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比较物体的轻重 课件(共23张PPT+教案) 学习任务单 -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下册《科学》(2024年)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3. 比较物体的轻重 课件(共23张PPT+教案) 学习任务单 -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下册《科学》(2024年)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13 16:48:50

文档简介

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科学 年级 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3课 比较物体的轻重
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手掂以及简单工具称量等不同方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知道物体有轻有重。2.通过观察、手掂和简单工具测量,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3.初步掌握使用简易天平测量物体轻重的方法,认识到用简单工具测量轻重更准确。
课前学习任务
画一画 观察生活中的物体,画出: 一个你认为很轻的东西(例如羽毛) 一个你认为很重的东西(例如石头)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猜一猜 【学习任务二】掂一掂 【学习任务三】称一称 1.放一放: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 2.数一数: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 3.排一排:称量后,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4个物体的轻重排序。
推荐的学习资源
《小学科学启蒙绘本:轻与重》
将下列物体按轻重排序,把排序记录下
玻璃球
乒乓球
空盒子
小木块
猜一猜
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
最轻用“1”表示;最重用“4”表示
活动二:掂一掂
玻璃球
乒乓球
空盒子
小木块
掂一掂
玻璃球
乒乓球
空盒子
小木块
称一称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科学 年级 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3课 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内容与学习对象分析
本课由四个板块组成。聚焦板块,了解学生对于物体轻重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启发学生思考比较的方法。在探索板块,学生将通过直观观察、用手掂以及利用简易测量工具的方式,亲身体验并实践如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研讨板块,第一问讨论不同方法比较物体轻重的准确性;第二问以木块为例,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确定物体的轻重需要将其与其他物体进行比较才能描述。拓展板块,设定一个迁移应用情境:两个形状、大小相似的纸杯和塑料杯,让学生判断它们的轻重,以此检验他们对比较物体轻重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对“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的认识目标主要围绕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展开。从这一课起,认识目标从物体的一般外部特征逐渐转向轻重这一基本特征。物质都有质量,但质量这个概念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因此本课将通过关注更为直观的特征“物体有轻重”,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物质具有质量”的认识。在根据轻重分类时,有些学生也会用掂的方式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然而,学生可能不会自主地认识到需要将多个物体进行比较才能描述物体的轻重。此外,他们也缺乏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轻重的能力。在不同情况下遇到物体轻重的比较时,他们往往无法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因此,本课创设比较物体轻重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物体有轻重”,并且“描述轻重”是将多个物体进行比较的结果。
教学目标分析(含核心素养导向)
科学观念目标 通过观察、手掂以及简单工具称量等不同方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知道物体有轻有重。 科学思维目标 通过观察、手掂和简单工具测量,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探究实践目标 初步掌握使用简易天平测量物体轻重的方法,认识到用简单工具测量轻重更准确。 态度责任目标 在活动中愿意与同学合作观察、测量,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知道物体有轻有重。
教学难点: 将多个物体两两通过掂量进行比较时,能够做到有序、严谨,并能根据比较结果准确地排序和记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导入:这里有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玻璃球,你有哪些方法知道哪个轻?哪个重? 利用课件展示的两个形状相似、大小不同、轻重不同的物体,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探索 1.预测物体的轻重 (1)出示4个物体: 玻璃球、乒乓球、空盒子、小木块。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2)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4表示。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 (4)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4个物体,感受4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继续用数字来表示轻重。 (2)两两掂量学生可能会忽略某些组合而影响掂量结果的准确性,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加以引导。例如,学生选择比较小木块和空盒子,如果小木块更重的话,则放下空盒子,小木块继续与下一个物体进行掂量比较,同样将轻的物体放下,留下重的物体继续和下一个物体比较,直到在这四个物体中比出最重的物体,将它排在第一位。其次,剩下三个物体再选两个比,较重的和下一个比,比出最重的放在第二位;最后,剩下的两个物体进行比较,其中重的排在第三位,轻的排在最后一位,记录比较结果。经过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掂量法适合在物体种类少、轻重差异显著的情况下使用。 (3)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3.称量物体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4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三、研讨 1.班级汇总比较。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这节课我们用了哪三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呢?用三种方法得到的三次排序结果,哪一次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四、拓展 在探究活动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形状相似、大小相同的纸杯和塑料杯一样重吗?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共23张PPT)
第3课 比较物体的轻重
年 级:一年级
学 科:科学(教科版)
比一比:我们有哪些方法可以知道
这两个物体,哪个轻?哪个重?
聚焦
玻璃球
乒乓球
猜一猜
掂一掂
称一称
用不同的方法,将下列物体按轻重排序,
将排序记录下来。
探索
玻璃球 乒乓球 空盒子 小木块
猜一猜
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
最轻用“1”表示;最重用“4”表示。
活动一: 猜一猜
探索
玻璃球 乒乓球 空盒子 小木块
猜一猜 1 2 4 3
活动一:猜一猜
探索
玻璃球 乒乓球 空盒子 小木块
猜一猜 1 2 4 3
2 1 3 4
活动一:猜一猜
探索
玻璃球 乒乓球 空盒子 小木块
猜一猜 1 2 4 3
2 1 3 4
1 3 4 2
活动一:猜一猜
探索
玻璃球 乒乓球 空盒子 小木块
猜一猜 1 2 4 3
2 1 3 4
1 3 4 2
4 1 2 3
活动一:猜一猜
探索
玻璃球 乒乓球 空盒子 小木块
猜一猜 1 2 4 3
2 1 3 4
1 3 4 2
4 1 2 3
活动二: 掂一掂
探索
如何掂量?
反复掂量
两两比较
不要遗漏
双手各拿一个物体掂量
活动二: 掂一掂
探索
玻璃球 乒乓球 空盒子 小木块
掂一掂
活动二: 掂一掂
探索
玻璃球 乒乓球 空盒子 小木块
掂一掂 4 1 2 3
活动二: 掂一掂
探索
玻璃球 乒乓球 空盒子 小木块
掂一掂 4 1 2 3
4 1 3 2
活动二: 掂一掂
探索
玻璃球 乒乓球 空盒子 小木块
掂一掂 4 1 2 3
4 1 3 2
2 1 4 3
活动二: 掂一掂
探索
玻璃球 乒乓球 空盒子 小木块
掂一掂 4 1 2 3
4 1 3 2
2 1 4 3
活动三: 称一称
探索
托盘天平
简易天平
活动三: 称一称
探索
标准物
比较小
比较轻
如何称量?
活动三: 称一称
探索
玻璃球 乒乓球 空盒子 小木块
称一称
1
6个
2
9个
4
25个
3
22个
用三种方法得到的三次排序结果,哪一次更准确?
研讨
2 1 4 3
4 1 3 2
玻璃球 乒乓球 空盒子 小木块
1 2 4 3
掂一掂
称一称
猜一猜
称一称
小木块是较轻还是较重,怎样描述呢?
研讨
与乒乓球比,
木块较重;
与空盒子比,
木块较轻。
要看跟谁比较。
较重
较轻
形状相似、大小相同的纸杯和塑料杯一样重吗?
拓展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