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 (共15张PPT+教案)-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下册《科学》(2024年)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 (共15张PPT+教案)-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下册《科学》(2024年)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13 16:47:19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第4课 认识物体的形状
年 级:一年级
学 科:小学科学(教科版)
足球在滚动
聚焦:生活中哪些物体容易滚动
聚焦:哪些形状容易滚动
探索:斜面上的滚动实验
1.让我们简单的搭一个斜面。
探索:斜面上的滚动实验
2.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进行编号。每次选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松手并观察。
1.让我们简单的搭一个斜面。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探索:斜面上的滚动实验
2.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进行编号。每次选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松手并观察。
1.让我们简单的搭一个斜面。
3.用编号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请暂停
探索:斜面上的滚动实验
研讨: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
② ③
⑤ ⑥


是否容易滚动和摆放方式有关系。
研讨: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
立着放,接触面是圆的,
就容易滚动。
平着放,接触面是平的,就比较稳定,不容易滚动。
探索:叠放物体实验
1.让我们再准备一些刚才的物体,一起试着把同一类的物体叠放起来,看看哪种物体更容易叠放呢?
请暂停
探索:叠放物体实验
研讨:叠放物体实验
拓展:如何稳定摆放物体
生活中,为了稳定地摆放物体,人们设计
出了各种收纳箱、收纳盒。
谢谢观看!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内容与学习对象分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1-2年级学习内容“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中的第一点“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前一课时,学生已通过“轻重”这一主题初步体会了物体的这一基本特征。本课将通过“滚动”与“叠放”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验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形状。鉴于学生已对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包括识别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球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形状,本课的教学关注点并非认识物体的具体形状,而是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形状会影响物体的运动方式,物体摆放的稳定性和物体的形状相关,从而发展学生对“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的认识。 本课分为四个板块。聚焦板块,通过踢足球的情境引出讨论哪些物体易于滚动。探索板块,借助观察物体形状、滚动实验和叠放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形状作为物体特征的重要性。在研讨板块,围绕探索活动展开,探讨形状对物体的运动方式和摆放情况的影响。拓展板块,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让物体稳定摆放,比如设计各种类型的收纳箱和收纳盒。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一些平面和立体图形,并且对不同物体的具体形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课中,以足球容易滚动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容易滚动”和“容易叠放”两个角度来认识形状这一物体的重要特征。本课向学生呈现了三类具有不同结构的材料:平面的小木块和长方体积木,它们难以滚动但易于叠放;乒乓球和玻璃弹珠可以滚动但不易叠放;以及同时具备这两类物体特点的透明胶带和纸筒。让学生体会物休的形状与它“是否容易滚动”有关,同时也对物体“稳定摆放”产生影响。
教学目标分析(含核心素养导向)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物体的形状对其滚动性能和摆放稳定性有影响。 【科学思维】在观察、简单实验、分类等活动中,比较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滚动性能和摆放稳定性方面的异同。 【探究实践】通过滚动和叠放活动,认识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 【态度责任】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 通过滚动和叠放的活动,认识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滚动情况和摆放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索,概括出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稳定摆放。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踢足球,显示足球会滚动”的图片,引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容易滚动。 2.聚焦:生活中容易滚动的物体并思考这些物体的特点。 3.揭示课题:合理推测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运动方式(是否容易滚动)。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物体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归纳,那些容易滚动的物体基本上有什么样的特点,从而引出物体形状这一特征。 二、探索 (一)斜面上的滚动实验 通过斜面上的滚动实验来观察物体的形状和运动方式的关系。 1.明确活动步骤。 (1)简单利用身边的物体搭一个稳定点的斜面。 (2)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进行编号。每次选择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然后松手观察。 (3)用编号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有序的进行实验探究,并提醒借助编号的方式方便记录。 2.个人或小组进行实验,并思考发现。 3.分享交流:你们有什么观察发现吗?学生展示观察结果,教师记录并引导物体是否容易滚动和形状的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推测,对于没有异议的物体简单小结,对于有异议的物体重点描述、解释,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到不同放置面对物体滚动性的影响。 叠放物体实验 通过叠放物体的实验来观察物体的形状和叠放情况的关系。 1.明确活动步骤。 再准备一些之前的物体,试着把同一类的物体叠放起来,观察哪种物体更容易稳定叠放。 2.个人或小组进行实验,并思考发现。 3.分享交流:你们有什么观察发现吗?学生展示观察结果,教师记录并引导物体是否容易叠放和形状的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察和解释,在上一个滚动实验的基础上,能把物体叠放的情况归咎到是形状的原因。 三、研讨: 1.引导学生体会物体的形状对物体的滚动情况和稳定摆放的影响。 提问: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怎样把物体稳定地摆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记录单和观察到的现象来表达、解释自己的观点。 四、拓展 1.引导学生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设计不同形状的卡槽来稳定摆放或者收纳。 提问:怎样摆放和收纳那些容易滚动的物体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从物体的形状这一特点出发,通过改变它们与接触面的形状,来改变它们的滚动性能,从而可以稳定摆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