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材pp.96~98
1.会认“崛、范”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肃、默”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读懂课文内容,弄清楚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了解周恩来的生平。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生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爱国情怀。
【学习方法】
自学生字词,搜集有关资料,对课文有一个初步认识;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体会“中华不振”的沉重,感受周恩来深沉的爱国情怀。
2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难忘的泼水节》中有他欢乐的身影,《一夜的工作》中有他为民为国辛勤操劳的身影……他,就是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有关他的故事。一起来学习吧。(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初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课文插图,介绍周恩来生平,揭示课题及含义。(学生自由回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3.指生读课文,同学互评,相互纠正读音。
4.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生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提示。
5.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二、梳理内容,整体感知
1.默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个故事。
2.学生回答,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内容。
课文讲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写在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表明自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第二个故事(11~14):写十二岁的周恩来初到奉天,就听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第三个故事(15~17):写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个中国女人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话语的含义,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指导书写
重点字:
肃:中间横要长;中间竖为主笔,压竖中线。
胸:右部的“勹”要写得自然,“凶”大小要适当。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有了整体的了解。这一节课,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了解其主旨吧。
探究新知
一、熟读课文,把握内容
1.学习第一个故事(第1~10自然段)。
(1)阅读课文第1~4自然段。
①交流探讨:魏校长提问为什么而读书的时候,周恩来和大家的回答有什么不同?
其他学生的回答都是从个人或者家族利益层面考虑的,唯独周恩来是从国家层面考虑的。
②品字词:“严肃”和“干脆”分别说明了魏校长和同学怎样的态度?
“严肃”说明了魏校长提出的这个问题是认真庄重的、值得讨论的。“干脆”说明了这个同学的回答敷衍了事,并没有认真对待魏校长的问题。
(2)阅读第5~6自然段,思考问题。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中的“同学”是谁?“清晰而坚定”写出了这位同学回答问题时怎样的心态?
“同学”是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写出了这位同学回答问题时的铿锵有力,态度认真而坚决。
(3)阅读第7~8自然段,思考问题。
“为之一振”“睁大眼睛”“追问”说明了魏校长怎样的心理状态?
“为之一振”“睁大眼睛”写出了魏校长内心的震撼,“追问”写出了魏校长难以置信的样子。侧面写出了这位同学志向的远大,魏校长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胸怀和抱负!
(4)阅读第9~10自然段,回答问题。
魏校长的神态和语言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活动?
魏校长的神态和语言描写表现了他对这位同学的回答赞许有加,赞叹其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远大的抱负。
2.学习第二个故事(第11~14自然段)。
交流探讨:周恩来初到奉天就听谁说了“中华不振”?周恩来理解其含义吗?
周恩来一到奉天,伯父就告诉周恩来一些事情: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中国人不能随便去。伯父不禁感叹“中华不振”。伯父的话和表情对周恩来产生了心灵上的影响和撼动。但周恩来还没有真正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
3.学习第三个故事(第15~17自然段)。
(1)讨论交流: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怎样的情形?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非常繁华,和中国其他地方不同。
(2)周恩来遇见了一件什么事让他深刻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一个中国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的巡警却不给她撑腰,反而训斥她。这件事让周恩来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中国人处处受外国人欺凌。
(3)品析反问句“谁又敢怎么样呢?”,讨论交流:这个反问句能不能换成肯定句?为什么?
不能。运用反问句,更能强烈地表现当时“中华不振”的情形。
4.小结:此时此刻,周恩来终于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二、深入主旨,升华情感
1.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目睹了中国人被外国人欺凌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愤怒、不甘、惋惜、痛恨。
师:在现场的周恩来,他的心情也和大家一样。周恩来正是目睹了租界的一切,真正体会到了当时中华不振,而下决心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你为什么而读书呢?小组交流分享。
2.因为中华不振,才有不公平的这一幕。其实,像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可谓屡见不鲜。那么,是什么导致这样的情况发生的呢?(补充课外资料,深入感悟当时“中华不振”的现状)
作业布置
1.相关同步练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真切地感受到周恩来少年时代的雄心大志,懂得了青少年应该刻苦学习,树立远大理想。
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自己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多而不乱,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