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9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3 17:2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教材pp.79~83
1.会认“囊、羡”等8个生字,读准“露、角”等5个多音字,会写“班、鼓”等14个字。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结合文中描写“我”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感受“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并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
3.通过对课题、内容、写法和写作意图进行提问,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学习用批注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我”演出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说说“我”的演出是否真的窝囊,可以怎样开导“我”。
结合文中描写“我”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说在排练节目和演出时,“我”的心理变化及原因。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我”为什么对演出的过程“一点儿也记不起来”;说说“我”的演出是否真的窝囊,可以怎样开导“我”。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用查词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自主理解词义,教师对重点词语、难词进行着重讲解;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我”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感受“我”的心理变化,并分析其原因;让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作批注,随机进行个别指导。
【学习方法】
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读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自主阅读,边读边作批注,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2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1.师:(出示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奇怪,老虎素有“丛林之王”的称号,一向是威风凛凛的,怎么会窝囊呢?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吧!
2.引导学生理解“窝囊”。(窝囊:①因受委屈而烦闷;②无能,怯懦。这里是第②个义项。)
初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1)指生分段朗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同学相互纠正读音。
(2)出示本课生字,指生朗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字进行提示。
(3)齐读生字,强化记忆。
2.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
(1)学生朗读词语,小组交流识记方法。
(2)教师指生读,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提示。
(3)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二、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默读课文,与同桌交流回答以下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1)文中“窝囊的大老虎”是谁?为什么会觉得大老虎“窝囊”?
“窝囊的大老虎”是“我”在班级演出时扮演的大老虎。“窝囊”是因为“我”认为“我”扮演的大老虎并不威风凛凛,“我”的表演砸锅了。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先写了“我”渴望上台表演;再写了“我”排练节目的情况和“我”演出时的紧张、狼狈;最后写“我”寻找表演失败的原因,以及“我”的困惑。
(3)总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在一次班级演出时上台扮演老虎,因不会豁虎跳遭到同学嘲笑,自己却一直不明原因的经历。
2.指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将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写“我”期待参加文艺表演。
第二部分(3~16):写“我”排练节目的情况。
第三部分(17~20):写“我”演出时的紧张和狼狈。
第四部分(21~22):写“我”演出后寻找失败的原因及内心的困惑。
指导书写
重点字:
练:右部不要写成“东”。
挖:右下方是“乙”,不要写成“九”。
砸:左部短小稍窄,右部高且稍宽,右边外框的形状要写得上窄下宽,底边要稳。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师:这到底是一只怎样窝囊的大老虎呢?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进课文去体会吧!
探究新知
一、细读课文,感受心理
1.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作批注,圈画出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的语句,感受“我”的心理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1)心理——期待。
①指生朗读第1~2自然段,交流探讨:从哪里可以看出“我”渴望上台演出的心理?
②指生回答,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赏析该段,并体会“我”的渴望心理。
运用了心理描写,写出了“我”看着同班的小朋友表演时的羡慕和“我”对在台上露脸,获得大家的掌声的渴望。
③指导朗读,读出“我”对上台表演的渴望。
(2)心理——自信、遗憾、担心。
①引导学生明确:“我”在什么时候对表演充满自信?(排练时。)排练时“我”一直充满自信吗?(不是,排练之后“我”发现扮演老虎并不容易。)
②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
a.说说“我”是怎样得到老虎这个角色的。
“殷切期待的目光”写出了“我”想要表演的愿望很强烈。“半晌”意思是半天,说明老师对是否让“我”参加表演这件事犹豫不决,但是因为明白“我”极度渴望表演,最后给了“我”这个机会。
b.引导学生猜测“我”此时的心理。(激动、兴奋。)
③出示第6自然段。
a.引导学生体会“我”知道表演时无法露脸后的心理。
“这倒好,脸还是露不成”说明“我”虽然获得了角色,但还是有些许遗憾。
b.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略带遗憾的语气。
④出示第8自然段。
a.体会演哥哥的小朋友对“我”扮演老虎的态度。
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从“不会豁虎跳算什么老虎”的话语和“撇了撇嘴”的动作可以看出演哥哥的小朋友对“我”的轻视。
b.指导学生朗读演哥哥的小朋友说的话。
⑤出示第9自然段。
a.引导学生体会“我”此时的心理。
“看着老师的脸”和“就怕”表明了“我”的担心,“我”怕老师因为“我”不会豁虎跳而改变主意,不让“我”扮老虎。
b.想一想:“我”此时会想些什么?(小组交流)
⑥出示第10~11自然段。
a.结合“通情达理”一词体会“我”的心理。
“通情达理”指懂得道理,说话做事合情合理。用“通情达理”形容老师,可以看出“我”对老师的感激。
b.引导学生圈出老师指点“我”在动作上扮演老虎的方法。
“爬”“站”“叫”“扑”“追”“躺”六个字具体说明了扮演老虎的方法。
c.指导学生朗读老师的话,边读边做动作。
d.想一想:“我”为什么有充分的自信?(指生回答,教师指导)
“我”得到了老师的支持,并认为扮老虎很容易。
⑦学生读第14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文中老师的提示想象“我”表演的画面,思考:“我”表演得如何?
从文中老师的提示中可以看出“我”的表演十分笨拙,漏洞百出:动作不到位——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站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扑过去,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叫;气势不足——叫的嗓门太小,没有表现出老虎的凶猛气势,不像一只老虎,而像一只猫。
⑧出示第15~16自然段。
a.引导学生体会:对于“我”的表演,老师和演哥哥的小朋友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b.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我”,你想对老师和演哥哥的小朋友说些什么?
(3)心理——紧张、狼狈。
①过渡:虽然“我”排练的效果并不理想,但“我”没有因此失去表演的机会,“我”如愿地上台了,可是为什么“我”会觉得紧张、狼狈呢?一起来看看正式演出时发生了什么吧!
②指生分段朗读第17~18自然段,体会作者心理。
③指导学生理解“哄堂大笑”的意思,感受观众的“哄堂大笑”对“我”的冲击。
④出示第19自然段。
a.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到底怎么演完的,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满头满脸都是汗珠”说明“我”表演时很紧张;“笑声接连不断”再次从侧面写出了“我”表演的笨拙。
b.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我”的心理:“我”因为紧张,以至演出的过程一点儿也不记得了,回想一下,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学生自由交流)
⑤默读第20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演哥哥的小朋友说“我”不会豁虎跳导致了表演失败,真的是这样吗?(学生交流,指生回答)
不是。通过“我”排练时和正式演出时的表现可以看出,表演失败是因为“我”动作笨拙和心理紧张。
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砸锅”的意思。
砸锅:比喻办事失败。
(4)心理——疑惑不解。
①默读第21~22自然段,边读边作批注。
②交流探讨:这件事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指生回答,教师明确)
以后每次去动物园的时候,“我”都要去看看老虎,想看看老虎是怎么豁虎跳的。
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我”的心理。
“我总要去看看老虎”说明“我”对演出的事耿耿于怀。
④课文出示第22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我”的疑惑。
“我”的疑惑:“为什么不会豁虎跳就不能扮老虎呢?为什么没豁虎跳就会惹起哄堂大笑呢?”
⑤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我”的困惑。
3.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的表格。
二、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我”一直觉得自己演砸锅了,觉得自己扮的老虎很窝囊。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我”的演出砸锅了吗?“我”扮的老虎很窝囊吗?可以怎样开导“我”?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
作业布置
1.相关同步练习。
2.想想自己是否也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和同学分享。
本文写了“我”童年时的一次难忘经历:“我”在一次班级演出中扮演老虎,因不会豁虎跳遭到同学嘲笑,自己却一直不明原因,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作批注的方法阅读文章,明白了不管我们经历的事是好事还是傻事,都是我们美好的回忆的道理。
教学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作批注的方法阅读,加深和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对文本进行详细、深入的阅读,层层深入地感悟、品味语言,既读懂了故事,也学习了文章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