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时期(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时期(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2 23:2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时期
一.选择题(共23小题)
1.(2025 广东)下面为清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多次刊印的日用类书籍《商贾便览》的部分目录信息。该目录信息反映了当时(  )
卷一 工商切要 卷二 经营粮食五谷兼菜子分辨 卷三 各省疆域风俗土产、外国方向 卷四 算法摘要 卷五 耕银要谱 …… 卷九 天下水陆路程
A.农业技术先进 B.政府收入减少
C.人口迅速增加 D.商品经济活跃
2.(2025 广东)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畅销海外,换来大量原产于美洲等地的银元,这些银元“以块计、每块分十角、角分十分”,民众交易也逐渐使用“元(块)”“角”“分”等货币单位。这反映的是(  )
A.铜钱大量铸造 B.全球经济互动
C.北方人口南迁 D.交子广泛流通
3.(2025 江都区二模)《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该作品主要揭示了(  )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B.人性解放的启蒙思想
C.底层民众的理想诉求 D.市民文化的流行渗透
4.(2025春 蓬莱区期末)洪武四年,因倭寇经常登陆骚扰,明太祖诏令沿海民众“不得私自出海”;但1567年,明朝政府又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开展对外贸易,并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明朝政府解除海禁政策(  )
A.前提是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
B.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澳门的管理
C.解决了明政府面临的财政危机
D.导致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我国
5.(2025春 盘龙区期末)清朝入关之初,官员有事报告皇帝,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由于题本办文程序太繁、运转速度迟缓、经办人员过多,皇帝的政务施行受到很大限制。于是在康熙时期形成了(  )
A.摊丁入亩政策 B.奏折制度
C.人口迁徙政策 D.文化专制政策
6.(2025春 盘龙区期末)面对嘉靖以来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先后作了种种的改革尝试。万历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将赋税和徭役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这次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范仲淹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7.(2025春 烟台期末)康熙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秘密呈送报告,经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形成奏折制度。这一制度(  )
A.提高了官员的地位
B.提高了决策效率
C.有利于国家统一
D.促进了多民族国家发展
8.(2025春 张店区期末)明朝万历初年,张居正在丈量田亩的基础上,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称为“一条鞭法”。这段文字中包含了张居正改革的(  )
A.时间 影响 B.时间内容 C.原因 内容 D.背景 影响
9.(2025春 烟台期末)清朝前期实行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规定外国商人仅能在广州进行特许交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我国出口商品的机构是(  )
A.榷场 B.市舶司 C.理藩院 D.十三行
10.(2025春 淄博期末)以下统治政策的出台,共同目的是(  )
唐朝开创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明朝实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及杂税等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 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人头税)分摊到田赋中征收。
A.调整生产关系 B.改进生产技术
C.强化重农抑商 D.加强法治建设
11.(2025春 盘龙区期末)如表为小云同学学习明清时期的笔记摘录,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为(  )
嘉庆年间,闽粤地区开始大量种植甘薯; 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大机户,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17世纪﹣18世纪,世界白银产量的1/3乃至1/2流入了中国。
A.社会经济新变化 B.人口的快速增长
C.文学艺术大众化 D.君主专制的加强
12.(2025春 烟台期末)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改革,其中一项赋税制度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简化了税收程序,增加了财政收入。这一制度是(  )
A.租庸调制 B.一条鞭法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13.(2025春 中山区期末)清朝的统治者根据边疆地区的情况,采取“因俗而治”的方式来处理民族关系。以下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A.签订《尼布楚条约》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
14.(2025春 烟台期末)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下表空白处应填(  )
时间 书名 作者
元末明初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水浒传》 施耐庵
明朝中期 《西游记》 吴承恩
清朝中期 《红楼梦》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曹雪芹
15.(2025春 烟台期末)清朝统治者多次制造“文字狱”,例如某文人因作“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被指影射朝廷,惨遭处死,清政府这么做主要是为了(  )
A.推广科举考试制度 B.维护集权统治
C.促进儒家经典研究 D.统一全国语言文字
16.(2025春 烟台期末)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一种僵化的行文模式,要求考生严格按固定格式答题,内容必须遵循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这一模式(  )
A.开创于隋代科举制度确立之初
B.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C.提升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推动了文学艺术繁荣
17.(2025春 盘龙区期末)“正是用‘迎闯王,不纳粮’的亲民政策,才得到百姓的支持,在短时间内招揽了不少人力,壮大了力量,势如破竹,很快打入北京。”材料描述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李自成起义
C.黄巢起义 D.白莲教起义
18.(2025春 铜梁区期末)郑和等人第七次下西洋前夕立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载:“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译注:走在狂涛巨浪上,就好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此记述突出地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航程远达红海沿岸 B.持续时间长
C.物质技术实力雄厚 D.影响之深远
19.(2025春 烟台期末)1644年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在绝望中自缢,明朝灭亡。明朝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
A.李自成起义军势力强大
B.明朝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矛盾激化
C.清军多次突破长城防线
D.陕北地区连年自然灾害使民不聊生
20.(2025春 中山市期末)如表是隋至清耕地面积及人均粮食占有情况统计表,由表可知清朝时(  )
朝代 耕地面积(百万石) 人均粮食占有量(斤/年)
隋唐 642 988
明朝 1070 1092
清朝 1400 780
A.人地矛盾凸显 B.君主专制强化
C.财政收入减少 D.土地兼并加剧
21.(2025春 烟台期末)明朝末年,陕北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英勇作战,攻占北京,这支队伍的口号是(  )
A.“等贵贱,均贫富”
B.“均田免赋”
C.“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22.(2025春 烟台期末)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导致农民起义频发。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朝灭亡。明朝的建立者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建文帝 D.崇祯帝
23.(2025春 蓬莱区期末)明朝洪武年间,六部直属皇帝,各部长官可直接上书皇帝,明太祖平均每天要处理200多件奏章、400多件政事。这种现象出现于(  )
A.朱元璋称帝时 B.攻占元大都时
C.废除了丞相后 D.“靖难之役”后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时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3小题)
1.(2025 广东)下面为清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多次刊印的日用类书籍《商贾便览》的部分目录信息。该目录信息反映了当时(  )
卷一 工商切要 卷二 经营粮食五谷兼菜子分辨 卷三 各省疆域风俗土产、外国方向 卷四 算法摘要 卷五 耕银要谱 …… 卷九 天下水陆路程
A.农业技术先进 B.政府收入减少
C.人口迅速增加 D.商品经济活跃
【分析】考查清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涉及商业类书籍内容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关联
【解答】“工商切要““各省土产““水陆路程“等目录内容,体现商业经营的实用需求,书籍多次刊印说明商人对商业知识需求旺盛,反映商品经济活跃,D项符合题意,正确。
A.“耕银要谱“可能涉及农业知识,但目录整体以“工商切要““经营粮食““天下水陆路程“等商业内容为主,无法体现农业技术先进,不符合题意,排除A;
B.目录信息反映商业活动,与政府收入减少无直接关联,不符合题意,排除B;
C.人口增长需结合人口数据或农业发展佐证,题干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C;
故选:D。
【点评】该题通过文献目录考查商品经济发展,要求学生具备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建立因果关系的能力,需注意区分经济现象与政治、人口因素的关联。
2.(2025 广东)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畅销海外,换来大量原产于美洲等地的银元,这些银元“以块计、每块分十角、角分十分”,民众交易也逐渐使用“元(块)”“角”“分”等货币单位。这反映的是(  )
A.铜钱大量铸造 B.全球经济互动
C.北方人口南迁 D.交子广泛流通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经济交流与全球贸易网络的相关知识。
【解答】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经欧洲商人流入中国,推动白银货币化,体现中国与全球经济的互动,B项符合题意,正确;
A.题干强调美洲银元流入中国,与铜钱铸造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A;
C.北方人口南迁主要影响国内经济格局,与海外贸易及货币单位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C;
D.交子是北宋纸币,与明清美洲银元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2025 江都区二模)《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该作品主要揭示了(  )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B.人性解放的启蒙思想
C.底层民众的理想诉求 D.市民文化的流行渗透
【分析】考查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解答】A.《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A项正确;
B.人性解放的启蒙思想是近代西方思想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红楼梦》创作于清代,与启蒙思想无直接关联,排除B;
C.小说聚焦贵族家庭生活,未体现底层民众的诉求,排除C;
D.市民文化虽在明清通俗小说中有所体现,但《红楼梦》的核心在于批判封建制度而非单纯反映市民文化,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需理解《红楼梦》以贵族家庭兴衰为切入点揭示封建社会本质的特点,同时区分文学流派与社会背景的关联性。
4.(2025春 蓬莱区期末)洪武四年,因倭寇经常登陆骚扰,明太祖诏令沿海民众“不得私自出海”;但1567年,明朝政府又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开展对外贸易,并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明朝政府解除海禁政策(  )
A.前提是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
B.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澳门的管理
C.解决了明政府面临的财政危机
D.导致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我国
【分析】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数千人,烧毁倭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与广东地区的抗倭将领带领广大军民,消灭当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明朝政府解除海禁政策前提是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故A符合题意;明朝政府解除海禁政策目的不是为了加强对澳门的管理,排除B;明朝政府解除海禁政策没有解决明政府面临的财政危机,排除C;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我国发生在明朝政府解除海禁政策以前,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明朝政府解除海禁政策前提是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
5.(2025春 盘龙区期末)清朝入关之初,官员有事报告皇帝,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由于题本办文程序太繁、运转速度迟缓、经办人员过多,皇帝的政务施行受到很大限制。于是在康熙时期形成了(  )
A.摊丁入亩政策 B.奏折制度
C.人口迁徙政策 D.文化专制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康熙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秘密呈送报告,经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形成了奏折制度。这一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B符合题意;摊丁入亩政策出现于雍正帝时期,排除A;康熙时期形成的不是人口迁徙政策、文化专制政策,排除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康熙时期形成的是奏折制度。
6.(2025春 盘龙区期末)面对嘉靖以来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先后作了种种的改革尝试。万历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将赋税和徭役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这次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范仲淹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张居正改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称为“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政府税收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张居正还整顿吏治、巩固边防,政治局面为之一新。故D符合题意;商鞅变法出现于战国时期,排除A;范仲淹改革、王安石变法都发生在北宋时期,排除B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张居正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反映的是张居正改革。
7.(2025春 烟台期末)康熙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秘密呈送报告,经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形成奏折制度。这一制度(  )
A.提高了官员的地位
B.提高了决策效率
C.有利于国家统一
D.促进了多民族国家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康熙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秘密呈送报告,经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形成了奏折制度。这一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B符合题意;奏折制度不能提高官员的地位,排除A;奏折制度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C;奏折制度不能促进多民族国家发展,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奏折制度提高了决策效率。
8.(2025春 张店区期末)明朝万历初年,张居正在丈量田亩的基础上,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称为“一条鞭法”。这段文字中包含了张居正改革的(  )
A.时间 影响 B.时间内容 C.原因 内容 D.背景 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张居正改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明朝万历初年”是张居正改革的时间;“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是张居正改革的内容。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涉及张居正改革的影响、原因、背景,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张居正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包含了张居正改革的时间、内容。
9.(2025春 烟台期末)清朝前期实行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规定外国商人仅能在广州进行特许交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我国出口商品的机构是(  )
A.榷场 B.市舶司 C.理藩院 D.十三行
【分析】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西方商船来华的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我国出口商品,管理外国商人。故D符合题意;榷场是宋代边境地区的贸易机构,排除A;市舶司是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排除B;理藩院是清朝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反映的是十三行。
10.(2025春 淄博期末)以下统治政策的出台,共同目的是(  )
唐朝开创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明朝实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及杂税等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 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人头税)分摊到田赋中征收。
A.调整生产关系 B.改进生产技术
C.强化重农抑商 D.加强法治建设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发展、张居正改革、明清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唐朝开创两税法,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朝实行“摊丁入亩”,这些统治政策的出台,共同目的是调整生产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故A符合题意;表格内容与改进生产技术无关,排除B;表格内容不能体现强化重农抑商,排除C;表格内容不能反映加强法治建设,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发展、张居正改革、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中的统治政策的出台,共同目的是调整生产关系。
11.(2025春 盘龙区期末)如表为小云同学学习明清时期的笔记摘录,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为(  )
嘉庆年间,闽粤地区开始大量种植甘薯; 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大机户,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17世纪﹣18世纪,世界白银产量的1/3乃至1/2流入了中国。
A.社会经济新变化 B.人口的快速增长
C.文学艺术大众化 D.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表格可知,清朝前期,甘薯大量种植,出现大机户,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表格反映的主题是社会经济新变化。故A符合题意;表格内容与人口增长、文学艺术、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表格反映的主题是社会经济新变化。
12.(2025春 烟台期末)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改革,其中一项赋税制度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简化了税收程序,增加了财政收入。这一制度是(  )
A.租庸调制 B.一条鞭法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分析】本题考查张居正改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称为“一条鞭法”。故B符合题意;租庸调制、两税法都是唐朝制度,排除AC;摊丁入亩是清朝制度,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张居正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反映的是一条鞭法。
13.(2025春 中山区期末)清朝的统治者根据边疆地区的情况,采取“因俗而治”的方式来处理民族关系。以下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A.签订《尼布楚条约》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郑成功收复台湾,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最能体现“因俗而治”的理念。故D符合题意;清朝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不属于民族关系,排除A;郑成功收复台湾属于抗击外来侵略,排除B;平定噶尔丹叛乱与采取“因俗而治”的方式来处理民族关系无关,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郑成功收复台湾,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最能体现“因俗而治”的理念。
14.(2025春 烟台期末)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下表空白处应填(  )
时间 书名 作者
元末明初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水浒传》 施耐庵
明朝中期 《西游记》 吴承恩
清朝中期 《红楼梦》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曹雪芹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学生需要熟知明清小说的成就。
【解答】《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它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被称为“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D符合题意;黄宗羲主张“君主乃天下之大害”,排除A;顾炎武则倡导“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排除B;王夫之主张“理在气中”,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明清小说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5.(2025春 烟台期末)清朝统治者多次制造“文字狱”,例如某文人因作“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被指影射朝廷,惨遭处死,清政府这么做主要是为了(  )
A.推广科举考试制度 B.维护集权统治
C.促进儒家经典研究 D.统一全国语言文字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的文字狱。掌握清朝实行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清朝统治者多次制造‘文字狱’,例如某文人因作‘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被指影射朝廷,惨遭处死”可知,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清朝实行文字狱的表现。故清政府这么做主要是为了维护集权统治,B符合题意;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立完善,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清朝文字狱没有促进儒家经典研究,排除C;清朝文字狱与统一全国语言文字无关,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清朝的文字狱的知识。
16.(2025春 烟台期末)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一种僵化的行文模式,要求考生严格按固定格式答题,内容必须遵循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这一模式(  )
A.开创于隋代科举制度确立之初
B.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C.提升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推动了文学艺术繁荣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八股取士。
【解答】A.隋代科举制度确立之初,主要是开创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当时并没有形成明朝这种要求按固定格式答题,宋代朱熹注解“四书五经”,排除A。
B.明朝科举考试规定考生按固定格式(八股文)答题,内容必须遵循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这种模式使得读书人只能在固定的框架和思想范围内进行学习和作答,不敢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创
新见解,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让读书人致力于钻研八股文的格式和“四书五经”的固定注解,而忽视对实际知识和能力的培养,B符合题意。
C.八股取士不利于提升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排除C。
D.八股文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文学艺术繁荣,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熟记明朝八股取士相关知识。
17.(2025春 盘龙区期末)“正是用‘迎闯王,不纳粮’的亲民政策,才得到百姓的支持,在短时间内招揽了不少人力,壮大了力量,势如破竹,很快打入北京。”材料描述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李自成起义
C.黄巢起义 D.白莲教起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闯王”李自成提出的口号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解答】明朝末年流行着这样的歌谣,“迎闯王,不纳粮”,以此判断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B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没有进入北京,排除A;黄巢起义给唐朝致命打击,排除C;白莲教起义是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18.(2025春 铜梁区期末)郑和等人第七次下西洋前夕立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载:“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译注:走在狂涛巨浪上,就好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此记述突出地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航程远达红海沿岸 B.持续时间长
C.物质技术实力雄厚 D.影响之深远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
【解答】碑文描写了郑和船队在恶劣海况下,“涉彼狂澜,若履通衢”,展现了其航海技术的娴熟和装备的先进。这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强大的物质技术实力,因此C项符合题意,正确。
A.题干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强大的物质技术实力,与航程远近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
B.题干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强大的物质技术实力,与时间长短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
D.题干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强大的物质技术实力,与影响深远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2025春 烟台期末)1644年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在绝望中自缢,明朝灭亡。明朝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
A.李自成起义军势力强大
B.明朝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矛盾激化
C.清军多次突破长城防线
D.陕北地区连年自然灾害使民不聊生
【分析】本题考查明末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朽社会矛盾激化。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B符合题意;李自成起义军势力强大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清军多次突破长城防线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陕北地区连年自然灾害使民不聊生是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明末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0.(2025春 中山市期末)如表是隋至清耕地面积及人均粮食占有情况统计表,由表可知清朝时(  )
朝代 耕地面积(百万石) 人均粮食占有量(斤/年)
隋唐 642 988
明朝 1070 1092
清朝 1400 780
A.人地矛盾凸显 B.君主专制强化
C.财政收入减少 D.土地兼并加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从表格数据来看,清朝的耕地面积相较于隋唐和明朝有明显增加,但人均粮食占有量却大幅下降。这表明尽管耕地增多,然而人口增长速度更快,导致人均粮食减少,人地矛盾凸显,A项正确;表格呈现的是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数据,与君主专制强化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表格中没有关于财政收入的信息,无法得出财政收入减少的结论,排除C项;表格数据不能体现土地兼并情况,与题干强调的人地矛盾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21.(2025春 烟台期末)明朝末年,陕北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英勇作战,攻占北京,这支队伍的口号是(  )
A.“等贵贱,均贫富”
B.“均田免赋”
C.“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分析】本题考查了李自成起义。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
【解答】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这主要是因为他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他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钱粮。起义军英勇善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B符合题意;“等贵贱,均贫富”与王小波、李顺起义有关,排除A;“有田同耕,有饭同食”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排除C;“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与张角起义有关,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口号。
22.(2025春 烟台期末)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导致农民起义频发。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朝灭亡。明朝的建立者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建文帝 D.崇祯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建立,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他被称为明太祖,A项正确;明成祖是朱棣,他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取政权的,并非明朝的建立者,排除B项;建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并非明朝的建立者,排除C项;崇祯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并非明朝的建立者,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明朝建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23.(2025春 蓬莱区期末)明朝洪武年间,六部直属皇帝,各部长官可直接上书皇帝,明太祖平均每天要处理200多件奏章、400多件政事。这种现象出现于(  )
A.朱元璋称帝时 B.攻占元大都时
C.废除了丞相后 D.“靖难之役”后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皇权的强化。
【解答】A.163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排除A。
B.明朝建立后不久攻占了元大都元朝灭亡,排除B。
C.根据材料“明朝洪武年间,六部直属皇帝,各部长官可直接上书皇帝,明太祖平均每天要处理200多件奏章、400多件政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皇权,也使皇帝任务繁忙,C符合题意。
D,靖难之役后朱棣登上帝位,史称明成祖,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记明朝皇权的强化相关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