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三位数乘两位数 说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三位数乘两位数 说课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13 16:3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激活经验,巧妙迁移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观点是:在乘法教学中需要“激活经验,巧妙迁移”,下面我将以《卫星运行时间》为例,分以下四个板块进行说课。
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教材
一、教材分析
《卫星运行时间》位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本课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它是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基础,为后续学习乘除法做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与旧版教材相比,新教材有两大特点:一是重视情境加问题串的呈现,注重说理,激活已有经验。二是增加了进位计算的教学,强化对竖式的理解。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合理估算两、三位数乘法的积,在交流过程中感受估算的价值。
(2)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竖式计算方法,发现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
(3)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愉悦,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发现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
二、教法学法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通过小组交流、生生互评、对比联系等方式理解算理,在过程中感悟迁移、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具体落实到实施上,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下面请跟我走进第一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先让学生欣赏“神州十号”太空授课视频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渗透品德教育的同时呈现其中的数学信息:绕地球1圈需要114分。并且提问:“你能根据信息提出与乘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会提出如卫星绕地球转3圈、20圈、59圈、159圈需要多少分?接着呈现我提出数学问题:“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板书)”怎样列式?然后,让学生观察哪些算式可以口算解决并且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旧知,也促进了知识间的正迁移。接下来,重点研究114x21这道算式,它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从而板书课题。(板书)
意图:利用神州十号太空授课视频引入,让学生更感兴趣;问题的提出开门见山,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本课探究的重点。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所以我设置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结合情境,进行估算
先让学生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然后思考:21个114大概是多少?你能估一估吗?学生可能把114看成110,把21看成20,110×20=2200。可能把114看成100,把21看成20,100×20=2000。可能把114看成115,把21看成20,115×20=2300。然后提问:那到底谁的估计结果离准确值更接近呢?顺势引出下一步计算教学。
深入探究,明算理
通过学生尝试思考、展示交流、尝试应用掌握算法,理解算理。
1.尝试+思考
那么114×21究竟等于多少?借助问题,引发思考,让学生在作业纸上进行独立尝试,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意图:课堂上需要有一个让学生独立、安静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这种独立思考能力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展示+交流
活动1:小老师汇报
合作学习能产生“1+1=3”的力量,一个想法与另一个想法的碰撞能融合出第三种想法。在展示交流环节,我采用“小老师”的汇报形式,先让孩子在自己的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请“小老师”上台展示自己的方法,其它同学提出质疑、相互补充。
第一种横式笔算:把21个114拆成20个114加一个114。
第二种拆分法:把21拆成3*7,把两位数变成一位数再乘一位数连乘。
第三种竖式方法:小先生用竖式方法进行计算。
1 1 4
× 2 1
1 1 4 114×1
2 2 8 114×20
2 3 9 4 114+2280=2394
反馈竖式计算
竖式教学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迁移下,很多孩子会选择列竖式计算。请学生说清算理,学生汇报后要追问:你说说看,114,这个114是什么意思呀?哦!表示114×1。特别是228,我追问学生:这个228真的228吗?诶,是的,这个228是114乘2个10得到的。它表示228个10。总结出竖式计算的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将其中一个因数每个数位上的数依次和另一个因数相乘, 最后把每次的乘积相加即可。
第四种表格法,如果没有学生出示,我会直接出示然后问学生你看懂了什么?表格种的第一行就是把114分成100、10和4,第一列是把21分成20和1,2000是20与100的积,200是20与10 的积,依此类推把横行所获得的积相加,再把两个和2280和114相加就是114与21的积。
× 100 10 4
20 2000 200 80
1 100 10 4
活动二:沟通算法,对比联系
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方法,说一说哪些方法是有联系?先想一想,然后在组内交流你的发现。
师:当学生发现横式笔算、表格计算和竖式计算,它们的计算思路都是相同的(黑板上圈一圈),都是把21 拆成20和1然后分别与114相乘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只是书写形式不同后。
师:(指着拆分连乘法问)这种把21拆成7×3的方法和上面的方法就没联系了吗?
师:其实上面四种方法不管是哪种都是将114*21这个未知的知识(板书:未知),转化成已知的知识(板书:已知),从而解决了问题,渗透转化的数学方法(板书:转化)
意图:在这个大环节中,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多样化。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发现每种算法的算理是相通的,渗透转化思想。
3.尝试+应用
充分利用课堂上呈现的素材,让学生回头先估一估再计算114×59,在学生独立计算过程中,教师注意发现学生竖式计算中的错误,板演展示一道正例、两道错例,(师贴)让学生自己去评价这三道竖式。学生在互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竖式的理解,然后思考讨论: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最后交流一下其他的算法,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方法二的局限性。再对比横式笔算、拆分法、表格法你们更喜欢哪种方法呢?优化出列竖式这种方法即方便又通用。
第三个环节: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本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火箭升空
我精心设计了几个针对性练习,只要学生做对了就能让“火箭升空”,让练习变的有趣。从而掌握算法,巩固算理。
第二层次:我创设了飞行小博士这个情境,不仅呼应课始卫星飞行主题,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在汇报交流后指出每一步的算理是什么?遇到进位怎么办?
第四环节: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课的最后引出回顾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接着引出格子乘法?
四、亮点回顾
以上就是我对《运行运行时间》这节课的全部设计,回顾整节课我认为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重情境的创设
二、重思想的渗透
三、重练习的趣味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您的聆听!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