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张家界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7 08:4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张家界市2015年普通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才是雾霾的罪魁祸首
①中国的雾霾已经到了谈霾色变、人人自危的程度。为什么我们在消除生态危机方面如此举步维艰?
②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优秀思想资源,还是在我们面前发生的客观事实都清清楚楚地显现出,造成生态危机,带来严重雾霾的不是别的,正是资本逻辑。资本逻辑的无限展开使我们陷入如此的灾难之中。资本逻辑与生态的这种对立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资本不是一般的物,而是一种社会存在物。自从它来到人间,特别是当它成为现代性的本质范畴,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建制以后,它对人类,对自然界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③它的第一个属性就是“效用”原则,即把一切变成“有用的东西”。正是这一属性使自然界失去“感性的光辉”,变成仅仅是有用的某种体现者而已。自然界原有的神圣性、敬畏感在资本面前丧失殆尽。
④资本的第二个属性就是“增殖”原则。资本就如癌细胞,它自身就蕴含着源源不绝的增殖能力。正是这一属性决定了它对自然界的利用和征服没有限度,只要资本逻辑还占有统治地位,它就必然要为着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生产,与此相应,也就要最大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这就是说,当遍布华北大地和整个中国的企业都是受资本逻辑所支配,都是在为交换价值而不是为使用价值而生产,都是把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作为企业存在宗旨之时,那么,在华北大地和整个中国上空的雾霾是不会消除的,而且还会越演越烈。
⑤既然资本逻辑是造成生态危机、雾霾的主因,那么我们应当自然地得出结论:消除雾霾就应当在正确对待和利用资本上下功夫。但令人不解和痛惜的是,现在不断有人给中国消除雾霾开出的“药方”是进一步推进资本化,即让一切资源、能源进入市场变成用来交易、挣钱的资本。与此相应,他们认为国有企业的垄断带来了雾霾,主张打破垄断,让中国涌现出无数个私人企业进行自由竞争,以此缓解甚至消除雾霾。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在进一步强化雾霾的“发动源”。
⑥企业不管多少与大小,只要它们奉行资本逻辑,都会与生态相冲突。打破能源垄断,听起来激动人心,但很可能带来更严重的雾霾。可以说,国企更有可能在消除雾霾上有所作为,因为它们按其性质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它更有条件和责任“跳出”资本逻辑。国企现在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不等于它就没有这一“先天优越性”。
⑦当我们把生态危机、雾霾与资本逻辑联系在一起,一定会有人驳斥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奉行资本逻辑,但它们的雾霾没有我们严重。需要指出,其一,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现状必须作出正确评估,它们在雾霾等方面可能没有我们严重,但它们同样面临日益加剧的生态问题,例如温室效应、气候变化;其二,它们在治理雾霾等方面确实卓有成效,但须知它们靠的是政府制订的一系列法令,而这些法令的推出显然是基于公民的共同利益,这不能用来证明是资本化的结果;其三,它们把许多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⑧我们提出通过正确对待和利用资本来消除雾霾,是不是就主张当今就完全废除资本逻辑?不是。我们清楚地知道,人的目标是多元的,当今中国人民既有消除雾霾、保护生态环境的指向,同时又有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的目标。前者要求我们限制甚至消灭资本逻辑,而后者又迫使我们利用甚至发展资本逻辑。这就使我们陷于两难境地。如果一味地限制资本逻辑,我们就会回到“老路”上去,而倘若只是执着地利用资本逻辑,我们则会拐入“邪路”。既不回到“老路”又不走“邪路”的中国道路,就是要走出这种“两难境地”,开辟出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免受雾霾之苦,又能发展经济、创造出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新路”。这就是中国道路的艰难与可贵之处。这条“新路”目前在世界上没有现成的,但我们中国人民应当有信心把它开创出来。这将是对人类文明的莫大贡献。
(选自《环球时报》)
1.下列关于“资本”与“资本逻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资本逻辑与生态是对立的,特别是当资本成为现代性的本质范畴,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建制以后,对人类、对自然界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B.资本逻辑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我们要在对它正确限制的利用中,开辟出既能消除雾霾、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增加物质财富的中国之路。
C.只要资本逻辑还占有统治地位,资本必然就要为着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生产,与此相应,也就要最大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
D.资本逻辑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有效的管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显然是基于公民的共同利益的法令,在治理雾霾等方面确实卓有成效,他们的雾霾没有我们中国严重。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提出“为什么我们在消除生态危机方面如此举步维艰”问题后,②段接着分析了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并指出资本逻辑与生态的对立源于资本的本性。
B.③④段分析了资本的“效用”和“增殖”两大属性,“效用”使自然界变成仅仅是有用的某种体现者,“增殖”使企业是在为交换价值而不是为使用价值而生产。
C.⑤⑥段承上文得出消除雾霾的结论,提出了靠进一步推进资本化和打破垄断来缓解甚至消除雾霾的观点,认为国有企业更有可能在消除雾霾上有所作为。
D.⑦⑧段针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雾霾没有我们严重”的言论进行批驳,提出当今中国需要避免“老路”和“邪路”,需要走出一条“新路”。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所周知,人的目标是多元的,因此在当下的中国,既要保护生态,消除雾霾,又要发展经济,增加财富,要走出这种“两难境地”,将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莫大贡献。
B.消除雾霾要正确对待和利用资本,不能完全废除资本逻辑,既不能一味地限制资本逻辑,也不能执着地利用资本逻辑,否则难以达到走出“新路”、消除雾霾的目的。
C.目前,在华北大地乃至整个中国上空的雾霾是不会消除的,而且还会越演越烈,因为中国的企业都受资本逻辑所支配,都把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作为企业存在的宗旨。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同样面临日益加剧的诸如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等生态问题,但在雾霾方面可能没有我们严重,这得益于它们把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的中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纡,字文通,下邳徐人也。为人刻削少恩,好韩非之术。永平中,补南行唐长。到官,晓吏人曰:“朝廷不以纡不肖,使牧黎民,而性仇猾吏,志除豪贼,且勿相试!”遂杀县中尤无状者数十人,吏人大震。 
纡廉洁无资,常筑墼①以自给。肃宗闻而怜之,复以为郎,再迁召陵侯相。廷掾惮纡严明,欲损其威,乃晨取死人断手足,立寺②门。纡闻。便往至死人边,若与死人共语状。阴察视口眼有稻芒,乃密问守门人曰:“悉谁载藁③入城者?”门者对:“唯有廷掾耳。”又问铃下④:“有疑吾与死人语者不?”对曰:“廷掾疑君。”乃收廷掾考问,具服“不杀人,取道边死人”。后人莫敢欺者。征拜洛阳令。下车,先问大姓名主,吏数闾里豪强以对。纡厉声怒曰:“本问贵戚若马、窦⑤等辈,岂能知此卖菜佣乎?”于是部吏望风旨,争以激切⑥为事。贵戚跼蹐⑦,京师肃清。帝知纡奉法疾奸,不事贵戚,然苛惨失中⑧,数为有司所奏,遂免官。后为御史中丞。和帝即位,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窦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⑨。纡自谓无全,乃柴门自守,以待其祸。然笃等以纡公正,而怨隙有素,遂不敢害。
永元五年,复征为御史中丞。诸窦虽诛,而夏阳侯瑰犹尚在朝。纡疾之,乃上疏曰:“案夏阳侯瑰,本出轻薄,志在邪僻,学无经术,而妄构讲舍,外招儒徒,实会奸桀。轻忽天威,侮慢王室,又造作巡狩封禅上书,惑众不道,当伏诛戮。”会瑰归国,纡迁司隶校尉。六年夏,旱,车驾自幸洛阳录囚徒,二人被掠生虫,坐左转骑都尉。七年,迁将作大匠。九年,卒于官。
(选自《后汉书·酷吏列传第六十七》,有删改)
【注】
①墼(jī):没有烧过的砖坯。②寺:官署。③藁(gǎo):稻、麦的秸秆。④铃下:指属下。⑤马、窦:指马氏、窦氏,均是皇亲国戚,也属于大姓名主。⑥激切:激烈严厉。⑦跼蹐(jújí):行动小心,十分慌恐的样子。⑧失中:过度、失度。⑨僵仆:死亡。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窦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
B.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窦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
C.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窦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
D.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窦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车:指官吏刚到任所上任。周武王时期,为了利于社会的稳定,被封的官员都是坐驿车去上任,于是“下车”或“下车伊始”指新官刚上任。
B.左转:我国古代官员升迁,降职都有一些术语。如升迁称作“升”“进”“擢”“右迁”等,降职称作“贬”“谪”“除”“左迁”“左转”等。
C.封禅:指我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所谓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典。“封”是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是指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天地。
D.归国:这里的“国”是“封地,封国(王侯所受封的地域)”的意思,窦瑰被皇帝封为夏阳侯,拥有自己得封地,所以归国即回到自己得封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纡明察秋毫,廷掾想煞煞他的威风,于是在清晨找到一个死人,砍断手足,竖立在相府门旁,周纡暗中观察打探,通过细节查出了实情。
B.周纡刚上任就给了下属一个下马威,他问豪门望族的名字,官吏却用买菜的那些低贱的人来糊弄他,周纡识破了他们的伎俩,京师一片肃然。
C.周纡对窦氏贵戚不宽容,虽然窦氏很多人被杀,但夏阳侯窦瑰还在朝中,周纡弹劾他,表面上建造讲堂,招收儒生,实际上在聚集奸诈凶暴的人。
D.周纡仕途曾因一件小事受波折,永元六年夏季闹旱灾,皇帝亲自去洛阳视察监狱,有两个囚犯被拷打受伤,身上生了蛆虫,周纡因此被降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肃宗闻而怜之,复以为郎,再迁召陵侯相。(4分)
译文:
(2)纡自谓无全,乃柴门自守,以待其祸。然笃等以纡公正,而怨隙有素,遂不敢害。
(6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新旧党之争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写下了这首词。
8.这首词上片写了哪些景物?请从景情角度简要赏析上片。(5分)

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龚自珍《己亥杂诗》中“

”两句,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誓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2)《庄子·逍遥游》中引用《齐谐》的话描述“鹏”击水高飞之雄奇壮观景象的两句是“

”。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

”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得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
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高雄素描
许知远
①从下午到傍晚,高雄一直在下雨,码头边的大风不断把手中的雨伞吹翻了面。在旗津岛上,我在天后庙中躲雨,在一家叫鸭脚的海鲜店里吃螃蟹,老板祖籍江苏,他的父亲是1949年跟随国民党来台的老兵。“能统一,”他听说我来自北京后说,“柏林墙两边能统一,海峡两岸为什么不行?”
②也是在风雨中,我来到鼓山上游览“打狗”英国领事馆。“打狗”是原住民的发音,英国人将之拼写成“Takow”,汉字则成了“打狗”。那是个满是农业气息的台湾,北部的基隆被称作“鸡笼”。当日本人入侵之后,“Takow”变成了高雄——“Takow”的发音与日文中“高大”“雄伟”的发音近似。
③“打狗”英国领事馆,是台湾卷入英国人争夺海上霸权的遗产。我坐在露天平台的阳伞下,看着雨打院子里的海棠树叶,红楼旁的一面米字旗,被雨淋湿垂落在那里——帝国的年代早已退却。
④才过下午5点,天已近乎全黑。狭长的高雄港,静谧祥和,对岸有集装箱的吊臂、亮着灯光的高楼以及观光的摩天轮。往来于旗津岛和高雄码头间的渡轮内灯光通明,在墨蓝色的海面,它像是个巨型的灯笼,悠然地漂过洋面。我忘记了,是谁唱过一首《港都夜雨》。
⑤在高雄的捷运站(地铁站)里,我碰到了一个热心的年轻人。我们正在找高雄县体育馆那一站。“是在凤山站下,你们是去看林怀民的演出吧,我也去。”他头发短短的,脸圆圆的,上面青春痘的痕迹尚未褪尽,鼻梁上架一副黑色窄边眼镜,一脸学生的稚气。
⑥在车厢里,他坐在我们对面。得知我们来自北京后,他的谈兴变得浓烈。他今年25岁,刚刚从东沙岛服兵役归来,之前他在台北阳明山上的文化大学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而现在,他正准备公务员的考试,他想当一名消防队员。
⑦“我喜欢苏东坡,”他说,“他写诗、旅行、喝酒,还修缮了西湖,活得真是潇洒。”5年前,他去过江南的苏州与杭州,喜欢那里的小桥、流水和房屋上翘的飞檐,他也发现,上海很现代,比台北的楼更高,灯光更明亮,更富现代气息。
⑧他说,很遗憾对这些了解得太少了。10年前他上中学时,台湾的教科书开始不断压缩中国历史的内容,台湾的内容则不断增加,中国变得日益抽象。
⑨“北京好像大得不得了。”8月份时他还通过谷歌地图来寻找鸟巢,结果发现这个著名的建筑在北京地图上是那么不起眼的一点。
⑩我们还谈起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最近的访问。他不喜欢发生在圆山饭店前的大规模示威,因为那不符合“待客之道”,他也说两岸之间沿袭了共同的语言与文化,有很多东西可以分享与协商。我喜欢他谈话的方式。或许他缺乏足够的知识背景,却很愿意坦诚自己的想法,也尊重你的意见。台湾南部的高雄,30年前(1979年),正是一群青年,在此进行了第一场大规模的挑战国民党当局的行动,开始了台湾的民主之旅。在一张当时的黑白老照片上,我看到了大批手持火把的游行群众,他们脸上是特定时代、特定年纪的意气风发。
我和年轻人在凤山站分手了,他打开随身带的折叠自行车,约好我们待会儿在会场见面,然后消失在雨夜中。走前我问他的名字,他说:“叫我鲔仔好了,不是梁朝伟的伟,是鱼字旁的那个,你们好像是叫金枪鱼。”
演出因为雨而推迟了,我没见到鲔仔,却一直在想他的父亲必定是位渔民。高雄体育馆前站着另一些青年,穿着黄色的雨衣,正对每一个试图进场的人说抱歉:“演出改成明天了,请到时候来。”我跟着其中的一位进入他们的休息厅,更多的年轻人拥挤在那里,潮湿、嘈杂,还有青春的活力塞满了每个角落。灯光昏暗,我分不清谁是舞者,谁是工作人员。林怀民,这位善于用现代舞蹈来演绎中国古典故事的舞蹈家,原定今夜的这场演出,吸引了附近的两万名观众。我不禁会想,那些儿童的、少年的眼睛,看到舞台中央的表演,会产生什么样奇妙的反应,或许他们此刻懵懂无知,但终有一日,埋藏在心底的美,会在这些心灵中以各自的方式展现出来吧。(摘编自《台湾素描》,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①段中所写的海鲜店老板和后文出现的年轻人鲔仔是高雄人的两类代表,他们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第②段介绍了高雄名字的变迁,这一段名字的变迁史其实也是高雄历史的缩影。
C.第⑧段“他说,很遗憾对这些了解得太少了”,这句话一方面批评台湾当局在教育上的“去中国化”的做法,另一方面也暗示两岸应加强联系和沟通,以增加彼此的了解。
D.第⑤至第 段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描绘了一个高雄年轻人形象。
E.第 段“叫我鲔仔好了,不是梁朝伟的伟,是鱼字旁的那个,你们好像是叫金枪鱼”,这句话看似闲笔其实意味深长,这里暗示着两岸因某些原因存在着许多语言、习惯以及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2)作者在文章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高雄?请结合文本加以简述。(6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年轻人的形象。(6分)
(4)请结合文本,探究结尾画线句“但终有一日,埋藏在心底的美,会在这些心灵中以各自的方式展现出来吧”的意蕴。(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屠呦呦与青蒿素
①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②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
④我国从1967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对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的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⑤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⑥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相关链接:
①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当时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获得拉斯克奖后,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默默无闻的屠呦呦一时间名满天下……
(2015年12月4日中国网《屠呦呦参加诺奖颁奖
曾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②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等。对于全国523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2015年12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③523项目是指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缘于越战的需要发起的一场大规模合作项目。最突出的成果代表是研究成功了抗疟新药青蒿素。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其害。越南求助于中国。中国领导人下令,由国家科委与总后勤部牵头,组成“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作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科研任务,“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从《诗经·小雅》的名句中取名,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能在医学方面有所发展的希望。
B.屠呦呦从小立志探索中药的秘密,所以选择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而这一专业当时没有人选择。
C.在原有提取青蒿的方法不能保证理想的抗疟效果之时,屠呦呦从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启示。
D.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发现了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素,因此,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E.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少数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在短期内显而易见,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研发的青蒿素不属于这一类。
(2)屠呦呦成功研发青蒿素的客观因素有哪些?(6分)

(3)请分析文本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4)文中说“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这种敬意缘于屠呦哟在医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也缘于她的人格魅力。结合文本,谈谈屠呦呦人格魅力的具体表现。(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习总书记这篇讲话最大的特点是通篇贯穿“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和情感,直接面向广大台湾同胞“谈心”、“交心”,可谓

②在信息咨询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必须培养快速应对焦点和热点问题的能力,学会以公开透明,
的方式向公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③在拯救苍生的征程中,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原组长黄志强
,报国为民,得到了组织和人民的高度褒奖与赞誉。
A.开诚布公
推心置腹
披肝沥胆
B.披肝沥胆
开诚布公
推心置腹
C.推心置腹
开诚布公
披肝沥胆
D.推心置腹
披肝沥胆
开诚布公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未来五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从目前缓慢提升阶段进入加速期,这是“十三五”期间最确定的宏观趋势,也是养老产业发展的“黄金阶段”。
B.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刊文指出,节日将至,变相的公款消费、公款旅游、公款吃喝等现象可能抬头,此类腐败现象将受到严厉查处。
C.这起家庭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父亲的专断和母亲的溺爱所致,但进一步思考,他自己的执迷不悟也是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D.许多时候,正是因为缺少内心的友善,“礼让”才被社会遗忘,公交站前才会出现排队的无序,马路上才会出现车辆与行人互不相让。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科学”流言往往是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






①看似引经据典
②尤其是一些国外专家出场
③内容中常有很多专业用语
④其实却是移花接木、子虚乌有
⑤有专家出场
⑥也包括引用一些国外科学期刊内容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①④⑤②⑥
C.⑥①④③⑤②
D.③⑤②⑥①④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

,“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

。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17.请为下面的漫画拟写标题(不超过8个字),并写出漫画的寓意。(5分)
(1)标题(2分)
(2)寓意(3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朋友与你同行。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
请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思想健康,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张家界市2015年普通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答案D
解析:D.有两处错误,一是无中生有,原文是“奉行资本逻辑”;二是变可能性为必然性,原文中有“可能”。
2.答案C
解析:C“提出了靠进一步推进资本化和打破垄断来缓解甚至消除雾霾的观点”错误,应为“批驳了”。
答案B
解析:A.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莫大贡献应该是开辟出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免受雾霾之苦,又能发展经济、创造出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新路”,而不仅仅是走出两难境地。C.变未然为已然,根据文章第四段的内容来看,雾霾不会消失只是一个有条件的设想结果,而非既成事实。D.以偏概全,资本主义国家雾霾可能没有我们严重,一方面应该与政府的治理有关,另一方面与把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有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答案C
5.答案B
解析:“除”为升迁
6.答案B
解析:B
应为:称那些豪强好比卖菜的低贱人,不是真正有分量的人。
(1)(4分)
译文:肃宗听说以后很同情他,又让他担任郎官,两次升迁为召陵侯相。
(“怜”“以为”“再”各1分,句意1分)
(2)(6分)
译文:周纡认为自己不可能保全性命,就关了柴门不出,等着灾祸临头。然而窦
笃等
人因为周纡做事公正,而且(谁都知道周纡与自己)一向有仇怨,因而没
敢加害(他)。
(“全”“柴门”“以纡公正”“素”“遂”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周纡,字文通,下邳徐县人。他为人苛刻,缺少恩惠,喜欢韩非的学说。(明帝)永平中期,周纡补任南行唐长。上任后,他晓谕官吏百姓说:“朝廷不认为我不贤能,派我管
理百姓,而我天生仇恨狡诈的官吏,立志除掉豪强盗贼,希望大家不要以身试法!”
接着杀了县内几十个特别凶暴的人,官吏百姓大为震动。
周纡为官廉洁,没有钱财,他经常做砖坯来维持生计。肃宗听说以后很同情他,又让
他担任郎官,两次升迁为召陵侯相。廷掾害怕周纡威猛明察,想煞煞他的威风,就在清晨弄来一具尸体,将其手脚砍断,将尸体立在相府门前。周纡得知后就去察看,他站在死人身边,装着好像跟死人说话的样子。暗中观察到死人口中和眼中有稻芒,就秘密向把守城门的人问道:“都有谁运稻草进城 ”看门的人说:“只有廷掾。”他又问身边侍从:“有谁对我跟死人说话持怀疑的态度吗 ”侍从说:“廷掾对您怀疑。”于是周纡将廷掾逮捕拷问,廷掾全部供认“没有杀人,是找来道边的一个死人”。自此谁也不敢欺骗周纡。天子召他担任洛阳令。周纡刚上任,先打听望族的名单,官吏列举民间的豪强来回答。
周纡动了怒,厉声说道:“我本是问像马氏、窦氏等贵戚人家,难道需要知道这些卖菜的奴仆吗 ”于是手下官吏瞧着他的脸色旨意行事,比着做激烈严酷的事。那些显贵的皇亲国戚
都小心翼翼,京师一派太平。皇帝知道周纡执法严明疾恶奸邪,不巴结贵族,但是苛刻残酷过度,多次被有关官员弹劾,于是免去了他的官职。后来又任御史中丞。和帝即皇帝位以后,太傅邓彪上奏周纡任职期间过于严酷,不宜主管京师。周纡被免职回乡。后来窦氏显贵得势,窦笃兄弟把持政权,遇去只要有一丁点儿私怨的,统统被杀。周纡认为自己不可能保全性命,就关了柴门不出,等着灾祸临头。然而窦笃等人因为周纡做事公正,而且(谁都知道周纡与自己)一向有仇怨,因而没敢加害(他)。
永元五年,周纡再次被召用为御史中丞。窦氏许多人虽然被杀,而夏阳侯窦瑰还在朝中。周纡痛恨此事,就上疏说:“据查夏阳侯窦瑰,本来轻浮刻薄,心志乖戾不正,对经典毫无学问,但他妄自建造讲堂,对外招收儒生,实际聚集奸诈凶暴的人。他轻视皇上声威,轻慢皇室,又作巡狩封禅书,蛊惑百姓,应当处以死刑。”恰逢夏阳侯窦瑰回到封国,周纡调任司隶校尉。六年夏天,发生旱灾,天子亲自到洛阳监狱察看囚犯情况及记录的罪状,见到两名犯人被拷打后伤口生虫,将周纡降职为骑都尉。七年,迁任将作大匠。九年,在任上去世。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5分)
参考答案:词上片写了雾、楼台、月、津渡、桃源、孤馆、杜鹃、斜阳等景物。
(景物答出3~4个给1分,答出6个以上给2分。)
本词运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把词人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
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
(艺术手法答对得1分,有简要赏析得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
参考答案:①孤苦飘零之情。词人客居孤馆,感受到料峭春寒,听到杜鹃哀鸣,见到日暮斜阳,通过对眼前凄凉景象的描绘,表现出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孤苦飘零之情。
②被贬谪居之情。词上片写了雾失的“楼台”、月迷的“津渡”、无寻处的“桃源”、封闭的“孤馆”、悲鸣的“杜鹃”、料峭的“春寒”、惨淡的“斜阳”等意象,词人借景抒情把被贬的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以景物的凄迷朦胧象征前途的渺茫,表现了词人屡遭贬谪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③思乡怀人之情。词人难觅“桃源”,身闭“孤馆”,又收到朋友的问候,易产生思乡怀人之情。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6分)
参考答案:(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5分)
答案:D.3分,A.2分
解析:A.“他们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理解有误,二者对两岸关系
的看法并不对立。D.分析有误,文中无心理描写。
(2)(6分)
参考答案:①高雄市既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又深受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影响。②
对外商业交流发达,文化活动活跃热烈。③民风淳朴热情,开放兼容。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按照文章的结构思路,筛选出与之相关的语句,然后再加以
归纳整合,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如从文章第②段中高雄名字的由来可看出高雄融合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从第④段中“集装箱的吊臂、亮着灯光的高楼”可看出高雄商业的发达。
(3)(6分)
参考答案:①热心助人;②年轻,带有学生的稚气,有理想;③热爱中国传统文化;④关心政治,关心两岸关系,并有自己的主见。
(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分析人物形象的题,先要从文中找到与人物有关的诸如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内容,仔细阅读,品味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特点,要注意作者直接对人物的描写,比如文中的“一个热心的年轻人”,从中可以很容易得出他热心的形象特点。
(4)(8分)
参考答案:(1)对林怀民舞蹈的肯定,认为他的舞蹈是在传播美,这是一种更有价值的东西。(2)这些舞蹈中所蕴含的美与文化传统,会外化成观众的言行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这也是一种美和传统文化的展现和传播。(3)中国传统文化,对两岸的中国人来说都是精神的养料,它是两岸人民彼此认同的重要原因。
(答对一点得3分,答对二点得6分,答对三点得8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句话在文章的最后,句子的关键是“美”。“美”是对林怀民舞蹈艺术的赞美,他的舞蹈艺术因蕴含中国的古典文化而美,观众欣赏后会内化于心,之后又会外化于他们的言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它是两岸中国人的精神养料。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5分)
答案:D.3分,C.2分。
解析:A.“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能在医学方面有所发展的希望”曲解诗句意思,于文无据。B.原文“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并非没有人选择。E.由原文“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可知,屠呦呦和同事研发的青蒿素属于这一类。
(6分)
参考答案:①团队通力合作。在青蒿素研发过程中,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及全国523项目单位通力合作,共攻难关。
②中医文化深厚,文献丰富。历代医籍、老中医、相关文献尤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为其医药研究发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③国家提供研究平台。为满足越战需要,国家组成“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发起抗疟大规模合作项目,为屠呦呦提供了研究平台。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
参考答案:①(内容)突出疟疾疫情的严重性以及各国治疗的困境,烘托了研究理想抗疟新药的难度,突出屠呦呦的贡献之大和她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品质,丰富内容和传主形象。②
(结构)交代研究背景,引出下文屠呦呦着手研究,攻克难关的内容。
(答对第一点得4分,答对第二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4)(8分)
参考答案:①心无旁骛。屠呦呦在设备简陋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②坚持不懈。屠呦呦在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等情况下,不气馁,坚持研究。经历190次失败后,发现了青蒿素。③淡泊名利。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潜心科研。④谦虚低调。获得殊荣后,屠呦呦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采访中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说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答对任意三点得8分,意思对即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3分)
答案:C
解析:推心置腹: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
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也形容非常忠诚。
开诚布公: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14.(3分)
答案:A
解析:B.并列不当,“公款消费”包括“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删去“公款消费”。
C.句式杂糅,“……的根本原因是……所致”句式杂糅,应改为“由……

爱所致”或“根本原因……溺爱”。
D.成分残缺,可以在“互不相让”后加宾语“的现象”。
15.(3分)
答案:D
解析:①利用关联词“尤其”“也”;②运用逻辑推理,由表象到实质。
16.(6分)
参考答案:①“读薄”偏重于求深度
②“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③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7.(5分)
参考答案:(1)标题:放不下的手机(意思对即可)(2分)
(2)寓意:手机已经生根于人的身体,人已异化为手机的奴隶。(意思对
即可)(3分)
六、写作(60分)
18.(60分)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