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幻灯片 51:封面 - 地形地势与气候 人类活动与气候
标题:5.3.2 地形地势与气候 人类活动与气候
副标题:深入解析地形与人类行为对气候的塑造
背景图:左侧为连绵山脉与不同海拔气候景观,右侧为城市与森林对比图,直观体现两大影响因素。
幻灯片 52: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宏观影响 —— 山脉走向与气候分区
山脉作为气候分界线:展示我国主要山脉与气候区分布图,讲解大型山脉往往成为不同气候区的天然分界线。如大兴安岭是我国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界线,其西侧降水较少,气候干旱,东侧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东西走向山脉的屏障作用:以天山山脉为例,其阻挡了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湿润气流,使山脉南北两侧气候差异显著,北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相对较多,南侧为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沙漠广布。
南北走向山脉的气流通道作用:如北美洲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因呈南北走向,对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流阻挡作用较弱,使湿润气流能深入内陆,影响东部地区气候。
幻灯片 53:地形地势对局部气候的精细化影响 —— 盆地与高原
盆地气候的特殊性:展示盆地地形示意图,讲解盆地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特点,导致空气不易流通,热量和水汽易在盆地内聚集。夏季盆地内气温高于周边地区,冬季则因冷空气下沉堆积,气温较低,形成 “冷湖” 现象。如我国四川盆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多雾,气温较同纬度东部地区偏高。
高原气候的独特性:以青藏高原为例,除了高海拔导致的高寒特征外,其巨大的地形还会影响大气环流,形成独特的高原季风气候。夏季高原受热上升,吸引周边气流汇入,冬季则冷却下沉,形成向外的气流,对东亚季风环流产生重要影响。
幻灯片 54:地形地势与降水分布的微观案例 —— 峡谷与坡地
峡谷的 “狭管效应” 与降水:展示峡谷地形示意图,讲解当气流进入狭窄峡谷时,流速加快,气压降低,易引发气流上升运动,增加降水概率。如我国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因特殊的峡谷地形,成为青藏高原上的多雨地区,年降水量可达 1000 毫米以上。
坡地角度对降水的影响:通过不同坡度坡地的降水模拟实验数据,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坡地角度越大,气流爬升速度越快,降水越集中;但角度过大时,气流可能难以稳定爬升,降水反而减少。结合实际坡地景观图片,如缓坡草地与陡坡裸岩的降水差异。
幻灯片 55: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直接干预 —— 城市化进程
城市下垫面改变的影响:展示城市与乡村下垫面对比图,城市中水泥、沥青等硬化路面取代了自然植被和土壤,导致地表反射率降低,吸收更多太阳辐射,同时地表径流量增加,蒸发量减少,加剧城市热岛效应。数据显示,大城市中心区气温比郊区通常高 2 - 5℃。
城市大气成分变化:城市中工业、交通排放大量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等,这些污染物不仅影响空气质量,还会改变大气的受热过程,如颗粒物作为凝结核可能增加局部降水,形成 “城市雨岛效应”。展示城市与郊区降水分布差异图。
幻灯片 56:人类活动对气候的间接影响 —— 农业活动
农业灌溉与局部气候:展示大规模农田灌溉区与非灌溉区的气候对比数据,合理的农业灌溉能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气温日较差,改善局部小气候。如我国新疆的绿洲农业区,因灌溉作用,气候较周边沙漠地区更为湿润温和。
农业用地扩张与气候:过度开垦荒地、破坏草原等农业活动,会导致地表植被减少,土地沙漠化加剧,使局部地区气候变干,降水减少,风沙天气增多。展示某地区农业扩张前后的气候数据变化,如年降水量减少、风速增大等。
幻灯片 57: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全球性影响 —— 温室气体排放
主要温室气体来源:通过饼状图展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如化石燃料燃烧(占比约 60%)、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如甲烷排放)等。重点说明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全球变暖的具体表现:展示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图、海平面上升数据等,直观呈现全球变暖趋势。数据显示,过去 100 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约 0.85℃,海平面上升约 20 厘米。
幻灯片 58:人类活动对气候的适应性调整 —— 生态保护与修复
植树造林的气候调节作用:展示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的影响示意图,森林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温,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效应。数据表明,1 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收约 20 吨二氧化碳,释放 15 吨氧气。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有效改善了北方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湿地保护与气候:湿地被誉为 “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展示湿地景观图,讲解湿地通过水分蒸发和植物蒸腾影响局部降水,同时湿地土壤储存大量碳,保护湿地可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如我国鄱阳湖湿地对周边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显著。
幻灯片 59:地形地势与人类活动的叠加影响案例
山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以喜马拉雅山南麓为例,当地居民开垦坡地种植作物,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加上山脉地形阻挡,使局部地区降水分布发生变化,旱季更加干旱,雨季暴雨引发滑坡泥石流的风险增加。
河谷城市的气候挑战:如我国兰州位于黄河谷地,地形封闭,城市扩张导致热岛效应与河谷逆温现象叠加,冬季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形成严重的雾霾天气,影响城市气候和居民健康。
幻灯片 60:课堂互动 —— 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呈现:给出某山区在发展旅游业和农业过程中出现的气候变化现象,如局部气温升高、降水分布不均等,并提供该地区的地形资料和人类活动数据。
问题设置:
分析该地区气候变化可能与哪些地形因素有关?
人类活动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提出一些改善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建议。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幻灯片 61:课堂总结
地形地势与气候关系回顾:总结地形地势通过海拔、山脉走向、坡向、盆地与高原地形等方面影响气候的具体机制,强调地形是塑造区域气候的重要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与气候关系梳理:梳理人类活动从局部(城市化、农业)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的多方面影响,以及人类通过生态保护等措施对气候的适应性调整。
核心观点强调:地形地势为气候形成奠定基础,人类活动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影响气候,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气候的现状与变化趋势,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
幻灯片 62:课后作业
选择家乡或附近的一个地区,收集该地区的地形资料和气候数据(近 10 年气温、降水变化),分析地形地势对该地区气候的影响。
调查家乡的主要人类活动(如工业、农业、城市化建设等),探讨这些活动可能对当地气候产生的影响,并提出至少两条合理的气候保护建议,形成一篇简短的调查报告。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5.3.2地形地势与气候 人类活动与气候
第五章 世界的气候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夏天,人们为什么喜欢到海里游泳?
同一时刻,为什么海水和沙滩的温度不一样呢?
课前导入
中 午
傍 晚
学习目标
1.知道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全球气候恶化的相关情况,树立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意识,并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行动。
一、海陆分布与气候
如图,两个玻璃容器中分别盛入等体积的水和沙土,各插入一支温度计。把它们用酒精灯同时加热相同的时间后观察,你发现哪支温度计的读数高?
活动
说明:沙子的温度升高得快,水的温度升高得慢。
沙土的温度高
一、海陆分布与气候
撤掉酒精灯,一定时间后,读出两支温度计的数值,你发现哪支温度计的读数高?
活动
说明:沙土的温度下降得快,水的温度下降得慢。
水的
温度高
水
沙子
升温慢、降温慢
气温
海洋:受热慢、放热慢
升温快、降温快
陆地:受热快、放热快
夏季,陆地气温偏高,海洋气温偏低。
冬季,陆地气温偏低,海洋气温偏高。
降水
降水较少
深居内陆的地方:水汽稀少
降水较多
濒临海洋的地方:水汽丰富
半球 陆地 海洋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北半球
南半球
1月
7月
2月
8月
7月
1月
8月
2月
一、海陆分布与气候
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
纬度相近三地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60°N
40°N
一、海陆分布与气候
阅读欧洲同纬度地带5个城市的气温。你能发现各城市气温由沿海向内陆呈现出什么样的变化趋势?
一、海陆分布与气候
我的发现:
我的分析:
1月各城市由沿海向内陆气温逐渐降低,7月相反;纬度相同的地方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小,越往内陆,气温年较差越大。
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受海洋影响明显,升温降温慢,内陆地区气温变化受海洋影响小或不受海洋影响,升温降温快。
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二者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巨大。
一、海陆分布与气候
冬季,亚欧大陆降温快,气温低,冷空气在西伯利亚地区堆积,形成高气压,气流从西伯利亚向南经过我国吹响海洋,由于来自西伯利亚的空气很冷,从而形成寒潮。
一、海陆分布与气候
正午太阳光线
阳坡
阴坡
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使得山地阴坡和阳坡的温度、湿度状况都产生很大的差异。
山地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二、地形地势与气候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祁连山位于我国西北,海拔高,气温低,气候干燥,其中许多山岭阳坡常年受太阳照射,气温相对较高,蒸发旺盛,水分稀少,植被相对稀少;阴坡气温相对较低,水分相对充足,植被相对茂密。
二、地形地势与气候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思考:下图中哪一处山坡降水多?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二、地形地势与气候
A
B
A:位于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
B:位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少
二、地形地势与气候
山顶和山脚下景观有何差异?什么原因造成的?
山脚下鲜花盛开,山顶白雪皑皑。
原因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
二、地形地势与气候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6000
海拔(m)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6000
海拔(m)
2000
乞力马扎罗山随海拔增高气候的变化
热带草原
阔叶林
苔原
终年积雪
二、地形地势与气候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某一山地,山麓B处与山顶A处的相对高度为5000米。如果B处的气温为20°C,请问,A处的气温应该是多少摄氏度?
20°-5000/100ⅹ0.6°=-10°
活动
二、地形地势与气候
气候现象 主要因素
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充沛,东侧降水稀少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南极大陆终年冰雪覆盖
海陆因素
地势因素
地形因素
纬度因素
分析各种气候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填入相应的表格。
活动
二、地形地势与气候
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以使局部地区气候有所改善。
如果任意砍伐森林,则可能使当地气候恶化。
三、人类活动与气候
人类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城市,中心城区的气温往往比郊区高,风速比郊区小,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云增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三、人类活动与气候
城市热岛效应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的量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
三、人类活动与气候
温室效应
臭氧层空洞
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破坏高空的臭氧层,导致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进而危及人类的健康。
三、人类活动与气候
思考:面对全球气候恶化,我们可以做什么?
1.农业方面:严禁乱砍乱伐,杜绝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等。
2.工业方面:清洁生产,减少废气排放,降低能源、资源消耗。
3.日常生活:节约用电,人走灯灭;少乘坐私家车,绿色出行;少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纸;多植树造林……。
知识点1 地形地势与气候
[2024江苏徐州月考]读山地对降水的影响图,完成1~2题。
1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北坡是背风坡,降水多 B. 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
C. 南坡是背风坡,降水多 D. 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
点拨:读图可知,南坡是迎风坡,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C错误,D正确。北坡是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A、B 错误。
1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D
2. A、B 两地相比( )
A. A 比B 海拔高2600 米 B. A 比B 海拔低120 米
C. A 比B 气温高约15.6℃ D. A 比B 气温低约15.6℃
点拨:A 地海拔120 米、B 地海拔2 720 米,两地高度差2 600 米,A、B错误;海拔每上升100 米,气温降低约0.6℃,两地气温相差约15.6℃,A比B气温高约15.6℃,C 正确,D 错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C
3. [2023 山东济宁期末] 下图示意同一座山的不同景观,图中山上、山麓自然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纬度低
B. 距海远近不同
C. 人类活动影响
D. 海拔高低不同
D
3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
4. 下图为漫画“地球出汗了”,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
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
B. 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氯氟碳化
合物破坏了臭氧层
C. 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城市,形成了热岛效应
D.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4
2
3
5
6
7
8
9
10
11
12
1
知识点2 人类活动与气候
【点易错】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城市,发生的热岛效应,使局部地区的气温升高,与全球变暖空间范围大小不一致。
4
2
3
5
6
7
8
9
10
11
12
1
答案:A
[2024 河南郑州期末]2023年11月,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之际,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指出,2023年打破了多项气候记录,全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温。据此完成5~7题。
5
2
3
4
6
7
8
9
10
11
12
1
5. 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巨大影响,下列排列顺序符合框图结构的是( )
①海平面上升 ②极地地区冰川融化 ③淹没沿海低地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5
2
3
4
6
7
8
9
10
11
12
1
5
2
3
4
6
7
8
9
10
11
12
1
点拨: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极地地区冰川融化,然后海平面上升,淹没一部分岛屿和沿海低地,B 正确。
答案:B
6.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
A.开采和使用地下水 B.海底火山的喷发
C.板块的碰撞和挤压 D.温室气体的排放
D
6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
7. 为降低这种气温变化对全球的影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
A.鼓励使用一次性物品 B.加大煤炭开采和使用
C.焚烧秸秆 D.植树造林
D
7
2
3
4
5
6
8
9
10
11
12
1
[2024 河南平顶山期中]下面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
2
3
4
5
6
7
9
10
11
12
1
8. 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是( )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分布
C. 地形地势 D. 人类活动
D
8
2
3
4
5
6
7
9
10
11
12
1
9. 在①②③④四地中,最适宜修建绿色生态屏障,以净化城市空气的是( )
A. ④ B. ② C. ③ D. ①
9
2
3
4
5
6
7
8
10
11
12
1
9
2
3
4
5
6
7
8
10
11
12
1
点拨:城市中大面积绿化带的主要作用是净化城市空气、削弱“热岛效应”强度。郊区地价较低,离城市中心地区较近,能够起到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③正确;①②离城市较远,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效果不明显;④位于城市中心位置,地价较高,不适合大规模营造人工林,C 正确。
答案:C
某探险队计划穿越美洲,从北极圈附近的阿拉斯加州出 发,一路向南,以南美洲为目的地。下面为“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及A、B 两地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
2
3
4
5
6
7
8
9
11
12
1
10. A、B 两地气候的描述法正确的是( )
A.A、B 两地均为热带气候
B.A 地气温年较差大于B 地
C.A 地冬季多雨,B 地全年少雨
D.A 地夏季气温高于B 地
10
2
3
4
5
6
7
8
9
11
12
1
10
2
3
4
5
6
7
8
9
11
12
1
点拨:由图可知,A、B 位于南温带,属于温带气候,A 错误;B 地气温年较差大于A地,B错误;A地冬季多雨,B 地全年少雨,C 正确;B地夏季气温高于A 地,D错误。
答案:C
11. 导致图中A、B 两地降水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A 地位于山地的迎风坡
B.B 地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C.A 地所处纬度高于B 地
D.人类活动的影响
1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
1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
点拨:由图可知,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被安第斯山脉阻挡,在A 地形成迎风坡,B 地形成背风坡,因此A、B 两地降水出现显著差异,A 正确。
答案:A
(同纬度)
海陆分布
与气候
气温
降水
时间
沿海地区降水_____,
内陆地区降水_____。
多
少
夏季:陆地气温______海洋气温
冬季:陆地气温______海洋气温
空间:据海远,温差_____ 。
大
高于
低于
(中纬度)
地形地势
与气候
气温
海拔增高,气温______(每增高100m气温___________ )
阳坡气温_____;阴坡气温_____
迎风坡降水_____;背风坡降水_____
降水
人类活动
与气候
降低
高
低
多
少
降低0.6℃
改变地面状况
改变大气成份
城市热岛效应
课堂总结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