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秦汉时期(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秦汉时期(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2 23:2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秦汉时期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春 和平区期末)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治理某边疆地区的部分笔记,请据此判断,该地区是(  )
设置西域都护 ……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设置伊犁将军
A.东北地区 B.西藏地区 C.西北地区 D.东南地区
2.(2025春 和平区期末)老师板书上留有“推恩令”“尊崇儒术”“五铢钱”“北击匈奴”等内容,由此推测他正在讲述的古代帝王是(  )
A.周文王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高祖
3.(2025春 新宾县期末)历史时间的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下列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表述,采用了“公元纪年法”的是(  )
选项 时间 事件
A 贞观年间 先后击败东、西突厥
B 唐高宗时 武则天成为唐高宗的皇后
C 1069年 王安石主持变法
D 乙未年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A.A B.B C.C D.D
4.(2025 吉林一模)“汉唐的‘天下之心’”“丝路辉煌的起点”“千年帝都与文明的巅峰见证”,这些内容描述的古都是(  )
A.长安 B.洛阳 C.临安 D.北京
5.(2025 三亚模拟)秦朝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  )
A.部落联盟制度
B.内外服制度
C.宗法分封制
D.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6.(2025 天桥区二模)西汉时,关中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蚕豆、玻璃等几十种物产;漆器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开渠、凿井和铸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开始于(  )
A.丝绸之路开辟 B.设置西域都护
C.玄奘西行天竺 D.郑和下西洋
7.(2025春 长春期末)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开通和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的朝代分别是(  )
A.秦朝清朝 B.东汉北宋 C.西汉元朝 D.唐朝宋朝
8.(2025春 大兴区期末)以下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中的一段论述。其中①和②应为(  )
行省的建立有效地防止了分裂,这是秦汉以来①______的一大发展,是我国②__________的开端,在我国行政区划和地方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A.郡县制 省制 B.分封制 郡县制
C.省制 分封制 D.郡县制 分封制
9.(2025 广州)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写了帝王将相、大小官员,而且以饱满热情的文笔,记叙了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事迹。这说明司马迁著史的原则是(  )
A.因循守旧 B.厚古薄今 C.辞藻华丽 D.公正记事
10.(2025 兰州)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总趋势。据此,下面横线部分应填入(  )
西汉时期的阶段特征:____________ 政治:行推恩令 经济:盐铁专卖 思想:尊崇儒术 军事:北击匈奴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C.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1.(2025 湖南模拟)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下列选项中对如图货币解读正确的是(  )
A.都有利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B.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趋同
C.都曾经在丝绸之路上促进中外经济交流
D.说明中国古代的货币铸造业领先世界
12.(2025春 商河县期末)“忽必烈在1271年发布《建国号诏》,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大元”为国号。把材料中的时间换算成世纪年代应是(  )
A.12世纪60年代 B.12世纪70年代
C.13世纪60年代 D.13世纪70年代
13.(2025春 沈河区期末)下面是某同学在历史研讨活动中制作的知识卡,据此判断他可能论述的主题是(  )
西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宋代:理学 明朝:八股文 清朝:文字狱
A.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B.思想领域维护统治
C.古代经济持续发展 D.中外交流影响深远
14.(2025春 顺义区期末)如表是秦始皇、汉武帝实行的治国措施,其共同作用是(  )
秦始皇 汉武帝
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A.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B.促进了交通的发展
C.加强对经济的管控 D.使儒学居主导地位
15.(2025春 顺义区期末)《汉书 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面对这种情况,汉初统治者实行(  )
A.奖励军功 B.严刑峻法 C.休养生息 D.盐铁官营
16.(2025春 长安区期末)把“丝绸之路”“鉴真东渡”“市舶司”“郑和下西洋”等知识点整合在一起,你认为中国古代长期(  )
A.实行中央集权制 B.重视农业生产
C.坚持民族交融 D.保持中外交流
17.(2025 贵州)契丹族生活在我国辽河上游和滦河上游。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被尊为辽太祖。916年处于(  )
A.8世纪初 B.9世纪初 C.10世纪初 D.11世纪初
18.(2025春 龙马潭区期末)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
19.(2025春 花都区期末)下列口号或诗歌等素材“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反映的主题是(  )
A.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C.中华民族的发展呈现出多元一体的趋势
D.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社会进步
20.(2025春 洛阳期末)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换算年代。历史上,清朝康熙皇帝于1684年设置台湾府,时间上应该表述为(  )
A.公元16世纪60年代 B.公元16世纪80年代
C.公元17世纪60年代 D.公元17世纪80年代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秦汉时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春 和平区期末)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治理某边疆地区的部分笔记,请据此判断,该地区是(  )
设置西域都护 ……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设置伊犁将军
A.东北地区 B.西藏地区 C.西北地区 D.东南地区
【分析】本题考查西域都护府、元朝和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1762年,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和葱岭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军政事务。材料反映的是西北地区。故C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西域都护府、元朝和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反映的是西北地区。
2.(2025春 和平区期末)老师板书上留有“推恩令”“尊崇儒术”“五铢钱”“北击匈奴”等内容,由此推测他正在讲述的古代帝王是(  )
A.周文王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高祖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推恩令”“尊崇儒术”“五铢钱”“北击匈奴”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匈奴再也无力与汉朝对抗。因此B项符合题意,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2025春 新宾县期末)历史时间的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下列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表述,采用了“公元纪年法”的是(  )
选项 时间 事件
A 贞观年间 先后击败东、西突厥
B 唐高宗时 武则天成为唐高宗的皇后
C 1069年 王安石主持变法
D 乙未年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A.A B.B C.C D.D
【分析】本题考查纪年方法和年代换算,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公元纪年法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1069年王安石主持变法,采用了“公元纪年法”。故C符合题意;贞观年间、唐高宗时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排除AB;乙未年是干支纪年法,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纪年方法和年代换算,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1069年王安石主持变法,采用了“公元纪年法”。
4.(2025 吉林一模)“汉唐的‘天下之心’”“丝路辉煌的起点”“千年帝都与文明的巅峰见证”,这些内容描述的古都是(  )
A.长安 B.洛阳 C.临安 D.北京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汉唐的‘天下之心’”“丝路辉煌的起点”“千年帝都与文明的巅峰见证”可知,西汉和唐朝时期的都城是长安,它丝绸之路的起点,因此这些内容描述的古都是长安,A项符合题意,正确;
B.汉唐大多数时间是以长安为都城的,洛阳是当时著名的城市,只是丝绸之路起点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C.临安是南宋的都城,与题意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北京是明清时期的都城,与题意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2025 三亚模拟)秦朝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  )
A.部落联盟制度
B.内外服制度
C.宗法分封制
D.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建立、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一。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建立、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6.(2025 天桥区二模)西汉时,关中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蚕豆、玻璃等几十种物产;漆器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开渠、凿井和铸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开始于(  )
A.丝绸之路开辟 B.设置西域都护
C.玄奘西行天竺 D.郑和下西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西汉时,关中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蚕豆、玻璃等几十种物产;漆器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开渠、凿井和铸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可知,西汉时期,关中地区出现了西域的物产,西域各国也学习中国的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玄奘西行天竺发生在唐朝,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与题意不符,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7.(2025春 长春期末)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开通和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的朝代分别是(  )
A.秦朝清朝 B.东汉北宋 C.西汉元朝 D.唐朝宋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一次双色球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不是秦朝、清朝,排除A项;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一次双色球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不是东汉、北宋,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元朝时,疆域广大,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C项正确;
元朝时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朝的丝绸之路的开辟。
8.(2025春 大兴区期末)以下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中的一段论述。其中①和②应为(  )
行省的建立有效地防止了分裂,这是秦汉以来①______的一大发展,是我国②__________的开端,在我国行政区划和地方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A.郡县制 省制 B.分封制 郡县制
C.省制 分封制 D.郡县制 分封制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度是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立的,它有效地防止了分裂。这延续了秦汉时期郡县制中央直接管辖地方的模式,是郡县制在更高层级上的发展,标志着中国省制的开端,在我国行政区划和地方政治制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此,①应填“郡县制”,“②”应填“省制”。所以A项符合题意,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2025 广州)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写了帝王将相、大小官员,而且以饱满热情的文笔,记叙了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事迹。这说明司马迁著史的原则是(  )
A.因循守旧 B.厚古薄今 C.辞藻华丽 D.公正记事
【分析】本题考查司马迁与《史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写了帝王将相、大小官员,而且以饱满热情的文笔,记叙了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事迹”可知,这说明司马迁著史的原则是公正记事,秉笔直书。故D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司马迁著史的原则是因循守旧、厚古薄今、辞藻华丽,排除AB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司马迁与《史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说明司马迁著史的原则是公正记事。
10.(2025 兰州)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总趋势。据此,下面横线部分应填入(  )
西汉时期的阶段特征:____________ 政治:行推恩令 经济:盐铁专卖 思想:尊崇儒术 军事:北击匈奴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C.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知识。
【解答】西汉时期通过政治:行推恩令。经济:盐铁专卖。思想:尊崇儒术。军事:北击匈奴这些方面的改革,巩固大一统王朝,因此B项符合题意,正确。
A.中央集权,行推恩令,只是政治一方面,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
C.盐铁专卖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只是经济一方面,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
D.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只是思想一方面,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2025 湖南模拟)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下列选项中对如图货币解读正确的是(  )
A.都有利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B.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趋同
C.都曾经在丝绸之路上促进中外经济交流
D.说明中国古代的货币铸造业领先世界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大一统政策,在货币方面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这一货币形制在后代得以延续,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也沿袭这一形制,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趋同,B项符合题意,正确;
A.契丹和西夏并非统一政权,因此都有利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C.秦朝时期并未开通丝绸之路,因此都曾经在丝绸之路上促进中外经济交流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题干并未与其它国家的货币铸造进行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5春 商河县期末)“忽必烈在1271年发布《建国号诏》,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大元”为国号。把材料中的时间换算成世纪年代应是(  )
A.12世纪60年代 B.12世纪70年代
C.13世纪60年代 D.13世纪70年代
【分析】本题考查纪年方法和年代换算,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公元年份换算为世纪,去掉后两位,余下的数字加一。1271年属于13世纪70年代。故D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纪年方法和年代换算,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1271年属于13世纪70年代。
13.(2025春 沈河区期末)下面是某同学在历史研讨活动中制作的知识卡,据此判断他可能论述的主题是(  )
西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宋代:理学 明朝:八股文 清朝:文字狱
A.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B.思想领域维护统治
C.古代经济持续发展 D.中外交流影响深远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皇权强化与八股取士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列举了西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宋代理学兴起;明朝八股取士;清朝文字狱等事件。这些事件都体现了不同朝代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的控制措施。因此,题干主要表达是统治者如何利用思想控制来维护统治。故B项符合题意,正确。
A.民族交融不断加强,与题干内容关联性较弱,不符合题意,排除。
C.古代经济持续发展,题干没有提到经济方面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
D.中外交流影响深远,题干没有提到中外交流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2025春 顺义区期末)如表是秦始皇、汉武帝实行的治国措施,其共同作用是(  )
秦始皇 汉武帝
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A.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B.促进了交通的发展
C.加强对经济的管控 D.使儒学居主导地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秦始皇、汉武帝的货币举措,聚焦经济领域的货币统一与铸币权管控,未涉及军队建设、军事训练、武器装备等提升军队战斗力的内容,所以A选项错误;
这些货币措施主要围绕经济层面的货币管理,和交通设施建设(如道路修筑)、交通规则制定等促进交通发展的因素无关联,所以B选项错误;
秦始皇统一货币,结束六国货币混乱,将货币发行权收归中央;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二者均通过控制货币体系,加强中央对经济的管理与支配,所以C选项正确;
使儒学居主导地位是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思想文化措施的作用,和货币方面的治国举措没有联系,所以D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15.(2025春 顺义区期末)《汉书 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面对这种情况,汉初统治者实行(  )
A.奖励军功 B.严刑峻法 C.休养生息 D.盐铁官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休养生息政策,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可知,反映的是汉初经济凋敝、社会贫困的状况。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为恢复经济,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休养生息”政策,C项正确;奖励军功是商鞅变法内容,严刑峻法是秦朝暴政表现,盐铁官营是汉武帝时期措施,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以休养生息政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6.(2025春 长安区期末)把“丝绸之路”“鉴真东渡”“市舶司”“郑和下西洋”等知识点整合在一起,你认为中国古代长期(  )
A.实行中央集权制 B.重视农业生产
C.坚持民族交融 D.保持中外交流
【分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鉴真东渡”“市舶司”“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汉代丝绸之路到明代郑和下西洋,贯穿古代中国与海外的贸易、文化、政治往来,体现了中外交流的持续性,D正确;题干事件聚焦对外交流,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无直接关联,排除A;题干未涉及农业政策或生产技术,核心为中外经济文化互动,排除B;“民族交融”侧重国内各民族间的融合,而题干事件均为中国与外国的交流,不属于民族关系范畴,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丝绸之路”“鉴真东渡”“市舶司”“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内容。
17.(2025 贵州)契丹族生活在我国辽河上游和滦河上游。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被尊为辽太祖。916年处于(  )
A.8世纪初 B.9世纪初 C.10世纪初 D.11世纪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公元纪年法是以传说中的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作为公元纪年开始的标志。公元年份换算为世纪,去掉后两位,余下的数字加一,公元916年属于10世纪。一个世纪100年,前30年为初期,后30年为后期,中间40年为中期,所以916年处于10世纪初,C项正确。8世纪初应该是700﹣729年左右,A项错误。9世纪初应该是800﹣829年左右,B项错误。11世纪初应该是1000﹣1029年左右,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法,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18.(2025春 龙马潭区期末)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
【分析】本题以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为切入点,考查中央集权制。
【解答】“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表面看上是丞相权力得到分散,相权得到消弱,其实质是提升了皇帝的权力,使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因此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以中央集权制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9.(2025春 花都区期末)下列口号或诗歌等素材“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反映的主题是(  )
A.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C.中华民族的发展呈现出多元一体的趋势
D.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社会进步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涉及陈胜吴广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等知识点,核心考点为农民阶级推动历史变革的作用。
【解答】A.材料中的三则素材均反映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如陈胜吴广起义动摇秦朝统治,黄巢起义冲击唐末社会结构,李自成起义加速明朝灭亡,A项正确;
B.材料未涉及多民族国家形成,且农民起义主要反映阶级矛盾而非民族关系,排除B;
C.材料未体现多元一体的民族发展趋势,排除C;
D.材料强调农民阶级的反抗而非民族交融,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通过典型历史材料考查学生从具体事件中提炼主题的能力,需结合农民起义对历史变革的推动作用进行分析,强调历史解释中“以史为据”的素养要求。
20.(2025春 洛阳期末)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换算年代。历史上,清朝康熙皇帝于1684年设置台湾府,时间上应该表述为(  )
A.公元16世纪60年代 B.公元16世纪80年代
C.公元17世纪60年代 D.公元17世纪80年代
【分析】本题考查纪年方法和年代换算,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公元年份换算为世纪,去掉后两位,余下的数字加一。1684年属于公元17世纪80年代。故D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纪年方法和年代换算,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1684年属于公元17世纪80年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