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暑期测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暑期测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3 14:5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 2025 学年度七年级暑期测试
语文·试题卷
·试卷类型: A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5 页,满分为 12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
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
题卡上指定的位置.
3.答案必须按要求填涂、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一律无效.
4. 作弊者,本卷按 0 分处理。
班级: 姓名: 学号:
考场号: 座位号:
(请考生将自己信息如实填写在上面,不写、漏写、错写为无效试卷)
一(15 分)
一. 阅读文字,回答问题(6 分)
海边村庄是复杂且 hún zhuó的。孩子们穿梭在各条巷子里,他们完全不知大人间的恩
怨情仇,不知大人们之间的咬牙 jí dù。不同姓氏的氏族之间的疏离与隔绝,直至冲突。更
严重的是村庄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大多是因相邻土地的侵入与被侵而发生,地界是村庄
土地秩序的象征,万一被动了,哪怕挪移了四五或二三厘米,那就是一件天大的事。双方都
会出动全村壮劳力来解决这个事。一次双方的村里人都手持木棍、锄头、钉耙、渔叉、柴刀
等可以作武器的农具,也惊动了公社里的干部下来 A (协调、妥协)解决,记得那次最
后是邻村把地界退回到了原先的界线上。孩子们也站在远处目睹了事件的全过程。这样的村
庄背景下长大的孩子们也同样 qiáng hàn B 叛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3 分)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在 A 处横线上。(1 分)
A 处的成语是 ▲
3.请在 B 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2 分)
B 处的标点符号是 ▲
二.经典古诗文默写(9 分)
1.秋风萧瑟, 。
2. ,闻道龙标过五溪。
3.海日生残夜, 。
4. ,断肠人在天涯。
5. ,无案牍之劳形。
6. ,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50 分)
三.阅读古诗,完成问题(7 分)
衢州别李秀才
方干〔唐代〕
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 1。
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
注释:1.曛:暮,昏暗。
1. 本诗歌写了哪些景物,这么写有什么好处(4 分)
2. 本诗歌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 分)
四. 古文阅读,完成问题(16 分)
观德亭记
王守仁〔明代〕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
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躁于其心
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
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学也。
君子之学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
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驰,七者备而君子之德成。
君子无所不用其学也,于射见之矣。故曰: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为
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射也者,射己之鹄也,鹄也者,心也,各射己之心也,
各得其心而已。故曰:可以观德矣。作《观德亭记》。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 分)
君 子 之 于 射 也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4 分)
(1)持弓矢审固 ▲
(2)不存也者 ▲
(3)负而不驰 ▲
(4)各得其心而已 ▲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 分)
A.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
4.本文全文写射箭,其实作者在写什么,有什么作用(4 分)
五. 现代文阅读(27 分)
地坛的两棵槐树
高 昌
我们报社离地坛东门不远,闲暇时,常去地坛公园散步。那里的古树很多,大抵是些沉默的
松柏之类,苍老遒劲,皴裂如老人额头的皱纹。每年春天来了,它们也只是散淡地绿着,并
不嚣张。游人从树下走过,很少留意——除非是方泽坛外那几株“老将军柏”“大将军柏”“独臂
将军柏”,才能吸引更多人驻一驻足,留几张影。
近日从友人处得知,地坛新“添”两棵“友谊树”,登上了网络“热搜”,引得许多游人专程赶来“打
卡”。我特意去看了,原来是两棵常见的国槐,树干上挂着长方形的小牌子,分别写着“认养
人:余华的朋友铁生”和“认养人:铁生的朋友余华”。两树为邻,枝叶交错,轻轻摇曳着温
情。
槐树在北京极寻常,胡同边儿经常会遇到。夏日开细碎的白花,香气清浅。那散淡的清影,
留下许多芬芳记忆。而今地坛的这两棵槐树,能够借认养人的名字而成为“网红”,有点出乎
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
此处的“铁生”,指的应是作家史铁生先生。他的散文《我和地坛》,将这座古园传播到长城
内外、大江南北。史铁生说“二十一岁末尾,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着友谊”。他
的倔强的笔下,有深情的地坛、有善良的母亲、有遥远的清平湾,也有身边友人们的深情和
厚谊。算来先生仙逝已近十五载,而地坛里的这棵槐树,还在替他活着,并且还交了“树友”。
作家余华的书,我也喜欢读。前些时候采访“外卖诗人”王计兵,他说:“如果只推一本书,那
毫无疑问就是余华先生的《活着》。”由此一斑,可见余华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此前读史铁生
的散文,写余华拉着他去踢足球,还说让他任守门员,字里行间,满是友人的坦率与真挚。
而今这份情缘,又以树的形式“槐”续了下来——虽然余华已在媒体上确认,此树并非是他认
养。
地坛的古树饱经沧桑,见证过皇帝祭地的威风,听过八国联军的炮声,目睹过日军传染病医
院的侵凌。它们冷峻地活着,镇定地面对漫天风雨。这挂名“友谊”的两棵槐树,树龄本来还
不是太老,却因两位作家而蓦然成名,从而也就有了特别的情感和内容。大家“槐”念这两棵
树,其实是在怀念树后的那支笔,以及那支笔下令人永远“槐”想的地坛。
我注意到认养牌的期限是到四月底,而今已经过期了。媒体报道上说还会换新牌子,还会有
热心人用两位作家的名字认养。这更有些令人感喟、引人遐思了。
史铁生远去了,余华也苍老了,但“余华的朋友铁生”和“铁生的朋友余华”还会守望在这片土
地上,年年拥抱新鲜的春风。这场景让我想起史铁生的名句:“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
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地坛有许多带故事的树。“大将军柏”已经几百岁,依然苍翠葳蕤;“独臂将军柏”在雷电中只剩
下一臂,也依然傲对苍穹;银杏大道上金叶灿烂,宛若一簇簇金色火苗,引来热情似火的游
人……据了解,地坛百年以上的古树有 176 株,其中 300 年以上的一级古树有 89 棵。被认养
的这两棵槐树,相比而言资历就浅得多了。它们之所以令人关注、令人难忘,还是因为有了
文字的共鸣和心灵的共情——将轮椅上的灵魂放飞到读者心灵深处,又让“活着”这两个字,
以如此青枝绿叶的形象,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大地之上。
这树活着,而人,更给树以思想、以想象。
在我眼中,它们早已不仅仅是扎根大地的树,而是插上了春天的翅膀,驮载着美好的情谊,
冲破人心的万仞关山,在天地间自由飞翔。
明世宗时期,北京南郊的天地坛改为圜丘,专以祭天;北郊择地另建方泽坛,专以祭地;并
在东郊建朝日坛,西郊建夕月坛,用来献祭太阳和月亮。地坛的标志性建筑就是方泽坛,坛
分两层,周有泽渠,外有坛壝,四面各有棂星门。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
石雕座,供祭祀时安放五岳、五镇、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
供祭祀安放四海、四渎之神位。方泽坛夏至日祭祀时最重要的供奉,则是摆放在最上层北面
方形幄次中的土地之神神位,其全名为“后土皇地祇神”,也就是俗称的“后土娘娘”。
我徘徊在方泽坛上,心中装满美丽的祝福。那两棵年轻的“友谊树”,在这供奉土地之神的园
子里,应该算是得“地”独厚了。愿它们和世间所有美好的情感一起枝繁叶茂,永远朝气蓬勃。
往北边的方向遥望,“友谊树”的树影已不可见。但我知道它们还在那里,在芬芳的“槐”想里
轻轻摇晃着叶子。明年春天,新的认养牌还会挂上,也许还是那两个名字,也许还会添加其
他名字。岁月流逝,树会增加年轮,树下的人将不断来去,带着各自的风雪来,又带着共同
的春光离开。
土地的深情,就在这古老园林的怀抱里——它包容过帝王的仪仗,也安放得下人间的树木。
1. 分析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6 分)
地坛的古树饱经沧桑,见证过皇帝祭地的威风,听过八国联军的炮声,目睹过日军传染病医
院的侵凌。它们冷峻地活着,镇定地面对漫天风雨。
2. 赏析下列句子(8 分)
A. 而今地坛的这两棵槐树,能够借认养人的名字而成为“网红”,有点出乎意料,却又在意
料之中。
B. 岁月流逝,树会增加年轮,树下的人将不断来去,带着各自的风雪来,又带着共同的春
光离开。
3. 说说题目的妙处(6 分)
4. 请分析作者在结尾说的它包容过帝王的仪仗,也安放得下人间的树木.(7 分)
三(55 分)
六.作文(50 分,含写字分 5 分)
以 我所知道的母亲 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诗歌除外
要求: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