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陀 螺
教材pp.84~88
1.会认“况、兵”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钉”,会写“否、旋”等13个字。
2.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在体会较深的地方作批注,用批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到玩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获得独到的感受。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1.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在体会较深的地方作批注,用批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认识到玩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获得独到的感受。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陀螺的资料,了解陀螺的外形、玩法等。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抓住主线,让学生自主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作批注,借助批注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揣摩其中的精妙内涵。
【学习方法】
运用圈点勾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品读文章内容;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文章的结构美、内容美、语言美等方面欣赏文章。
2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1.师:(出示陀螺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玩过吗?(学生自由回答)
2.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陀螺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有关陀螺的文章,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充满了童真童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吧!(板书:陀螺)
初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1)指生分段朗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同学相互纠正读音。
(2)出示本课生字、词语,指生朗读,交流识记方法,教师对易读错的字进行提示。
(3)齐读生字、词语,强化记忆。
2.学生再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陀螺。
(2)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以“陀螺”为线索,主要讲述了“我”儿时玩陀螺的经历,说明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表达了“我”对陀螺的喜爱之情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3)在你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
(4)指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5)交流批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探究感悟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提示理清课文思路:
说陀螺→( )陀螺→得陀螺→( )陀螺→( )陀螺
(2)根据梳理的思路划分文章层次。
(3)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为什么前面要花大量篇幅写与陀螺相关的其他事件呢?
(4)从斗陀螺的经历中,作者懂得了什么道理?
2.小组代表依次汇报学习成果,教师明确。
(1)说陀螺→做陀螺→得陀螺→斗陀螺→悟陀螺
(2)第一部分(1~3):写陀螺的别名、制作和玩法。(说陀螺)
第二部分(4):写“我”削制陀螺的经历。(做陀螺)
第三部分(5~7):写“我”过生日,叔叔送了“我”一个陀螺。(得陀螺)
第四部分(8~12):写“我”的陀螺战胜了大陀螺。(斗陀螺)
第五部分(13):写“我”从玩陀螺中获得了感悟。(悟陀螺)
(3)文章的中心事件是“斗陀螺”。前面大量篇幅写与陀螺相关的其他事件是为写“斗陀螺”做铺垫。
(4)作者懂得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
指导书写
重点字:
尤:不要多写一撇,写成“龙”。
恨:右部不要多写一点,写成“良”。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大意,理清了课文思路,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一起去体会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
探究新知
一、品味语言,体会心情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出示:陀螺又叫什么?陀螺的构造是怎样的?请你默读第1~2自然段。
2.自由读、指生读、体会读。学生说回答,老师明确。
(二)学习第3~5自然段。
1.指生读。
2.第4自然段中哪一句是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这个比喻句的作用是什么?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把快乐消失比作燕子飞去,形象地写出了“我”得不到高质量的陀螺的郁闷心情。
3.“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我”对陀螺的痴迷程度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
(三)学习第6~11自然段。
1.学生交流、讨论,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谁的陀螺最棒?
2.出示:尤其当我看到这枚“鸭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时,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在马路上一显身手!
思考:这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兴奋。)
(四)学习第12~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讨论、合作学习。
出示:你是怎样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只根据外貌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
2.学生齐读,学生讨论。
二、拓展迁移
做小游戏:选一名会玩溜溜球的同学上台表演。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位同学的动作过程,回答下面的问题:
用几个动词描写这位同学玩溜溜球的过程。精湛的技艺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在这位同学精彩的表演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作业布置
1.相关同步练习。
2.玩一次陀螺,把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悟记录下来。
本文作者以陀螺为线索,主要叙述了自己的一只其貌不扬的陀螺战胜大陀螺的事情,并从中悟到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体会到了成长中的快乐,也表达了自己对陀螺的喜爱之情。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从情感、含义、修辞手法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懂得了无论是看待事物还是人,我们都不能仅仅看表面,还要用心去感应,深入了解。
在教学时,教师抓住陀螺这一线索,说陀螺→做陀螺→得陀螺→斗陀螺→悟陀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童年时的乐趣和朋友之间的点点滴滴,让人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