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潮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 观潮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3 08:4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观 潮
教材pp.2~4
1.会认“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
2.学会抓住重点句子,按描写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欣赏课文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想象课文描绘的钱塘江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景象的。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带“入”观潮人群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大自然的魅力。
【学习方法】
自学掌握生字词,对课文有一个初步认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合作探究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流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她每年八月都要趁着良辰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雄伟壮观,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想要一睹为快。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初读课文
一、交流预习,掌握词语
1.卡片出示词语。
2.朗读词语,理解并掌握词语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梳理画面
1.课题《观潮》中的“观”是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和“潮”连起来是什么意思?(观:观看。潮: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师:通过预习,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障碍,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向我们描绘了观潮的哪几幅画面。
3.分读课文。
师: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请五位同学分读5个自然段。
4.理清文章结构。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2)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划分层次。同桌交流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1):用“天下奇观”总起,指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
第二部分(2):写潮来前在海塘大堤上的所见。
第三部分(3~4):写潮来时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
第四部分(5):写潮头奔腾西去后的情景。
  指导书写
重点字:
滚:右边点与横要留有空隙,“公”应写得小而扁。
逐:被包部分上提,右侧撇、点伸展;平捺要长而有力。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的原因,还知道了本文的写作顺序是时间顺序,并梳理了文章层次。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通过细细品味课文细节,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欣赏大自然创造的奇特景象。(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探究新知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体会潮来前的景象。(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2.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感受钱塘江大潮。
(1)课件出示要求:认真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
(2)学生边默读,边想象画面并进行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把感受到的表达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
b.重点体会“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c.潮来时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从课文中找出来吧!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d.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的反应是怎样的?(沸腾起来。)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墙。
a.重点体会:潮水横贯江面,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墙,同学们,假如你们也在观潮人群中,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学生自由回答)
b.指导朗读:带着激动的感情读这一段话。
c.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3.学习第5自然段,体会潮去后的景象。
(1)指生读课文第5自然段。
(2)同桌讨论:潮去后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能说说它的“奇”吗?(指导学生抓住“余波”“涌”——持续时间长,神奇等来谈)
(3)小结: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用余波烘托了钱塘江大潮的“奇”。(板书:余波——涌)
作业布置
1.相关同步练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课文记叙的是一次钱塘江观潮的盛况。作者生动地描绘出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按照时间顺序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层意;运用边读边想象等学习方法,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前扫清字词障碍,在教师的引导下划分层次,学生积极投入自学活动中,效果良好;同时充分重视朗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达到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