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课内精彩语段和拓展阅读 进阶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一、课内阅读
①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 )。田的大小好像( )。
②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shì hào(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③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ēn huì( )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1.本语段选自《白鹭》一课,作者是( )。
2.请你回忆课文内容,按原文补充。
整个的田便成了( )。田的大小好像( )。
3.看拼音写词语。shì hào ( ) ēn huì ( )
4.这三个自然段描绘了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个名字。( )( )( )
这三幅画面表达了 之情。
5.画“ ”的两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和 的写法,表现了白鹭的 之美。请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一段话。
落花生(节选)
①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②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③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④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⑤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6.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期望( ) 喜爱( ) 辨别( )
7.选文第1自然段将花生与 、 、石榴进行对比,这样写的好处是: 。
8.“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对这句话的含义理
解正确的是( )
A.这句话用“虽然……可是……”的转折句式强调了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特点,同时表明父亲希望“我们”能像花生那样不计较名利,默默奉献,做真正对别人有用的人。
B.这句话写出了父亲对“我们”的希望,他希望“我们”能像花生一样,做一个只要内在美,不要外在美的人。
9.生活中有很多像花生一样的人,你想到了谁?为什么?在下面写一写。
我想到了 ,因为 。
桂花雨(节选)
①桂花摇落以后,( )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 )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②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 )桂花。回家时,总要( )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0.请在选择下面动词填入文中括号。
收 赏 捡 挑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最能表现桂花香气四溢的字是“ ”。下面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桂花香气浓郁,即使谢了,香味仍存在。
B.乡亲们用桂花做糕饼、泡茶,桂花香气弥漫,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乡亲们的生活。
12.用“﹏﹏﹏”画出母亲说的话。母亲这样说的原因是( )
A.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母亲闻着花香,收获着桂花,体验着赠送的欢乐。这桂花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是她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B.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香气的确胜过了杭州小山上桂花的香气。
13.下面哪句诗与选文中母亲的话表达的意思相似?( )
A.乡音无改鬓毛衰 B.每逢佳节倍思亲 C.月是故乡明
阅读课文《珍珠鸟》选段,完成练习。
①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 )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 )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②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③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4.回想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在文段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词。
15.从文段中的“小家伙”一词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小珍珠鸟的 之情。
16.用“______”画出表现小珍珠鸟对“我”信赖的语句。
17.“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作者所说的“美好的境界”是指( )
A.鸟儿不再怕人,和人在一个屋子里共同生活。
B.人与动物建立信赖关系,轻松、自在的情境。
C.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18.想一想,信赖还可以是什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信赖,
二、课外拓展阅读
遥远的炊烟
①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②对于有着乡村生活经历的人们来说,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兴致来了,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③炊烟就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④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从野外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我们的姐妹呢?她们的身影在灶前的火洞边,把小辫子甩在身后,正往炉膛里填着玉米和高粱秸秆。
⑤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__________的瀑布,像__________的锦缎,像__________的少女,像__________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19.把下面的词语填到文中的横线上。
婀娜多姿 飘忽散淡 飞流直下 艳丽多彩
20.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一个人只要在乡村生活过,都会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 )
(2)小时候,如果谁家房顶上的炊烟没有了,就说明饭还没做呢。( )
(3)炊烟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故乡茅屋上升起的袅袅炊烟最让游子动心。( )
(4)只有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才是一幅动人的画卷。( )
21.为什么在乡村生活过的人都会怀念自己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
22.在你的印象里,什么才是家乡的象征?
果树
①米丘林是世界著名的果树专家,他一生为人类培育出了300多个新品种,堪称果树栽培史上的奇迹。但是,这位谦逊的农业科学院院士却只为自己培育另一棵果树的经历引以为荣。
②那时,米丘林培育一个果树新品种的实验进入了关键阶段,恰在此时,他的果园不断有一群不请自到的人前来光顾——一些调皮又馋嘴的孩子不时来偷摘果子。经过蹲点守候,米丘林出其不意地出现在这群顽童面前,并且抓住了他们的“小头头”。小伙伴们一哄而散,没能逃脱的“小头头”吓呆了,乖乖地站立在那里,准备接受一顿训斥打骂。
③米丘林看着自己的战利品,禁不住笑了。他把孩子领到屋里,让孩子饱尝了他亲手培育的各种水果,还让他尝遍了自己调制的各式果酱。末了,米丘林“心疼”地对正在抹嘴的孩子说:“你要知道,这些果树是用来做实验的,你摘去一个果子,也许就把一项重要实验给毁掉了。”看见孩子面露担心之色,他又安慰道:“不过,目前情况还没有那么糟,可以补救。”
④临走,米丘林很高兴地对孩子说:“( )实验成功了,( )可以让果子味道更美,( )能让一棵树多结几倍的果子。这些你长大以后就会明白了……将来你也许会爱上这项有趣的工作呢!”
⑤孩子听了,直点头。从此,他再也没有领着别的孩子来偷果子了。
⑥15年后,一个年轻英俊的农学院毕业生来到这个果园里拜访米丘林,请求到他的实验园里做实习生。这个年轻人叫雅可乌列夫,他就是15年前偷果子的“小头头”。
⑦米丘林微笑地看着年轻人,如同欣赏自己实验园里的果树。
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米丘林的精心培育下,雅可乌列夫终于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生物学博士,成为米丘林事业的卓越继承者。
⑨后来,雅可乌列夫在谈到自己的成功之路时,动情地说他曾经逃学、打架、偷东西和骗人,他曾经是一个不被人看中的坏孩子,是米丘林的宽容和善待维护了一个顽童原本脆弱的尊严,并使他最终成长为一棵米丘林所期望的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的尊严之树。
23.联系上下文,试着将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换一个四字词语来表达。
(1)不请自到的人:
(2)吓呆了:
24.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5.联系上下文,试着填一填。
(1)文章第一自然段中写“这位谦逊的农业科学院院士却只为自己培育另一棵果树的经历引以为荣”,他“培育另一棵果树的经历”是指 。
(2)文章第二自然段中写“小伙伴们一哄而散,没能逃脱的‘小头头’吓呆了,乖乖地站立在那里,准备接受一顿训斥打骂。”仔细体会“小头头”此时的内心,用一两句话表达。
(3)文中两次写到米丘林的笑,第一次“禁不住笑了”是因为 ;第二次“米丘林微笑地看着年轻人”是因为 。
26.雅可乌列夫成了享誉国内外的生物学博士,但他不忘恩师米丘林。感恩节到了,请你代雅可乌列夫发一条短信,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与祝福。
天鹅(节选)
①天鹅以单纯的曲线勾勒出身形,它造型精湛,是高贵的典范形象。与孔雀风格不同,天鹅呈现的是简洁之美,此外,还包含了更多的庄严感。
②天鹅是赢得最多尊重的鸟。关于天鹅,人们说得已经太多了。布封著名的篇章赞颂着天鹅:“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而天鹅就不是这样,它在水上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它有威势,有力量,有勇气,但又有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它能战斗,能取胜,却从不攻击别人。”布封誉之为“太平共和国的领袖”。列那尔还有一个生动比喻:“它在池塘里滑行,像一只白色的雪橇。”的确,天鹅匀速而平静的游动,几乎不破坏水面的原有纹理,优雅至极。我听到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对天鹅的评价来自我的朋友,她讽刺说,天鹅不过就是一只会装模作样的鹅。我这位朋友极端反对媚俗,只有那些被人遗忘之处,才能抵达她的关心,大凡多数人趋之若鹜的,她一定会冷眼旁观——不知道这是“独”具慧眼,还是慧具“毒”眼。但她的态度恰从反面提供了证词,天鹅确乎获得了人们普及化了的热爱。
③传说,大神宙斯化为一只天鹅与丽达交合,生下了天下第一美女海伦。和女朋友约会要打扮成天鹅,可见天鹅是神钟意的模样。天鹅并不因此而傲慢,《丑小鸭》的故事展示了它在成长过程中的谦逊,直到成年,它依然保持着这一良好的习惯,温和地低下头颈。我一贯持有偏见,认为过于自知的美让人生厌,而对自己的美貌几乎一无所知的人,有种别样的可爱。
④天鹅并不是体形最大的鸟,不是毛色最绚丽的,不是歌喉最悦耳的……但世间并无全面价值的美,我们所谓的无瑕,仅是在一个狭小局部达到的自我满足,其实它只是一种令人愉快的谐调关系,实现了优点对缺点的最大比值。绝对意义的美是非真的,正如高大辉煌的王鸟凤凰,是幻想中的杰作。如果天鹅拥有引人注目的体形,那么它也许会像驼鸟一样失去飞行能力;如果它拥有过于绚艳的羽毛,也许它们会成为花瓶里的独特缀饰。世间的美好不是并行不悖的,有时一个优点竟会成为另一个优点发展的阻碍。原来,删减技巧的运用有时要大于增叠,正是众多的舍弃成就了天鹅。它在飞行高度上独占鳌头,可以在八九千米的高空连续飞行十余个小时,而普通的鸟只能达到四五十米的高度。有时候,谦虚并不取决于品德,而是眼界的问题。如果你所看到的范围足够宽广,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理由骄傲。高远的视线使它明白,骄傲仅是鼓励自信的方式,而非对比别人的自得,我于是理解天鹅的谦和。
(摘自周晓枫《鸟群——五重奏》)
27.下列不是文中天鹅的特点的是( )
A.美丽 B.勇敢 C.谦和 D.简洁
28.根据天鹅的特点,仿照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将句子省略号补写两句。
29.结合全文,天鹅的谦和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3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提升阅读《倾听鸟语》,完成习题。
我爱鸟,过去在乡下,到处是树,有树就有鸟,树多鸟也多。麦泛黄时,黄鹂天不亮便亮开了嗓子,“大麦大麦黄黄,大麦大麦黄黄啦!”夏日里,布谷鸟不紧不慢地叫着“布谷—布谷—”,还有一种叫不出名字的鸟儿,在天空欲雨没雨时,急促地叫着“滴水,滴水”。云雀、白头翁、灰喜鹊、燕子……最多的是麻雀,田野里,草堆上,树丛中,成千上百的一哄而起,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刚进城那几年,宿舍围墙外有许多高大的梧桐。清晨和傍晚,成群的鸟儿,聚集在树上,准时举办着欢快热闹的“森林音乐会”。鸟声里,我们迎来朝霞,送走夕晖。我又仿佛找到了在乡下的那种感觉。
鸟语是世间最美的语言。节假日,我更爱到山里去倾听鸟儿的鸣唱。找一片幽深的林子,静静地躺在铺满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边贴近了山的心灵。看小鸟在树与树之间跳荡,听绿阴深处的鸟声,忽断、忽续、忽远、忽近。
鸟是世上尽善尽美的灵异之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长长的尾巴,尖尖的喙,鲜艳光洁的羽毛,优美无比的流线型的体态,婉转流丽的鸣唱。常念江南青青的水稻田里,一只两只的白鹭,蜷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或者低飞于黄昏的空中,背衬以黛青的山和油绿的梯田,多美的一幅画,赋予了生活多少的诗意。
假如天空里不见了鸟影,生活里闻不到鸟声,人类将会多么寂寞。多一点爱给鸟类朋友吧,让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
31.“婉转流利”说明了什么? ( )
A.鸟儿的身形非常流畅。 B.鸟儿的鸣叫十分动听。
C.鸟儿的动作非常优美。 D.鸟儿长得很俊俏。
32.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关于鸟儿的哪几件事
33.用“ ”画出文中一处使用拟人修辞的句子。
34.作者为什么说“鸟语是世间最美的语言。”,联系文本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郭沫若 2. 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 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3. 嗜好 恩惠 4. 田间钓鱼图 枝头独立图 黄昏白鹭低飞图 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 5. 拟人 对比 悠然 在幽静的山林中,常见松鼠敏捷地跳跃于树枝之间,看似慌慌张张,而它却很从容。这是别的动物很难展现的一种自在。
【导语】这篇阅读摘自《白鹭》一课,描绘了白鹭在田间、小树顶和黄昏空中的三幅优美图画。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述,作者捕捉到了白鹭的宁静美丽、孤独悠然以及点缀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
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本语段选自《白鹭》一课,作者是郭沫若。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白鹭》是他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通过对白鹭的描写,展现了白鹭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书写时注意“嵌”“框”“鹭”“匣”的正确写法。
3.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嗜”“惠”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4.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从第①自然段“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可知,此段描绘了白鹭在水田中类似钓鱼的画面,故可命名为“水田垂钓图”。
依据第②自然段“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描绘了白鹭独自站在小树绝顶的情景,故可写“绝顶独立图”。
由第③自然段“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可知,画面是黄昏时白鹭在空中低飞,故可命名为“黄昏低飞图”。
这三幅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文中对白鹭在不同场景下的优美姿态进行细腻描绘,如“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而且具有生命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
5.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孤独”“悠然”等词将白鹭当作人来写,赋予了白鹭人的情感和姿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晨独自站在小树绝顶时的状态。故第一空填:拟人。
句中把白鹭站在小树绝顶看似“不安稳”,但实际“悠然”的状态,与“别的鸟很难表现”进行对比,突出白鹭这种独特的姿态。故第二空填写:对比。
通过拟人化的描写和对比,表现出白鹭与众不同的悠然自得的美感。
先明确原句运用拟人修辞赋予白鹭人的情感状态,用对比写法突出其独特。仿写时,选一种动物置于特定场景,赋予其类似看似矛盾却独特的状态,并通过与其他动物对比突出,展现其独特美感。
仿写示例:在广阔的草原上,常常看到一匹骏马独自伫立在小丘之巅,看似形单影只,而它却很洒脱。这是别的动物很难拥有的一种气度。
6. 希望 爱慕 分辨 7. 桃子 苹果 通过对比,凸显出花生的朴实、默默无闻的品质 8.A 9. 清洁工 他们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工作,无论严寒酷暑,都默默清扫街道,保持城市的整洁,虽然工作平凡、不引人注目,但对城市的环境卫生至关重要。
【导语】这篇节选自《落花生》的文章通过父亲的教诲,借花生的品格寄托了做人道理的深刻寓意。短文用花生与其他果实的对比,鲜明地凸显了花生外表平凡而内在有用的特点,从而引申出做人要务实无私、不炫耀虚荣的主题。父子间的对话平易近人、寓教于情,结尾点明“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心上”,流露出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体现了文字的简洁朴实与思想的深刻借鉴性。
6.本题考查找近义词。
“期望”的意思是对人或事物的未来有所等待和希望。文中第④段“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的“希望”体现了父亲对孩子们未来成为像花生一样有用之人的期待,与“期望”意思相近。
“喜爱”的意思是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感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文中第①段“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描述人们看到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上时产生的喜欢之情,“爱慕”与“喜爱”意思相符。
“辨别”意思是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强调通过观察、分析等方式区分不同对象。文中第①段“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的“分辨”表示对花生是否有果实进行区分,和“辨别”意思相近。
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从文本第①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可以看出,桃子、苹果颜色鲜红嫩绿,且高高挂在枝头,十分显眼,而花生矮矮地长在地上,果实埋在土里,外观上并不起眼。通过对比,突出了花生朴实无华、不张扬的特点。
8.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这句话中的“不好看”指的是花生的外表不美观,而“很有用”则是指花生的实用价值和对别人的好处。这句话用“虽然……但是……”的转折句式强调了内在价值的重要性。父亲借花生的特点,由物及人,教育孩子们要像花生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追求表面的体面,而是要有一颗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心 。通过这句话,父亲传达了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鼓励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注重内在修养和对他人的贡献,而不是外在的虚荣和表面的光鲜 。
故选A。
9.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阅读题干可知,题目要求找出生活中像花生一样的人,所以首先要理解花生的特点。文中花生的特点是外表不引人注目,果实埋在地下,不炫耀;但很有用,能给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如食用、榨油等,象征着默默奉献、不图虚名、注重内在价值的品质。选择的人物要结合生活实际,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人,如家人、老师、邻居;也可以是大众熟知的群体,如环卫工人、医生、志愿者等。
示例:我想到了医生,因为他们就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平日里,医生们总是穿着朴素的白大褂,在医院的各个角落忙碌穿梭,没有华丽的外表,也不刻意宣扬自己。
10.挑 收 赏 捡 11. 浸 B 1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A 13.C
【导语】《桂花雨》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桂花在乡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以桂花为线索,串联起乡村与城市的对比,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作者通过母亲的话语,巧妙地传达了乡愁与对家乡的独特情感,强调家乡的桂花不仅是一种香气,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全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对桂花的描写,唤起了读者对家乡的记忆与思念,展现了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10.本题考查选字填空。
收:外面的事物拿到里面。
赏:赏赐;奖赏。
捡:拾取、拣选。
挑:拨弄,引动。
从“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可知,这里“挑”表示去除不需要的部分,留下好的桂花;从“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可知,“收”表示将晒干的桂花收集起来。
从“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可知,这里“赏”表示欣赏桂花的美;从“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知,“捡”表示从落下的桂花中收集起来。
1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句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中,最能表现桂花香气四溢的字是“浸”。这个字形象地描绘了桂花香气之浓郁,仿佛整个村子都被香气所包围、渗透。乡亲们用桂花制作食品,使得桂花香气不仅弥漫在空气中,还融入了乡亲们的生活中,带来了香甜和愉悦。
故选B。
12.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以及对句子的理解。
母亲说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对于母亲来说,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回忆的载体。它承载着母亲与家人的温馨时光、与邻居的友好交往,以及她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因此,无论这里的桂花多么香,都无法替代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在母亲心中的地位。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母亲闻着花香,收获着桂花,体验着赠送的欢乐。对于母亲来说,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不仅仅是植物的花朵,更承载了她的回忆、情感和劳动成果,因此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故选A。
1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A.“乡音无改鬓毛衰”主要描述的是虽然岁月流逝,但乡音未改,表达的是对家乡的认同和归属感,但并未直接表达对家乡的深深怀念。
B.“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的是在特定的节日里对亲人的思念,虽然也涉及对家乡的思念,但更多是从亲情的角度出发。
C.“月是故乡明”则直接表达了无论身处何方,都觉得家乡的月亮最明亮,最美好,这实际上是对家乡的一种深深眷恋和怀念,与母亲的话在情感上高度契合。
故选C。
14.居然 竟 15.喜爱 16.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17.B 18.是清晨的阳光拂面,轻而柔。
【解析】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默写。
原文为“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由“ 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可知,作者对于小珍珠鸟落到肩上睡着这一举动也十分震惊,故填“居然”和“竟”。
15.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
第①段“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句话中的“小家伙”本义是对少年儿童的爱称,在这句话中指珍珠鸟,作者把珍珠鸟当小孩看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16.本题考查找出关键句子。
第①段“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可知,鸟儿知道作者很爱它,不会伤害它,所以安心地在作者肩上甜甜入睡,这表现出小珍珠鸟对“我”的依赖。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中写小珍珠鸟在“我”写作时落到了肩上,甚至还睡着了,这是因为它知道作者不会伤害它,很爱它,因此“美好的境界”指人对动物友善保护,动物信赖人,人和动物友好相处的境界。
故选B。
18.本题考查开放性题型。
结合生活实际,写写信赖给你带来的感受,如:信赖是一缕阳光,将温暖传递给人们;信赖是一盏明灯,为人们驱散黑暗,带来光明。
19.飞流直下 艳丽多彩 婀娜多姿 飘忽散淡 20. √ × √ × 21.因为炊烟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22.我们家乡的千佛塔,家乡的场院、垂柳、小桥、流水等都是家乡的象征。
【导语】这篇散文以炊烟为意象纽带,串联起乡村生活的集体记忆。作者通过“娘做饭”“游子乡愁”“母亲身影”三个维度,将炊烟转化为情感载体——既是童年归家的信号,又是精神家园的象征,更是母爱存在的具象化表达。文中“无风似树,有风如云”的比喻,既呈现炊烟形态的流动性,又暗含乡土生活的恒常性与变易性。结尾排比句刻意留白的艺术处理,为读者保留想象空间,使麦香与目光构成的复合意象,完成对乡土中国最温情的诗学诠释。
19.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婀娜多姿:意思是各种轻盈软美的姿态。形容女性轻盈柔美。
飘忽散淡:指精神比较分散,心神不宁,注意力不够集中。
飞流直下:形容瀑布或河水垂直泻下的壮观景象。
艳丽多彩:指各种各样的色彩灿烂美丽,形容色彩华丽;也指绚烂无比,形容多姿多彩或非常精彩。
结合词义与语境分析,第一个空描述瀑布的词语是“飞流直下”;第二个空描述锦缎色彩绚丽的词语是“艳丽多彩”;第三个空描写少女姿态柔美的词语是“婀娜多姿”;第四个空描写烟霞朦胧轻盈的词语是“飘忽散淡”。
20.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1)由短文第①自然段“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可知,这句话用反问句表达“有谁不怀念……”,意在肯定每个在乡村生活过的人都会怀念炊烟。
故本题叙述正确。
(2)由短文第②自然段“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可知,文中写道“房顶上没有烟了”就代表“娘做好饭了”,而题干却说“说明饭还没做”,和原文相反。
故本题叙述错误。
(3)由短文第③自然段“炊烟就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可知,作者明确写道“炊烟就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
故本题叙述正确。
(4)由短文第⑤自然段“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可知,文中指出“有风或无风时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题干只说“无风”才美,和原文不符。
故本题叙述错误。
21.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由短文第①自然段“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可知,乡村生活过的人怀念自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是因为那炊烟里有母亲的呼唤、父亲的声音,还有儿时温暖的记忆与家的味道,给人安全感与亲切感。
22.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结合自己对家乡的印象进行描述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在我心中,家乡的象征是屋后那条清澈的小河,它承载着童年回忆和浓浓的乡情,像炊烟一样温暖人心。
23. 不速之客 目瞪口呆 24.如果 不仅 而且 25. 把当年调皮捣蛋的雅可乌列夫教育成了一个有作为的年轻人 坏了,我被抓住了,他一定会狠狠地惩罚我的。 小男孩惊慌失措的样子使他感到十分可爱、十分有趣,所以笑了 他看到男孩因为自己而取得了今天的成功十分舒心,也十分骄傲,为自己所作所为挽救了一个年轻人而自豪地笑了 26.亲爱的米丘林:谢谢您当年的教育之恩,没有您的教诲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会永远感谢您的。祝您健康快乐!
【导语】这篇文章以米丘林培育“果树”与“树人”的双线叙事,巧妙呼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主旨。对顽童的宽容善待,化作种子播入心间,15年后的传承与成长,让“尊严之树”的隐喻落地生根。于平实叙事中见教育智慧,用科学家的温情诠释:真正的培育,是守护心灵与播种希望。
23.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根据第②段“恰在此时,他的果园不断有一群不请自到的人前来光顾——一些调皮又馋嘴的孩子不时来偷摘果子。”可知,“不请自到的人”指没有被邀请就自行前来的孩子,与“不速之客”(没有被邀请而到来的人)的含义完全对应。
根据第②段“没能逃脱的‘小头头’吓呆了,乖乖地站立在那里,准备接受一顿训斥打骂。”可知,“吓呆了”描述孩子因被抓住而极度害怕、不知所措的状态,与“目瞪口呆”的含义一致。
24.本题考查关联词。
结合第④段“ 临走,米丘林很高兴地对孩子说:‘( )实验成功了,( )可以让果子味道更美,( )能让一棵树多结几倍的果子。’”可知,句子前半部分“实验成功了”是一种假设的前提条件,并非已经发生的事实,因此需要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 “如果”引出这个前提。后半部分“让果子味道更美”和“让一棵树多结几倍的果子”是实验成功后可能产生的两个结果,且后一个结果(多结果子)比前一个结果(味道更美)在程度或意义上更进一层,属于递进关系,因此用“不仅……而且……”来连接这两个结果,符合句子的逻辑表达。这种关联词语的搭配,准确体现了米丘林对实验前景的假设性描述以及成果之间的递进关系。
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文中第⑥-⑨段明确讲述了雅可乌列夫(当年的“小头头”)在米丘林的影响下,从坏孩子成长为事业继承者的过程,与“培育另一棵果树”(比喻培育人)的表述呼应。
故他“培育另一棵果树的经历”是指把当年调皮捣蛋的雅可乌列夫教育成了一个有作为的年轻人。
(2)文中第②段“乖乖地站立在那里,准备接受一顿训斥打骂”直接体现了孩子的恐惧和对后果的预判,结合“调皮又馋嘴”的顽童身份,可推测其内心的后悔与不安。写出内心的后悔与不安即可,如:坏了,我一定会被惩罚的,要是当初不这样就好了。
(3)第③段中米丘林没有训斥孩子,反而“让孩子饱尝水果和果酱”,可见他对孩子的宽容,“笑了”体现了他对顽童行为的理解而非愤怒。
故第一次“禁不住笑了”是因为小男孩惊慌失措的样子使他感到十分的可爱、十分有趣,所以笑了。
第⑥段提到雅可乌列夫“请求到他的实验园里做实习生”,第⑦段“如同欣赏自己实验园里的果树”直接点明米丘林对年轻人的认可与欣赏。
故第二次“米丘林微笑地看着年轻人”是因为他看到男孩因为自己而取得了今天的成功十分的舒心,也十分的骄傲,为自己所作所为挽救了一个年轻人而自豪地笑了。
26.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与祝福即可,如:亲爱的米丘林先生,感恩节快乐!当年您用宽容护我尊严,用热爱引我方向,这份恩情我永远铭记。愿您安康顺遂,实验园永远硕果累累。
27.B 28.不是腿脚最修长的,不是动作最敏捷的。 29.天鹅体型不是最大,毛色不是最绚丽,歌喉不是最悦耳,但却飞得很高,能飞十余个小时,它从不骄傲。 30.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天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导语】这篇文章以天鹅为审美对象,通过多维度描写展现其精神品格。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先描摹天鹅的外形美(简洁典雅),再通过名家评价展现其品格美(高尚仁厚),最后升华到哲理层面(残缺美学与谦和本质)。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与孔雀、狮虎等对比)、引用权威(布封、列那尔)和神话典故(宙斯化鹅),并穿插个人感悟,将天鹅塑造成“美而不自知”的理想形象。文中对“绝对美”的辩证思考尤为深刻,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美学的独特见解。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中第①段“天鹅以单纯的曲线勾勒出身形,它造型精湛,是高贵的典范形象。孔雀风格不同,天鹅呈现的是简洁之美”可知,写出了天鹅具有“美丽”和“简洁”的特点。
第③段“《丑小鸭》的故事展示了它在成长过程中的谦逊,直到成年,它依然保持着这一良好的习惯”及第④段“我于是理解天鹅的谦和”可知,体现了天鹅谦和的特点。
第②段“它有威势,有力量,有勇气,但又有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中的“有勇气”是指天鹅具备应对挑战的勇气,并非主动攻击的“勇敢”,文中并未将“勇敢”作为天鹅的核心特点来突出,因此“勇敢”不是文中天鹅的特点。
故选B。
28.本题考查补充句子。
第④段画波浪线句子“天鹅并不是体形最大的鸟,不是毛色最绚丽的,不是歌喉最悦耳的……”可知,是以“不是……”的否定句式,列举天鹅不具备的特点。补写需延续这一结构,选取其他鸟类可能具备而天鹅不突出的特征。
示例:不是动作最敏捷的鸟,不是巢穴最精致的鸟。
2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中第③段“天鹅并不因此而傲慢,《丑小鸭》的故事展示了它在成长过程中的谦逊,直到成年,它依然保持着这一良好的习惯,温和地低下头颈”可知,天鹅在成长及成年后始终保持谦逊,温和低头。
第④段“天鹅并不是体形最大的鸟,不是毛色最绚丽的,不是歌喉最悦耳的”,但它“在飞行高度上独占鳌头,可以在八九千米的高空连续飞行十余个小时”,且“高远的视线使它明白,骄傲仅是鼓励自信的方式,而非对比别人的自得”可知,说明天鹅虽有飞行的突出优势,却从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始终保持谦和。故天鹅的谦和体现在成年后依然温和地低下头颈;它体型不是最大,毛色不是最绚丽,歌喉不是最悦耳,但却飞得很高,能连续飞行十余个小时,拥有高远的视线,从不因自身优势而骄傲,始终保持谦和。
30.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分析情感。
第④段画横线句子“它在飞行高度上独占鳌头,可以在八九千米的高空连续飞行十余个小时,而普通的鸟只能达到四五十米的高度”可知,这里将天鹅的飞行高度与普通鸟对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通过对比,突出天鹅在飞行高度上的优势,进而引出下文“有时候,谦虚并不取决于品德,而是眼界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对天鹅因高远眼界而保持谦和的赞赏,也暗含对“眼界决定谦逊”这一道理的认同。
31.B 32.作者回忆了这四件事:①乡下各种鸟竞相鸣叫。②成群的鸟儿在梧桐树上举办音乐会。③节假日“我”到山里去倾听鸟儿的鸣唱。④鸟的灵异和俊俏。 33.麦泛黄时,黄鹂天不亮便亮开了嗓子,“大麦大麦黄黄,大麦大麦黄黄啦!” 34.因为这样用鸟语的神奇美妙,写出了鸟语与人们生活的息息相关,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意在呼吁人们要爱鸟,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因为爱鸟,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解析】31.考查分析字词的含义。
“婉转”形容声音圆转动听。“婉转流利”形容鸟儿的鸣叫十分动听。
32.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第一段主要写过去在乡下,听各种鸟的鸣叫,第二段主要写刚进城那几年,墙外有许多高大的梧桐,成群的鸟儿举办着欢快热闹的“森林音乐会”。第三段主要写节假日,我爱到山里去倾听鸟儿的鸣唱。第四段主要写鸟是世上尽善尽美的灵异之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
33.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有人的动作,而不是像童话形式。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比如:清晨和傍晚,成群的鸟儿,聚集在树上,准时举办着欢快热闹的“森林音乐会”。
34.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
“鸟语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主要写了鸟儿的鸣声清脆、缠绵、嘹亮,是自由、欢乐、天真的欢唱,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结合“假如天空里不见了鸟影,生活里闻不到鸟声,人类将会多么寂寞。多一点爱给鸟类朋友吧,让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可知意在呼吁人们要爱鸟,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因为爱鸟,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