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2.通过找一找、摆一摆、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初步感受角有大小。
3.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五、教学准备
活动角教具、塑料扣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角的形状特征——尖尖直直的
(播放图形家族聚会的趣味动画)
师:诶,同学们,圆老弟说的“尖尖直直的地方”在哪里呀?(停顿环视学生,等待学生举手)
师:别冲动(或不着急),静静地看一看(课件呈现描红的角)。
师:和你想的一样吗?一样的请坐正。你知道这些尖尖直直的地方叫什么吗?
生:角
师:是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贴课题)
【设计意图】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奇心。这种方式很新颖、活泼,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认识角的结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
1.找生活中的角
师:刚才我们已经在图形中找到了不少的角,我们身边有这样形状的角吗?
生:有
(拿起数学书)师:这里有吗?谁来指一指?
(一生上台指角,老师进行规范指导)
【预设1:学生只指一个点】
师:她指的是角吗?有没有想吐槽吐槽的?
生:它指的是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没有指。
师:你们也是这么想的吗?是呀,尖尖的地方只是一个点,角还有直直的边呢!请你重新指一指吧。(指导学生规范地指出封面上的四个角)来,拿起数学书,大家一起来指一指。
【预设2:学生指的很规范】
师:她指的是角吗?这样的角还有吗?(指导学生规范指出封面上的四个角)来,拿起数学书,一起来指一指。
师:数学书上有角,还有哪里也有角?请你找一找,然后指一指吧!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尽可能规范表达:我在()找到了( )个角。重点关注有没有找错的,或是比较特殊的)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找到的角。
生:我在三角板上找到了三个角(引导学生边指边说)
师:找的准确,指的标准,此处应该有掌声。
师:我再请两位。(最好提前了解一下,找的比较准确且有代表性的)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也想说,赶快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指一指吧。
师:看你们找的这么热闹,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你们能找到这些物品中的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她找对了吗?掌声送给她!
2.认识角的组成
师:刚才我们在图形和物品中找到了许多的角,仔细观察这些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角是尖尖直直的。
师:是的。这个尖尖的地方,还有一个更高级的名字,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就是角的边。数一数,一个角有几条边?
生:两条。
师:没错。这两条边张开的地方就是角,我们通常用标圆弧的方法表示,再标上数字或字母,角就有了自己名字——角1,记作:∠1。角的符号和哪个符号有点儿像?有什么区别?
生:<是斜下来的,∠是横平的。
师:一起来玩一个“我指你说”的游戏。游戏规则是,根据我指的部分说出它的名称。(指顶点)这是?(指边)这是?(指圆弧线)这是?
(素材为课件中的角)
3.画角——制作角的名片
师:你们都是火眼金睛呀!下面,挑战升级——如果要画一个角,你觉得需要哪几步?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先画一个点,再画两条边。
师:你们也是这么想的吗?我先来画一个……(老师示范,先描一个点)怎么才能把边画直呢?
生:用尺子。
(老师拿起尺子画上两条边)标上角的符号和数字,以及各部分名称。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来,在学习单上画一画,标一标,写一写,制作一张角的名片吧!
(老师选三张名片:开口不同的,完整和不完整的)
师:看看这三张角的名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1:2号忘记标角的符号了。
预设2:3号忘记介绍各部分名称了。
预设3:3号角的写法错了,写成小于号了。
(小结)师:介绍角的时候,要像1号同学一样,标全,写对,画规范。有错或不完整的马上改一改、补一补吧。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到抽象出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这个环节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厚实的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地建立起角的表象,切合儿童思维特点,同时蕴含了“数学从生活中来”的大数学观。
(三)操作体验,探究角的本质特征——张口大小
1.做角,体验角的大小及范围
师:请把完成的名片放在桌角,我们的挑战继续——制作一个做个听话的角
按要求操作活动角。老师用教具摆出一个角,请学生做出一个比老师的角还大的角。
师:老师要发起一个挑战,看看谁的角最听话!老师这里有一个角,你能拼出一个比我还大的角吗?请拿起两根塑料扣条,用这两根塑料扣条试着搭出一个比我还大的角。
师:请把你的角拿上来和老师的比一比。他有没有搭出比我大的角?为什么你们认为他的角比我的大?明明我这里是一个巨型角哎,我的角边这么长,他的角边这么短。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生:没有关系。
师:是的,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那和什么有关呢?刚刚我们把角宝宝送回家的过程中,发现和角的张口大小有关。它们有什么关系呢?
生:角的张口大,角就大。
师:原来角的张口更大,角就更大,大家同意吗?那角的张口小,角会怎么样?
生:角的张口小,角就小。
师:你能用一句完整话来说说角的张口大小和角的大小的关系吗?
生:没错,角的张口越大,角越大;角的张口越小,角越小。
3.动画演示:直观感受角的大小变化。
PPT演示角的变大变小的过程,学生观看角是如何变大变小的。
师:老师这里有非常灵活的角,可以变大变小哎,我们一起来看看角是怎么变大变小的。
师:请你说说角变大时你看到了什么在变化?
生:角的边在往外转。
师:往外转的过程中什么在发生变化呢?
生:角的张口在变大。
师:所以这个再一次验证了角的张口越大,角越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的能力。在比较角的大小时,能够就地取材,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并且充分利用教具,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请你为角设计一张创意名片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角,老师给你们布置一个小任务,请你给角设计一张名片,你可以给角画个画像,取个名字,写上角的特点,然后回家和爸爸妈妈介绍你今天学习的角。
师:这节课的最后,我想再一次表扬班里同学的认真听讲,老师给大家点个大大的赞。下课,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名片设计环节回顾本课内容,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学习的精髓,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效记忆,理解深化。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