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2.3.1 微生物的分布
幻灯片 2: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它们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
幻灯片 3:微生物分布的特点
广泛性: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其广泛,几乎无处不在,无论是高山平原、深海海底,还是酷热的沙漠、寒冷的极地,都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适应性强:微生物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各种极端环境中生存,如高温、低温、高压、高盐、强酸、强碱等环境。
幻灯片 4:土壤中的微生物
分布情况: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 “天然培养基”,含有丰富的有机物、水分、空气和矿物质等,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
作用:土壤微生物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有些微生物能与植物共生,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帮助植物固氮;还有些微生物能抑制或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对植物生长有益。
图片:
幻灯片 5:水体中的微生物
淡水环境:河流、湖泊、池塘等淡水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它们的种类和数量受水体的温度、营养物质含量、溶解氧等因素影响。例如,富营养化的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会导致水体缺氧,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海洋环境: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环境,从浅海到深海,从海面到海底沉积物中都有微生物分布。海洋微生物具有耐高压、耐高盐等特点,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等。它们在海洋物质循环、石油降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片:
幻灯片 6:空气中的微生物
分布情况: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土壤、水体、动植物体表和人类的活动等。它们通过飞沫、尘埃等形式悬浮在空气中,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且大多为腐生菌或致病菌的孢子。
影响因素: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如人口密集的城市、医院等场所空气中微生物数量较多;而高山、森林等空气清新的地方,微生物数量较少。
注意事项:空气中的某些微生物可能会引起人类呼吸道疾病,如流感病毒、结核杆菌等,因此在人员密集的场所需要注意通风换气,减少微生物的传播。
幻灯片 7:生物体内外的微生物
人体中的微生物:在人体的皮肤表面、口腔、肠道、呼吸道等部位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被称为人体正常菌群。它们与人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肠道中的乳酸菌、双歧杆菌等能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动植物体内的微生物:许多动植物体内也存在着微生物,有些是共生关系,如白蚁肠道中的微生物能帮助白蚁消化纤维素;有些是寄生关系,如引起植物病害的病毒、细菌和真菌,以及引起动物疾病的病原体等。
图片:
幻灯片 8: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高温环境:在温泉、火山口等高温环境中,生活着嗜热微生物,如嗜热细菌、古菌等,它们能在 60℃以上的高温环境中正常生长繁殖。
低温环境:在南极、北极等寒冷地区,以及高山冰川中,存在着嗜冷微生物,它们能在低温下生长代谢。
高盐环境:在盐湖、盐矿等高盐环境中,生活着嗜盐微生物,如嗜盐细菌,它们能适应高浓度的盐环境。
强酸强碱环境:在强酸或强碱环境中,也有相应的嗜酸微生物或嗜碱微生物生存。
图片:
幻灯片 9:微生物分布的意义
生态意义: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碳、氮、磷、硫等元素的转化,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科研意义: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具有独特的生理生化特性和遗传信息,为微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有助于开发新的微生物资源和生物技术。
生产生活意义:许多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如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食品、药品、酶制剂等;同时,了解微生物的分布情况,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污染。
幻灯片 10:总结
微生物分布广泛,几乎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生物体内外以及极端环境等。
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且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微生物的分布对生态系统、科研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分布规律,合理利用和控制微生物。
幻灯片 11:结束页
谢谢观看
2024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3.1微生物的分布
第2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新课导入
微生物
定义
种类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细菌
真菌
病毒
细菌和真菌很小,如何观察到,如何判断它的存在呢?
根据它们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现象等
用显微镜放大,可以观察到它们的存在
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来观察它们的存在
观察菌落
1.什么是菌落?
2.如何大致区分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
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由一个或多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菌落
细菌菌落(左)和真菌菌落(右)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大小
形态
颜色
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区别
小
大
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
白、黄、红等
白、红、褐、绿、黑、黄等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真菌菌落
判断下列菌落是细菌还是真菌菌落?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
哪种环境中更多一些?
如何知道手上是否有细菌和真菌?
1.配制培养基(例如,牛肉汁+琼脂)
2.高温灭菌
3.冷却
4.接种—将少量细菌或真菌转移到培养基上
5.恒温培养。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步骤
培养皿
配制好的培养基
冷却
胶化
琼脂
牛肉汁
恒温箱
观察菌落
接种
高温灭菌
恒温培养
高温高压
灭菌锅
实验·探究: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请你和小组成员帮幼儿园的老师想个办法,让小朋友们知道手上就有细菌或真菌,饭前必须洗手。
各小组探究的侧重点可以不同,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也可以不一样。重点观察菌落的形成,并进行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
实验时,应按照要求穿实验服、戴口罩。实验结束后,应将培养物等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1.提出问题
洗手前手上细菌的数量比洗手后多吗?
2.作出假设
洗手前手上细菌的数量比洗手后多。
3.制订并实施计划
(1)配制好培养基,并进行高温灭菌、冷却。
(2)将培养基依次标记“洗手前”“洗手后”和“空白对照”。
(3)用无菌棉棒擦拭未洗手的手心,轻轻涂抹在“洗手前”培养基上;洗手后,用无菌棉棒擦拭同一只手的相同位置,涂抹在“洗手后”培养基上;“空白对照”不做任何处理。
(4)将三个培养皿同时放置在恒温箱中培养,每天观察并记录。
实验结果:洗手前培养皿中的细菌数量 ,洗手后培养皿中的数量______,对照组培养皿中 细菌。
洗手前
洗手后
较多
较少
没有
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4.得出结论
洗手前手上的细菌比洗手后的数量多
(1)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
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高温灭菌,杀死其中原有的细菌和真菌,才能保证实验中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来自取样地。
实验中用无菌棉棒的目的是防止带入杂菌。
讨论
(3)教材P101的第3条提示相当于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教室 操场 食堂
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
土壤 池水 口腔
无菌棉棒蘸取,涂抹
接种
(4)根据各组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① 水
② 营养物质
③ 适宜的温度
④ 一定的生存空间
基本条件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广泛分布
空气、土壤和水中
生物的身体上
极端环境:如寒冷的极地、滚烫的热泉等
在深海中、火山口附近也生活着大量细菌
知识点1
2
3
4
5
6
7
8
1
9
1. (真实情境)炎热的夏天,在常温下放置久了的馒头上会长出许多黑色、绿色等不同颜色的,绒毛状的斑点,这些斑点很可能是( )
A.一个细菌 B.一个真菌
C.细菌菌落 D.真菌菌落
D
观察菌落
解题思路:找到关键句“绒毛状的斑点”,由此判断这些斑点很可能是真菌菌落。
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检测教室内的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时,发现培养基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菌落。可作为判断细菌菌落的依据是( )
A.呈绒毛状 B.呈褐色
C.呈蜘蛛网状 D.表面光滑黏稠
D
2
3
4
5
6
7
8
1
9
3.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实验中,把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打开,暴露在空气中10分钟,再盖上,封好。上述操作相当于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中的( )
A.配制培养基 B.高温灭菌
C.接种 D.恒温培养
C
知识点2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
3
4
5
6
7
8
1
9
4.实验室培养细菌、真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①恒温培养 ②接种
③高温灭菌 ④配制培养基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C
2
3
4
5
6
7
8
1
9
5.下列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分布较多的是( )
A.经高温灭菌后的培养皿中
B.衣柜里干燥的衣服上
C.建筑工地干燥的沙堆里
D.流通的纸币上
D
2
3
4
5
6
7
8
1
9
6.[2025年1月昆明期末]将手掌放在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盖好培养皿后,培养一段时间。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②处是细菌菌落
B.将手掌放在培养基上按压相当于接种
C.培养基为细菌和真菌提供了有机物和水
D.检测结果表明手掌上既有细菌又有真菌
A
点拨:①表面光滑黏稠是细菌菌落的特点,
②表面呈绒毛状是真菌菌落的特点。
2
3
4
5
6
7
8
1
9
7. (真实情境)在生活中,橘子保存不当很容易发霉长毛,相关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毛”是真菌菌落
B.“毛”是细菌菌落
C.“毛”颜色不同,说明有不同类型的霉菌
D.橘子易发霉,因其能为微生物提供水、有机物等
B
2
3
4
5
6
7
8
1
9
8. (生命观念)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感染人体导致的。伤口较深时容易患破伤风,而伤口较浅时一般不会得破伤风。这反映出破伤风杆菌更适宜生存在( )
A.黑暗的环境
B.缺水的环境
C.缺氧的环境
D.缺有机物的环境
C
解题思路:首先找到关键句“伤口较深时容易患破伤风”,伤口较深处的氧气较少,说明破伤风杆菌更适宜生存在缺氧的环境中。
2
3
4
5
6
7
8
1
9
9.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患上“手机依赖症”。由于人的手经常接触手机,手机表面温暖、潮湿,非常适合细菌的生长。《Live Science》发表的一篇文章称,手机屏幕比马桶按钮单位面积上的细菌多,最近网上对此大量传播。央视和北京卫视通过某科研单位进行了如下研究,请分析回答问题。(10分)
2
3
4
5
6
7
8
1
9
培养基编号 培养基组分
甲 蛋白胨、氯化钠、
蔗糖、水
乙 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水
2
3
4
5
6
7
8
1
9
(1)央视和北京卫视采用的研究方法为______法。培养基上生长的________有多种形态,说明附着在手机上的细菌有多种。
(2)该实验需选用培养基______(填“甲”或“乙”),原因是____________可以使培养基凝固,以便观察实验结果。培养基中牛肉膏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如图,在固定面积用无菌棉签取样,制成细菌悬液,然后取该悬液在培养基上涂抹,这个步骤即为__________,该步骤前需要采用______________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
实验
菌落
乙
琼脂
提供有机物
接种
高温灭菌
2
3
4
5
6
7
8
1
9
(4) (能力点·原因分析)两电视台实验操作均正确,但实验结果截然不同,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开放性)实验结果给我们日常生活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越来越多的人患上“手机依赖症”,你对此有什么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电视台取样的手机和马桶均不同(合理即可)
要经常清洁手机(或勤洗手等)
合理控制手机使用时间,多参加户外活动(合理即可)
2
3
4
5
6
7
8
1
9
微生物的分布
观察菌落
菌落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探究: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分布:广泛分布于生物圈中
细菌和真菌生存所需基本条件
水
适宜的温度
有机物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