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课内语段和课外迁移阅读 提升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一、课内阅读
草原(节选)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选段中的“ ”可以用来形容绿的程度深,“ ”可以用来形容绿的范围广。除此之外,我还知道“ ”可以用来形容绿的时间长。
2.选段中,作者由眼前的景色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把草原想象成 ,把羊群想象成 ,充满了画面感。由作者的描写想开去,我仿佛置身于草原,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
3.选段中,画“ ”的句子直接写 ,画“ ”的句子写了作者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读完选段,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草原的 之情。
丁香结(节选)
①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②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系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5.你能写出哪些关于“丁香”的名句?
(1) (2)
6.画“ ”的句子运用了 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7.“结,是解不完的。”这里的“结”的意思是 。
8.你从“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写一写。
①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②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③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④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9.文段中,作者把花描述成 、 、 、 、婚礼的冠冕、 。
10.对文段中画“﹏﹏﹏”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将大自然比作人,让它可以说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B.这句话想象奇特,花朵的开放和凋谢,就像是大自然在说话和沉默。
C.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大自然的神奇。
11.“我是诸元素之女”句中“诸元素”指的 、 、 、 。
12.仿照文段中画“ ”的句子想象填空。
我是 ,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3.简述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14.请说说“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妙处。
二、拓展阅读
鼎湖山听泉
①从肇庆市驱车半小时左右,便到了东郊风景名胜鼎湖山。下了几天的小雨刚停,满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
②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寻找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愈往上走树愈密,绿荫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泉水隐到了浓荫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③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这是一座建于明代、规模宏大的岭南著名古刹。庭院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有一株与古刹同龄的茶花,还有两株从斯里兰卡引种的、有二百多年树龄的菩提树。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
④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⑤朦胧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
15.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似的(shì sì) 淙 淙(zōnɡ cónɡ) 湿漉漉(lù lǜ)
古刹(chà shà) 卵 石(nuǎn luǎn) 汩汩(mì ɡǔ)
16.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泉声 ( )( ) ( ) ( ) ( ) ( )( ) ( ) ( ) ( ) 的泉水
17.下面的内容总结了哪些自然段的意思?请在括号内标出。
第( )自然段,写“我们”来到了风景如画的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 )自然段,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 )自然段,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
18.读第四自然段,完成填空。
(1)文中把泉声比作 、 、 、 的声音,让我们对泉声有了真切的感受。
(2)第三句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泉声的丰富多样。第四句则运用 、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泉水的 。
19.从文中摘抄一句描写泉声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
20.读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想一想,鼎湖山的清泉是真的“流进了我的心田”了吗?请写出你的理解。
21.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啊!风
①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②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
③秋天,在山里,你哭天号地,树木也跟着你一道啜泣;冬天,你大发雷霆,整个大自然也随着你怒气冲冲;春天,你软弱多病,田野却因你苏醒;夏天,你戴上了静谧的面具,我们却以为是太阳用利箭射死了你,又用它的酷热裹住了你的尸体。然而,在秋天的日子里,你究竟是哭号,还是出于你剥光了树木的衣服,在看着她们害羞而嬉笑。在冬天的日子里,你究竟是圆睁怒目,还是绕着夜晚雪盖的坟墓在舞蹈?在春天的日子里,你究竟是软弱无力,还是像一个多情的少女,想用哀怨的叹息把久别的恋人———四季中的青年———从睡乡中唤起?在夏天的日子里,你究竟是一具僵尸,还是只在果树丛中、葡萄藤里和打谷场上暂时睡去?
④你从穷街陋巷里带上了疾病的气息,又从高原山野上带来了百花的芳香。这犹如那些宽广的心胸,他们静静地忍受着人生的苦痛,也静静地对待人生的喜庆。
⑤你对玫瑰花附耳说了些古怪的话语。而花儿竟懂得它们的含义,于是它一会儿浑身战栗,一会儿又显得笑容可掬。
⑥你在这里慢慢腾腾,在那里又匆匆急急,在第三处则是奔跑、驰骋、永不停息。这就好似人的思想,静止则死,活动才生。
⑦你在湖面上写下一行行诗句,然后又把它们涂去。这同那些犹豫不决的诗人又有什么两样?你自南方来时,炽热得像爱情;你从北方至时,冷酷得如死亡;你从东方降时,像灵魂轻抚般的温柔;而从西方降时,则像仇恨似的凛冽、凶狂。你究竟是像岁月一样反复无常,还是四面八方的使者,他们怎样嘱咐你。你就怎样对我们讲?你在沙漠中怒气冲天,蹂躏起商队是那样凶残,然后你又把他们埋葬在荒沙下面。这难道还是那个你吗———那股无形的气流,随同晨曦从枝叶间徐徐而起,又似梦幻般的悄然淹向原野、谷地,在那里,花儿因爱你而战栗、摇曳,草儿闻到你的气息则手舞足蹈,如醉如迷。
⑧你在海洋上乱发脾气,把平静的大海惹得无名火起,以至于它波涛汹涌,对你穷追不舍,张开巨口,把无数的船只、生命一下子全吞下去。这难道还是那个你吗———你是那样顽皮而多情,把房前屋后跑来跑去的女孩的小辫儿轻轻地抚弄。
22.就体裁来说,本文是一篇 ,文中的“你”指 ,这是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它的 之美。
23.第三自然段对风的神态进行了描写,运用了那些形容词?
24.文章通篇对风的温柔美善与暴虐凶狂作对比,而又总将暴虐凶狂放在前边描写,温柔美善置于其后,这表达了作者 。
25.文章的感情基调是( )
A.讨厌 B.憎恶 C.喜爱 D.讨厌与喜爱参半
踏上南极
①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几乎完全被厚厚的冰雪覆盖。这里天上有信天翁、南极鸽翱翔,海中有红色、橙色、蓝色的藻类繁殖,海滩上有企鹅、海豹和海象活动,地下蕴藏着金、铜、铁和石油等200多种矿藏资源。为了对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我国先后在南极设立了四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
②我们站在轮船的甲板上,看到海里的浮冰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知道我们的目的地———长城站快要到了。不一会儿,我们看到了覆盖厚厚冰雪的岛屿绵延起伏,已经一天半没有信号的手机也响起来了,短信接踵而至,我们已经进入长城站的通讯范围了。我们通过望远镜,可以看到长城站所在的菲尔德斯半岛。这时,正是南极的夏天,但岛上仍是白雪皑皑,雪色映照下,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分外鲜艳夺目。
③我们乘坐冲锋艇在浮冰中滑行,很快,就真真实实地踏上了南极的大地。刚一登岛,我们就看到雪地上插着一圈小红旗,十分引人注目。迎接我们的长城站科研人员提醒我们:十几米外有两头海豹,不能靠近打扰。海豹一动不动,像一座岩石雕塑。同行的一位摄影爱好者忍不住向它们附近抛了一个雪团,想引起海豹的注意。这时,刚才还笑容可掬的长城站科研人员马上严肃起来,轻声制止说,那两头海豹才出生一个多月,是他们特别喜欢的宠儿,但平时对它们都是敬而远之。原来,在南极,任何打扰动物的行为都是不可以的,因为违反了《南极条约》。《南极条约》是为保护南极生态制定的法律,所有国家的人都必须遵守。
④我们仔细观察这两头小海豹,它们虽然身子不动,但偶尔也会抬起头看看我们。它们的眼神特别安逸,一副懒洋洋的神态,完全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样子。小海豹知道,这里就是它们的家,没人会打扰或伤害它们。长城站的科学家告诉我们,这两只小海豹待的地方,已经被他们列为自然保护区,是一个长约2000米,宽约300米的海边滩涂。在这里,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到企鹅,它们走路时那一摇一摆的样子,真是有趣极了。
⑤进了长城站,我们看到了室内有许多假花假草,真鸟笼里却放着假鸟。原来,在南极工作的人十分想念故乡的花草和小鸟,但为了遵守《南极条约》,绝不会带一棵草、一根木、一只鸟进入南极。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26.我国先后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 、 和 等科学考察站,这次考察团去的是 。
27.“敬而远之”在短文中的意思是 ;小海豹“目中无人”是因为 。
28.制定《南极条约》的主要目的是 。可以从文中这两个方面看出来:(1) ;(2) 。
29.“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看到的情景是 ;感动的原因是 。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0.“月是故乡明”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不知曾被多少人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请问:故乡的月亮比外面看到的更亮吗?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句的?
31.这首诗里,你除了体会到诗人思念弟弟、思念故乡的感情之外,你还体会到什么?
32.古人咏月的诗数不胜数,你能写几句吗?
参考答案
1. 翠色欲流 一碧千里 万古长青 2. 无边的绿毯 白色的大花 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草,五颜六色的花儿点缀在碧绿的草地上,像是给草地绣上了美丽的图案 3. 草原景色 感受 在写景中融入感受可以使情与景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4.热爱和赞美
【导语】本文选段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草原绚丽的自然美景。作者以清新的语言描绘出草原的广阔、明朗和迷人,将草原比喻成绿色的中国画,动态描写羊群如同绣花般点缀其上。文字中蕴含着对大自然无尽的赞美与热爱,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使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原。景物的描写不仅绘如画卷般展现眼前,更传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喜悦与陶醉。
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结合文中“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可知,“翠色欲流”生动地描绘出草原的绿色仿佛要流淌出来,突出了绿的浓郁程度。从“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知,“一碧千里”意思是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体现了绿的范围之广。
用来形容绿的时间长的词语有“万古长青”“四季常青”“常绿不衰”等,表示千秋万代都像松柏一样永远苍翠,常用来形容绿的时间长久。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文本“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可知,“无边的绿毯”形象地描绘出草原的辽阔与碧绿,如同一块巨大的绿色毛毯铺展开来,“无边”则体现了草原面积之大,“绿毯”则突出了草原颜色的翠绿与质地的柔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白色的大花”将羊群比作大花,“白色”与草原的绿色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展现出羊群在草原上的灵动与美感,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
通过作者的比喻和联想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像一块巨大而柔软的绿毯,在微风中轻轻起伏。洁白的羊群像一朵朵灵动的白云,在这片绿毯上悠然自得地移动,时而汇聚,时而散开。远处,小丘连绵起伏,线条如诗如画,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如梦幻般的草原美景图。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写作手法。
阅读画横线的句子可知,是对小丘景色的描写,从线条的柔美、色彩的翠色欲流,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草原小丘独特的美。
阅读画波浪线的句子可知,作者如此强烈的感受侧面烘托出草原景色的迷人魅力。景色之美能够让作者产生如此复杂又深刻的情感,“惊叹”于其壮丽,“舒服”于其宁静,“久立四望”想要饱览美景,“低吟小诗”来抒发内心的喜爱,从侧面反映出草原景色美得令人陶醉,让读者对草原景色充满向往。
作者将直接描写草原景色与表达自身感受相结合,使情与景相互交融。直接描写景色,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草原的辽阔、碧绿与壮美;而描写感受则从侧面烘托出草原景色的迷人,引发读者的共鸣,使读者更能深切体会到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本题考查情感分析。
通读选段可知,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细致描绘,如“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等,无不展现出对草原景色的欣赏。同时,“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等语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愉悦与赞美,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草原深深的喜爱之情。
5.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6. 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丁香结的惆怅。 7.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8.人生中有各种挑战,也有各种需要解决的难题。正是因为这些难题的存在,人生才更有滋味。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丁香花的描写,探讨了“丁香结”这一意象,揭示其背后的情感含义。作者从自己的观察出发,联想古诗词中“丁香结”象征解不开的愁怨,进而反思人生中无尽的烦恼和问题。在审视这“结”时,作者点明其不可避免的存在及其带来的生命意义,启示读者接受并欣赏生活中的复杂与深刻,避免了一味追求简单而失去生命本色。
5.本题考查古诗积累。
关于“丁香”的名句: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李贺
并著香肩无可说,樱桃暗解丁香结。——纳兰性德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陆游
丁香空结雨中愁,此恨谁知?——赵闻礼
乱系丁香梢,满栏花向夕。——李贺
6.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结合第②段划线句子“再联系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中“愁怨”一词可以看出给“丁香结”赋予了人的感情,本句话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丁香结的惆怅。
7.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第②段划线句子“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中“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可知这里的“结”的意思是心中的烦恼或难以解开的困惑。
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结合第②段划线句子“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意思为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是使生活充实而有意义的一部分,正是这些不断出现的“结”让人生更具有挑战性和色彩。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这样的生活才不平淡。
本句话通过对人生问题的理解,阐述了积极面对困难的重要性,意味着多样的挑战是生活的调味剂,驱动人们成长和追求进步。
9. 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诸元素之女 交往的礼品 赠予死者的祭献 10.B 11. 冬 春 夏 秋 12. 白云 从天空飘落到旷野上
【解析】9.考查内容理解。
由原文“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可知作者将花描述成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最后的祭献。
10.考查句子理解。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使用拟人的修辞将大自然拟人化,将花朵的开放与凋谢,想象成说话和沉默。写出了花是大自然季节更替的代言人。故选B。
11.考查内容理解。
由原文“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可知诸元素指的是“春、夏、秋、冬”。
12.考查仿写句子。
注意句式。
我是容器,盛满满心的欢喜和情意。
13.诗人按时间顺序(乌云出现→大雨倾盆→狂风驱散→雨过天晴)和空间顺序(远山→船中→湖面)描写。从云遮山峦到雨入船中,再到风散雨停、水天相接,层层递进展现景象变化。 14.“跳珠”将雨点比作跳动的珍珠,既写出雨的密集晶莹,又以“跳”字写出雨的急促动态,生动展现雨落船中的活泼景象,画面感极强。
【导语】苏轼这首诗以快笔捕捉西湖骤雨奇景:墨云未遮山,白雨跳船,风卷云散,水天一色。四句如镜头切换,从远及近,由动转静,骤雨来去的迅疾与湖光的澄澈交织,尽显自然之趣,亦藏诗人醉中观物的洒脱。
13.本题考查对古诗描写顺序的理解。
需结合诗句中景物出现的先后和空间位置变化分析:首句“黑云翻墨未遮山”写远处的乌云像打翻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峦,聚焦远处天空与山峦;次句“白雨跳珠乱入船”描绘雨点像珍珠般跳入船中,转向近处的雨和船;第三句“卷地风来忽吹散”写狂风从地面卷来,吹散云雨,视线仍围绕眼前的风与雨;末句“望湖楼下水如天”则以望湖楼下水面如天空般开阔作结,视角扩展至整体湖面与天空。
可见,诗人既按时间顺序(乌云出现→大雨骤降→狂风驱散→雨过天晴),又按空间顺序(远→近→整体)展开描写,层次清晰地呈现了西湖天气的骤变。
示例:诗人按照时间顺序(乌云涌现→大雨突降→狂风吹散→雨过天晴)和空间顺序(远→近→整体)描写景象。
14.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
需先分析“跳珠”的修辞手法,理解其本体(雨点)与喻体(跳动的珍珠)的关联,再结合诗句语境,从表现雨点的形态、动态及营造的画面感等角度,阐述该词的表达效果,体现其对诗句生动性的增强作用。
示例:“跳珠”以珍珠比喻雨点,既写出雨珠的圆润晶莹,又用“跳”字赋予雨珠动态感,生动描绘出雨势急、雨点猛的景象,让画面富有灵动感与冲击力,凸显雨景的活泼与急促。
15.shì cónɡ lù chà luǎn ɡǔ 16. 淙淙 清纯悦耳 欢快活泼 忽高忽低 清脆 清亮 滋润万物 清澈 流淌不息 灵动 17. ① ② ④ 18. 小提琴 琵琶 大提琴 铜管 比喻 排比 排比 拟人 欢快、生动有趣 19.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感受:这句话让我仿佛听到了山中那和谐悦耳的声音,钟声沉稳,泉声活泼,在安静的傍晚听起来特别美妙,心情也变得平静而愉悦。 20.不是。是鼎湖山美妙的泉声打动了“我”的心。 21.时间先后顺序和作者的游览过程顺序来写的。从“半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朦胧中”这些词句可以看出。
【导语】《鼎湖山听泉》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山泉的灵动与禅意。作者通过多感官描写(如“淙淙泉声”“湿漉漉的绿叶”)与比喻(将泉声比作乐器),使自然之声具象可感。暮色中钟泉合鸣的意境,既烘托出古刹的宁静,又暗含天人合一的哲思。夜宿听泉的段落尤为精彩,以排比句式展现泉声的丰富层次,最终升华到“清泉流进心田”的感悟,虚实相生,传递出对自然生命力的敬畏与共情。全文以游踪为序,语言清丽,读来如沐山风。
15.本题考查字音。
似:sì,相像;类似;表示不确定,相当于“仿佛”“好像”;用在“强”“好”“胜”之类的形容词后,引进比较的对象。shì,似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跟某事物相像。
似的,读音shì de,象;类似,故选“shì”。
淙:cóng,拟声词,形容水流声(叠)。shuàng,灌注;冲击。
淙淙:cóng cóng,形容流水的声音,故选“cóng”。
湿漉漉:shī lù lù,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故选“lù”。
刹:shā,动词 止住(车、机器等);比喻停止或制止。chà,名词 梵语音译“刹多罗”的省称,原义是土或田,转指佛寺;见“刹那”。梵语音译。极短的时间。
古刹:gǔ chà,古老的寺庙,故选“chà”。
卵石:luǎn shí,岩石经自然风化、水流冲击和摩擦所形成的卵形或接近卵形的石块,表面光滑。是天然建筑材料,用于铺路、制混凝土等,故选“luǎn”;
汩汩:gǔ gǔ,形容水流动的声音;比喻文思勃发,故选“gǔ”。
16.本题考查找关键词。
第②段中,“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用“淙淙”直接勾勒出泉声清脆流动的初始印象;“泉声不绝于耳”则体现了泉声在登山途中持续不断、无片刻停歇的状态;当泉水隐入浓荫,“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突出了其在静谧环境中更显纯净、动听的特质;而“欢快活泼的泉声”与“安详厚重的钟声”形成对比,赋予泉声灵动跳跃的生命力。第④段更是通过精妙的比喻,将泉声与乐器声关联:草丛中小溪的泉声“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石缝间涧水的泉声“像琵琶一样清脆”,空谷中细流汇聚的泉声“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飞瀑急流的泉声“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分别展现了泉声的柔和、清亮、深沉与宏大;同时,“忽高忽低、忽急忽缓”的描述,进一步刻画了泉声在高低、节奏上的丰富变化。
综上,可用于修饰泉声的词语有: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忽高忽低、忽急忽缓。
文中对泉水的描写虽未像泉声那样细致铺陈,却通过具体场景凸显了其核心特质。第②段“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清亮”一词直接点明了泉水清澈明亮、可视性强的特点,让人直观感受到泉水的洁净。第⑤段“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的清泉”,则从作用层面展现了泉水滋养万物、赋予山林生命力的特质。此外,文中多次提到泉水“时隐时现”“交错流泻”“绕过树根,拍打卵石”,可见其并非静止,而是持续流动、灵动穿梭于自然之间,结合“清亮”的视觉感受,也可提炼出“清澈”这一特点。
综上,可用于修饰泉水的词语有:清亮、清澈、滋润万物、流淌不息、灵动。
17.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从肇庆市驱车半小时左右,便到了东郊风景名胜鼎湖山。”可知写“我们”来到了风景如画的风景名胜鼎湖山。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我们得寻找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愈往上走树愈密,绿荫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泉水隐到了浓荫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可知写了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可知写了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可知把泉声比作小提琴一样轻柔、琵琶一样清脆、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声音。
(2)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可知把泉声比作小提琴一样轻柔、琵琶一样清脆、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声音,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泉声的丰富多变。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句话中“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动作本是人的行为,作者赋予了泉水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同样用“正在……,……,……,……”的结构进行排列,运用了排比,生动描绘了泉水在各种地方流动的活泼姿态。
19.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和理解句子含义。
结合文章内容摘抄描写泉声的句子,围绕句子描写的泉声特点(如美妙、丰富、动听、身临其境等)谈自己的感受即可。
如: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作者用各种乐器的声音来比喻不同的泉声,让我仿佛真的听到了那些声音,感觉特别美妙、丰富、动听,好像身临其境一样。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不是真的流进了心田。这里的“流进心田”是说作者被鼎湖山的泉声和美景深深打动,心里充满了对清泉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叹,这种美好的感受就像清泉滋润心田一样。
21.本题考查写作顺序。
文章先写“从肇庆市驱车半小时左右”到达鼎湖山(开始),接着写“过了寒翠桥”“进山”“愈往上走”(上山途中),然后写“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并“决定借宿”(到达寺庙),再写“入夜”后躺在床上听泉声(夜晚),最后写“朦胧中”的感受(结束)。这些词语清楚地表明了时间先后顺序和作者的游览过程顺序来写的。
22. 散文 风 拟人 四季 23.哭天号地、大发雷霆、软弱多病、静谧、哭号、圆睁怒目、软弱无力。 24.喜爱风、赞美风的感情 25.C
【导语】这篇散文以第二人称咏风,赋予风人格特质。用对比写其刚柔、喜怒,借四季展现多变,又关联人生与自然。拟人手法让风鲜活,语言诗意,在对风的描摹中藏着对生命与世界的哲思,灵动而深邃。
22.本题考查散文的文体及修辞手法。
从全文整体风格来看,文章以自由灵活的笔触描绘风的各种形态与特点,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更注重情感的抒发与意象的营造,符合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如各自然段分别从风的声音、升降状态、四季表现等不同角度展开描写,整体围绕“风”这一核心,属于散文体裁。
从文章标题“啊!风”以及各自然段内容可知,如第①段“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第②段“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等,都是对风的特征进行描述,因此“你”指代风。
文中将风当作人来写,赋予风人的动作和情感,如第⑤段“你对玫瑰花附耳说了些古怪的话语。而花儿竟懂得它们的含义,于是它一会儿浑身战栗,一会儿又显得笑容可掬”,“附耳说”是人的动作,把风拟人化;第⑧段“你是那样顽皮而多情,把房前屋后跑来跑去的女孩的小辫儿轻轻地抚弄”,“顽皮而多情”“抚弄”也体现了拟人的手法。
第③段描写风在春夏秋冬的不同表现,“秋天哭天号地,冬天大发雷霆,春天软弱多病,夏天戴上静谧的面具”,通过四季中风的不同表现,展现了其四季之美。
23.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理解。
定位第三自然段:“秋天,在山里,你哭天号地”,“哭天号地”描绘了秋风的状态;“冬天,你大发雷霆”,“大发雷霆”体现了冬风的神态;“春天,你软弱多病”,“软弱多病”刻画了春风的模样;“夏天,你戴上了静谧的面具”,“静谧”描述了夏风的特点;“在秋天的日子里,你究竟是哭号”,“哭号”是秋风的另一表现;“在冬天的日子里,你究竟是圆睁怒目”,“圆睁怒目”展现了冬风的神态;“在春天的日子里,你究竟是软弱无力”,“软弱无力”是春风的又一状态。
这些词语均为形容风神态的形容词,即哭天号地、大发雷霆、软弱多病、静谧、哭号、圆睁怒目、软弱无力。
24.本题考查文章表达的作者情感与主旨的理解。
从第③段可知,先写风在秋天“哭天号地”、冬天“大发雷霆”的暴虐,再写其可能是“嬉笑”“舞蹈”“唤起恋人”“暂时睡去”的温柔;第⑦段先写风“在沙漠中怒气冲天,蹂躏起商队是那样凶残”,后写其“随同晨曦从枝叶间徐徐而起,又似梦幻般的悄然淹向原野、谷地,在那里,花儿因爱你而战栗、摇曳,草儿闻到你的气息则手舞足蹈,如醉如迷”;第⑧段先写风“在海洋上乱发脾气,把平静的大海惹得无名火起……把无数的船只、生命一下子全吞下去”,后写其“顽皮而多情,把房前屋后跑来跑去的女孩的小辫儿轻轻地抚弄”。这种先写暴虐再写温柔的对比,突出了风温柔美善的一面,体现了作者对风的喜爱与赞美,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25.本题考查文章的感情基调。
文中对风进行了丰富的描写,如“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等语句,无论是写风的多样形态,还是赋予风的各种人格化特征,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风的欣赏、喜爱,没有讨厌、憎恶或爱恨参半的情感。
故选C。
26. 中山站 昆仑站 泰山站 长城站 27. 因为爱护它,所以离得远远的 知道长城站的人们不会伤害它们,所以不害怕 28. 保护南极生态 任何打扰动物的行为都是不可以的 绝不会带一棵草、一根木、一只鸟进入南极 29. 长城站室内有许多假花假草,真鸟笼里却放着假鸟 人们为了南极生态严格遵守《南极条约》
【导语】这篇《踏上南极》以科学考察为线索,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南极独特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情怀。文章结构清晰,从宏观介绍(①段)到亲历见闻(②-⑤段),层层递进。作者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冰雪荒原与鲜艳红旗的视觉冲击,严苛的环保法规与科研人员的温情守护,假花假鸟背后折射的思乡之情与生态坚守。文中对海豹、企鹅的拟人化描写,既生动呈现南极生物的无忧状态,又暗喻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南极条约》作为隐性主线,贯穿始终,凸显环境保护与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
26.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第①段,读句子“为了对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我国先后在南极设立了四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第②段,读句子“不一会儿,我们看到了覆盖厚厚冰雪的岛屿连绵起伏,通过望远镜,可以看到长城站所在的菲尔德斯半岛。”可知,我国先后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四个科学考察站,“我们”考察去的是长城站,是在南极的菲尔德斯半岛。
27.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及内容理解。
结合第③段语境,科研人员虽喜欢海豹,但因《南极条约》规定不能打扰动物,所以对海豹是喜爱却不靠近,故“敬而远之”意思是对海豹心怀喜爱,但遵守规定不靠近打扰它们;
从第④段“小海豹知道,这里就是它们的家,没人会打扰或伤害它们”可知小海豹“目中无人”的原因,即它们知道这里是自己的家,没人会打扰或伤害它们。
2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从第③自然段的“《南极条约》是为保护南极生态制定的法律,所有国家的人都必须遵守。”可知,《南极条约》是为保护南极生态制定的法律,主要的目的是保护南极生态环境,所有国家的人都必须遵守。
从第③自然段的“原来,在南极,任何打扰动物的行为都是不可以的,因为违反了《南极条约》。”和第⑤自然段的“进了长城站,我们看到了室内有许多假花假草,真鸟笼里也放着假鸟。原来,在南极工作的人十分想念故乡的花草和小鸟,但为了遵守《南极条约》,绝不会带一棵草,一根木,一只鸟进入南极。”可知,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严格遵守《南极条约》:①不打扰动物。②绝不会带一棵草,一根木,一只鸟进入南极。
2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⑤段“进了长城站,我们看到了室内有许多假花假草,真鸟笼里却放着假鸟”可知看到的情景是长城站室内有许多假花假草,真鸟笼里却放着假鸟;
从第⑤自然段“我们看到了室内有许多假花假草,真鸟笼里也放着假鸟。原来,在南极工作的人十分想念故乡的花草和小鸟,但为了遵守《南极条约》,绝不会带一棵草,一根木,一只鸟进入南极。”可知,“我们”之所以感动是因为在南极工作的人虽然十分想念故乡的花草和小鸟,但为了遵守《南极条约》,他们绝不会带一棵草,一根木,一只鸟进入南极。
30.其实月亮是同样的月亮,只是因为作者思念家乡,包含这种感情,因此作者觉得家乡的月亮似乎更亮。 31.对离乱的感慨之情。作者描写的既是自己,也是饱经战乱的百姓,这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导语】《月夜忆舍弟》以戍鼓、雁声起笔,勾勒边秋萧瑟。“月是故乡明”融情于景,道尽乡愁。后四句写兄弟离散、音书不通,末句“未休兵”点出战乱根源,将个人悲苦与时代疮痍交织,沉郁顿挫,余味深长。
30.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需先明确“月是故乡明”并非客观事实,而是融入了诗人情感,再结合诗句背景(战乱中思念弟弟、牵挂故乡),分析这种主观感受背后蕴含的思乡之情,理解其以景衬情的表达效果。
示例:故乡的月亮并非真的更亮。这句诗是诗人将思乡之情融入月色,因思念故乡而觉得故乡的月亮格外明亮,表达了深切的思乡怀亲之情。
3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需结合全诗意象与背景分析深层情感。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戍鼓”“断人行”点明战乱背景,“雁声”暗含孤苦;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直写亲人离散、生死不明的悲苦;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强调战乱导致音信难通,局势动荡不止。这些内容除了思乡念弟,还折射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百姓离散的悲悯,以及自身在战乱中的孤苦无依。
示例:还体会到诗人对战乱不息的忧虑、对百姓离散的悲悯,以及自身漂泊无依的孤苦。
32.本题考查诗句的积累与识记能力。
需回忆古人咏月的经典诗句,选择不同诗人、不同情境下的名句,确保诗句准确且贴合“咏月”主题,兼顾知名度与多样性。
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