聂耳等人受其启发创作的那个时代的精神战歌是(  )
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
C.《定军山》 D.《白毛女》
20.(2025 靖江市二模)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曾是清政府组织的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学生。促成其人生此段经历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21.(2025 谷城县模拟)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法令;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代跪拜礼,以“先生”的称呼取代“老爷”“大人”的称谓。这体现出当时(  )
A.自由平等的社会风尚 B.空前高涨的革命形势
C.新旧并存的社会面貌 D.不断发展的近代教育
中考历史一轮复社会生活的变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2025 广东)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北京,传统的大袖长衫、对襟唐装仍为常见服饰;改造后的长袍马褂和旗袍渐趋流行;洋式衬衣、西裤、皮鞋等也得到推广。这折射出当时(  )
A.区域发展均衡 B.中西文化的交流
C.娱乐生活多样 D.社会阶层的流动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中服饰变化反映的中西文化交流。
【解答】A.题干仅描述北京服饰情况,未体现全国区域均衡发展,排除A;
B.根据材料“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北京,传统的大袖长衫、对襟唐装仍为常见服饰;改造后的长袍马褂和旗袍渐趋流行;洋式衬衣、西裤、皮鞋等也得到推广。”可知,传统服饰与西式服饰并存,体现中西文化在服饰领域的交流与融合,B项正确;
C.题干未涉及娱乐活动多样性,排除C;
D.材料未提及社会阶层变化,仅反映服饰样式变化,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通过服饰变迁考查学生从具体现象中提炼历史结论的能力,需注意区分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与深层原因,避免以偏概全。
2.(2025 广东)鸦片战争后,魏源倡议制造战舰,武试增设水师科且不能“合船炮而重弓马”,求师官员从舵工、水手、炮手中挑选。据此可知,魏源(  )
A.重视探索御敌之法 B.找到战败根源
C.反对科举取士制度 D.主张政治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具体实践及其军事改革主张,涉及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应对危机的策略理解。
【解答】A.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魏源倡议制造战舰,武试增设水师科且不能‘合船炮而重弓马’,求师官员从舵工、水手、炮手中挑选。”可知,魏源倡议制造战舰、改革武试内容(增设水师科,强调船炮而非传统弓马),并主张从舵工、水手等实践人才中选拔官员,这些措施旨在通过提升军事技术应对西方侵略,体现了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核心思想,属于探索御敌之法的具体实践,A项正确;
B.魏源虽认识到技术落后是战败原因之一,但未触及封建制度腐朽的根本问题,材料未体现其对战败根源的系统分析,排除B;
C.“反对科举取士制度”说法片面,材料仅体现对武试内容的改革,未否定科举制度整体,排除C;
D.“主张政治改革”偏离题干,材料聚焦军事技术层面,未涉及政治体制变革,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通过材料分析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主张的理解能力。需结合“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从材料细节中提炼核心观点,避免以偏概全。
3.(2025 广东)张謇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以棉、铁两种工业为中心,1910年,他正式提出“棉铁政策”。认为“至柔唯棉,至刚唯铁”。这表明他主张(  )
A.平均地权 B.君主立宪 C.实业救国 D.民主共和
【分析】本题考查张謇的“棉铁政策”及其实业救国思想,考查学生对清末实业救国运动的理解与历史人物主张的辨析能力。
【解答】A.“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纲领,与张謇的实业主张无关,排除A;
B.“君主立宪”是维新派的政治诉求,张謇虽支持立宪运动,但题干强调其“棉铁政策”的经济主张,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B;
C.根据材料“张謇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以棉、铁两种工业为中心,1910年,他正式提出‘棉铁政策’。认为‘至柔唯棉,至刚唯铁’。”可知,张謇主张通过发展棉纺织和钢铁工业振兴国家,体现其“实业救国”的思想,C项正确;
D.“民主共和”是革命派的政治目标,与题干中张謇的经济救国路线不符,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通过张謇的“棉铁政策”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思想主张的辨析能力,需结合材料与教材知识,区分不同历史派别的主张,强化历史解释素养。
4.(2025春 顺义区期末)下列时间轴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分析】主要考查国共合作等知识。
【解答】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黄埔军校成立: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之一,为国民革命军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汀泗桥战役开始:是北伐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红军长征结束:长征是在国共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进行的战略转移。这些事件涵盖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发展、破裂,以及之后国共对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内容。故D符合题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应的是鸦片战争后,与时间轴中的事件无关,排除A;近代化早期探索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民族危机加剧是在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时期,时间轴事件主要是国共关系演变,与该主题不符,排除B;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919年五四运动,时间轴事件主要是1924﹣1936年国共关系,并非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主题,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国共合作等知识。
5.(2025 广州)以下资料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出生地点:江苏南通 主要生平:15岁中秀才;32岁中举人;41岁中状元;42岁创办大生纱厂 经济观点:世界经济之潮流喷薄而至,同则存,独则亡;通则胜,塞则败。
A.严复 B.李鸿章 C.张謇 D.谭嗣同
【分析】本题考查张謇兴办实业,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严复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译著《天演论》宣传了变法维新思想,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发展,排除。
B.李鸿章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排除。
C.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张謇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创办了大生纱厂,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符合题意。
D.谭嗣同是维新派代表人物,甘为变法流血牺牲,排除。
故选:C。
【点评】记忆张謇兴办实业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6.(2025春 卫辉市期末)服装是过去岁月留下的化石。晚清时期流行长袍马褂,民国时期流行中山装,新中国初期流行列宁装,“文革”时期流行军装,新时期的服装则多种多样,注重美观以及个性展现。这最能说明(  )
A.服装的演变受到时代的影响
B.人们的审美意识趋同
C.各时期服装都能够展现个性
D.传统的服饰风格消失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法令包括剪发辫,禁缠足,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提倡穿西装和中山装等。晚清时期流行长袍马褂,民国时期流行中山装,新中国初期流行列宁装,“文革”时期流行军装,新时期的服装则多种多样,注重美观以及个性展现。据此判断,服装的演变受到时代的影响。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合,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与识记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7.(2025春 昌平区期末)竹枝词是一种以吟咏社会风土人情为主的文学体裁。20世纪初电车刚进入北京时,有竹枝词写道:“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后来,有人赞叹:“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认可
B.沿海地区轻重工业发展水平不平衡
C.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日益丰富
D.自由和平等的社会新风尚出现
【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认可直接对应了题目中竹枝词所描述的人们对电车态度的前后变化,从初期的恐惧和排斥到后来的认可和赞叹,A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及沿海地区的轻重工业发展水平,这一选项与题目信息无直接关联,排除B;题目描述的是人们对电车这一交通工具的态度变化,并未涉及休闲娱乐方式的丰富性,排除C;虽然电车的引入可以视为近代社会变迁的一部分,但题目中的竹枝词主要反映的是人们对新交通工具的态度变化,并未直接体现自由和平等的社会新风尚,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2025 内蒙古)毛泽东主席五十年代在谈到民族工业时说有四个人不应忘记: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这里毛泽东主席是在(  )
A.肯定民族工业创办者的历史贡献
B.鼓励发展交通运输业
C.表示对革命先烈们的崇敬和缅怀
D.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毛泽东主席五十年代在谈到民族工业时说有四个人不应忘记: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可知这里毛泽东主席是在肯定民族工业创办者的历史贡献。故A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说明毛泽东主席是在肯定民族工业创办者的历史贡献。
9.(2025春 芝罘区期末)一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小说、诗歌等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小明同学搜集了1949﹣1953年期间中国流行的歌曲、小说等素材(如下),它们折射出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  )
诗歌:《国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歌曲:《毛泽东颂歌》《中苏友好歌》《东方红》
小说:《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上甘岭》
A.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B.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C.经济建设的重大飞跃 D.民主法治建设的完善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国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描绘的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从内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上甘岭》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抗美援朝从外部巩固了新式的人民政权。题干材料折射出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故A符合题意;《国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等与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无关,排除B;《国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等与经济建设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题干中的歌曲、小说等与民主法治建设的完善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折射出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0.(2025春 长沙期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艰难成长。如图中的F1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面临的阻力。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
A.南京临时政府的改革措施增加了动力F1
B.官僚资本主义增加了动力F1
C.第一次世界大战增加了阻力F2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减少了阻力F2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巩固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南京临时政府的改革措施增加了动力F1”,A正确;官僚资本主义剥削压迫民族资本主义,属于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排除B;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中国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属于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因素,排除C;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民族工业带来巨大灾难,增加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1.(2025春 长沙期末)20世纪初,我国社会上人际交往,很多时候称呼对方为“先生”,“某某职务”,大家见面握手成为日常礼节;学校也出现了男女同校,共同学习的场景。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学校教学水平提高 B.封建观念彻底消除
C.社会观念发生改变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辨、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题干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观念发生改变。故C符合题意;题干现象不能反映当时学校教学水平提高,排除A;封建观念彻底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题干现象不能体现当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观念发生改变。
12.(2025春 红桥区期末)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1908年北京故事》,设计了如下场景,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两处场景是(  )
①场景一: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
②场景二;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北洋西学堂的学生
③场景三: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
④场景四: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在1908年的北京存在的史实,“1908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北洋西学堂(天津)创办于1895年,1908年存在且学生可能来京;1908年革命党活动频繁(如同盟会成立1905年),清军搜捕符合史实。②④符合历史史实,B项正确;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禁止华人居住,故何先生不可能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科举考试1905年已废除,不可能有读书人参加科举,排除包含①或③的AC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在1908年的北京存在的史实的相关史实。
13.(2025 黑龙江)1895年以后的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层出不穷。有人主张变法图强,有人主张革命救国,还有人主张实业救国。其中,主张“实业救国”的人物是(  )
A.奕 B.严复 C.张謇 D.邹容
【分析】本题考查张謇的相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清末状元,甲午战争后投身实业,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是“实业救国”的代表人物,C项正确;奕 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但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前已衰落,且其主张侧重“自强”而非实业救国,排除A项;严复是维新思想家,主张变法,与主张“实业救国”的人物不符,排除B项;邹容是革命派,主张推翻清廷与主张“实业救国”的人物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张謇的相关内容。
14.(2025春 和平区期末)范文澜曾在1936年写道:“每当外力入侵中国的时候,总有许多忠臣义士,用各种方式参加民族间悲壮的斗争……他们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证民族的生存。”上述言论的目的是(  )
A.强调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呼吁民众抵御外来侵略
D.提倡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综合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由材料中的时间“1936年”和“每当外力入侵中国的时候总有许多忠臣义士,用各种方式参加民族间悲壮的斗争……他们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证民族的生存”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上述言论的目的是唤起民众抵御外来侵略。故C符合题意;作者上述言论的目的不是强调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提倡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综合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作者上述言论的目的是唤起民众抵御外来侵略。
15.(2025 深圳)1938年,我国文艺界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
报告文学 《台儿庄战场散记》《第七连》
诗歌 《我的家在黑龙江》《给战斗者》
歌曲 《游击队之歌》《歌八百壮士》
电影 《华北是我们的》《风雪太行山》
这些作品讴歌的共同时代旋律是(  )
A.时局艰难、变法图强 B.内忧外患、民主共和
C.民族危机、抗日救亡 D.开天辟地、当家作主
【分析】本题考查了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题干“1938年,我国文艺界一批优秀作品,如《台儿庄战场散记》《游击队之歌》等”和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些作品围绕台儿庄战场、游击队、华北抗战等内容,体现了在民族危急时刻文艺作品对抗日救亡的歌颂,反映出民族危急、抗日救亡的时代旋律,C项正确;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时期(19世纪末)的主题,与1938年的时代背景不符,排除A项;1938年主要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矛盾,“内忧外患、民主共和”中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追求,排除B项;“开天辟地、当家作主”与1949年新中国成立相关,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2025 阳山县一模)19世纪中后期,工厂制度进入中国。至1913年,工厂数量已颇具规模。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人统计发现,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工厂制度(  )
A.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物
B.是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C.仍属于封建经济的范畴
D.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可知,当时开办或投资工厂的主要是地主、买办等,这说明中国近代工厂制度受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中国近代工厂制度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物,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中国近代工厂制度是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排除B;中国近代工厂制度不属于封建经济的范畴,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说明中国近代工厂制度受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影响。
17.(2025 阳山县一模)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加紧在中国西南地区修筑铁路。不同群体的反应如表所示。这些言论共同反映了(  )
云贵总督 现在英法勘路各员,大有即勘即办之意,绅商士庶均难安枕
云南留越学生 我滇路线,南已被法人劫取,西又为英所垂涎……若我再不筑成此路,以取四川援助,吾恐法人朝发夕至,我既无相当之自备
广西咨议局 广西铁路,当时诸人士奔走号呼,唇焦舌敝……盖起于防患也
A.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增加
B.国人交通主权意识觉醒
C.近代铁路建设阻力重重
D.地方政府抵抗西方侵略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现在英法勘路各员,大有即勘即办之意,绅商士庶均难安枕”“我滇路线,南已被法人劫取,西又为英所垂涎……若我再不筑成此路,以取四川援助,吾恐法人朝发夕至,我既无相当之自备”“广西铁路,当时诸人士奔走号呼,唇焦舌敝……盖起于防患也”可知,这些言论共同反映了国人交通主权意识觉醒。故B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增加,排除A;材料不是强调近代铁路建设阻力重重,排除C;材料不能说明地方政府抵抗西方侵略,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共同反映了国人交通主权意识觉醒。
18.(2025 山阳县一模)下列一组图片反映的信息是(  )
A.新式教育的发展 B.新闻出版业兴起
C.文学艺术的成就 D.民族工业的振兴
【分析】本题考查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1904年,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故A符合题意;图片与新闻出版业、文学艺术、民族工业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的信息是新式教育的发展。
19.(2025 沂水县校级模拟)曾经沸腾了法兰西人民的《马赛曲》,在20世纪30年代经重新填词和配词,在中国大地广为传唱。当抗日救亡成为那个时代呼唤爱国主义的最强音时,聂耳等人受其启发创作的那个时代的精神战歌是(  )
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
C.《定军山》 D.《白毛女》
【分析】本题考查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危亡,为了激励人民抗战,田汉作词,聂耳为《义勇军进行曲》作曲,表达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奋勇抗战,符合题意。
B.《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作品,排除。
C.《定军山》拍摄于1905年,是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排除。
D.《白毛女》的剧本作者是贺敬之和丁毅 ,创作于1945年,排除。
故选:A。
【点评】记忆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0.(2025 靖江市二模)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曾是清政府组织的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学生。促成其人生此段经历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詹天佑,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可知,詹天佑于1872年作为清政府派遣的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学生之一赴美学习。这一举措是洋务运动时期的重要内容。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派遣留学生、兴办新式学堂等方式学习西方科技和工业。故A符合题意;戊戌变法重在政治变革,未涉及派遣留学生,排除B;清末新政是1901年后,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推行的改革,排除C;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詹天佑,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促成詹天佑人生此段经历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
21.(2025 谷城县模拟)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法令;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代跪拜礼,以“先生”的称呼取代“老爷”“大人”的称谓。这体现出当时(  )
A.自由平等的社会风尚 B.空前高涨的革命形势
C.新旧并存的社会面貌 D.不断发展的近代教育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这些变化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下的人身依附关系,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体现出当时自由平等的社会风尚。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革命形势高涨,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新旧并存的社会面貌,排除C;材料与近代教育无关,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体现当时自由平等的社会风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