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13 16:48:58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
(2025五上·光明期末)国庆期间,虹桥公园举办了一场精彩的灯光秀:顷刻间,山水和建筑被一同点亮,形成一片光影的海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打卡。
1.在上述场景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
A.被照亮的湖面 B.屏幕亮着的手机 C.虹桥上的灯带
2.晓光能透过自己的眼镜欣赏这一美轮美奂的灯光秀,说明了(  )。
A.光能从透明的镜片中穿过
B.光的传播不会遇到任何阻碍
C.光的传播方式没有规律
3.夜晚光线较暗,为什么晓光还能看见公园里的树?(  )
A.人眼在黑暗的环境下有夜视的功能
B.树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晓光的眼睛
C.因为树反射了别的灯光照进了晓光的眼睛
4.下列三个情景中,能用光的反射解释的是(  )。
A.倒映在水中的图书馆
B.直射的激光束
C.筷子“弯折”
5.清洗公园地面时,路面上空会悬浮大量的细小的水珠,阳光照射时可能会出现一条彩虹,这是(  )现象。
A.光的色散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
6.(2025五上·光明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有的智能手表可以测量脉搏跳动频率,其原理是光电测量法:手表背面的LED灯发出绿光、红光或红外光射向手腕,血液会吸收一部分光,又将其余的光反射回手表的光探测器。手表根据反射光的强弱程度可以计算出脉率的大小了。
(1)智能手表测量心跳的功能是利用了光的   原理(填“反射”或“折射”);
(2)晓光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了如下所示的光电测量心率原理图,请你完善光的传播路线(用直线和箭头表示):
(3)在智能手表和皮肤之间隔着(  )不会大幅度降低测量心跳次数的准确性。
A.一片铁片 B.厚厚的毛衣 C.一层保鲜膜
(4)光电测量心率的准确率不是百分百的,下面这些说法错误的是(  )
A.佩戴时较松会使手表晃动幅度较大,改变光路,从而改变了信号的接收,降低准确率
B.户外有强光干扰,可能导致测量误差增大
C.太阳光是单色光,所以户外光线的强弱对结果不会有影响
7.(2025五上·光明期末)人的视觉存在盲区,比如很难看到后脑勺、后背。试试用多面镜子,来看到后脑勺或后背的情况吧!(用代表镜子,用标出光的传播路线。)
二、(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
8.(2025五上·光明期末)提起甘肃,人们会想起许多美丽的地方:天水、敦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等,那里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甘肃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被誉为“地理界的百科全书”。
(1)甘肃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多种地形,以下图示代表高原地形的是   。
(2)地球内部结构中,最外层的圈层主要由岩石组成,它是(  )。
A.地核 B.地幔 C.地壳
(3)红柳峡火山在甘肃西部,下列有关火山说法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B.火山喷发给地球表面带来的改变是缓慢的
C.火山喷发给生物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好的
(4)在敦煌的“魔鬼城”,随处可见造型奇特的雅丹体,它们的形成是由于(  )。
A.水的堆积 B.水的侵蚀 C.风的侵蚀
(5)甘肃省曾多次发生8级地震,给当地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
B.地震是地壳岩石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C.地震发生时可以乘坐电梯
9.(2025五上·光明期末)甘肃位于黄河上游,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工程,能有效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下图是甘肃省内黄河的一段流域。
(1)河流弯道处,甲岸河水流速较快,带来的作用主要是   (选填“沉积”或“侵蚀”);乙岸河水流速较慢,带来的作用主要是   (选填“沉积”或“侵蚀”)
(2)在河水长期对两岸的作用下,这条河流的弯道处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选填“越来越直”或“越来越弯”)
(3)如果要研究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受侵蚀程度的影响,可以选择的实验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4)下图显示的是模拟降雨实验中,从小土堆流下的水量和浑浊程度,它能说明:   。
(5)黄河因长期的泥沙沉积问题,目前变成了一条“地上河”(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请你写出两条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的好办法:
①   ;②   。
三、(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
(2025五上·光明期末)晓光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体质测试。通过体测,他能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并根据体测结果来进行锻炼。
体重指数(BMI)(千克/米2) 肺活量(毫升)
晓光的身体数据 24.2 2060
五年级男生正常范围 肥胖:≥24.2 超重:21.5-24.1 正常:14.4-21.4 低体重:≤14.3 及格:1300-2110 良好:2200-2450 优秀:2700-2900
10.以上是晓光的部分体测成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晓光属于肥胖体质,肺活量是及格,应该加强体育锻炼
B.晓光是超重体质,平时通过控制自己的饮食恢复正常体质就好了
C.晓光看到体质成绩很不开心,不想影响别人,憋在心里独自承受
11.晓光进行100米短跑时,听到枪响后迅速飞奔出去,该指令在晓光身体内的反应过程是(  )。
A.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神经中枢
B.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12.跑完100米,晓光能感觉到心脏的剧烈跳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平时不运动的人运动完才会心跳频率加快,爱运动的人运动完心跳频率不会变化
②心脏是人体的“泵”,能促进血液流动,为全身各处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③合理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可以让心脏更好的工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13.体测排队时有同学插队,晓光十分愤怒,他不应该(  )。
A.大打出手
B.尝试做几次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
C.耐心和同学沟通排队问题
14.晓光想提升记忆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己天生记忆力就差,没办法
B.以后要多进行有意识的记忆,锻炼自己的大脑
C.平时多熬夜记东西,记忆力就会增强
15.(2025五上·光明期末)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体的运动系统,晓光制作了图1所示的投篮手臂运动模型。
图1投篮手臂运动模型图
(1)该运动模型中,硬纸板模拟的是   ,工字钉模拟的是   。
(2)当晓光拉动松紧带时,硬纸板会绕着工字钉连接处转动。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弯曲手臂投篮时,   收缩带动骨产生运动。
(3)投篮的命中率可以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少量的练习就足够让命中率达到95%
B.投篮只需要肢体的协调,不需要大脑参与
C.有效的训练可以改善大脑功能,使感觉更灵敏,肢体更协调
(4)晓光在提起松紧带的过程中用力过猛,导致松紧带损坏,失去了弹性。这一实验现象对我们平时进行体育锻炼有什么启示?请说说你的想法。
(5)长期的压力会损害身体健康,你有什么缓解压力的好办法吗?请写出2条。
①   ;②   。
四、(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
(2025五上·光明期末)学校新建了一个“时光长廊”——介绍时间计量工具发展的小型博物馆。晓光在里面解锁了许多计量时间的奥秘。
16.利用日影有规律的变化这一现象来制作的计时工具是(  )。
A.水钟 B.日晷 C.沙漏
17.晓光发现古人会用“一炷香”来计量时间,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风不会影响香燃烧的快慢,所以环境对燃香的使用无影响
B.风会影响香燃烧的快慢,在无风的环境中使用会更准确
C.所有的香燃烧完的时间都相同
18.有关于计时工具的比较,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类计时工具的演变的顺序:水钟→日晷→摆钟→石英钟表
B.神舟十九号火箭发射需要精确计时
C.当今计时最准确的是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几千亿年才误差1秒
19.晓光现场往一个水钟模型里装了200毫升水,随着水位下降,他发现水滴的速度(  )。
A.越来越慢 B.越来越快 C.保持不变
20.这个受水型水钟的刻度标示应该是(  )。
A. B. C.
21.(2025五上·光明期末)在探究活动区,晓光研究了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的关系时做了以下实验。
30秒摆摆动次数(次) 3个摆的图示
①摆绳长度10cm ②摆绳长度20cm ③摆绳长度30cm
第一次 48 40 27
第二次 47 40 27
第三次 48 40 27
(1)上面图示中的摆并不完整,请你帮晓光进行完善,画上②号和③号摆的摆锤和摆绳。
(2)该实验探究运用了   实验的方法。(填写“模拟”或“对比”)
(3)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发现:   。
(4)摆的运动轨迹为(  )时,计为一次。
A.a→b→c B.a→b→c→b→a C.c→b→a
(5)结合本次实验结论,下图中   组小孩的秋千更快。
(6)随着时间计量工具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请你谈谈如何珍惜时间。
22.(2025五上·光明期末)水钟是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设计一个计时5分钟的水钟,并对它进行图文并茂的说明吧!
我的设计单
材料 (请选择需要的材料,在□里打√,也可自行补充所需材料) □空塑料瓶若干、□剪刀、□美工刀、胶带、记号笔、直尺、秒表、工字钉 补充材料:______
要求 计时5分钟
设计图(注意图文结合,对水钟的刻度和计时原理进行说明)
你认为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A
3.C
4.A
5.A
【知识点】光源;光的传播;棱镜;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分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和人造光源(如灯泡、手机屏幕)。不发光的物体(如月亮、镜子)需反射光才能被看见。光在传播中遇到物体表面时,部分光改变传播方向返回原介质,这一现象叫反射。如镜子成像、水面倒影,遵循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的规律。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叫折射。如筷子在水中 “弯折”、彩虹(光经水珠折射后色散),折射角与入射角不相等,且随入射角变化。
1.光源是指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选项B(屏幕亮着的手机)和C(虹桥上的灯带),自身均可发光,属于光源。选项A(被照亮的湖面)本身不能发光,其光亮是反射灯光秀的光线形成的,因此不属于光源。综上,答案为A。
2.眼镜镜片通常是透明的,晓光能透过镜片看到灯光秀,说明光可以穿过透明的镜片。
A.正确:透明物体允许光线穿过,这是光的透射现象。
B.错误: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如不透明物体能阻挡光),镜片透明才未形成阻碍。
C.错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传播方式有明确规律。
因此,正确答案为A。
3.人眼能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眼睛。
A.错误:人眼没有夜视功能,黑暗中看不清物体,需借助光线。
B.错误:树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
C.正确:夜晚公园的树能被看见,是因为灯光秀的光线照射到树上,树反射这些光线进入晓光的眼睛,从而被感知。
综上,答案为C。
4.A.倒映在水中的图书馆: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图书馆的光线照射到水面后被反射,形成与物体等大、对称的虚像,这是典型的光的反射现象。
B.直射的激光束:激光沿直线传播,未发生反射,体现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C.筷子 “弯折”:筷子插入水中时,光线从水中进入空气发生折射,导致人眼看到的筷子位置偏移,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因此,能用光的反射解释的是A。
5.彩虹的形成是由于阳光穿过空气中的细小水珠时,发生了光的色散现象。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当它进入水珠后,会发生折射、反射,不同颜色的光因折射角度不同而被分离,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呈现出彩虹。选项B(光的反射)仅指光的反弹,无法解释色光分离;选项C(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与彩虹形成无关。因此,正确答案是A。
6.【答案】(1)反射
(2)
(3)C
(4)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智能手表的测量原理是:LED 灯发出的光射向手腕,部分光被血液吸收,其余光反射回光探测器,手表通过反射光的强弱计算脉率。这一过程中,光遇到手腕组织后改变传播方向并返回原介质(手表与皮肤之间的空气等),符合光的反射定义 。
(2)从手表背面的LED光源画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斜射向手腕皮肤表面。血液处改变方向,画另一条带箭头的直线,从皮肤表面反射回手表的光探测器。
(3)智能手表通过光的反射测量心率,要求光线能穿透中间物质到达皮肤,并让反射光返回探测器。
A.铁片:不透明且反光强,会阻挡光线到达皮肤,反射光也无法有效传递,大幅降低准确性。
B.厚毛衣:纤维疏松但厚度大,会吸收和散射大部分光线,导致到达皮肤和返回的光极少,准确性下降。
C.保鲜膜:透明且薄,对光线的阻挡和吸收弱,能让大部分光线穿透并反射回来,几乎不影响测量。
因此,选C。
(4)太阳光并非单色光,而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光的色散现象可证明)。户外强光会与手表LED发出的测量光产生叠加或干扰,导致光探测器接收的反射光信号混杂外界光线,从而增大测量误差,影响准确率。C选项错误。
(1)智能手表测量心跳的功能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手表背面的LED灯发出光,这些光被血液吸收一部分后反射回手表的光探测器,通过检测反射光的强弱来计算脉率。
(2)光的传播路线是这样的:从LED灯发出光,射向手腕,然后从手腕反射回光探测器。
(3)在智能手表和皮肤之间隔着“一层保鲜膜”不会大幅度降低测量心跳次数的准确性。因为保鲜膜是透明的,不会显著阻挡或吸收LED灯发出的光,也不会影响反射光的强度。一片铁片、厚厚的毛衣会阻碍光穿过,故选C。
(4)太阳光实际上是复色光,包含了多种颜色的光。户外光线的强弱会影响到反射光的检测,从而可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故选C。
7.【答案】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通过三面镜子两次反射,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第一、二面镜子捕捉盲区光线,第三面镜子将反射光导向眼睛,从而突破视觉盲区,让人看到后脑勺或后背。
在身体侧后方放置第一面镜子(①),使其能反射后脑勺光线。
在身体上方放置第二面镜子(②),使其能接收①反射的光并再次反射。
在身体前面放第三面镜子,使眼睛能够接收到②反射的光线。
8.【答案】(1)A
(2)C
(3)A
(4)C
(5)C
【知识点】地形、地貌;地球的内部结构;风化;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1)全球基本地形可分为五大类:高原:海拔 500 米以上,顶面较平缓,边缘多陡峭(如青藏高原);山地:海拔 500 米以上,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峰峦连绵(如喜马拉雅山);平原:海拔 200 米以下,地势平坦开阔(如华北平原);丘陵:海拔 200-500 米,起伏较缓,顶部浑圆(如江南丘陵);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形态多样(如四川盆地)。
图中A是高原,B是盆地,C是丘陵。
(2)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是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7千米,主要由各类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等)组成,是人类活动所处的圈层。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2900千米,主要由富含铁、镁的硅酸盐岩石构成,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地核是地球核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温度极高(可达 5000℃以上)。因此,最外层且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圈层是地壳,选C。
(3)A.正确:火山喷发时,岩浆冷却凝固会形成火山锥、熔岩高原等,直接改变地表形态(如富士山由火山喷发形成),属于剧烈的地形变化。
B.错误:火山喷发是突发性、剧烈的地质活动,对地表的改变迅速(如喷发瞬间堆积火山灰、岩浆覆盖地表),而非缓慢。
C.错误:火山喷发并非全是负面影响,其喷出的火山灰富含矿物质,能肥沃土壤;某些火山活动还会形成温泉等,对部分生物生存有利。
综上,正确选项为A。
(4)敦煌 “魔鬼城” 的雅丹地貌,是典型的风蚀地貌。该区域气候干旱,风力强劲,地表多为松散的岩层或土层。强风长期吹蚀地表,带走疏松物质,坚硬岩层因抗风能力不同,被侵蚀形成高低错落、形态各异的垄脊和沟槽,即雅丹体。C正确。
(5)A.正确:地震多发生在地壳,因地壳岩石圈板块运动活跃,易发生断裂或错位引发震动,地幔和地核地震极少。
B.正确:地震本质是地壳岩石在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错位,释放能量产生的震动,这是地震的核心成因。
C.错误:地震发生时,电梯可能因断电或轨道变形被困,且建筑物晃动中电梯安全性极差,应选择楼梯逃生。
综上,错误的叙述为C。
(1)高原地形通常具有较为平坦的顶部和陡峭的边缘。在给出的选项中,图示A更符合这一特征,因为它显示了一个顶部相对平坦,边缘较陡的地形。因此,代表高原地形的是A。
(2)地球的最外层是由岩石组成的,这一层称为地壳。故选C。
(3)火山喷发确实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例如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喷发给地球表面带来的改变可能是迅速的,也可能是缓慢的,但选项中的说法“火山喷发给地球表面带来的改变是缓慢的”并不正确。火山喷发对生物的影响也不全是负面的,有时它还能提供肥沃的土壤。因此,正确答案是A。
(4)雅丹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风的侵蚀作用,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显著。故选C。
(5)地震发生时乘坐电梯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电梯可能会在地震中停止运行,导致乘客被困。故选C。
9.【答案】(1)侵蚀;沉积
(2)越来越弯
(3)C
(4)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受雨水侵蚀程度比无植物覆盖的低
(5)植树造林、多做生态保护相关的宣传呼吁活动、荒漠化防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工程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水对地貌的影响;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1)在河流弯道处,受离心力影响,水流偏向凹岸(甲岸),流速较快。快速流动的水流冲击力强,会冲刷河岸,带走泥沙,主要产生侵蚀作用,使凹岸逐渐后退。而凸岸(乙岸)水流速度较慢,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泥沙易在此沉降堆积,主要产生沉积作用,使凸岸逐渐向河道内延伸。
(2)河流弯道处,凹岸(甲岸)受侵蚀作用持续后退,凸岸(乙岸)因沉积作用不断向河道内延伸。
随着时间推移,凹岸被侵蚀得更凹,凸岸堆积得更凸,河道的弯曲程度会逐渐加剧。这种长期的 “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作用,使得河流弯道不断变形,最终形成更加弯曲的形态(如蛇曲地貌)。因此,河流弯道会越来越弯。
(3)要研究植被覆盖的影响,需要对比有无植被覆盖的条件。观察题目可知,①和②坡度不同,其他相同,研究的是坡度对土地受侵蚀的影响。①和③坡度相同,改变的是植被覆盖,可以眼睛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4)模拟降雨实验中,无植被覆盖的小土堆,雨水直接冲刷土壤,水流速度快、携带泥沙多,导致水量大且浑浊;有植被覆盖时,植物根系固定土壤,叶片阻挡雨水直接冲击地表,水流速度减慢,携带的泥沙减少,水量较小且较清澈。这一对比说明,植被可通过减缓水流对土壤的侵蚀、固定土壤颗粒,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体现了植被对生态的保护作用。
(5)①植树造林:植被能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土高原,植树造林可通过根系抓牢土壤,降低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减少流入黄河的泥沙量,从源头缓解沉积问题。②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该工程统筹流域内各类生态要素,通过综合治理(如退耕还林、河道清淤、湿地修复等),恢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从系统层面解决泥沙沉积和生态退化问题。这两项措施均能针对性缓解黄河泥沙沉积,推动流域生态保护。
(1)甲岸河水流速较快,根据河流动力学原理,流速快的地方侵蚀作用较强,因此甲岸的作用主要是侵蚀。乙岸河水流速较慢,流速慢的地方沉积作用较强,因此乙岸的作用主要是沉积。
(2)在河水长期作用下,弯道处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会导致河流变得更加弯曲,因此答案是越来越弯。
(3)要研究植被覆盖的影响,需要对比有无植被覆盖的条件。①和③是同一条件(一个有植被覆盖一个无植物覆盖),其他的条件保持相同,故选C。
(4)实验显示有植物覆盖的土地流下的水量和浑浊程度都比无植物覆盖的低,说明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受雨水侵蚀程度比无植物覆盖的低。
(5)①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②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工程:这是系统性的生态修复措施,可以综合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答案】10.A
11.C
12.C
13.A
14.B
【知识点】心脏的运动;神经系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情绪管理
【解析】【分析】从体质数据看,晓光BMI 达24.2属肥胖,肺活量2060毫升为及格,需通过加强锻炼改善体能。100米短跑时,听觉接收信号经传入神经到神经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引发动作,符合反射弧传导规律。运动后心跳加快是心脏为全身供能的正常反应,合理休息有助心脏健康,而无论是否常运动,运动时心跳都会加快。面对插队冲突,暴力解决不可取,应理性沟通或调节情绪。提升记忆力需主动训练,熬夜有害且先天并非决定因素。晓光需加强体育锻炼改善体质,同时了解生理反应规律,学会管理情绪与科学提升能力。
10.晓光的 BMI 为 24.2,对照五年级男生标准,≥24.2 属于肥胖,故B中 “超重” 错误。其肺活量 2060 毫升,处于及格范围(1300-2110 毫升),需加强锻炼提升,A描述正确。C中 “憋在心里独自承受” 不利于心理健康,遇到问题应积极沟通,该做法错误。综上,正确选项为A。
11.晓光听到枪响后飞奔的反应属于反射过程。耳朵(感受器)接收枪声刺激,产生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将信号传到脊髓或大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信号分析处理,做出 “奔跑” 的指令;指令通过传出神经传到肌肉(效应器),引发奔跑动作。整个过程为 “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对应选项C。
12.①错误:运动时身体需氧量增加,无论是否常运动,心脏都会通过加快跳动来增加供血供氧,只是爱运动者心脏功能更强,恢复更快。
②正确: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循环,为全身细胞输送氧气和营养,同时带走废物,是人体的 “动力泵”。
③正确:合理休息和睡眠能让心脏得到恢复,维持正常功能,有助于心脏健康。
综上,②③正确,选C。
13.面对同学插队的愤怒情绪,需要合理疏导。
A.“大打出手” 是暴力行为,会引发冲突、伤害他人,违反纪律和道德,是不可取的。
B.“深呼吸平静” 是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能避免冲动。
C.“耐心沟通” 通过理性交流解决问题,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因此,晓光不应该选择A。
14.A.错误:记忆力并非完全由先天决定,通过科学方法可以提升,认为 “天生差没办法” 是消极且不正确的。
B.正确:有意识的记忆训练(如重复记忆、联想记忆等)能锻炼大脑的记忆功能,增强记忆能力,是提升记忆力的有效方式。
C.错误:熬夜会影响大脑休息,导致记忆力下降,反而损害记忆功能,并非增强记忆力的方法。
综上,正确选项为B。
15.【答案】(1)骨骼;关节
(2)肌肉
(3)C
(4)运动前要做准备活动或拉伸
(5)锻炼身体,与同学打球;听歌、写日记缓解压力
【知识点】关节和肌肉的运动;情绪管理
【解析】【分析】(1)人体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骨起支撑和杠杆作用,关节是骨连接的部位,能使骨绕着转动(相当于支点),肌肉收缩提供动力。在投篮手臂运动模型中,硬纸板具有一定硬度,能模拟骨的支撑作用,相当于运动中的 “杠杆”;工字钉连接两块硬纸板,允许硬纸板绕其转动,模拟了关节的连接和灵活转动功能,相当于运动中的 “支点”。因此,硬纸板模拟骨,工字钉模拟关节。
(2)在投篮手臂运动模型中,松紧带具有弹性,当被拉动时会收缩,从而带动硬纸板(模拟骨)绕工字钉(模拟关节)转动,这一过程模拟了人体肌肉收缩带动运动的原理。人体中,骨骼肌附着在骨上,当肌肉收缩时,会产生拉力,牵引骨绕关节活动,进而产生各种动作(如弯曲手臂投篮)。松紧带的收缩作用与肌肉的收缩功能相对应,是运动的动力来源。因此,弯曲手臂投篮时,肌肉(骨骼肌)收缩带动骨产生运动。
(3)A.错误:投篮命中率的提升需要长期、反复的练习,少量练习难以达到高水平(如95%命中率),技能掌握需循序渐进。
B.错误:投篮不仅需要肢体协调,还依赖大脑的神经调节 —— 大脑接收视觉信息、分析距离和角度,再指挥肢体动作,是大脑与肢体配合的结果。
C.正确:有效的训练能强化大脑神经突触连接,提升神经反应速度和协调性,使感觉更灵敏、动作更精准,这是技能熟练的生理基础。
综上,正确选项为C。
(4)实验中,松紧带因用力过猛损坏,模拟了人体运动时若突然施加过大力量,肌肉、韧带等组织可能因过度牵拉而受伤。人体的肌肉、关节等结构虽有弹性,但在未充分活动的状态下,柔韧性和承受力较差,突然剧烈运动易引发拉伤、扭伤等。准备活动或拉伸能使肌肉升温、柔韧性增强,关节活动范围扩大,如同让松紧带先适应一定张力,再承受更大力量时更不易损坏。因此,体育锻炼前做好预热,可有效降低运动损伤风险,保护身体组织。
(5)①锻炼身体(如与同学打球)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运动时人体会分泌内啡肽,这种物质能改善情绪、减轻焦虑,同时团队活动中的互动还能转移注意力,通过肢体释放压力,增强心理韧性。
②听歌、写日记属于情绪疏导法。音乐可通过旋律调节神经兴奋度,平复紧张情绪;写日记能将内心压力以文字形式梳理,帮助理清思绪、释放负面情绪,避免压力在心中堆积,从而维护心理平衡。这两种方法分别从生理调节和心理疏导角度缓解压力,操作简单且适合日常实践。
(1)图1投篮手臂运动模型图中,硬纸板:代表骨骼,起到支撑作用。工字钉:代表关节,允许骨头之间的移动。松紧带:代表肌肉,通过拉力使骨骼运动。
(2)在投篮过程中,肌肉(松紧带)的收缩带动骨骼(硬纸板)围绕关节(工字钉)旋转,从而实现手臂的动作。当晓光拉动松紧带时,硬纸板会绕着工字钉连接处转动。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弯曲手臂投篮时,肌肉收缩带动骨产生运动。
(3)投篮的命中率可以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这表明通过持续的训练可以提高投篮技巧。有效的训练可以改善大脑功能,使感觉更灵敏,肢体更协调。故选C。
(4)这个实验现象告诉我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注意适度原则,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同时,也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运动器材和装备,以减少受伤的风险。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和拉伸,以免因突然用力而受伤。
(5)听音乐:音乐能帮助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锻炼身体:例如与朋友一起打篮球或其他体育活动,既能增强体质又能分散注意力,有效减压。
【答案】16.B
17.B
18.A
19.A
20.C
【知识点】古代计时工具;水钟;日晷
【解析】【分析】水钟是依据流水的等时性原理制成的计时工具,在中国还有 “刻漏”“漏壶” 等别称。按照工作方式的不同,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记录漏水时长的泄水型,另一类是用于记录注水时长的受水型。
16.A.错误:水钟利用水的流动(如滴水、流水)计量时间,基于水流的规律性,与日影无关。
B.正确:日晷是通过观测太阳照射下指针(晷针)在晷面上形成的影子的位置变化来计时的工具。其原理是利用地球自转导致日影有规律地移动(方向、长度随时间变化),属于利用日影规律制作的计时工具。
C.错误:沙漏通过沙子从上方容器漏到下方容器的量来计时,依赖沙粒流动的稳定性,与日影无关。
综上,正确选项为B。
17.A.错误:风会加速空气流动,使香获得更多氧气,燃烧速度加快,因此环境(如风力)会影响燃香计时的准确性,并非无影响。
B.正确:风会改变香的燃烧速率(风速越大燃烧越快),而无风环境中香的燃烧更稳定,计时更准确,符合 “一炷香” 计时依赖燃烧稳定性的原理。
C.错误:香的材质、粗细、干湿程度等不同,燃烧完的时间差异很大,并非所有香燃烧时间都相同。
综上,正确选项为B。
18.A.错误:人类计时工具的演变顺序并非 “水钟→日晷→摆钟→石英钟表”。实际上,日晷(利用日影)是较早的计时工具,早于水钟(利用水流);之后才出现摆钟(基于单摆等时性)、石英钟表(利用石英振动)。因此该选项顺序颠倒,不正确。
B.正确:火箭发射需要精确控制时间节点(如点火、分离等),精确计时是任务成功的关键,说法正确。
C.正确:原子钟利用原子振动频率计时,精度极高,目前最精确的原子钟误差可控制在每几千亿年1秒以内,说法正确。
综上,不正确的选项为A。
19.水钟的滴水速度与水位高度密切相关。水位较高时,水的重力势能较大,水压大,水滴下落速度快;随着水位下降,水的深度减小,水压降低,水滴受到的推动力减弱,下落速度会逐渐变慢。因此,随着200毫升水的水位下降,水滴速度会越来越慢,正确选项为A。
20.受水型水钟是通过下方容器接收上方滴落的水,根据水位上升高度计时。上方容器水位下降会导致滴水速度逐渐变慢,因此相同时间内下方容器水位上升的高度会越来越小。其刻度标示应体现这一特点:上方刻度密集、下方刻度稀疏。
21.【答案】(1)
(2)对比
(3)摆的摆动快慢和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4)B
(5)乙
(6)做好时间规划,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
【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摆的组成:每个摆都由摆绳和摆锤两部分构成,摆绳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摆锤。控制变量:实验探究 “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的关系”,需保证摆锤大小、形状、重量完全相同。长度差异:②号摆绳长度为20cm,需画在①号(10cm)和③号(30cm)之间,摆绳明显长于①号、短于③号;③号摆绳长度为30cm,摆绳最长,下垂幅度最大。画图时,从左到右摆绳一次增长。
(2)该实验探究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的关系时,设置了三个摆(摆绳长度分别为10cm、20cm、30cm),并控制摆锤等其他条件完全相同,仅改变摆绳长度这一变量,通过测量30秒内不同摆的摆动次数,比较摆绳长短对摆动快慢的影响。这种通过控制变量、对比不同条件下实验结果的方法,属于对比实验。模拟实验则是模拟相似情境研究对象,而此实验直接通过变量差异进行比较,故填 “对比”。
(3)实验中,三个摆仅摆绳长度不同(10cm、20cm、30cm),其他条件一致。数据显示:摆绳最短(10cm)的①号摆,30 秒摆动约47-48次,速度最快;摆绳中等(20cm)的②号摆,30秒摆动 40次,速度居中;摆绳最长(30cm)的③号摆,30秒摆动27次,速度最慢。三次实验结果一致,说明摆动快慢随摆绳长度变化呈现规律: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即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直接相关。
(4)摆的一次完整摆动是指从一个端点出发,经过最低点再到另一个端点的过程。B正确。
(5)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动速度越慢,摆绳越短,摆动速度越快。观察可知,乙组摆绳最短,摆动速度快。
(6)做好时间规划并设定目标是珍惜时间的有效方式。设定目标能明确行动方向,避免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务上 —— 比如学生设定 “每天完成作业后阅读 30 分钟” 的小目标,可让课余时间更有序。时间规划则是将目标拆解为具体步骤,合理分配时段(如用时间表划分学习、休息、运动时间),使每段时间都有明确用途,减少拖延。二者结合能让时间利用更高效,避免 “忙而无序”,从日常小事中积累对时间的掌控感,从而真正做到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每一刻。
(1)根据表中数据,①摆绳长度10cm,②摆绳长度20cm,③摆绳长度30cm。所以可以按数据画出②号和③号摆的摆锤和摆绳。
(2)对比实验是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该实验探究设置三个对照实验,运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
(3)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摆的摆动快慢和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4)摆动次数的计算方法是摆动一个来回计一次。所以摆的运动轨迹为a→b→c→b→a时,计为一次。故选B;
(5)结合本次实验结论,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下图中乙组小孩的秋千更快;
(6)我们可以做好时间规划,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设定目标:明确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时间,并保持前进的动力;制定计划:每天列出待办事项清单,并根据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进行排序。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管理时间。
22.【答案】
材料 (请选择需要的材料,在□里打√,也可自行补充所需材料) √空塑料瓶若干、√剪刀、√美工刀、(只要任意工具打√即可得1分) 胶带、记号笔、直尺、秒表、工字钉 补充材料:______
要求 计时5分钟
设计图(注意图文结合,对水钟的刻度和计时原理进行说明) (画出水钟示意图2分,有刻度指示1分,有其他文字说明得1分)
你认为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0刻度要和底部对齐;多检验几次,确保它的准确性;使用剪刀注意安全等等(任写一点,合理即给分)
【知识点】制作并测试水钟
【解析】【分析】水钟,在中国有着 “刻漏”“漏壶” 的别称,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同等条件下水流相对稳定这一特性。它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记录漏水时长的泄水型,另一类是记录注水时间的受水型。
材料选择:制作水钟时,首先要挑选合适的塑料瓶,透明的瓶子是首选,这样便于观察水位的变化情况。
刻度标记:准备好记号笔和直尺,在塑料瓶的外侧标注出5分钟的刻度,每个刻度分别对应1分钟。 注意刻度越往上越密集。
滴水装置:搭建滴水装置,在塑料瓶的盖子上打一个小孔,将细塑料管或吸管插入其中,再用胶带固定好。要让管子的另一端悬空,保证水滴能够均匀地滴落。
容器:准备一个水容器,在塑料瓶的顶部倒置一个小塑料瓶或其他容器,用于装水,水会通过细管滴落下来。
计时原理:当水开始滴下时,计时就正式开始。观察水位到达每个刻度的时间,当水位达到5分钟对应的刻度时,计时便结束了。
注意事项:在制作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需要留意。准确性方面,要保证水滴的速度均匀,可以通过多次试验来进行调整和验证。刻度对齐也很关键,0刻度必须与塑料瓶的底部对齐,这样才能确保计时的准确性。安全性不容忽视,使用剪刀和美工刀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受伤。密封性也很重要,要保证滴水装置密封良好,防止水漏出影响计时。另外,塑料瓶要保持透明,以便能清晰地观察水位和刻度。
1 / 1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
(2025五上·光明期末)国庆期间,虹桥公园举办了一场精彩的灯光秀:顷刻间,山水和建筑被一同点亮,形成一片光影的海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打卡。
1.在上述场景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
A.被照亮的湖面 B.屏幕亮着的手机 C.虹桥上的灯带
2.晓光能透过自己的眼镜欣赏这一美轮美奂的灯光秀,说明了(  )。
A.光能从透明的镜片中穿过
B.光的传播不会遇到任何阻碍
C.光的传播方式没有规律
3.夜晚光线较暗,为什么晓光还能看见公园里的树?(  )
A.人眼在黑暗的环境下有夜视的功能
B.树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晓光的眼睛
C.因为树反射了别的灯光照进了晓光的眼睛
4.下列三个情景中,能用光的反射解释的是(  )。
A.倒映在水中的图书馆
B.直射的激光束
C.筷子“弯折”
5.清洗公园地面时,路面上空会悬浮大量的细小的水珠,阳光照射时可能会出现一条彩虹,这是(  )现象。
A.光的色散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1.A
2.A
3.C
4.A
5.A
【知识点】光源;光的传播;棱镜;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分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和人造光源(如灯泡、手机屏幕)。不发光的物体(如月亮、镜子)需反射光才能被看见。光在传播中遇到物体表面时,部分光改变传播方向返回原介质,这一现象叫反射。如镜子成像、水面倒影,遵循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的规律。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叫折射。如筷子在水中 “弯折”、彩虹(光经水珠折射后色散),折射角与入射角不相等,且随入射角变化。
1.光源是指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选项B(屏幕亮着的手机)和C(虹桥上的灯带),自身均可发光,属于光源。选项A(被照亮的湖面)本身不能发光,其光亮是反射灯光秀的光线形成的,因此不属于光源。综上,答案为A。
2.眼镜镜片通常是透明的,晓光能透过镜片看到灯光秀,说明光可以穿过透明的镜片。
A.正确:透明物体允许光线穿过,这是光的透射现象。
B.错误: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如不透明物体能阻挡光),镜片透明才未形成阻碍。
C.错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传播方式有明确规律。
因此,正确答案为A。
3.人眼能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眼睛。
A.错误:人眼没有夜视功能,黑暗中看不清物体,需借助光线。
B.错误:树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
C.正确:夜晚公园的树能被看见,是因为灯光秀的光线照射到树上,树反射这些光线进入晓光的眼睛,从而被感知。
综上,答案为C。
4.A.倒映在水中的图书馆: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图书馆的光线照射到水面后被反射,形成与物体等大、对称的虚像,这是典型的光的反射现象。
B.直射的激光束:激光沿直线传播,未发生反射,体现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C.筷子 “弯折”:筷子插入水中时,光线从水中进入空气发生折射,导致人眼看到的筷子位置偏移,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因此,能用光的反射解释的是A。
5.彩虹的形成是由于阳光穿过空气中的细小水珠时,发生了光的色散现象。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当它进入水珠后,会发生折射、反射,不同颜色的光因折射角度不同而被分离,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呈现出彩虹。选项B(光的反射)仅指光的反弹,无法解释色光分离;选项C(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与彩虹形成无关。因此,正确答案是A。
6.(2025五上·光明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有的智能手表可以测量脉搏跳动频率,其原理是光电测量法:手表背面的LED灯发出绿光、红光或红外光射向手腕,血液会吸收一部分光,又将其余的光反射回手表的光探测器。手表根据反射光的强弱程度可以计算出脉率的大小了。
(1)智能手表测量心跳的功能是利用了光的   原理(填“反射”或“折射”);
(2)晓光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了如下所示的光电测量心率原理图,请你完善光的传播路线(用直线和箭头表示):
(3)在智能手表和皮肤之间隔着(  )不会大幅度降低测量心跳次数的准确性。
A.一片铁片 B.厚厚的毛衣 C.一层保鲜膜
(4)光电测量心率的准确率不是百分百的,下面这些说法错误的是(  )
A.佩戴时较松会使手表晃动幅度较大,改变光路,从而改变了信号的接收,降低准确率
B.户外有强光干扰,可能导致测量误差增大
C.太阳光是单色光,所以户外光线的强弱对结果不会有影响
【答案】(1)反射
(2)
(3)C
(4)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智能手表的测量原理是:LED 灯发出的光射向手腕,部分光被血液吸收,其余光反射回光探测器,手表通过反射光的强弱计算脉率。这一过程中,光遇到手腕组织后改变传播方向并返回原介质(手表与皮肤之间的空气等),符合光的反射定义 。
(2)从手表背面的LED光源画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斜射向手腕皮肤表面。血液处改变方向,画另一条带箭头的直线,从皮肤表面反射回手表的光探测器。
(3)智能手表通过光的反射测量心率,要求光线能穿透中间物质到达皮肤,并让反射光返回探测器。
A.铁片:不透明且反光强,会阻挡光线到达皮肤,反射光也无法有效传递,大幅降低准确性。
B.厚毛衣:纤维疏松但厚度大,会吸收和散射大部分光线,导致到达皮肤和返回的光极少,准确性下降。
C.保鲜膜:透明且薄,对光线的阻挡和吸收弱,能让大部分光线穿透并反射回来,几乎不影响测量。
因此,选C。
(4)太阳光并非单色光,而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光的色散现象可证明)。户外强光会与手表LED发出的测量光产生叠加或干扰,导致光探测器接收的反射光信号混杂外界光线,从而增大测量误差,影响准确率。C选项错误。
(1)智能手表测量心跳的功能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手表背面的LED灯发出光,这些光被血液吸收一部分后反射回手表的光探测器,通过检测反射光的强弱来计算脉率。
(2)光的传播路线是这样的:从LED灯发出光,射向手腕,然后从手腕反射回光探测器。
(3)在智能手表和皮肤之间隔着“一层保鲜膜”不会大幅度降低测量心跳次数的准确性。因为保鲜膜是透明的,不会显著阻挡或吸收LED灯发出的光,也不会影响反射光的强度。一片铁片、厚厚的毛衣会阻碍光穿过,故选C。
(4)太阳光实际上是复色光,包含了多种颜色的光。户外光线的强弱会影响到反射光的检测,从而可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故选C。
7.(2025五上·光明期末)人的视觉存在盲区,比如很难看到后脑勺、后背。试试用多面镜子,来看到后脑勺或后背的情况吧!(用代表镜子,用标出光的传播路线。)
【答案】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通过三面镜子两次反射,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第一、二面镜子捕捉盲区光线,第三面镜子将反射光导向眼睛,从而突破视觉盲区,让人看到后脑勺或后背。
在身体侧后方放置第一面镜子(①),使其能反射后脑勺光线。
在身体上方放置第二面镜子(②),使其能接收①反射的光并再次反射。
在身体前面放第三面镜子,使眼睛能够接收到②反射的光线。
二、(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
8.(2025五上·光明期末)提起甘肃,人们会想起许多美丽的地方:天水、敦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等,那里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甘肃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被誉为“地理界的百科全书”。
(1)甘肃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多种地形,以下图示代表高原地形的是   。
(2)地球内部结构中,最外层的圈层主要由岩石组成,它是(  )。
A.地核 B.地幔 C.地壳
(3)红柳峡火山在甘肃西部,下列有关火山说法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B.火山喷发给地球表面带来的改变是缓慢的
C.火山喷发给生物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好的
(4)在敦煌的“魔鬼城”,随处可见造型奇特的雅丹体,它们的形成是由于(  )。
A.水的堆积 B.水的侵蚀 C.风的侵蚀
(5)甘肃省曾多次发生8级地震,给当地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
B.地震是地壳岩石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C.地震发生时可以乘坐电梯
【答案】(1)A
(2)C
(3)A
(4)C
(5)C
【知识点】地形、地貌;地球的内部结构;风化;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1)全球基本地形可分为五大类:高原:海拔 500 米以上,顶面较平缓,边缘多陡峭(如青藏高原);山地:海拔 500 米以上,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峰峦连绵(如喜马拉雅山);平原:海拔 200 米以下,地势平坦开阔(如华北平原);丘陵:海拔 200-500 米,起伏较缓,顶部浑圆(如江南丘陵);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形态多样(如四川盆地)。
图中A是高原,B是盆地,C是丘陵。
(2)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是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7千米,主要由各类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等)组成,是人类活动所处的圈层。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2900千米,主要由富含铁、镁的硅酸盐岩石构成,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地核是地球核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温度极高(可达 5000℃以上)。因此,最外层且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圈层是地壳,选C。
(3)A.正确:火山喷发时,岩浆冷却凝固会形成火山锥、熔岩高原等,直接改变地表形态(如富士山由火山喷发形成),属于剧烈的地形变化。
B.错误:火山喷发是突发性、剧烈的地质活动,对地表的改变迅速(如喷发瞬间堆积火山灰、岩浆覆盖地表),而非缓慢。
C.错误:火山喷发并非全是负面影响,其喷出的火山灰富含矿物质,能肥沃土壤;某些火山活动还会形成温泉等,对部分生物生存有利。
综上,正确选项为A。
(4)敦煌 “魔鬼城” 的雅丹地貌,是典型的风蚀地貌。该区域气候干旱,风力强劲,地表多为松散的岩层或土层。强风长期吹蚀地表,带走疏松物质,坚硬岩层因抗风能力不同,被侵蚀形成高低错落、形态各异的垄脊和沟槽,即雅丹体。C正确。
(5)A.正确:地震多发生在地壳,因地壳岩石圈板块运动活跃,易发生断裂或错位引发震动,地幔和地核地震极少。
B.正确:地震本质是地壳岩石在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错位,释放能量产生的震动,这是地震的核心成因。
C.错误:地震发生时,电梯可能因断电或轨道变形被困,且建筑物晃动中电梯安全性极差,应选择楼梯逃生。
综上,错误的叙述为C。
(1)高原地形通常具有较为平坦的顶部和陡峭的边缘。在给出的选项中,图示A更符合这一特征,因为它显示了一个顶部相对平坦,边缘较陡的地形。因此,代表高原地形的是A。
(2)地球的最外层是由岩石组成的,这一层称为地壳。故选C。
(3)火山喷发确实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例如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喷发给地球表面带来的改变可能是迅速的,也可能是缓慢的,但选项中的说法“火山喷发给地球表面带来的改变是缓慢的”并不正确。火山喷发对生物的影响也不全是负面的,有时它还能提供肥沃的土壤。因此,正确答案是A。
(4)雅丹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风的侵蚀作用,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显著。故选C。
(5)地震发生时乘坐电梯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电梯可能会在地震中停止运行,导致乘客被困。故选C。
9.(2025五上·光明期末)甘肃位于黄河上游,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工程,能有效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下图是甘肃省内黄河的一段流域。
(1)河流弯道处,甲岸河水流速较快,带来的作用主要是   (选填“沉积”或“侵蚀”);乙岸河水流速较慢,带来的作用主要是   (选填“沉积”或“侵蚀”)
(2)在河水长期对两岸的作用下,这条河流的弯道处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选填“越来越直”或“越来越弯”)
(3)如果要研究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受侵蚀程度的影响,可以选择的实验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4)下图显示的是模拟降雨实验中,从小土堆流下的水量和浑浊程度,它能说明:   。
(5)黄河因长期的泥沙沉积问题,目前变成了一条“地上河”(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请你写出两条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的好办法:
①   ;②   。
【答案】(1)侵蚀;沉积
(2)越来越弯
(3)C
(4)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受雨水侵蚀程度比无植物覆盖的低
(5)植树造林、多做生态保护相关的宣传呼吁活动、荒漠化防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工程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水对地貌的影响;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1)在河流弯道处,受离心力影响,水流偏向凹岸(甲岸),流速较快。快速流动的水流冲击力强,会冲刷河岸,带走泥沙,主要产生侵蚀作用,使凹岸逐渐后退。而凸岸(乙岸)水流速度较慢,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泥沙易在此沉降堆积,主要产生沉积作用,使凸岸逐渐向河道内延伸。
(2)河流弯道处,凹岸(甲岸)受侵蚀作用持续后退,凸岸(乙岸)因沉积作用不断向河道内延伸。
随着时间推移,凹岸被侵蚀得更凹,凸岸堆积得更凸,河道的弯曲程度会逐渐加剧。这种长期的 “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作用,使得河流弯道不断变形,最终形成更加弯曲的形态(如蛇曲地貌)。因此,河流弯道会越来越弯。
(3)要研究植被覆盖的影响,需要对比有无植被覆盖的条件。观察题目可知,①和②坡度不同,其他相同,研究的是坡度对土地受侵蚀的影响。①和③坡度相同,改变的是植被覆盖,可以眼睛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4)模拟降雨实验中,无植被覆盖的小土堆,雨水直接冲刷土壤,水流速度快、携带泥沙多,导致水量大且浑浊;有植被覆盖时,植物根系固定土壤,叶片阻挡雨水直接冲击地表,水流速度减慢,携带的泥沙减少,水量较小且较清澈。这一对比说明,植被可通过减缓水流对土壤的侵蚀、固定土壤颗粒,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体现了植被对生态的保护作用。
(5)①植树造林:植被能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土高原,植树造林可通过根系抓牢土壤,降低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减少流入黄河的泥沙量,从源头缓解沉积问题。②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该工程统筹流域内各类生态要素,通过综合治理(如退耕还林、河道清淤、湿地修复等),恢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从系统层面解决泥沙沉积和生态退化问题。这两项措施均能针对性缓解黄河泥沙沉积,推动流域生态保护。
(1)甲岸河水流速较快,根据河流动力学原理,流速快的地方侵蚀作用较强,因此甲岸的作用主要是侵蚀。乙岸河水流速较慢,流速慢的地方沉积作用较强,因此乙岸的作用主要是沉积。
(2)在河水长期作用下,弯道处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会导致河流变得更加弯曲,因此答案是越来越弯。
(3)要研究植被覆盖的影响,需要对比有无植被覆盖的条件。①和③是同一条件(一个有植被覆盖一个无植物覆盖),其他的条件保持相同,故选C。
(4)实验显示有植物覆盖的土地流下的水量和浑浊程度都比无植物覆盖的低,说明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受雨水侵蚀程度比无植物覆盖的低。
(5)①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②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工程:这是系统性的生态修复措施,可以综合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三、(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
(2025五上·光明期末)晓光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体质测试。通过体测,他能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并根据体测结果来进行锻炼。
体重指数(BMI)(千克/米2) 肺活量(毫升)
晓光的身体数据 24.2 2060
五年级男生正常范围 肥胖:≥24.2 超重:21.5-24.1 正常:14.4-21.4 低体重:≤14.3 及格:1300-2110 良好:2200-2450 优秀:2700-2900
10.以上是晓光的部分体测成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晓光属于肥胖体质,肺活量是及格,应该加强体育锻炼
B.晓光是超重体质,平时通过控制自己的饮食恢复正常体质就好了
C.晓光看到体质成绩很不开心,不想影响别人,憋在心里独自承受
11.晓光进行100米短跑时,听到枪响后迅速飞奔出去,该指令在晓光身体内的反应过程是(  )。
A.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神经中枢
B.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12.跑完100米,晓光能感觉到心脏的剧烈跳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平时不运动的人运动完才会心跳频率加快,爱运动的人运动完心跳频率不会变化
②心脏是人体的“泵”,能促进血液流动,为全身各处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③合理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可以让心脏更好的工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13.体测排队时有同学插队,晓光十分愤怒,他不应该(  )。
A.大打出手
B.尝试做几次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
C.耐心和同学沟通排队问题
14.晓光想提升记忆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己天生记忆力就差,没办法
B.以后要多进行有意识的记忆,锻炼自己的大脑
C.平时多熬夜记东西,记忆力就会增强
【答案】10.A
11.C
12.C
13.A
14.B
【知识点】心脏的运动;神经系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情绪管理
【解析】【分析】从体质数据看,晓光BMI 达24.2属肥胖,肺活量2060毫升为及格,需通过加强锻炼改善体能。100米短跑时,听觉接收信号经传入神经到神经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引发动作,符合反射弧传导规律。运动后心跳加快是心脏为全身供能的正常反应,合理休息有助心脏健康,而无论是否常运动,运动时心跳都会加快。面对插队冲突,暴力解决不可取,应理性沟通或调节情绪。提升记忆力需主动训练,熬夜有害且先天并非决定因素。晓光需加强体育锻炼改善体质,同时了解生理反应规律,学会管理情绪与科学提升能力。
10.晓光的 BMI 为 24.2,对照五年级男生标准,≥24.2 属于肥胖,故B中 “超重” 错误。其肺活量 2060 毫升,处于及格范围(1300-2110 毫升),需加强锻炼提升,A描述正确。C中 “憋在心里独自承受” 不利于心理健康,遇到问题应积极沟通,该做法错误。综上,正确选项为A。
11.晓光听到枪响后飞奔的反应属于反射过程。耳朵(感受器)接收枪声刺激,产生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将信号传到脊髓或大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信号分析处理,做出 “奔跑” 的指令;指令通过传出神经传到肌肉(效应器),引发奔跑动作。整个过程为 “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对应选项C。
12.①错误:运动时身体需氧量增加,无论是否常运动,心脏都会通过加快跳动来增加供血供氧,只是爱运动者心脏功能更强,恢复更快。
②正确: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循环,为全身细胞输送氧气和营养,同时带走废物,是人体的 “动力泵”。
③正确:合理休息和睡眠能让心脏得到恢复,维持正常功能,有助于心脏健康。
综上,②③正确,选C。
13.面对同学插队的愤怒情绪,需要合理疏导。
A.“大打出手” 是暴力行为,会引发冲突、伤害他人,违反纪律和道德,是不可取的。
B.“深呼吸平静” 是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能避免冲动。
C.“耐心沟通” 通过理性交流解决问题,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因此,晓光不应该选择A。
14.A.错误:记忆力并非完全由先天决定,通过科学方法可以提升,认为 “天生差没办法” 是消极且不正确的。
B.正确:有意识的记忆训练(如重复记忆、联想记忆等)能锻炼大脑的记忆功能,增强记忆能力,是提升记忆力的有效方式。
C.错误:熬夜会影响大脑休息,导致记忆力下降,反而损害记忆功能,并非增强记忆力的方法。
综上,正确选项为B。
15.(2025五上·光明期末)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体的运动系统,晓光制作了图1所示的投篮手臂运动模型。
图1投篮手臂运动模型图
(1)该运动模型中,硬纸板模拟的是   ,工字钉模拟的是   。
(2)当晓光拉动松紧带时,硬纸板会绕着工字钉连接处转动。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弯曲手臂投篮时,   收缩带动骨产生运动。
(3)投篮的命中率可以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少量的练习就足够让命中率达到95%
B.投篮只需要肢体的协调,不需要大脑参与
C.有效的训练可以改善大脑功能,使感觉更灵敏,肢体更协调
(4)晓光在提起松紧带的过程中用力过猛,导致松紧带损坏,失去了弹性。这一实验现象对我们平时进行体育锻炼有什么启示?请说说你的想法。
(5)长期的压力会损害身体健康,你有什么缓解压力的好办法吗?请写出2条。
①   ;②   。
【答案】(1)骨骼;关节
(2)肌肉
(3)C
(4)运动前要做准备活动或拉伸
(5)锻炼身体,与同学打球;听歌、写日记缓解压力
【知识点】关节和肌肉的运动;情绪管理
【解析】【分析】(1)人体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骨起支撑和杠杆作用,关节是骨连接的部位,能使骨绕着转动(相当于支点),肌肉收缩提供动力。在投篮手臂运动模型中,硬纸板具有一定硬度,能模拟骨的支撑作用,相当于运动中的 “杠杆”;工字钉连接两块硬纸板,允许硬纸板绕其转动,模拟了关节的连接和灵活转动功能,相当于运动中的 “支点”。因此,硬纸板模拟骨,工字钉模拟关节。
(2)在投篮手臂运动模型中,松紧带具有弹性,当被拉动时会收缩,从而带动硬纸板(模拟骨)绕工字钉(模拟关节)转动,这一过程模拟了人体肌肉收缩带动运动的原理。人体中,骨骼肌附着在骨上,当肌肉收缩时,会产生拉力,牵引骨绕关节活动,进而产生各种动作(如弯曲手臂投篮)。松紧带的收缩作用与肌肉的收缩功能相对应,是运动的动力来源。因此,弯曲手臂投篮时,肌肉(骨骼肌)收缩带动骨产生运动。
(3)A.错误:投篮命中率的提升需要长期、反复的练习,少量练习难以达到高水平(如95%命中率),技能掌握需循序渐进。
B.错误:投篮不仅需要肢体协调,还依赖大脑的神经调节 —— 大脑接收视觉信息、分析距离和角度,再指挥肢体动作,是大脑与肢体配合的结果。
C.正确:有效的训练能强化大脑神经突触连接,提升神经反应速度和协调性,使感觉更灵敏、动作更精准,这是技能熟练的生理基础。
综上,正确选项为C。
(4)实验中,松紧带因用力过猛损坏,模拟了人体运动时若突然施加过大力量,肌肉、韧带等组织可能因过度牵拉而受伤。人体的肌肉、关节等结构虽有弹性,但在未充分活动的状态下,柔韧性和承受力较差,突然剧烈运动易引发拉伤、扭伤等。准备活动或拉伸能使肌肉升温、柔韧性增强,关节活动范围扩大,如同让松紧带先适应一定张力,再承受更大力量时更不易损坏。因此,体育锻炼前做好预热,可有效降低运动损伤风险,保护身体组织。
(5)①锻炼身体(如与同学打球)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运动时人体会分泌内啡肽,这种物质能改善情绪、减轻焦虑,同时团队活动中的互动还能转移注意力,通过肢体释放压力,增强心理韧性。
②听歌、写日记属于情绪疏导法。音乐可通过旋律调节神经兴奋度,平复紧张情绪;写日记能将内心压力以文字形式梳理,帮助理清思绪、释放负面情绪,避免压力在心中堆积,从而维护心理平衡。这两种方法分别从生理调节和心理疏导角度缓解压力,操作简单且适合日常实践。
(1)图1投篮手臂运动模型图中,硬纸板:代表骨骼,起到支撑作用。工字钉:代表关节,允许骨头之间的移动。松紧带:代表肌肉,通过拉力使骨骼运动。
(2)在投篮过程中,肌肉(松紧带)的收缩带动骨骼(硬纸板)围绕关节(工字钉)旋转,从而实现手臂的动作。当晓光拉动松紧带时,硬纸板会绕着工字钉连接处转动。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弯曲手臂投篮时,肌肉收缩带动骨产生运动。
(3)投篮的命中率可以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这表明通过持续的训练可以提高投篮技巧。有效的训练可以改善大脑功能,使感觉更灵敏,肢体更协调。故选C。
(4)这个实验现象告诉我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注意适度原则,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同时,也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运动器材和装备,以减少受伤的风险。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和拉伸,以免因突然用力而受伤。
(5)听音乐:音乐能帮助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锻炼身体:例如与朋友一起打篮球或其他体育活动,既能增强体质又能分散注意力,有效减压。
四、(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
(2025五上·光明期末)学校新建了一个“时光长廊”——介绍时间计量工具发展的小型博物馆。晓光在里面解锁了许多计量时间的奥秘。
16.利用日影有规律的变化这一现象来制作的计时工具是(  )。
A.水钟 B.日晷 C.沙漏
17.晓光发现古人会用“一炷香”来计量时间,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风不会影响香燃烧的快慢,所以环境对燃香的使用无影响
B.风会影响香燃烧的快慢,在无风的环境中使用会更准确
C.所有的香燃烧完的时间都相同
18.有关于计时工具的比较,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类计时工具的演变的顺序:水钟→日晷→摆钟→石英钟表
B.神舟十九号火箭发射需要精确计时
C.当今计时最准确的是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几千亿年才误差1秒
19.晓光现场往一个水钟模型里装了200毫升水,随着水位下降,他发现水滴的速度(  )。
A.越来越慢 B.越来越快 C.保持不变
20.这个受水型水钟的刻度标示应该是(  )。
A. B. C.
【答案】16.B
17.B
18.A
19.A
20.C
【知识点】古代计时工具;水钟;日晷
【解析】【分析】水钟是依据流水的等时性原理制成的计时工具,在中国还有 “刻漏”“漏壶” 等别称。按照工作方式的不同,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记录漏水时长的泄水型,另一类是用于记录注水时长的受水型。
16.A.错误:水钟利用水的流动(如滴水、流水)计量时间,基于水流的规律性,与日影无关。
B.正确:日晷是通过观测太阳照射下指针(晷针)在晷面上形成的影子的位置变化来计时的工具。其原理是利用地球自转导致日影有规律地移动(方向、长度随时间变化),属于利用日影规律制作的计时工具。
C.错误:沙漏通过沙子从上方容器漏到下方容器的量来计时,依赖沙粒流动的稳定性,与日影无关。
综上,正确选项为B。
17.A.错误:风会加速空气流动,使香获得更多氧气,燃烧速度加快,因此环境(如风力)会影响燃香计时的准确性,并非无影响。
B.正确:风会改变香的燃烧速率(风速越大燃烧越快),而无风环境中香的燃烧更稳定,计时更准确,符合 “一炷香” 计时依赖燃烧稳定性的原理。
C.错误:香的材质、粗细、干湿程度等不同,燃烧完的时间差异很大,并非所有香燃烧时间都相同。
综上,正确选项为B。
18.A.错误:人类计时工具的演变顺序并非 “水钟→日晷→摆钟→石英钟表”。实际上,日晷(利用日影)是较早的计时工具,早于水钟(利用水流);之后才出现摆钟(基于单摆等时性)、石英钟表(利用石英振动)。因此该选项顺序颠倒,不正确。
B.正确:火箭发射需要精确控制时间节点(如点火、分离等),精确计时是任务成功的关键,说法正确。
C.正确:原子钟利用原子振动频率计时,精度极高,目前最精确的原子钟误差可控制在每几千亿年1秒以内,说法正确。
综上,不正确的选项为A。
19.水钟的滴水速度与水位高度密切相关。水位较高时,水的重力势能较大,水压大,水滴下落速度快;随着水位下降,水的深度减小,水压降低,水滴受到的推动力减弱,下落速度会逐渐变慢。因此,随着200毫升水的水位下降,水滴速度会越来越慢,正确选项为A。
20.受水型水钟是通过下方容器接收上方滴落的水,根据水位上升高度计时。上方容器水位下降会导致滴水速度逐渐变慢,因此相同时间内下方容器水位上升的高度会越来越小。其刻度标示应体现这一特点:上方刻度密集、下方刻度稀疏。
21.(2025五上·光明期末)在探究活动区,晓光研究了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的关系时做了以下实验。
30秒摆摆动次数(次) 3个摆的图示
①摆绳长度10cm ②摆绳长度20cm ③摆绳长度30cm
第一次 48 40 27
第二次 47 40 27
第三次 48 40 27
(1)上面图示中的摆并不完整,请你帮晓光进行完善,画上②号和③号摆的摆锤和摆绳。
(2)该实验探究运用了   实验的方法。(填写“模拟”或“对比”)
(3)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发现:   。
(4)摆的运动轨迹为(  )时,计为一次。
A.a→b→c B.a→b→c→b→a C.c→b→a
(5)结合本次实验结论,下图中   组小孩的秋千更快。
(6)随着时间计量工具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请你谈谈如何珍惜时间。
【答案】(1)
(2)对比
(3)摆的摆动快慢和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4)B
(5)乙
(6)做好时间规划,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
【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摆的组成:每个摆都由摆绳和摆锤两部分构成,摆绳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摆锤。控制变量:实验探究 “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的关系”,需保证摆锤大小、形状、重量完全相同。长度差异:②号摆绳长度为20cm,需画在①号(10cm)和③号(30cm)之间,摆绳明显长于①号、短于③号;③号摆绳长度为30cm,摆绳最长,下垂幅度最大。画图时,从左到右摆绳一次增长。
(2)该实验探究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的关系时,设置了三个摆(摆绳长度分别为10cm、20cm、30cm),并控制摆锤等其他条件完全相同,仅改变摆绳长度这一变量,通过测量30秒内不同摆的摆动次数,比较摆绳长短对摆动快慢的影响。这种通过控制变量、对比不同条件下实验结果的方法,属于对比实验。模拟实验则是模拟相似情境研究对象,而此实验直接通过变量差异进行比较,故填 “对比”。
(3)实验中,三个摆仅摆绳长度不同(10cm、20cm、30cm),其他条件一致。数据显示:摆绳最短(10cm)的①号摆,30 秒摆动约47-48次,速度最快;摆绳中等(20cm)的②号摆,30秒摆动 40次,速度居中;摆绳最长(30cm)的③号摆,30秒摆动27次,速度最慢。三次实验结果一致,说明摆动快慢随摆绳长度变化呈现规律: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即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直接相关。
(4)摆的一次完整摆动是指从一个端点出发,经过最低点再到另一个端点的过程。B正确。
(5)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动速度越慢,摆绳越短,摆动速度越快。观察可知,乙组摆绳最短,摆动速度快。
(6)做好时间规划并设定目标是珍惜时间的有效方式。设定目标能明确行动方向,避免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务上 —— 比如学生设定 “每天完成作业后阅读 30 分钟” 的小目标,可让课余时间更有序。时间规划则是将目标拆解为具体步骤,合理分配时段(如用时间表划分学习、休息、运动时间),使每段时间都有明确用途,减少拖延。二者结合能让时间利用更高效,避免 “忙而无序”,从日常小事中积累对时间的掌控感,从而真正做到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每一刻。
(1)根据表中数据,①摆绳长度10cm,②摆绳长度20cm,③摆绳长度30cm。所以可以按数据画出②号和③号摆的摆锤和摆绳。
(2)对比实验是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该实验探究设置三个对照实验,运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
(3)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摆的摆动快慢和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4)摆动次数的计算方法是摆动一个来回计一次。所以摆的运动轨迹为a→b→c→b→a时,计为一次。故选B;
(5)结合本次实验结论,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下图中乙组小孩的秋千更快;
(6)我们可以做好时间规划,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设定目标:明确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时间,并保持前进的动力;制定计划:每天列出待办事项清单,并根据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进行排序。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管理时间。
22.(2025五上·光明期末)水钟是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设计一个计时5分钟的水钟,并对它进行图文并茂的说明吧!
我的设计单
材料 (请选择需要的材料,在□里打√,也可自行补充所需材料) □空塑料瓶若干、□剪刀、□美工刀、胶带、记号笔、直尺、秒表、工字钉 补充材料:______
要求 计时5分钟
设计图(注意图文结合,对水钟的刻度和计时原理进行说明)
你认为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
材料 (请选择需要的材料,在□里打√,也可自行补充所需材料) √空塑料瓶若干、√剪刀、√美工刀、(只要任意工具打√即可得1分) 胶带、记号笔、直尺、秒表、工字钉 补充材料:______
要求 计时5分钟
设计图(注意图文结合,对水钟的刻度和计时原理进行说明) (画出水钟示意图2分,有刻度指示1分,有其他文字说明得1分)
你认为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0刻度要和底部对齐;多检验几次,确保它的准确性;使用剪刀注意安全等等(任写一点,合理即给分)
【知识点】制作并测试水钟
【解析】【分析】水钟,在中国有着 “刻漏”“漏壶” 的别称,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同等条件下水流相对稳定这一特性。它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记录漏水时长的泄水型,另一类是记录注水时间的受水型。
材料选择:制作水钟时,首先要挑选合适的塑料瓶,透明的瓶子是首选,这样便于观察水位的变化情况。
刻度标记:准备好记号笔和直尺,在塑料瓶的外侧标注出5分钟的刻度,每个刻度分别对应1分钟。 注意刻度越往上越密集。
滴水装置:搭建滴水装置,在塑料瓶的盖子上打一个小孔,将细塑料管或吸管插入其中,再用胶带固定好。要让管子的另一端悬空,保证水滴能够均匀地滴落。
容器:准备一个水容器,在塑料瓶的顶部倒置一个小塑料瓶或其他容器,用于装水,水会通过细管滴落下来。
计时原理:当水开始滴下时,计时就正式开始。观察水位到达每个刻度的时间,当水位达到5分钟对应的刻度时,计时便结束了。
注意事项:在制作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需要留意。准确性方面,要保证水滴的速度均匀,可以通过多次试验来进行调整和验证。刻度对齐也很关键,0刻度必须与塑料瓶的底部对齐,这样才能确保计时的准确性。安全性不容忽视,使用剪刀和美工刀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受伤。密封性也很重要,要保证滴水装置密封良好,防止水漏出影响计时。另外,塑料瓶要保持透明,以便能清晰地观察水位和刻度。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