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课内语段和课外迁移阅读 提升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课内语段和课外迁移阅读 提升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3 12:0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课内语段和课外迁移阅读 提升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片段,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贯”字在字典里的意思有这样几种(见图)。
“横贯江面”一词中,“贯”的意思是 (填序号),这个词语写出了潮水 。
2.这段话写出了潮水来时的 和 。
3.下列诗句中,与这段话描写的画面相关的一项是(  )
A.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B.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C.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D.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4.读画线的句子,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5.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哪些画面?选取一个词语,仿照例子写一写。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例:读着“浩浩荡荡”这个词语,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暑假在草原上看到的群马奔驰的景象……
6.课文对钱塘江大潮的描写十分形象、具体,请用正楷字将上面片段中喜欢的内容抄下来,做到规范、端正、整洁,注意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①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汗海那边升起来了。
②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 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 路……
③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啊,我和 阿妈走月亮!
④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若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 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 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 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 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⑤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7.近义词填空。
明亮 柔和
妈妈的目光是那么( ),妈妈的眼睛是如此( )。
8.画线句子采用了 修辞手法。请你仿写一个类似的句子。
9.在横线上填空。
“我”和妈妈走月亮的季节是 季,“我”和妈妈走月亮是在月亮升起 (前后),“我”和妈妈走月亮是在 (大路小路)上走。
10.读第④段,用“○”圈出“我”和阿妈看到的月光下的景物。用“ ” 画出“我”看到月光下的景物后想到的内容。
11.想象“我”和阿妈走月亮时还可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闻到什么, 写一写。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12.选文写了作者在海上看繁星的情景及自己的感受。在文段中找出写实景的句子画上“——”,找出作者的想象和联想的句子画上“﹏﹏﹏”。
1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1)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
(2)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
14.读文段中画“——”的句子,从中体会到作者 的思想感情。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15.“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句话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景象。
16.这首诗的画面色彩鲜明,古代诗词中也有类似的写江上美景的句子(季节不限),请写出相应的上下句。
二、拓展阅读
领略美丽景色
材料一: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观潮》节选
材料二:十二点四十五分,忽然听到隆隆的声音,好像很远的地方有个工厂正开动着机器。“来了!来了!”塘上的人一齐伸长了脖子向远望。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涌起一条白线,江水却还是缓缓地流动。然而一转眼间,那声音就变得非常强大,轰轰的,布满空间,使人屏住呼吸不敢作声。潮头已在前面不远的地方了,仿佛兵士排着队,穿着雪白的服装,滚滚地直向石塘扑来。这是南潮,潮头四五米高。同时东面又突起一个潮头,像一大纵队的兵士急奔直进,和南潮正交,成“丁”字形。互相冲激的结果,潮头涌得更高了;声音也更大了,好像地球上立刻会有什么大变动到来似的。
——《浙江潮》节选
17.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描写( )的壮观景象,都运用了( )的顺序写大潮的声音和变化。
18.潮来时的景象真是壮观,请你仔细品读材料,找出相应词语,补充图示,感受潮水的变化吧。
《观潮》听到的声音:( )→( )
潮水的变化:( )→( )
《浙江潮》听到的声音:( )→( )
潮水的变化:( )→( )
19.小月想给材料配图,请选出最合适的两幅图( )
   A     B   C
20.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风姿,你最想吟诵刘禹锡《浪淘沙(其七表达)》中的 , 。
21.下面是2023年钱塘潮讯时刻表。小月一家想在农历八月十八去钱塘江观看日潮,那么他们需要在 月 日 时之前赶到观潮地点。
日期 农历 日潮时间
10月1日 农历八月十七 14:00
10月2日 农历八月十八 13:30
10月3日 农历八月十九 07:00
22.用横线画出材料一中描写声音大的四字词语,并仿写两个。
2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中的“水墙”指的是 ,说明 。
24.阅读类文,完成练习。
星空(节选)
①①满天的星星肃然排列,迎面注视着你。它们好像在蒙古包外等候了多时。在这里看星星,星星们在你眼前亮起,一直亮到了脑后。你仿佛把头伸进了一座古钟里面,内里嵌满活生生的星星;我顿悟《敕勒歌》中为什么有“天似穹庐”的句子。在这里看到,天原本就是个硕大的圆形屋顶,很低很矮,始终伏在人的脚底下,好像一抬脚,哪里都可以去得。
②站在夜风中的达里湖畔,脚下是地,遥遥与地相接的远方就是天了,因为那儿星斗闪烁。在草原看星星,无须仰头,可如观壁画一般平视。李白诗云“云傍马头生”不是虚言。在这里,②星星会像铃铛一样系在马鬃旁。以往看星星,觉得它们清冷遥远;而这里的星群太生动了,每个星都像伸着头在观察我。这里的星星多得很,它们拥挤嬉笑,它们矜持沉思。
③有位诗人将星星亲昵地称作“星子”,我看到的真是一群有灵性的星子。
(1)句子①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当作人来写,句子②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
(2)作者对“天似穹庐”是如何理解的?用“﹏﹏﹏”在文中画出来。
(3)读画横线的句子①,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4)作者说看到的是一群有灵性的星子,从文中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星星的灵性呢?写出相关的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沙漠落日
①在暑假的旅途中,我有幸看到了沙漠落日,那壮观的景象,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萦绕。还没上火车,就听到别人说沙漠的傍晚是一( )胜景,于是我就留心起来了。当列车刚驰上辽阔的腾格里大沙漠的时候,正是夕阳西下的时间。在茫茫的沙海中奔波了一天的太阳,此时又红又大,看起来也不是白天那般耀眼了。原本荒凉的沙漠,披上了一( )柔和的色彩,不再是白得刺眼的单一的沙光了。这时,天空中的云朵儿也似着了一( )淡黄的衫儿,飘移不定。随着这云衫儿色彩的加浓,橙红的太阳也渐渐接近地平线了。当太阳挨到地平线上的一刹那,天地间好像忽然变了样:西边天上层层的云堆好似被胭脂染过一般,蓬蓬松松、悠然自得地飘在那晶莹透彻的碧空上,似一( )光滑的蓝缎上绣上了层层橙红的花纹儿。在蓝天、彩云的陪衬下,浩瀚的沙漠也显得别样的美。蒸腾起来的水汽淡淡地笼罩在沙漠上空,隐隐闪现着七色的光圈。远处沙丘上的沙生植物,在红晕的光的包围下,似生在凌霄上的仙花瑶草一般。偶尔掠过的鸟雀,也给这静态的美添上了一丝动的生机……
②太阳只剩半个了,但是仍不肯马上走到地那边。它在这最后的几分钟内,尽着全力装饰打扮着世界。橙红的云更红了,连东边天上的云,也镶着一( )淡黄的边儿。满天绯红的云似裱在蓝油光纸上的重重叠叠的花瓣儿,并且变幻着各种繁乱的形态。整个沙漠被霞光笼罩着,色彩变得柔和极了。那橙红的光融入蒙蒙的雾气中,不时闪光的沙漠绿洲像在雾光中浮动着。飘浮不定,一( )晚归的骆驼突然间出现在那线条优美的沙丘上,脖下的大铃铛依稀可见,高耸的驼峰和庞大的躯体也披上了一层光。它们列着长队,从容不迫地迈着阔步。
③太阳终于下去了,天渐渐地暗下来,曾经绚烂的云变成了深褐红色。大漠的雾渐渐浓了,沙丘渐渐地不明显了,刚才闪入视线的驼队也变得模糊不清。白天热得炙人的暑气渐渐地融入了深沉的暮色。
25.选择恰当的量词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层 件 队 道 块 个
26.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 的作用,其中“ ”这一短语概括了文章的中心。
27.作者是按___________顺序写沙漠落日的。( )
A.时间 B.地点转移 C.空间
28.本文多处用到了拟人手法,请用“ ”画出一处这样的句子,并说说好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我们祖国风光秀丽,还有许多风景名胜也都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如 、 、 等。
沙滩上,吧嗒,吧嗒
吧嗒,吧嗒,吧嗒……
这是沙滩在和脚板说话,
他们的话儿说了多少,
沙滩上就印下了多少小脚丫。
沙滩是渔家孩子的乐园,
小伙伴在这里嬉戏,玩耍,
渴了,用清甜的湖水当茶,
累了,有细沙堆成的“沙发”。
拾几枚色彩新奇的贝壳,
网几碗滩头浮游的鱼虾,
留一滩密密麻麻的小脚印,
带一个快乐的梦回家。
吧嗒,吧嗒,吧嗒……
这是沙滩在和脚板说话,
浪花对它们说:
小脚丫,长大,快快长大!
30.诗中的“吧嗒”是指( )
A.小伙伴在用嘴和沙滩说话
B.雨滴落在湖水中的声音
C.沙滩在和小伙伴们的脚板说话
31.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
32.诗的开始和结束,诗人都用了“吧嗒,吧嗒,吧嗒……”这是什么写法?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 ① 气势恢宏 2. 形态 声音 3.B 4.例如:老师的声音犹如春风拂过我的耳畔。 5.读到“浩浩荡荡”这个词语,我好像站在黄河边上,看到了千万匹野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向人群飞奔而来。黄河的水翻滚着,我仿佛听到了黄河那如同山崩地裂般的咆哮声,令人忍不住赞叹祖国的大好河山。 6.
【分析】这段文字在描绘钱塘江大潮时,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化的语言,展现了潮水迫近时的壮观和震撼。作者巧妙地将潮水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通过这样强烈的视觉景象,让读者能感受到潮水的力量与威势。声音的描写则通过“山崩地裂”来增强听觉冲击,营造出了震撼心灵的效果。整段文字通过层层递进描绘,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潮水带来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1.本题考查了对字义的理解。
横贯江面:就是此岸直通到彼岸。横贯:横着通过去。横贯江面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故选①。这个词语写出了潮水的恢宏气势。
2.本题考查了对关键词的理解。
“逐渐拉长,变粗,”“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飞奔而来”写了钱塘江潮水到来时的形态;“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写了钱塘江潮水到来时的声音。
3.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和古诗词的理解。
A.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出自于唐朝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意思是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B.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意思是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C.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意思是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D.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意思是弯弯曲曲的黄河,挟带着泥沙,浪涛汹涌,奔腾万里,从遥远的天边滚滚而来。
B选项“吼地来”和“头高数丈”与钱塘江潮水声音大,浪水高的特点相符。
故选B。
4.本题考查了仿写句子。
犹如的意思是如同,犹如一词表示两者之间的相似或相仿程度非常高,几乎无法区分。例句中用到了比喻句,比喻句要有本体和喻体。
例如:友谊犹如酿造的一桶红酒,越久越醇香。
5.本题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和仿写句子。
任选题干中的词语进行画面感仿写。根据例句要求,选取一个词语,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将词语具体化,表达出对应的场景。例如:读着“齐头并进”这个词语,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运动会上赛跑时,每条跑道上的同学并肩冲向终点的画面。
6.本题考查了书写。
抄写内容应为钱塘江大潮的描写,要求用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7. 柔和 明亮 8. 排比 秋天是那样美好,秋风是那样的凉爽 ,吹过了丰收的果园,吹过了田地的玉米,也吹过了,吹过了村庄的山头和小路。 9. 秋 后 小路 10.溪水 鹅卵石 小水塘 白天你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 11.看到了树在月光下投下的影子,想到了以前跟阿妈在树荫下乘凉的场景。听到小鸟的鸣叫,溪水在哗啦啦地唱着歌,闻到了淡淡的花香。
【导语】这篇散文用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天夜晚的美丽景象,尤其是明亮的月光下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细腻的景物描写,如洱海的月光、溪流的香气、小水塘的倒影,都在展示自然的柔美。而作者通过“我和阿妈走月亮”的情景,传达了亲情的温馨和纯净的美感。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画面感和情感的深度,让整篇文章充满诗意。同时,儿时与母亲在山间的行走也引发读者对童年无忧无虑时光的怀恋。
7.本题考查近义词选词填空。
柔和:用来形容目光,这种表达带有温暖和慈爱的感觉。
明亮:是形容眼睛,指眼睛清澈且有神。
故妈妈的目光是那么柔和,妈妈的眼睛是如此明亮。
8.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仿写句子。
排比是指将意思相关或相近、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并排成列的一种修辞手法。
文中“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就是一个典型的排比句,每个短语都呈现出类似的结构和节奏,突出了月光照耀的广阔景象。
仿写时,运用类似的结构重复来实现排比。
如:阳光洒在花园里,洒在草地上,洒在孩子们嬉戏的游乐场。
9.本题考课文内容的理解。
从第①自然段中“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可知“我”和妈妈走月亮的季节是秋季;
从第③自然段中“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说明是月亮升起后,在小路上走。
10.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
从第④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若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 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 亮!”可知,“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所看到的景物包括细细的溪水、灰白色的鹅卵石和充满月亮的小水塘。
“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 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这句子则提到了“我”对这些景物所引发的回忆与联想,包括白天阿妈洗衣服,我玩耍的情景,即“我”想到的内容。
11.本题考查阅读理解与想象力。
根据课文情景,结合生活经验和想象,思考“我”和阿妈在月光下还可能接触到的自然景象(如星星、风声),感受到的气味(如植物的清香)和内心的情感联想(如回忆)。这有助于提升综合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当“我”和阿妈走月亮时,可能看到满天的星星在闪烁,听到晚风轻轻拂过树林的声音,闻到空气中淡淡的山草和泥土的清新气息,想到小时候在田野里玩耍的日子,与阿妈一起的温馨时光。
12.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13. C B 14.喜爱繁星
【解析】12.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
从文中“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可知,这句话写的是夜晚的天空的景色,
从文中“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可知写了船和星,
这两句都是写实景的句子。
从文中“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中“好像看见”、“仿佛看见”、“仿佛听见”都可以看出是作者在看到天空的繁星之后引起的想象和联想。
1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掌握。
(1)这句话通过三个“是”的句式,构成排比,突出了海上夜的特点,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C。
(2)句子中“眨眼”“说话”赋予星星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B。
14. 本题考查句子情感的分析。
划横线句子“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作者对繁星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还有一种温馨、甜蜜、幸福的思想感情。作者把自己想象成睡在母亲怀里的小孩子,体现了他在星空下感受到的宁静与安心,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美好情感的渴望和向往。
15.这句诗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头白的芦苇拟人化为美丽的女子。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映照着江边丛生的芦苇,红艳的晚霞给摇曳的芦花染上了胭脂,就像姑娘羞红的脸颊。 16.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导语】这首诗以归鸟驮斜阳的意象为核心,通过“倦了”“双翅一翻”等动态描写,将暮色中的江天渲染成流动的油画。诗人用“掉”字巧妙转移视觉焦点,使夕阳的坠落转化为鸟翼的主动抛洒,而芦苇“妆成红颜”的拟人手法,更赋予自然景物转瞬即逝的妩媚。全篇用白描手法浓缩了黄昏时分的绚丽与苍凉,体现冰心式“爱的哲学”中物我交融的美学特质。
15.本题考查修辞手法与语言表达。
在“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中,“妆成”“红颜”等词把芦苇当作人来写,赋予了芦苇人梳妆打扮的行为,给全诗增添了情趣和生机,所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在描绘画面时,围绕夕阳下芦苇被染成红色这一主要特点,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述即可。示例:在夕阳的映照下,那满头白色芦花的芦苇,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瞬间染上了一层如少女红晕般的艳丽色彩,仿佛是精心梳妆打扮了一番,显得格外美丽动人。
16.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与古诗的掌握。
结合诗句的意境写出古代诗句中相似的江上美景的诗句,这需要学生平时对诗句的积累与运用。
示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意思是: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描绘了江南春天的风景,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光的无限怀念之情。
17. 钱塘江大潮 由远到近 18. 山崩地裂 大地颤动 白线 水墙 隆隆 轰轰 白线 “丁”字形 19.A C 20.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21. 10 2 13:30 22.山崩地裂  震耳欲聋 惊天动地 23. 浪潮 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
【分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段材料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自然力量的震撼与美丽。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和“潮头四五米高”,增强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同时,文章通过时间顺序的描写,逐步展现了潮水的变化,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整体上,文章不仅传递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激发了读者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欣赏之情。
17.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及写作顺序。
从材料一中的“越来越近”这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
阅读材料二,由词语“水天相接的地方”“潮头已在前面不远的地方了”可以看出,作者也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两段材料中由词语“白浪翻滚”“声音如同山崩地裂”“隆隆的声音”“水天相接的地方涌起一条白线”可知,两段材料都写大潮的声音和变化。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18.本题考查筛选关键字词能力。
《观潮》 听到的声音 :根据原文“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知是山崩地裂 →大地被震得颤动 。
从“原文:那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可知潮水的变化 :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形成水墙。
根据《浙江潮》 “忽然听到隆隆的声音……那声音就变得非常强大,轰轰的,布满空间。”可知《浙江潮》 听到的声音 :隆隆→轰轰的。
根据“水天相接的地方涌起一条白线……南潮……和东潮正交,成“丁”字形,潮头涌得更高。” 可知潮水的变化 :一条白线→南潮与东潮正交,成“丁”字形,潮头涌得更高。
19.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根据材料一中“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可知,图片A中翻滚的浪潮势不可挡,符合材料一内容。
根据材料二中“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涌起一条白线,江水却还是缓缓地流动。”“成‘丁’字形”可知。图片C中潮水的形状是丁”字形,符合材料二内容。
故选AC。
20.本题考查古诗句默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意思是: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书写时注意“涛、触”的正确写法。
21.本题考查了对图表的理解。
结合图表里的数字完成,分析图表可知,小月一家想在“农历八月十八”去钱塘江观看“日潮”,据此,找出对应的日期“10月2日”“农历八月十八”及日潮时间“13:30”,由此可知,他们需要在10月2日13:30之前赶到观潮地点。
22.本题考查找寻关键词及和词语的仿写。
材料一“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中描写声音大的四字词语是“山崩地裂”,意思是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像这样表示声音大的词语如:震耳欲聋、惊天动地、振聋发聩、撼天震地。
2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材料一中“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把翻滚的白浪比作水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汹涌壮观的景象。“水墙”指浪潮,说明浪潮很高很大。
24.(1) 拟人 星星 比喻 星星 铃铛
(2)在这里看到,天原本就是个硕大的圆形屋顶,很低很矮,始终伏在人的脚底下,好像一抬脚,哪里都可以去得。
(3)夜空中的星星十分醒目,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亮,有的暗,既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又像一盏盏亮晶晶的银灯。
(4)“而这里的星群太生动了,每个星都像伸着头在观察我。这里的星星多得很,它们拥挤嬉笑,它们矜持沉思。”从这些句子中,我感受到作者在看星星,星星也在看着作者,它们仿佛也会和人一样拥挤嬉戏,也会矜持沉思,也具有像人一样的情感,非常具有灵性。
【详解】(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句子①在文章第①段。“满天的星星肃然排列,迎面注视着你”。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星星人的动作“注视”。
句子②在文章第②段。“星星会像铃铛一样系在马鬃旁”。这句话把星星比作铃铛,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
天似穹庐意思是天空就像奇大无比的圆顶毡帐。联系文章第①段“我顿悟《敕勒歌》中为什么有‘天似穹庐’的句子”可知,文章第①段的“在这里看到,天原本就是个硕大的圆形屋顶,很低很矮,始终伏在人的脚底下,好像一抬脚,哪里都可以去得”体现了天空“天似穹庐”的特点。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画线句子①在文章第①段。“满天的星星肃然排列,迎面注视着你”。这句话写出了天上星星多、亮的特点。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符合画面的句子。空中的星星十分醒目,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亮,有的暗,它们是那么平静、安详,既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又像一盏盏亮晶晶的银灯,看着我,照着我,使我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幻想。
(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灵性的意思是指某些动物经过驯养、训练而具有的机灵表现。因此,从文章中找到描写星星拟人化表现的句子即可。赏析时,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出发。
如:第①段“满天的星星肃然排列,迎面注视着你。”这句话把星星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来,仿佛看到漫天的星星像一颗颗眼睛,在和作者对视,充满灵性。
25.个 层 件 块 道 队 26. 总起 壮观的景象 27.A 28.它们列着长队,从容不迫地迈着阔步。 把骆驼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29. 杭州西湖 苏州园林 安徽黄山
【导语】这篇写沙漠落日的文章,以时间为轴,用细腻笔触勾勒奇观。从夕阳西下的柔和色彩,到落日半沉的绚烂,再到余晖散尽的静谧,层层递进。拟人手法赋予太阳“不肯走”“装饰世界”的情态,比喻让云、天空更鲜活。字里行间满是对自然之美的惊叹,读来如亲历沙漠落日,壮阔又温情。
25.本题考查选字填空。
“层”:侧重表层次、层级。
“件”:多用于个体事物,常搭配具体物件。
“队”:用于计量成行列的人或事物。
“道”:多形容长条状、连续的事物。
“块”:用于块状或某些片状的事物。
“个”:是通用个体量词,可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事物,常表单独的、完整的事物概念。
在第①自然段“沙漠的傍晚是一( )胜景”中,“胜景”是一个整体的、抽象的景观概念,用“个”搭配能体现其作为单独景观的表意,其他量词无法精准匹配,故选“个”。
第①自然段“披上了一( )柔和的色彩”,沙漠被色彩覆盖,“层”能体现色彩像一层薄纱、涂层一样附着在沙漠上的状态,比其他量词更贴合“色彩覆盖沙漠”的画面感,故选“层”。
第①自然段“云朵儿也似着了一( )淡黄的衫儿”,“衫儿”是衣服,用“件”搭配符合语言习惯,故选“件”。
第①自然段“似一( )光滑的蓝缎上绣上了层层橙红的花纹儿”,把天空比作“蓝缎”,“块”能体现蓝缎作为块状平面的形态,故选“块”。
第②自然段“连东边天上的云,也镶着一( )淡黄的边儿”,“边儿”是长条状,“道”能精准体现其长条、连续的特点,故选“道”。
第②自然段“一( )晚归的骆驼突然间出现在那线条优美的沙丘上”,骆驼是成队行走的,用“队”搭配能体现其队列形态,故选“队”。
26.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和中心句。
从全文来看,文章围绕“沙漠落日”展开,第①自然段开篇写“在暑假的旅途中,我有幸看到了沙漠落日,那壮观的景象,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萦绕”,先点明“沙漠落日”这一写作对象,还强调其“壮观”,引发读者兴趣,为后文具体描写沙漠落日的壮观景象做铺垫,所以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故第一空可填“总领全文”。
第①自然段中“我有幸看到了沙漠落日,那壮观的景象,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萦绕”,后续段落②③都是围绕沙漠落日的“壮观景象”展开详细描写,如落日时沙漠、云朵、天空等的变化,都体现“壮观”,所以“壮观的景象”这一短语概括了文章中心,即展现沙漠落日的壮观。故第二空填“壮观的景象”。
27.本题考查文章的顺序。
第①段“正是夕阳西下的时间”,第②段“太阳只剩半个了”,第③段“太阳终于下去了”。这些词句清晰呈现太阳从“夕阳西下”到“只剩半个”再到“下去了”的变化,是时间推移的体现。所以是时间的顺序。
故选A。
28.本题考查找拟人句和赏析句子的能力。
先明确拟人手法是把事物人格化,赋予人的动作、情感等。然后在文中找将沙漠落日相关事物(太阳、云朵等)当作人来写的句子,再分析拟人让描写更生动、赋予事物情感的效果,体现对沙漠落日的独特感受。
示例:
句子:太阳只剩半个了,但是仍不肯马上走到地那边。它在这最后的几分钟内,尽着全力装饰打扮着世界。
分析:把太阳拟人化,“不肯走”“装饰打扮”赋予太阳人的情感与动作,生动展现太阳落山前的动态与眷恋,让画面鲜活,凸显沙漠落日的独特美。
29.本题考查拓展性思维。
题目要求列举我国吸引游客的风景名胜,需选取知名度高、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涵盖不同地域或特色(如自然景观、文化古迹等),确保符合“风光秀丽”“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描述。
示例:九寨沟、桂林山水、长城。
30.C 31.描写的是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的场景。 32.首尾呼应,突出强调以小脚踩踏在沙滩之上的声响,将孩子们无忧无虑盼望长大的心境跃然纸上。
【导语】这篇儿童诗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沙滩与孩童的互动,通过“吧嗒”的节奏性重复构建童趣盎然的叙事场景。诗中沙滩、浪花等自然元素被赋予灵性,与渔家孩子的嬉戏形成生动对话,清甜的湖水、细沙“沙发”等意象巧妙呈现乡土生活的诗意。结尾浪花的催促既暗含成长主题,又保持童谣的韵律美。全篇语言质朴灵动,通过脚印、贝壳等细节将童年记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诗意符号,完成对纯真年代的诗意定格。
30.本题考查分析关键词。
结合句子“沙滩上,吧嗒,吧嗒 吧嗒,吧嗒,吧嗒……这是沙滩在和脚板说话”可知,这句话看出这是孩子们的小脚丫踩在沙滩上发出的声音。
故选C。
31.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
抓住关键句“沙滩是渔家孩子的乐园”“小伙伴在这儿嬉戏、玩耍”这首诗描写了渔家孩子在沙滩上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
32.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与作用。
诗的开头和结尾都用“吧嗒,吧嗒,吧嗒……”呼应,既突出了沙滩与脚板的对话,又营造了轻松、有趣的氛围,表现了孩子们对沙滩的喜爱和对成长的向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