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3 17:4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材pp.104~105
1.会认“延、昔”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理解诗歌中一些词语的深层含义。
4.理解作者所追求的延安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
5.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理解作者所追求的延安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
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搜集一些能展示延安变化的图片。
2.搜集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相关资料和历史故事。
【教学方法】
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延安精神,体会作者想要追寻延安精神的情感。
【学习方法】
用朗诵法、学思结合法、学练结合法等方法感悟延安精神,体会作者想要追寻延安精神的情感。
1课时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延安这个地方吗?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板书:延安,我把你追寻)
探究新知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得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全诗围绕“追寻延安精神”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哪三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1)学生朗读诗歌,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展示,教师总结。
第一部分(第1~2节):写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二部分(第3~4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第5~6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4.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二、研读诗歌,整体把握
1.朗读、学习第1节诗歌。
(1)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追寻延安精神?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作者为什么把追寻延安精神比作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因为对于燕子和正在成长的小树来说,春光、雨露和太阳是它们必不可少的,作者这样比喻,表现了延安精神的重要性,也写出了自己对延安精神的感激,是它滋养了自己的精神。
2.朗读、学习第2节诗歌。
(1)作者在这一节中连用了四个“追寻你”,这四个“你”分别有哪些深层的含义?
第一个“你”代表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
第二个“你”代表毛主席等领导在此从事的革命活动。
第三个“你”代表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四个“你”代表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2)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作者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3)知识拓展。
出示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资料。
3.朗读、学习第3~4节诗歌。
(1)这两节中“雨后春笋”“满目琳琅”分别写出了什么?“宇宙飞船”“电子计算机”分别代表了什么?
“雨后春笋”“满目琳琅”分别写出了现在高楼大厦一座座拔地而起和家用电器目不暇接的场面,写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后的现代生活。
“宇宙飞船”“电子计算机”代表了现代化,代表了科技的迅猛发展。
(2)“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的意思是什么?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3)说说这两节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等手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4)讨论:我们现在已经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现代化社会,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我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4.朗读、学习第5~6节诗歌。
(1)交流讨论: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
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如果我们失去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作业布置
1.相关同步练习。
2.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谈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发扬延安精神。
本文生动形象地讴歌了延安精神,热情地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延安和延安精神,懂得了传承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教学中,因为学生所处时代与文中背景有一定差异,所以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收集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相关资料并了解相关历史故事。同时,教师注重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