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1.通过分析光合作用原理相关实验的资料等活动,能运用物质与能量观、结构和功能观,阐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2.通过分析科学史,能提出假说,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构建模型,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建模能力。
3.通过归纳概括,厘清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认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①
②
④
③
基粒,含光合色素和酶
叶绿体基质,含多种酶
CO2
+
H2O
(CH2O)
O2
+
光能
叶绿体
光合作用反应式:
探究一 光能驱动的物质变化
19世纪末,科学界普遍认为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如下:
资料1
CO2
C
+
O2
C
+
H2O
CH2O
甲醛
(CH2O)
糖
CH2O
甲醛
缩
合
CO2
+
H2O
(CH2O)
O2
+
光能
叶绿体
甲醛说
判断:你认为“甲醛说”合理吗?说出你的依据。
1931年,荷兰生物学家尼尔发现:硫细菌也能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其反应式如下:
资料2
CO2
+
H2O
(CH2O)
O2
+
思考:①尼尔的发现是否支持“甲醛说”?
②比较二者反应式,你认为O2的氧元素可能来源于哪种原料?
植物:
CO2
+
2H2S
(CH2O)
2S
+
硫细菌:
+
H2O
尼尔认为:二者有着共同的本质。
+
H2O
2
探究一 光能驱动的物质变化
CO2
+
H2O
(CH2O)
O2
+
光能
叶绿体
甲醛说
尼尔假说
小组讨论:证明O2中氧元素的来源,有哪些思路和方法?
光合作用产物O2中氧元素的来源:
探究一 光能驱动的物质变化
资料3
同位素示踪法;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而并不来源于CO2。
该实验采用了什么实验方法?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941年,为确定光合作用释放O2中氧元素的来源,鲁宾和卡门制备出H218O和C18O2,分别饲喂小球藻。
探究一 光能驱动的物质变化
资料4
思考:①希尔的实验说明光合作用中的O2的生成和有机物的生成是
两个相对独立的反应还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反应?
②Fe3+转变为Fe2+,说明该过程存在哪种物质?
1937年,希尔提取离体叶绿体,在叶绿体悬浮液(有H2O)
中加入Fe3+,给与光照,但不提供CO2。
现象一:不能合成有机物,但释放了O2。
现象二:Fe3+转变为Fe2+。
探究一 光能驱动的物质变化
资料5
思考:光能如何驱动光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20世纪50年代中期,科学家发现叶绿体中具有天然的电子受体NADP+,在光照下得到电子,和H+结合,生成NADPH。
探究一 光能驱动的物质变化
<小组活动1> 构建光反应过程模型
任务一:①依据以下科学事实,利用透明袋中的卡片,在模型图的
黑色方框中填补反应物、生成物;
②模拟光反应的动态过程。
事实1: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中存在色素分子,能够吸收光能。
事实2:光系统Ⅱ中的色素分子吸收光能后,其中的电子( )被激发,变成高能电子( )
事实3:失去电子的色素分子从H2O中夺取电子,补充到色素分子中。
事实4:质体醌和PC可扩散运动,运载高能电子。
事实5:高能电子最终与NADP+和H+结合,形成高能的NADPH( )
注意:用→表示电子传递路径。
e-
e-
NADPH
资料6
光反应每吸收8mol光子,可贮存590KJ化学能。其中贮存在NADPH中的能量约为220KJ。
<小组活动2> 完善光反应过程模型
任务二:①从视频中提取有效信息,使用卡片,完善光反应过程模型。
②结合光反应过程模型,阐述光反应过程的物质和能量变化,
完善学案。
光能→ATP、NADPH中的化学能
ADP+Pi
ATP
H2O
O2
H+
吸收
NADP+
NADPH
可见光
色素
和酶
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
1、向藻类细胞光合作用的原料中加入14CO2
2、光照30s取样,将藻类细胞置于热酒精中
3、提取分离出小球藻中的物质
4、鉴定分析含有14C标记的化合物
同化30秒
同化5秒
探究二 C的转移途径
卡尔文实验过程:
探究二 C的转移途径
2C3
(CH2O)
CO2
ADP+Pi
ATP
NADP+
NADPH
C5
固定
还原
任务三:阅读课本P104第三自然段,完善暗反应过程模型,
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能量变化
②ATP、NADPH的作用
ATP:为C3的还原提供能量
NADPH :作还原剂、
为C3的还原提供能量
多种酶
停止光照,CO2浓度不变
探究二 C的转移途径
C3
(CH2O)
CO2
受体?
ADP+Pi
ATP
NADP+
NADPH
C5
固定
还原
分析:①持续光照时,C3含量相对稳定的原因。
②停止光照, CO2浓度不变,短时间内C3含量升高的原因。
→ NADPH、ATP的量减少
③停止光照, CO2浓度不变,短时间内C5含量降低的原因。
C3
物质含量
C5
2
任务四:
降低CO2的含量,光照不变,预测C3和C5短时间内物质含量的变化。
2C3
(CH2O)
CO2
受体?
①
②
ADP+Pi
ATP
NADP+
NADPH
C5
固定
还原
探究二 C的转移途径
CO2降低
CO2固定生成的C3减少
C3还原消耗的C3不变
C3的含量降低
来源
去路
<变式练习>
C5
2C3
ADP+Pi
ATP
H2O
O2
H+
多种酶
(CH2O)
CO2
吸收
固定
还原
NADP+
NADPH
光反应
暗反应
光反应和暗反应是一个整体,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色素
和酶
可见光
光合作用的原理
万物生长靠太阳!
呼吸作用
淀粉等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ATP中的能量
各项生
命活动
光能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不仅供植物体自身利用,还养活了包括你我在内的所有异养生物。光能通过驱动光合作用而驱动生命世界的运转。
葡萄糖
分解
根本来源
直接来源
<课后反馈>
1. 叶绿体在光下把ADP和Pi合成ATP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为探究光合磷酸化的机制,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类囊体悬液置于适宜的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后再将其移至黑暗处,向悬液中加入ADP和Pi,发现有ATP的产生,因此科学家推测光能会被类囊体转化为“某种能量形式”,并用于驱动产生ATP。为探寻这种能量形式,开展了如图1所示实验。该实验应在_______(填“黑暗”或“光照”)条件下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2)对无缓冲液的类囊体悬液进行光、暗交替处理,结果如图2所示。光照处理时悬液的pH会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
H+的浓度梯度驱动ATP合成的直接能源
黑暗 能量形式为类囊体膜两侧H+浓度梯度
光照条件下,类囊体膜外H+被转移到膜内,使pH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