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同步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同步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3 10:1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第 19 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层面,以及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层面的具体变迁内容,精准阐述不同阶段的特征。
学会从历史资料、数据图表、实物图片等素材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培养归纳总结与逻辑推理能力。
能够对比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状况,理解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丰富多样的历史资料,如老照片、影视片段、文献档案等,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生活变迁历程的兴趣。
组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观点与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深切感受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
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积极适应社会变化的意识,树立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物质生活的变迁:详细讲解衣、食、住、行等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表现及特点,如从凭票供应到物资丰富、从单一风格到多元时尚等,使学生深刻理解物质生活改善的具体体现。
社会生活层面的变化:重点阐述就业制度从计划分配到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明确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难点
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引导学生综合考虑政治政策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科技进步、文化观念更新等多方面因素,深入探究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在动力,避免片面理解。
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深远意义: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缩影,体会其在推动社会进步、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内容、关键概念和发展脉络,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
讨论法: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影响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见解,促进思维碰撞与知识深化。
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某一地区住房改革的历程、某行业就业变化情况等,通过深入分析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历史知识,增强学习的代入感。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场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展示一组对比鲜明的图片:左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穿着朴素、街道简陋、交通工具单一的场景;右边是现代人们穿着时尚、高楼林立、各种先进交通工具穿梭的画面。
提问学生:“看到这两组图片,你能发现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导入本节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1. 日常生活的变化(15 分钟)

展示资料:播放一段反映 20 世纪 50 - 70 年代人们服饰特点的影视片段,展示中山装、列宁装、军装等服装图片,介绍当时服饰颜色单调、款式统一,且凭布票购买的情况。
对比分析:展示改革开放后各种时尚服装的图片和时装秀视频,引导学生对比,总结出服饰变得色彩丰富、款式多样、追求个性与品牌的特点,讲解这一变化与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国际交流增多等因素的关系。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 “服饰变化反映了社会哪些方面的进步”,鼓励学生从经济、文化、审美等角度发表观点,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情境创设:展示粮票、油票等实物图片,讲述计划经济时期物资匮乏,人们凭票定量供应粮食、副食品的生活状况,邀请学生分享从长辈那里听到的相关故事。
资料展示:通过数据图表和新闻报道,呈现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大幅增长,食品种类日益丰富,人们饮食从追求温饱到注重营养均衡、健康养生的变化,展示各地特色美食和餐饮文化的发展。
思考交流:提问学生 “饮食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交流。

图片对比:展示老式筒子楼、平房的图片,介绍其居住面积狭小、设施简陋的特点;再展示现代住宅小区、别墅的图片和视频,讲解住房面积扩大、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变化,分析住房制度改革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推动作用。
案例分析:以某城市旧城改造为例,展示改造前后的对比资料,让学生了解城市建设和住房发展的历程,讨论住房变化对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作用。

发展回顾:通过时间轴展示新中国成立后交通的发展,从自行车、公交车为主,到摩托车、私家车普及,再到高铁、飞机等快速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如高铁运行、机场繁忙的场景。
数据分析:展示交通线路里程增长、交通工具数量增加等数据,引导学生分析交通发展对经济发展、人员流动、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组织学生讨论 “交通变化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出行观念”。
2. 就业和社会保障(15 分钟)
就业制度的变化
知识讲解:讲解计划经济时期 “统包统配” 的就业制度,人们工作稳定但缺乏自主性;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就业制度逐步改革,出现自主择业、创业等新方式,介绍劳动合同制、人才市场等相关知识。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招聘会现场,部分学生扮演招聘企业代表,部分学生扮演求职者,体验现代就业环境和求职过程,加深对就业制度变化的理解。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政策解读:介绍我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解读相关政策文件,展示参保人数增长、保障水平提高等数据,说明社会保障对保障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社会保障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保障老年人生活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社会保障体系的温暖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社会生活在衣、食、住、行、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变迁要点,强化学生的记忆。
总结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意义,强调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是国家发展进步的生动体现,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努力学习,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四)课堂练习(5 分钟)
选择题
改革开放前,人们购买衣服凭( )
A. 现金 B. 信用卡 C. 布票 D. 优惠券
我国就业制度改革后,新的就业模式不包括( )
A. 统包统配 B. 自主择业 C. 创业 D. 人才市场就业
简答题:简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五)布置作业
课后调查:采访自己的长辈,了解他们过去的社会生活情况,与现在进行对比,撰写一篇调查报告,题目自拟。
拓展思考:查阅资料,了解未来社会生活可能出现的新变化,以 “未来的社会生活” 为题,写一篇小短文,畅想未来生活。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新课导入
很多家庭在子女结婚时为其置办的家庭物品的统称。
收音机
自行车
缝纫机
手表
“四大件”
改革开放之前
冰箱
彩电
洗衣机
空调
2000年前后
读材料思考:下列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党和政府带领人民迅速恢复生产。到“一五”时期结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的99.5元增加到1957年的254元,年均实际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44元增加到1957年73元,年均实际增长3.5%。
——国家统计局《1949—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1%》
从1949年到1957年,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了极大的增长。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日常生活的变化
RI CHANG SHENG HUO DE BIAN HUA
改革开放前:买衣服要凭布票,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改革开放后: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更是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VS
改革开放前,物资匮乏,为了满足全国人民的基本温饱,粮票、肉票等票证进入人们的生活。
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资极大丰富,布票、粮票、肉票等计划经济的产物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粮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小时候,每逢青黄不接家里缺粮时,就挖野菜充饥渡过难关。约几个小伙伴,臂挎竹篮篮,手拿小铁铲,……小铁铲不停,野菜一把把投入篮中,口中还不时唱着:“野菜净而香,帮咱度饥荒。咥顿菜团团,饱你一晌晌。”
如今,野菜成了稀罕物,家居城市白米细面、鱼鸭肉蛋吃惯了,为了调节口味,吃顿野菜饺子、野菜麦饭,解个嘴馋。
——杜益茂《挖野菜》,载《西安日报》2013年4月12日
过去,人们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挖野菜吃是为了弥补粮食不足。改革开放后,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六十年代住草房
七十年代建瓦房
八十年代加走廊
九十年代盖楼房
现在实行建洋房
盖处别墅讲花样
漫画《三代人赶集》反映了我国哪些方面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变化: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
原因:改革开放、科技的发展、交通通信的发展……
分享童年时光
你知道那个年代买电视为何要“票”吗?
壹·日常生活的变化
1.阶段:
(1)新中国成立前,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生凋敝。
(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较低。
(3)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解放,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物价飞涨民生凋敝
新中国成立前
经济恢复物价稳定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
1
3
5




通信
4
2

壹·日常生活的变化
2.表现—衣:
50年代中山装、列宁装
60、70年代的着装
80年代的着装
90年代的着装,绚丽多彩。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买衣服要凭布票,色彩、样式单调 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壹·日常生活的变化
2.表现—食:
改革开放前,人们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壹·日常生活的变化
知识拓展:
票证时代
粮票是按照年龄,确定每人每月的粮食分配数量。当时十三、四岁的男孩子,一般的定量是每月不到二十市斤(十公斤)。其中有三分之二是粗粮(即玉米面),三分之一是细粮(即大米、白面),因此就需要用“粗粮票”、“面票”和“米票”来区分。
粮票的票面额一般是1市斤、3市斤、5市斤、10市斤、1市两和2市两。在餐馆里吃一碗米粉是一角二分钱,二两粮票;一根油条是七分钱,一两粮票,少了哪一样都不行。
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B.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C.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B
壹·日常生活的变化
知识拓展:
为什么之前购物需要各种票证?
产生原因: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资短缺,
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统购统销)
材料:1953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壹·日常生活的变化
2.表现—住:
改革开放前
大杂院与室内陈设
改革开放后
楼房小区与室内装饰
住房简陋拥挤;
室内设施简单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得到改善。
壹·日常生活的变化
2.表现—娱:
改革开放前及初期:娱乐生活比较单一,简单快乐。
壹·日常生活的变化
2.表现—娱: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标题重调
贰·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改革开放前后出行方式的变化:
50年代人力和畜力是主要
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是时髦的代步工具;当时,自行车对于人们来说尚属家庭财产中的“大件”,要省吃俭用才买的起。有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有一辆轿车。
“自行车王国”
贰·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改革开放前后出行方式的变化:
截止2010年底,我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2023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超过4.5万千米,稳居世界第一;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8.3万千米。多项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贰·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改革开放前后出行方式的变化:
我国民航平均增长速度高出世界民航平均水平两倍多,运输总周转量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9位提升到2005年的第2位。
2023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8.3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贰·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2.通信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奢侈与时尚的代名词:“大哥大”。
“大哥大”贵到什么程度?据业内人士的回忆,电话本身2.1万,入网费6000,预存话费1000,一共2.8万。(注意是1990年代的2.8万)
BP机
贰·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2.通信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初的小联通手机
2G/3G网络时代通信设备
21世纪10年代4G网络时代设备
新时代4G通信设备
新时代5G通信设备
改革开放后我国通信事业快速发展
21世纪后的通信设备
贰·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3.互联网的发展:
我国的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我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贰·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3.互联网的发展:
影响: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问题探究: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经济方面: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不断提高
科技方面: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领导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人民方面:全国人民的辛勤努力
环境方面:和平稳定的环境
重点知识总结
重点知识总结
(1)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
(2)生活方式的变化,例如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3)消费方式的变化,例如人们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文化娱乐用品及各种服务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等。
(4)思想观念的变化,例如生育观念的变化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的主要表现
例1 (安徽三模)1955年我国第一张粮票开始发行,经过近40年的风雨历程,直至1993年全国取消粮食定量供应,风靡一时的粮票终成历史。推动此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外国资本引入     B.生产力的发展
C.国有企业改革 D.中国加入WTO
B
这一变化也反映了经营管理体制的变化,即由计划经济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例2 (江西中考)如图反映了 (  )
主要城市间铁路提速前后列车运行时间
A.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  B.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C.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D.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C
史料实证 租地农场、手工工场
材料一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 。那一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 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 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 ,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色彩单一。
色彩多样,款式时髦。
款式多样。
受西方现代文化影响。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服饰由单一 到多元,色彩、款式日渐丰富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受西方现代文化影响 。
答案来源
能力要求
作答范围
作答内容
答案来源
能力要求
作答内容
史料实证 租地农场、手工工场
材料二 2008—2019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占比走势 。
手机网民规模逐年扩大,占比不断上升。
答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2008—2019年,手机网民规模逐年扩大,网民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 。影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要合理利用科技以造福人类等。
(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星题 基础巩固
1.改革开放前人们衣服的色彩和样式很单调。20世纪80年代
以后,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渐开始流行起来。这一
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A.经济的快速发展 B.思想观念的转变
C.服装产业的推动 D.生活水平的提高
2.漫画《吃的变迁》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是( )
D
A.科学技术进步 B.饮食结构单一
C.通信事业发展 D.生活水平提高
3.下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变化示意图
(单位:平方米)。据此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 )
C
A.城镇缺房问题彻底解决 B.农村居住环境明显好转
C.城乡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D.室内设备设施大为改观
4.[时空观念]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
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变化,
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下面的表格反映了( )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手表 自行车 缝纫 机 收音机 洗衣机 冰箱 录音 机 彩电 空调 电脑 手机
摩托车
D
A.交通工具的发展 B.通讯方式的变迁
C.社会保障的完善 D.生活方式的改变
5.下面两幅图片呈现出我国交通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它们
对国家发展的共同作用是( )
A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A.健全交通网,改善民生 B.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C.发展高科技,巩固国防 D.有利于海峡两岸交往
6.40多年前,父母、亲朋对远行者的叮嘱是“一定要写信来”;
20世纪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如今,电话、
短信、电子邮件、视频通话等沟通方式更适合离别者抒发感
情和向家人、亲朋报平安。材料体现了我国( )
D
A.人民道德水平下降 B.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C.世俗人情观念淡薄 D.通信事业快速变迁
2星题 能力提升
1.新中国成立初期强调“艰苦奋斗”“克勤克俭”,女性多穿黑、
灰、蓝色的粗布褂子,形成了朴素的穿衣风格。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时期,有过短暂的服装“美化”运动,女性在那时穿大
花布褂子、不同色彩的青年装等。材料说明服饰变化反映
( )
B
A.收入水平 B.时代背景 C.国内矛盾 D.审美观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强调“艰苦奋斗”“克勤克俭”,因此服
饰朴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了短暂的服装“美化”
运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服饰变化主要
反映了时代背景,B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出收入水平、国内
矛盾和审美观念对服饰变化的影响,排除A、C、D。
2.小万同学在询问老师关于社会生活的变化时,老师说道:
“近年来,高铁、5 G、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词汇频繁地
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些现象的出现源于( )
C
A.社会思想文化的繁荣 B.教育理念的革新发展
C.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D.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