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生活中的比》。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说思考起点
(一)课程背景
《生活中的比》作为《比的认识》单元的种子课,承担着从生活情境抽象数学概念的重任。在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本课以“比的美学与科学应用”为主线,整合之江汇平台数字资源(如线上美术馆、微课)与科学实验,推动数学与美术、科学的跨学科对话,落实“做中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与迁移思维。
教材定位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除法、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引导从“差比”到“倍比”的认知跨越,为后续比例、正反比例学习奠基。教材通过多元情境(艺术、生活、科学),让学生经历“感知—抽象—应用”的认知过程,体会比作为“关系性概念”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五年级学生(前测访谈)
已知:大部分学生听说过“比”,能直观感知数量差异(如“多与少”)。
未知:混淆“差比”(如年龄差)与“倍比”(如头身比),难以从“份数关系”理解比的本质。
教学关键:通过跨学科情境,引导学生从“绝对数量比较”转向“相对关系表征”。
(四)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特点与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通过多元情境抽象“比”的概念,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联,掌握比的读写与意义;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提升数学表达与问题解决能力。
2.通过1:4配比的泡泡水实验,体会比的“量变性不变”特征,培养科学探究与数据意识。
3.感受比在艺术(构图比例)、科学(物质配比)、生活(比赛规则)中的多元价值,体会数学的跨学科联结。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比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学过程
为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4个环节:
环节一:情境导入,云端觅“比”(2分钟)
上课伊始,教师带领学生线上参观之江汇常书鸿美术馆,直观的视觉享受刺激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数字化展览的交互功能,学生可放大细节、对比不同作品,深化数学与艺术的关联认知。
环节二:聚数成理,归纳悟“比”(16分钟)
1.从艺术过渡到数学,根据人物画中头长和坐着身长比是1:4这一信息触发学生疑问,得出比的读法,通过观察与分析,学生用平均分、分数、倍数这些不同的角度解释1:4,初步感知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接着以桌子和凳子数量比是1:4这一信息巩固新知,运用表格启发学生进行数据对比和分析,能用字母的表达方式简洁概括出桌凳的数量关系,并发现比表示桌子数量与凳子数量之间的关系。
3.随后根据这两个例子,引导学生总结比1∶4 表示两个数量之间是1份与4份的关系,感知比的意义。
4.最后以国家智慧中小学教育平台资源包中的微课,向学生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表达形式等内容,有效利用线上精品资源,补充学生对比的认识。
环节三:实验创想,精准配“比”(15分钟)
(一)实验任务发布
教师利用之江汇平台的奇思妙问功能,现场连线爱因斯坦,屏幕共享科学数据,演示“洗洁精+水”的泡泡水配比,强调比对泡泡大小和稳定性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中期的参与度。
(二)小组合作实验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洗洁精和水1:4的比配弹跳泡泡水,将数学与科学深度融合,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三)数据对比分析
1.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并进行吹泡泡比赛,其他学生观察并对比吹出的泡泡大小和持续时间。
2.对比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尽管选择的工具不同,洗洁精和水的量不同,但洗洁精和水的质量比都是1:4,就能吹出弹性大小差不多的泡泡。
3.拓展研究:引导学生从整数比(1:4)延伸到小数比(如 0.5:2),进一步验证比的普适性。
环节四:球场解码,寻质辩“比”(7分钟)
1.根据两条信息,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判断,总结出两个比的不同点:足球比赛1:4表示两队进球的实际个数,人数比表示甲班喜欢踢球和乙班踢球人数的一种关系。
2.总结“比”的共性:艺术中的比追求美学平衡,科学中的比追求物质稳定性,数学中的比则是两个数量的一种关系。
3.课后运用平台资源寻找生活中的比,感受比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说评价反思
(一)课堂观察评价
1.认知维度:提问具有连贯性,对学生回答有及时反馈。
2.参与维度:统计抬头率(75%)、学生主动学习时间(75%),小组讨论频次等反映本节课学生学习投入度较高。
3.形成性评价
(1)即时反馈:依据实验数据填空、课堂学习单反馈,检测概念掌握度;
(2)课后任务:生活中的比案例收集,评价知识迁移与观察能力。
(二)互动优化建议
1.建议让学生按1:4比自由组合并拍照上传至班级屏幕,用数字化工具实时统计各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比不变性”的数学本质。
2.动态数据可视化:在实验环节引入电子表格实时统计各组配比数据,动态展示 “量变化而比不变” 的规律,强化 “比不变性” 的直观感受。
总之,本课通过“艺术感知→数学抽象→科学验证”的螺旋式学习路径,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江汇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支撑,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数学+X”项目化学习模式,赋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