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爬天都峰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7 爬天都峰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3 17:2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爬天都峰
教材pp.65~67
1.会认“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3.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懂得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以及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
明白课文的叙述顺序,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体会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以及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教学方法】
重视朗读感悟,以读促思。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励。
【学习方法】
自学生字词,对课文有一个初步认识;边读边想象画面,合作分析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明白文中道理。
2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登到山顶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中国的三山五岳。(三山:黄山、庐山、雁荡山。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
3.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黄山三大主峰之一的天都峰有关,有谁愿意介绍一下你在课前了解到的天都峰吗?(学生答,教师课件出示相关资料)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文中的“我”爬天都峰时发生了什么吧!(板书:爬天都峰)
初读课文
一、交流预习,认读生字词
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梳理情节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分组讨论。(指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我”和爸爸在假日里去爬天都峰,偶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最终一起爬上了天都峰峰顶的事。
2.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课文先写了爬山前“我”在山脚下仰望峰顶时内心的犹豫、不自信;接着写“我”
遇到一位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决定一起爬天都峰;再写了“我”爬山的过程;最后写了爬上峰顶后“我”和老爷爷互相道谢。这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指导书写
重点字:
级:右部是“及”,不是“乃”,不要少写一捺。
猴:右部是“侯”,不是“候”,不要多写一竖。
念:上部是“今”,不是“令”,不要多写一点。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师:“我”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具体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了解一下吧!
探究新知
精读课文,赏析句子
1.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交代了爬天都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2.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学生小组讨论:这是什么描写?写出了什么?
心理描写。写出了“我”缺乏自信、犹豫、畏惧的心理,也从侧面写出了天都峰的一个特点——高。
3.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思考:句中哪个词突出了石级的陡峭?
笔陡。
(2)分析句中夸张的修辞手法。
“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巧妙、形象地写出了天都峰的另一个特点——陡。
4.分角色朗读,思考:这两段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1)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看见天真可爱的小朋友,问:“你也来爬天都峰?”言外之意是:这个孩子这么小就来爬天都峰,真勇敢啊!表现了老爷爷对“我”有勇气爬天都峰的赞叹。
(2)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我”看见白发苍苍的老爷爷,问:“您也来爬天都峰?”言外之意是:这位老爷爷年纪这么大了,还来爬天都峰,真了不起!表现了“我”对老爷爷不怕困难、勇登险峰的敬佩,暗示老爷爷的勇气鼓舞了“我”,使“我”下定决心也要爬上峰顶。
作业布置
1.相关同步练习。
2.按一定的顺序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爬山经历。
本文通过写“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偶遇一位老爷爷,“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峰顶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与人相处时,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本文人物对话中的言外之意,以及面对困难时要有不怕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
研究对话,揣摩心情。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引导学生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的内心想法,想象他们思想的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的身上汲取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