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3 09:4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它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并且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它”指的是(  )
A. 五四运动 B. 中国共产党诞生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2.“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运动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间,就是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这句话表明(  )
A.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五四运动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 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D.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3.1919年,美国学者杜威访华,他感叹道:“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学生这样,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对杜威的评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青年学生成为救国的主要力量
B.民族矛盾激化引发中华民族觉醒
C.中国先进分子迫切寻找救国的道路
D.中国民众的思想发生根本性变化
4.“弱国从来无外交,苟存天地任人嘲。尊师教诲齐天下,慈母盯哼不折腰。航舰如今嫌水浅,嫦娥不再恨天高。百年洗雪谁堪忘,多少男儿是俊豪。”此诗是纪念100多年前中华大地爆发的一场伟大运动。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合的是(  )
A.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B.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C.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D. 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5.五四运动期间,军阀吴佩孚在致大总统徐世昌的电报中称:“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一面促开国民大会 ,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俾全国一致力争,收回青岛,以平民气,而救危亡。”这表明吴佩孚(  )
A.极力支持北洋政府 B.掩饰军阀混战的事实
C.主张维护国家主权 D.设法阻止北伐进军
6.政治漫画将过去的人、事以精妙的艺术形式留在了人类的记忆空间。下面漫画反映出五四运动(  )
A. 是由于外交失败而引发的
B.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目标是推翻北洋政府的统治
D. 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7.参加了五四运动的瞿秋白指出:“中国民族几十年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殖民地化的况味。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学生运动的引子,山东问题,本来就包括在这里。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社会主义,就是这个原因。”这种变化反映出(  )
A. 帝国主义压迫是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因
B. 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退让引起国人情绪的变化
C. 社会主义思想点燃了国人实现民族振兴的新希望
D. 马克思主义成为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8.1919年5月24日,青州举行了由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万人大会,各界代表历数帝国主义罪行,一致声援北平学生爱国运动。这表明当地的五四运动(  )
A. 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B. 共产党员起了领导作用
C. 群众基础较为广泛 D. 运动中心开始转向农村
9.观察下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  )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10.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召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材料所涉及的运动的性质是(  )
A.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B.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C.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11.“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哪一次会议?(  )
A. 中共一大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二大 D. 八七会议
1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的是(  )
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D. 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13.李大钊很早就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但直到1918年才借助《新青年》《每周评论》大力宣传。这主要是因为(  )
A. 辛亥革命的发生 B.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 学生爱国运动的高涨
14.一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工作实际上始于五四运动,完成于1922年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工作的起点定于五四运动,其依据是(  )
A.五四运动开始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
B.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C.五四运动第一次鲜明地举起了反帝的旗帜
D.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
15.历史上的上海曾经是中国耻辱的开始,也是中国希望的开始。这里的“希望”是指(  )
A. 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 B. 辛亥革命在这里发起
C. 《青年杂志》在这里创办 D. 五四运动在这里爆发
16.近代中国革命分为新旧两个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革命任务的不同 B. 革命性质的不同
C. 所处时代的不同 D. 领导力量的不同
17.“七月南湖水涟涟,烟雨楼台雨如烟。云将收,雾将散,湖面上升起引航的帆。”下列对歌词中蕴含的历史信息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七月南湖”召开的会议,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 在“南湖”的红船上的决定开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C. “云将收,雾将散”意为青年学生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 “引航的帆”寓意为中共一大为中国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
18.学者齐卫平认为:“中共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有三个主导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发源地;第二,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结合所学知识推断,第三个“主导因素”应该是上海(  )
A.最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B.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地方
C.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D.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地方
1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A. 给思想紊乱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
B. 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 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0.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中国近代通史: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时,根据书中“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的描述,绘制了下图。其中从B段转为C段的历史性转折点是(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诞生
21. “1919年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接着,其他行业的工人相继罢工。10日,沪杭、沪宁、淞沪等铁路工人也一齐罢工。……五四爱国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还是一个自在阶级,多数罢工仍属于经济斗争,处于分散的自发阶段。而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自觉参加罢工斗争,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工人阶级力量强大
C.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 D.工人阶级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政党
22.右图是五四运动时期的纪念章。它最让我们铭记的五四精神是(  )
A.和平 B.自由 C.平等 D.爱国
23.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没有发动普通民众。五四运动中,年轻的工人阶级为站在潮头的青年知识分子先锋队提供了可靠而强大的后盾。该学者旨在说明(  )
A. 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B. 辛亥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C. 五四运动具有爱国性质 D. 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
24. “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青年学生高喊着这样的口号,并用他们满腔的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学生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这个新时代是(  )
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B.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25.学者余英时认为,就其影响而言,五四运动更接近于启蒙运动。五四运动的“启蒙”作用主要体现在(  )
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萌发了救亡图存的思想
C.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26.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与中国共产党诞生有关联的说法是(  )
A.推翻了2 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C.促进了民主进步思想的传播 D.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势力
27.从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到1922年7月中共二大提出了明确的民主革命纲领,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能正确把握国情 B.重视工人运动
C.反抗国民党统治 D.主张国共合作
28、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该会议召开的重大意义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中国共产党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C.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D.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团正式确立
29.一位网友的微博上有这样一篇日记:“2019年2月7日,星期四,多云,今天是二七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96周年。现在对此的宣传和纪念的活动少了,但在我们这辈人的心中,仍然记住这样的日子和这些历史。……不忘初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先辈们的流血牺牲。”下列与该日记中提到的事件相符的评价是(  )
A.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C. 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D.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0.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后,《顺天时报》在时评中写道:“此种运动非仅由他人煽惑所能发生……其原因为何,即世界的潮流工人之自觉是也。”“新式政治,则不宜仅以被治者阶级之幸福安宁为目的,更须满足其参与政治的欲望。”该时评已经认识到(  )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必然席卷全国
B.北洋军阀镇压工人运动的行为必然遭受失败
C.政治民主化已成为当时中国的潮流
D.中国工人运动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惟有这次一班青年学生,奋空拳,扬白手,和黑暗势力相斗,受伤的也有,被捕的也有,因伤而死的也有,因志愿未达而急疯的也有。这样的精神不磨灭,真是再造中国的元素。……学生牺牲的精神万岁!社会制裁的精神万岁!民族自决的精神万岁!
——罗家伦《“五四运动”的精神》
材料三 五四运动是中华民国开国以来第一件大事。这件事为中国的政治史上,添一个新改革,为中国的社会史上开一个新纪元,为中国的思想史上起一个新变化!
——罗家伦《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的)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样的精神”是指什么精神?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五四运动中关于材料二的“社会制裁”和“民族自决”的结果是什么。这个结果与运动的口号相比较,显然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那么历史评价“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的“彻底”主要指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所述五四运动“为中国的社会史上开一个新纪元”?“新纪元”的“新”具体表现在哪里?
32、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它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中国,使当地的自然经济日遭破坏。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为求生计,或进入外资在华企业做工,或充当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及外国轮船海员,第一批产业工人由此诞生。
——《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材料二 从1912到1919年间,全国工人罢工130多次。工人的罢工最初还主要为了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待遇。五四运动中,各地工人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展现出了伟大的力量……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
材料三 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这样,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南京条约》中的哪一内容有关?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前后,工人斗争方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的“大会”指的是哪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答案
1-5ACCBC 6-10BCCDA 11-15ABCBA 16-20DDCBD 21-25CDDCA 26-30CAACC
31.(1)全民族参与(或:全民族的行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第一次全面觉醒。
(2)爱国主义精神。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斗争的革命性和坚决性。
(3)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开始在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32.(1)开放通商口岸(或: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2)从经济斗争到政治斗争(或:从罢工到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