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本
教学内容 《什么是面积》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数、所属单元 三下 第五单元 面积
所属主题 平面图形模型意识 核心素养(1-2个,最多4个) 量感、几何直观
课程标准 学段目标 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经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测量过程,探索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内容要求 能恰当地选择单位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和面积,会进行测量。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增强空间观念和量感。
学业要求 在解决图形周长、面积的实际问题过程中,逐步积累操作的经验,形成量感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教学提示 图形的面积教学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直观感知面积的概念,经历选择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理解面积的意义,形成量感。
学业质量标准 会测量、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形成空间观念、量感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教材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并且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是空间认识的一次飞跃。本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前后知识联系: 不同版本对比:(可选) 对各版本教材“什么是面积”的编写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关于面积的定义,各版本教材主要呈现出两种处理方式:一是描述性的定义,比如人教版、苏教版;二是“概念性”的定义,比如北师大版。关于面积的探究过程,这几个版本都是采用“直接比较-间接比较法”的比较路线来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在直接比较的方法中,比较突出重叠比较法;在间接比较的方法中,使学生理解度量面积可以借助小面测大面(用单位正方形密铺),数出几个小面,再用数来表示相应面的大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以怎样浅显易懂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面积的数学本质?第二,让学生如何自发的寻找标准(单位正方形)来度量面积?
数学知识与核 心素养内涵 数学知识 核心素养及主要内涵
认识物体得表面与封闭图形,感知面是有大小的。选择合适的工具比较面积,得到结果。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可从三个层级来理解,一是“量态”,指弄清楚要测量事物的哪个方面的特征或者属性;二是“量标”,指用什么标准来测量这个事物的特征或属性;三是“量值”,指测量结果是多少。
认识物体的面或封闭图形,找生活中物体的面。在借助工具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中感知同一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形状不同,面积相同。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空间物体的形态和结构。
学情分析 (前测) 前测内容:(题目或问卷) 1.你听说过面积吗?如果听说过,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吗? 猜一猜下面的两幅图中,图( )可能跟面积有关。 评价及分析: 本题作为课堂前测,旨在了解学生対面积概念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学生对周长概念理解到位,对面积概念认识模糊,能用“面的大小”或图示表达,也能感受到周长和面积是有区别的,但很难表达清楚。
设计理念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整个数学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为了直观认识面积的含义,教材在安排上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第一层次通过比较数学课本与英语课本、硬币、手掌、树叶四个实物面积比大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对面积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次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概念,又使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特别是感知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更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作好铺垫。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情境中直观感知面的含义、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形成量感。 2.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剪拼法,数方格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3.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结合比较面积的实例,经历选择面积单位测量面积、比较面积的过程和方法,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形成量感。
教学具准备 课件、教具(数学书)、学具袋(一个大正方形纸片、一个大长方形纸片、方格纸、小方片多个、剪刀)、学习单。
教学实施 一、从直观活动中,理解“面积” 1.师:教室里,同学们在进行爱卫生活动,如果两个同学用同样的速度来擦这块黑板和这张课桌,谁先完成呢?为什么? 【学情预设】擦课桌的同学先完成,因为黑板面比课桌面大。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黑板的面、课桌的面,面是什么意思?面“长”在哪儿?能摸一摸吗? 师:摸到课桌的面了吗?什么感觉? 师:原来面是有大小的。(板书:大小)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带着学生凭空感受,变摸边说出黑板、课桌的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什么是面积。(板书) 2.初步感知“面积” 师:你能像刚才那样说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吗?(出示课件) 【学情预设】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的面积。 师:一边摸着数学课本的封面一边跟你们的同桌说一说。摸一摸,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3.归纳小结。 师:像这样,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面积) 4.小小粉刷匠 物体的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形状,猜一猜(语气停顿),是不是有所图形都有面积呢?我们一起来玩个小游戏探索一下。 师:请几位同学来粉刷这些图形的面,有些图形怎么刷不上呢? 【学情预设1】因为这些图形没有封口。 师:不封口就会和外面相连,那还能确定这个图形的大小吗?所以怎样的图形才有面积? 【学情预设2】因为它们不是封闭图形。 师:什么是封闭,你给同学们解释一下。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 拓展延伸:如果我想把它两封闭起来怎么办?(生上台操作) 【设计意图】学生对二维的面是熟悉的,如课桌面、地面、黑板面等等,但是他们并没有建立起点、线、面之间的结构框架,通过一系列卫生运动的导入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中思考,“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了点线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在空间形式上由一维向二维空间过渡,为面积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思维基础。
二、从实践活动中,比较“面积” 1.比一比 师:会比大小吗?(出示硬币、树叶)你们的观察法真厉害! (出示课本图)观察法好像不太管用了,怎么办? 【学情预设】可以重叠看看 练习:给你们看一个更厉害的面积,瞧!这是我国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的土地,它就像一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老师从地图上选了三个省的面积图。 第一关:请你比一比哪个省的面积大?哪个省的面积小? 2.比一比、做一做——观察“量”的运动轨迹 师:这都难不倒你们,咱们再来,这回用刚才的方法比较一下,怎么样? 【学情预设1】可以把这两个图形的边都加起来再比较。 师:(课件蒙层出示边长)这个办法不错,老师给你数据,你算一算。 生:我不同意他的方法,因为他比较的是周长,周长和面积不是一个东西。 师:怎么就不是一个东西呢?(师提供长方形学具)你来给大家说说。(生演示) 师:原来周长和面积真不是一个东西呀! 【学情预设2】长方形的面积大,长方形的长比正方形的边长长一些。 【学情预设3】正方形的面积大,正方形的边长比长方形的宽长一些。 【学情预设4】一样大,虽然长方形的长比正方形的边长长一些,正方形的边长比长方形的宽长一些。 师:说得都很有道理,数学光说可不行,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到底谁大吧。那我们小组合作来探究一下吧!(在汇报多样比较方法时,按由繁到简的顺序,如:1.剪后重叠比的;2.用小方块摆的;3.用方格纸的) 师:时间到,哪一组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学情预设】先重叠再减掉多余的部分,多余的部分比较。 师:动手探究的能力可真强呀!通过把两个图形叠—剪—拼—比,找到了结果。 师:给你们小组的方法起个名字(剪拼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情预设】长方形可以摆15个小方块,正方形可以摆16个小方块。所以,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小方块就是我们测量图形面积的标准,用的小方块数量多图形的面积就大,我们把这个方法称作“拼摆法”。(板书:拼摆法) 师:还有用其他标准测量的方法吗? 【学情预设】用方格纸数格子。(板书:数格法) 师:数方格真是个好办法,同时也要注意统一方格的大小来作为测量标准哦! 师:谢谢这些小组的大胆尝试与分享,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都能得到面积比较的结果! 练习: 师:咱们学校有几块空地需要进行修整,同学们看看用方砖铺满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最少? 【设计意图】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驱动,引起学生的争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感受到面积相差很大的两个物体或图形,我们可以用观察的方法直接比较出结果。当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差不大时,我们得找出更合理的办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调动他们动手尝试的欲望。让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体验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三、强化“量”的知识经验 师:你们很棒,通过自己的探究完成了比较面积大小的任务。张老师要邀请你们参加图形设计大赛!请同学们在下面的方格纸中画面积等于7个方格图形,注意尺子铅笔作图,线要画在格子上。(使用八桂教学通方格纸工具) 师:表扬细心的孩子,知道标记方格的数量。 师:欣赏以下同学们的作品,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学情预设】面积相等,形状不同。 【设计意图】在体会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的同时,从而加深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渗透转化思想、变中不变的数学思想。并且让学生感受到方格纸是面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四、课堂小结: 播放视频:面积的变迁 师:你们真是厉害的设计师呀!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土地面积,谁能发现哪个朝代的土地面积最大? 【学情预设】清朝 师:历史上我国国土面积不断在发生着变化,每个变化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历史故事,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了解一下。我们要努力学习,以后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大更强!不知不觉咱们的课堂接近尾声啦!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2022版小学数学课标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坚持立德树人,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本环节将面积的知识与历史学科相融合,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在惊叹中初步了解祖国历史上领土的变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启发孩子去探索我国国土面积变化背后的历史故事,了解历史,不忘历史。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