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楚汉之争的史实,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2.知道西汉建立的史实,了解汉初的社会景象,掌握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措施。
3.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社会背景,知道和理解文帝、景帝所采取的措施及积极作用。
4.通过学习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认识到改革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5.通过分析楚汉之争中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和秦王汉盛的原因,认识到“得民心者的天下”。
【重点难点】
1.重点: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2.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休养生息政策。
【自主学习】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楚汉之争
(1)目的:西楚霸王 和汉王 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
(2)结果:项羽兵败 ,突围后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3)原因: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 ;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
2.西汉的建立: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 ,史称西汉。刘邦就是 。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休养生息政策
(1)背景:由于秦朝的 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到处是 的景象;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民众得不到温饱。
(2)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 。
(3)措施
①汉高祖下令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 ,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②为稳定民心,鼓励民众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实施 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为 ,也就是农民将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交给国家,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4)作用:经过汉初统治者多年的治理,西汉 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2.与匈奴关系
(1)原因:西汉初年,匈奴不断袭扰边郡,鉴于汉初 、百废待兴的现实。
(2)措施: 政策。
(3)目的:以缓和双方的关系,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 。
三、“文景之治”
1.原因:汉文帝、景帝时期,继续实行 政策。
2.措施
(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进一步把田租降到 。有的年份朝廷还下令免去田租;赈济灾民。
(2)提倡 ,反对奢侈浮华。
3.结果: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史称统治局面为“ ”。
【合作探究】
1.楚汉之争中项羽失败刘邦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2.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当堂达标】
1.历史成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有关的是( )
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 C.四面楚歌 D.闻鸡起舞
2.“人生不是一锤子买卖”。屡败屡战的刘邦,信心满满地做着自己的皇帝梦,最终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衣锦还乡。刘邦建立的朝代,史称( )
A.西汉 B.东周 C.东汉 D.西周
3.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中,既提高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增加了农业劳动力,又缓和了社会矛盾的措施是( )
A.士兵还乡务农 B.轻徭薄赋
C.释放奴婢为平民 D.提倡节俭
4.(贺州中考)汉文帝二年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期此可知,汉文帝( )
A.加紧对农民控制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和徭役
C.实施了严刑苛法 D.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5.(东营中考)汉文帝采纳大臣贾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的建议,提倡( )
A.以农为本 B.勤俭治国
C.以德化民 D.轻徭薄赋
6.(绵阳中考)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 )
A.摒弃秦朝政治制度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7.(赤峰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高祖刘邦和他的许多文臣武将,绝大多数都是在反秦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社会底层人物,即所谓“布衣”,汉初朝廷形成了后世称道的“布农将相之局”。汉高祖登基后,颁布了一系列诏令:让士兵复原还乡从事生产;把卖身作为奴隶的人恢复为平民;把田租的税率规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汉高祖第四子)即位后,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减轻摇役,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汉景帝(汉文帝长子)在位时,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从此成为汉朝税率的定制。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材料中汉初统治者采取的这些措施统称为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导致哪一治世局面的出现?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汉初统治者推行这些政策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我的收获】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1.(1)项羽 刘邦 (2)垓下 (3)人才
2.公元前202年 长安 汉高祖
二、1.(1)残暴统治 残破荒凉
(2)社会局势
(3)平民 轻徭薄赋 十五税一
(4)经济
2.(1)经济凋敝
(2)和亲
(3)和平的环境
三、1.休养生息
2.(1)以农为本 三十税一(2)勤俭治国
3.文景之治
【合作探究】
1.(1)刘邦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大得人心;项羽相反,巨鹿之战后,活埋秦降卒20万人,进入关中后,纵兵烧杀抢掠,大失人心。(2)刘邦善于用人,身边有一批谋士良将,如萧何、张良、韩信等;项羽则不能容人,连谋士范 增最后也愤然离去。(3)刘邦有关中做根据地,无后顾之忧;项羽没有。
2.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当堂达标】
1.C 2.A 3.C 4.D 5. A 6.B
7.(1)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2)原因: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破坏。②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如经济萧条,百姓生活贫困等。③为了稳定社会局势,巩固政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8张PPT)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观察《楚汉战争形势图》,结合教材知识,讲述楚汉之争的概况,了解其关联成语。
对战双方:
时间:
战争目的:
战役:
结果:
关联成语:
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暗渡陈仓
楚河汉界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乌江自刎
十面埋伏
项羽vs刘邦
公元前206-前202年
争夺国家统治权
垓下战役
刘邦胜
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项羽贵族出身,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拥军40万
刘邦布衣出身,当过泗水亭长,拥军不足10万
失民心
刚愎自用
善用人才
得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4.观看刘邦图片和《西汉建立形势图》,结合教材知识回答西汉是何时建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西汉建立
1
2
3
时间:
人物:
都城:
公元前202年
长安(现西安)
刘邦(汉高祖)
刘邦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说一说,西汉初年面对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景象?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民众得不到温饱。
原因:因为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译文:西汉建立初期,百姓失掉了所从事的工作,出现大荒年。大凡米一石要五千钱,人吃人,死的人过半数。)
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2.结合教材知识回答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措施:
①汉高祖下令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
②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③鼓励民众致力农业生产。
④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目的:
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作用:
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增加农业劳动力
减轻人民负担,提高积极性,稳定民心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对策:
和亲政策。
原因:
3.阅读教材内容,说说汉初时刘邦对与匈奴采取什么对策?原因是什么?有何目的?
目的:
缓和双方的关系,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初年,匈奴不断袭扰边郡,鉴于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现实。
三、“文景之治”
1.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
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汉文帝刘恒第五子,西汉第六位皇帝。
三、“文景之治”
材料一: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材料二: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
出现原因
三、“文景之治”
材料:—文帝二年(前156年)、文帝十二年(前166年),文帝两次下诏“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十三年六月,又“除田之租税”,公元前156年五月,景帝“令田半租”,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福州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页201。
②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有的年份朝廷还下令免去田租;赈济灾民。
秦始皇
汉高祖
汉景帝
征收2/3(“泰半之赋”)
征收1/15(“十五税一”)
征收1/30(“三十税一”)
出现原因
三、“文景之治”
出现原因
③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文帝生前曾留下遗诏:“厚葬以破业,重服伤生,吾甚不取。”
文帝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文帝是以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
“自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
——《史记·平淮书》
政治清明 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汉书 食货志》
纺织技术水平高超,丝织品种类繁多;漆器造型美观;长安城已初具规模;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
效果
2.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文景之治经济发展的表现和改革的效果。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
汉景帝时陶仓
表现
秦朝二世而亡,而汉朝经过高祖、文帝、景帝编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文献记载的盛世。这对现在的国家治理有何现实意义?
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关注民生,以人为本,
政府的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并具有延续性。
三、“文景之治”
要以农为本,注重发展生产。
课堂小结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楚汉之争:刘邦战胜项羽
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长安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背景:残破荒凉,田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
措施: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轻徭薄赋
作用: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文景之治”
出现原因:休养生息,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勤俭治国
具体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历史成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有关的是( )
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 C.四面楚歌 D.闻鸡起舞
2.“人生不是一锤子买卖”。屡败屡战的刘邦,信心满满地做着自己的皇帝梦,最终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衣锦还乡。刘邦建立的朝代,史称( )
A.西汉 B.东周 C.东汉 D.西周
3.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中,既提高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增加了农业劳动力,又缓和了社会矛盾的措施是( )
A.士兵还乡务农 B.轻徭薄赋
C.释放奴婢为平民 D.提倡节俭
当堂达标
4.(贺州中考)汉文帝二年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期此可知,汉文帝( )
A.加紧对农民控制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和徭役
C.实施了严刑苛法 D.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5.(东营中考)汉文帝采纳大臣贾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的建议,提倡( )
A.以农为本 B.勤俭治国
C.以德化民 D.轻徭薄赋
6.(绵阳中考)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 )
A.摒弃秦朝政治制度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7.(赤峰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高祖刘邦和他的许多文臣武将,绝大多数都是在反秦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社会底层人物,即所谓“布衣”,汉初朝廷形成了后世称道的“布农将相之局”。汉高祖登基后,颁布了一系列诏令:让士兵复原还乡从事生产;把卖身作为奴隶的人恢复为平民;把田租的税率规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汉高祖第四子)即位后,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减轻摇役,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汉景帝(汉文帝长子)在位时,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从此成为汉朝税率的定制。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材料中汉初统治者采取的这些措施统称为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导致哪一治世局面的出现?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汉初统治者推行这些政策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2)原因: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②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如经济萧条,百姓生活贫困等。③为了稳定社会局面,巩固新的王朝。
(1)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