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世界的聚落(课件45张)--2024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4.2 世界的聚落(课件45张)--2024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14 21:0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4.2 世界的聚落
副标题:人类聚居的家园
配图:选用一张包含城市和乡村景观的拼贴图片,左侧是高楼林立的城市,右侧是炊烟袅袅的乡村,直观展现聚落的不同形态。
幻灯片 2:课程导入
引入语:“从原始的洞穴居住到如今的高楼大厦,从分散的乡村村落到繁华的都市集群,人类的聚居地在不断演变。这些人类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聚落’。聚落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哪些类型?不同的聚落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配图: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聚落图片,如原始洞穴、古代村落、现代城市等,引发学生对聚落发展的兴趣。
幻灯片 3:聚落的概念
内容: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仅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如道路、桥梁、广场、农田、工厂等。聚落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
配图:展示一个完整的聚落景观图,标注出其中的房屋、道路、农田、公共设施等,帮助学生理解聚落的构成。
幻灯片 4:聚落的类型 - 乡村聚落
内容:
概念:乡村聚落是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的聚居地,规模相对较小,人口分布较稀疏。
特点:房屋多为低矮的平房或窑洞、竹楼等传统建筑,建筑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周围有大片的农田、果园、林地等;交通相对不便,生活节奏较慢。
主要类型:农村(以种植业为主)、牧村(以畜牧业为主)、渔村(以渔业为主)、林场(以林业为主)等。
配图:分别展示农村的田野风光、牧村的草原景象、渔村的海边场景、林场的森林景观,突出不同乡村聚落的特点。
幻灯片 5:聚落的类型 - 城市聚落
内容:
概念:城市聚落是居民以非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的聚居地,规模较大,人口密集。
特点:房屋多为高大的楼房,建筑密集;街道宽阔,交通便利,有完善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场、公园等;经济活动活跃,生活节奏快。
主要功能:具有居住、商业、工业、文化、交通等多种功能,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配图:展示繁华的城市街景、高楼大厦群、城市交通网络、城市公共设施等图片,体现城市聚落的特点。
幻灯片 6: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对比
内容:
对比项目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人口规模


人口密度


主要产业
农业(种植、养殖、渔业、林业等)
非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
建筑特点
低矮、分散,多传统建筑
高大、密集,多现代建筑
交通状况
相对落后,道路较少
发达,交通网络密集
生活节奏
较慢
较快
配图:用表格形式呈现对比内容,表格两侧分别配上乡村和城市的代表性图片,增强对比效果。
幻灯片 7:聚落形成的条件
内容:聚落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一般来说,具备以下条件的地区容易形成聚落:
地形平坦:平原地区地形开阔平坦,便于房屋建造和农业生产,是聚落形成的理想地形。
气候适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合人类居住和农业发展,过于寒冷、炎热、干旱或潮湿的地区不利于聚落形成。
水源充足:靠近河流、湖泊等水源地,能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许多聚落沿河流分布。
土壤肥沃: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能为聚落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
交通便利:位于交通要道或沿海、沿河地区,便于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促进聚落的发展。
配图:展示一幅地形图,标注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区,并用箭头指示这些条件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幻灯片 8: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建筑与气候
内容:不同地区的聚落建筑风格深受当地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的影响。
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房屋多为高脚屋或竹楼,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窗户大,利于通风散热,如东南亚的传统民居。
寒带地区:气候寒冷,房屋墙体厚实,窗户小,有的用冰雪建造冰屋,保温效果好,如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干旱地区:气候干旱少雨,房屋多为平顶,墙体较厚,可减少热量传入,如西亚的传统民居。
多雨山区: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有的依山而建,节省耕地,如我国南方山区的吊脚楼。
配图:分别展示热带高脚屋、寒带冰屋、干旱地区平顶房、山区吊脚楼的图片,说明其与当地气候的适应关系。
幻灯片 9: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建筑与地形、水源
内容:
地形:山区聚落多沿山谷或河流分布,呈条带状;平原地区聚落分布较为密集,多呈团块状。
水源:许多聚落沿河流、湖泊分布,便于取水和运输,形成沿河聚落带,如我国长江、黄河沿岸的许多城市。
配图:展示山区聚落和平原聚落的分布图,以及沿河分布的城市景观图,说明地形和水源对聚落分布和形态的影响。
幻灯片 10:世界著名聚落举例 - 传统乡村聚落
内容:
中国皖南古村落:位于安徽省黟县,包括西递和宏村,建筑风格独特,以徽派建筑为主,依山傍水,布局合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意大利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建在亚得里亚海的泻湖上,由 118 个小岛组成,靠 400 多座桥梁连接,建筑多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是世界文化遗产。
配图:展示皖南古村落的徽派建筑、威尼斯的水城风光图片,介绍其特色和价值。
幻灯片 11:世界著名聚落举例 - 现代城市聚落
内容:
美国纽约: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美国的经济、金融、文化中心,拥有高楼林立的曼哈顿商业区、自由女神像等标志性建筑。
日本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科技发达,交通便利,有东京塔、银座等著名景点。
配图:展示纽约曼哈顿的天际线、东京的繁华街景图片,展现现代城市的风貌。
幻灯片 12:聚落的发展与变化
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乡村聚落向城市聚落转化: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一些乡村聚落人口不断增加,规模扩大,逐渐发展成为城镇,甚至城市。
城市聚落的扩张:城市为了满足发展需求,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张,建设新的城区、工业区、开发区等。
聚落功能的变化:一些传统聚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功能从以居住为主转变为以旅游和商业为主。
配图:展示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示意图、城市扩张的卫星对比图(不同年份的城市范围变化),以及传统聚落发展旅游业的图片。
幻灯片 13:聚落发展带来的问题
内容:聚落发展在带来便利和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环境污染:城市工业和交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以及乡村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空气、水、土壤污染。
交通拥堵:城市人口和车辆增多,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影响人们的出行效率。
住房紧张: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住房需求增加,导致住房紧张,房价上涨。
传统聚落的破坏:在城市扩张和乡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聚落和建筑遭到破坏,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和价值。
配图:展示城市雾霾、交通拥堵、拥挤的住房、传统建筑被拆除的图片,直观呈现聚落发展带来的问题。
幻灯片 14:聚落的保护
内容:传统聚落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保护聚落的多样性和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法律法规:通过立法保护传统聚落和历史建筑,如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合理规划:在城市和乡村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传统聚落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修复和整治:对受损的传统建筑进行修复和整治,恢复其历史原貌。
发展文化旅游: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传统聚落的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配图:展示被保护的传统聚落景观、修复传统建筑的场景、文化旅游活动的图片,说明聚落保护的措施和成效。
幻灯片 15:世界文化遗产中的聚落
内容: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除了前面提到的中国皖南古村落和意大利威尼斯,还有:
法国巴黎塞纳河畔:沿岸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等,体现了巴黎的历史和文化。
埃及卢克索古城:是古埃及帝国的首都,保存了大量的神庙、陵墓等古建筑,展现了古埃及文明。
配图:展示巴黎塞纳河畔的建筑景观、卢克索古城的神庙图片,介绍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
幻灯片 16:课堂总结
内容:
聚落的概念:人类聚居地的总称,包括房屋及相关设施。
聚落的类型:乡村聚落(以农业为主,规模小、人口稀)和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为主,规模大、人口密)。
聚落形成的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交通等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风格受气候、地形、水源等影响。
聚落的发展与问题:乡村变城市、城市扩张,带来污染、拥堵、住房紧张、传统聚落破坏等问题。
聚落的保护:通过立法、规划、修复、发展旅游等措施保护传统聚落。
配图: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汇总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清晰呈现知识结构。
幻灯片 17:随堂练习
内容:
下列属于乡村聚落主要生产活动的是( )A. 工业生产 B. 商业贸易 C. 种植业 D. 服务业
热带地区的传统民居多为高脚屋,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的( )A. 寒冷气候 B. 炎热多雨气候 C. 干旱气候 D. 多风气候
简述聚落形成的主要自然条件。
备注:提供对应的图片或图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幻灯片 18:课后任务
内容:
调查自己家乡的聚落类型(乡村或城市),描述其建筑风格、主要生产活动和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查阅资料,了解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撰写一篇短文介绍其特色和保护措施。
提示:调查时可通过实地观察、询问长辈等方式获取信息,撰写短文时注意图文结合。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4.2 世界的聚落
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课前导入
当我们在夜晚乘坐飞机时,能看到城市灯光铺就的美丽夜景。其实夜晚灯光的分布也能够反映出聚落发展的情况。
什么是聚落?聚落有哪些形式?
学习目标
1.了解聚落的形式及其形成、发展变化;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新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从规模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甚至几个人的村庄。
一、聚落的景观特征
城市
集镇
乡村
城市:高楼大厦,车水马龙
乡村:山环水绕,鸡犬相闻
一、聚落的景观特征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镇,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征。
一、聚落的景观特征
乡村通常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主的聚落。
一般来说,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建筑密度较低,大多数是平房或低层建筑,周围有大片的农田、果园、鱼塘等,生活服务设施较少。
一、聚落的景观特征
城镇是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镇一般规模较大,建筑密度较高,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且对周围地区的发展产生广泛的带动作用。
乡村 城镇
人口分布
人口类型
生产活动
建筑特点
交通特点
人口多、分布集中
非农业人口为主
以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
建筑密度较高、楼层高
道路密集、四通八达
人口少、分布分散
农业人口为主
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
建筑密度较低、大多数是平房或底层建筑
道路稀疏、相对落后
一、聚落的景观特征
城市不仅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还要加强管理和保护,以便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
对策:
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
完善道路系统
合理布局工业和消除“三废”
提高公民素质
加强城市绿化
一、聚落的景观特征
思考:城市发展过程中会带来哪些问题?
活动
一、聚落的景观特征
乡村演变到城市
(1)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2)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化
(3)城镇与城市的景观特征越来越相似,如何区分?
(4)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5)在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地形平坦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
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活动
假设下图总所属区域为从未有人开发过的地方,若让你从甲、乙、丙三地中选择一个地方生活居住,你会选择哪个地方?为什么?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
1地高温多雨,水乡泽国,行船打渔。
2地辽阔草原,流动放牧,居无定所。
1
2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
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聚落的空间形态和组织结构会有很大的差别。
4地盛产竹材,气候湿热,多野生动物。
3地高温干燥,昼夜温差较大。
3
4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
寒冷地区的气候,风劲、雪大,厚实的墙体可以抵御寒风,保持屋内暖和。高耸的屋顶,不易积雪。
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
你能解释下面两种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吗?
湿热地区雨水多,所以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墙体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利于通风散热,可以保持屋内干爽。
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
你能解释下面两种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吗?
湘西吊脚楼
一些民居除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之外,还带有军事功能。
福建土楼:古代中原地区居民为躲避战乱南迁,后形成“客家族”,客家族居民为躲避战乱和当地人的欺辱而建造“土楼”。
土楼一般为土夯,内部有完整的通道和排水系统,可居住数十至数百人,窗户小且高,一般只留一个出口,以突出防卫功能。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
四川碉楼:古代川西地区羌族、藏族等少数民族长期受外敌欺辱,当地居民以本地石材为材料,建造了碉楼。
碉楼多建于村庄旁,高度在10—30米间,用于储存粮草、阻击敌人、传讯等。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
一些民居除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之外,还带有军事功能。
东南亚
北极地区
阿拉伯国家
1
2
3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
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1
因纽特人就地取材搭建冰屋,冰房子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可以抵挡极地寒风,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
北极地区——冰屋
气候严寒
北极地区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
2
当地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厚墙可以隔热,小窗可以抵御风沙。
西亚、北非——碉堡屋
终年炎热干燥,多风沙。
阿拉伯国家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
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就地取材,下层放杂物或养牲畜,上层住人,利于通风散热和防潮。
3
东南亚——干栏式建筑
终年高温、潮湿。
东南亚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1 聚落的景观特征
[2024 福建龙岩期末]“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1~2题。
1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1. 材料中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正确的是( )
A.乡村,这里有河流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这里有田野
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1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点拨:由题可知,这里有“田野”“冬麦”“高粱”“荷塘”“果香”,因此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判断该地为乡村聚落,故选B。
1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答案:B
2. 材料中描绘了家乡的美丽景色,我们保持这种美丽景色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大量使用一次性的木筷
B.超市购物时使用塑料袋
C.放学后教室无人不关灯
D.上学步行或乘坐公交车
D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3. [2024 湖南邵阳开学考] 下面示意两地聚落景观。关于两聚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 是乡村聚落,高楼耸立
B.b 是乡村聚落,以农业生产为主
C.a 是城市聚落,交通便利
D.b 是城市聚落,以非农业生产为主
3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
3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
点拨:由图可知,图中a 是乡村聚落,房屋矮小,交通不便,A、C 错误;b 是城市聚落,高楼林立,以非农业生产为主,D 正确,B 错误。
答案:D
[2024 湖北黄冈开学联盟] 读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图,完成4~5题。
4
2
3
5
6
7
8
9
10
11
12
1
知识点2 聚落与地理环境
4. 决定该聚落最初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河流 B. 土壤 C.气候 D.资源
A
4
2
3
5
6
7
8
9
10
11
12
1
5. 有关该聚落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口数量越来越多 ②用地规模不断变大
③ 公路运输越来越发达 ④聚落仅沿河流扩展
A .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
2
3
4
6
7
8
9
10
11
12
1
5
2
3
4
6
7
8
9
10
11
12
1
点拨:从图中聚落的演变过程来看,用地的规模越来越 大,人口越来越多,公路运输越来越发达。图a 中聚落的分布主要是沿河流与公路,图b 中聚落的扩展主要是沿公路,聚落仅沿河流扩展的说法太绝对。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答案:A
[教材改编题]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一种下沉式窑洞。建造之时,人们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深约6~7米的方形深 坑,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窑洞(图a),做居住之用。其中一个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向地面(图b),供人们出行。“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是
对地坑院的真实写照。据此
完成6~7题。
6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
6. 下列有关地坑院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当地黄土层深厚②洞顶平坦,可作道路通行
③可使屋内有冬暖夏凉之感④斜坡利于引水入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
6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
点拨:地坑院的建造,是因为当地黄土层深厚,可就地取材;洞顶平坦,可作为道路通行,房屋冬暖夏凉,斜坡为通道,与引水入院无关。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答案:A
7. 地坑院直接反映的当地地理环境是( )
A.人口众多 B.气候冬暖夏凉
C.交通便利 D.降水稀少
7
2
3
4
5
6
8
9
10
11
12
1
7
2
3
4
5
6
8
9
10
11
12
1
点拨:地坑院不能直接反映当地人口数量和交通情况, A、C 错误;窑洞冬暖夏凉,反映了该地夏季较热、冬季较冷的气候特点,B 错误;地坑院为深坑,直接反映当地降水较少,D 正确。
答案:D
下面为《姑苏繁华图》(局部),为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创作,反映了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商人云集、货物琳琅满目的意思)”的市井风貌。据此完成8~9题。
8
2
3
4
5
6
7
9
10
11
12
1
8. 图中景观反映的是( )
A. 工业生产 B. 农业生产
C. 城市聚落 D.乡村聚落
点拨:图中商铺、熙熙攘攘的人群等景观符合城市聚落的特点,C 正确。
8
2
3
4
5
6
7
9
10
11
12
1
C
9. 由图中景观推断当时该地( )
A. 商业落后 B. 屋顶坡小
C. 全年降水量少 D. 水运发达
点拨:读图可得,该地区多依靠河流进行运输,水流平稳、航运发达,D 正确;该地降水多,屋顶坡度大,商业比较发达,人口稠密,A、B、C 错误。
9
2
3
4
5
6
7
8
10
11
12
1
D
[2024 重庆巴南期中] 图a为“ 东南亚民居示意图”,图b为“西亚传统民居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
2
3
4
5
6
7
8
9
11
12
1
10. 西亚传统民居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其主要原因是 ( )
A. 抵御严寒 B. 增加安全性
C. 隔热、防风沙 D. 反射太阳光
点拨:西亚大部分地区终年炎热干燥,降水极少,为了阻隔热浪与风沙侵袭,其民居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C 正确。
10
2
3
4
5
6
7
8
9
11
12
1
C
11. 两个区域的民居建筑风格明显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 宗教 B.气候 C. 河流 D. 地形
点拨:东南亚气候湿热,高脚屋可以通风防潮,西亚气候炎热干燥,平顶屋不用考虑排水,小窗可以防止热风进入。所以两个区域的民居建筑风格明显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B 正确。
1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
B
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___和___。
2.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3.在 往往形成聚落。
4.城市发展过程中会带来的问题: ,

5.东南亚的传统民居是______,是为了适应当地_____的自然环境。
6.北非的传统民居是____,是为了适应当地_____的自然环境。
城镇
乡村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水源短缺、噪声污染、犯罪率上升
干栏式民居
高温多雨
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
碉堡屋
炎热干燥
本课总结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