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2025五上·庆云期末)潜望镜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它里边有两块平行的平面镜,镜面都跟水平方向成45°角,光线通过镜面两次 后,在下方可以看到上方的影像。
2.(2025五上·庆云期末)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 ”。
3.(2025五上·庆云期末)地球由外到内依次分为 、 、 三个圈层。
4.(2025五上·庆云期末)甲醛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 ,常用于制作燃料等。
5.(2025五上·庆云期末)陶瓷是 和 的总称。
6.(2025五上·庆云期末)创可贴具有 、 等作用。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字母写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2分。)
7.(2025五上·庆云期末)下面哪项不是陶器特点( )。
A.易碎 B.不易导电 C.透明
8.(2025五上·庆云期末)下列仿生产品不是模仿动物形态结构制成的是( )。
A.轮船 B.雷达 C.飞机
9.(2025五上·庆云期末)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活动破坏了地球
B.地球内部剧烈运动
C.地球表面的变化
10.(2025五上·庆云期末)不同材料的导热性是不一样的,以下材料中按导热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铜-铝-铁 B.铁-铝-铜 C.铁-铜-铝
11.(2025五上·庆云期末)造霜时向冰中加入盐的目的是( )。
A.使温度快速上升
B.使温度保持不变
C.使温度降到0℃以下
12.(2025五上·庆云期末)下列水的状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吸热过程的是( )。
A.水结成冰
B.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
C.冬天玻璃窗结冰花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计12分)
13.(2025五上·庆云期末)光在空气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
14.(2025五上·庆云期末)河水流出河谷后随着坡度变缓,流速变快。( )
15.(2025五上·庆云期末)黑色物体吸收辐射热能力比浅色物体吸收辐射热能力强。( )
16.(2025五上·庆云期末)火山喷发有可能引起地震,地震也有可能形成火山喷发。( )
17.(2025五上·庆云期末)当今先进的静电技术应用到了静电复印机中。( )
18.(2025五上·庆云期末)VR技术可以用在模拟驾驶,不可用在模拟手术项目中。( )
四、实验探究(每空2分,共计10分)
19.(2025五上·庆云期末)五(2)班在学习雨的形成,小科同学认为雨的形成可能与温度有关,于是他便设计了以下实验来进行探究,请你和他一起完成吧。
实验材料:铁架台、酒精灯、烧瓶、烧杯、冰袋、托盘等。
实验步骤:①在烧瓶中放入一些水;
②准备一个冰袋,放置在烧杯底部(如下图),让烧杯底部均匀受冷,使底部温度降低。点燃酒精灯,观察实验现象;
③再准备一袋温水,同样放置在烧杯底部。点燃酒精灯,观察实验现象。
(1)在实验步骤②中,点燃酒精灯后发现,在烧杯底部出现了 ,在水不断加热的过程中,小水滴逐渐 (填“增大”或“缩小”),过一会儿落到了托盘里。
(2)若把冰袋换成一袋温水,如实验步骤③,此时再点燃酒精灯加热会发现( )。
A.烧杯底部同样出现了大量水滴
B.烧杯底部没有出现大量水滴
C.烧杯底部出现了小冰晶
(3)根据小科同学的实验,可知水蒸气遇 会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就是 。
五、科学与生活(第1小题每空一分,第2小题2分。)
20.(2025五上·庆云期末)五年级的小明发现,在寒冷的冬天,用手触摸户外的金属制品和木头制品时,感觉到金属制品比木头制品凉;吃饭时,在热汤中的金属勺子很快就会变得烫手,而瓷勺不会烫手;热饭装在陶瓷碗中比装在金属碗里凉得慢。小明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结论:金属的导热能力比非金属强。
(1)在寒冷的冬天,用手触摸户外的金属制品和木头制品时,感觉到金属制品比木头制品凉,这是因为金属的导热能力比木头 (填“强”或“弱”)。当用手触摸户外的金属制品时,手感觉很凉,这是因为手上的热很 (填“容易”或“不容易“)传递出去,从而使手的温度下降得很快。
(2)夏天为什么卖冰糕的人却把冰糕用白色的棉被盖的严严实实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光的反射;反射
【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第1空:潜望镜的核心是利用光碰到镜面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的现象,也就是“光的反射” 。在小学科学里,我们知道平面镜能反射光,像照镜子能看到自己,就是光的反射。潜望镜里的两块平面镜,就是通过反射光来让我们看到上方的景象,所以它依据的是光的反射原理,故第一空填光的反射 。简单说,光的反射就像小球碰到墙面弹回来,光碰到平面镜也会“弹回来”,潜望镜利用这个“弹回来”的特点工作。
第2空:潜望镜里有两块平行且与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平面镜。光线从上方物体反射过来,先碰到第一块平面镜,会发生“反射”,改变方向;然后碰到第二块平面镜,又一次“反射”,这样经过两次反射,光就改变了传播路径,让在下方的人看到上方的影像 。所以光线通过镜面两次反射,第二空填反射 。
2.【答案】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第1空:在地球的地形中,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非常高,远超其他高原 。从科学知识里的地理常识来讲,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我们可以这样给小学生解释:就像一堆不同高度的“大地堆”,青藏高原这堆“大地堆”比别的都高很多,所以第一空是青藏高原 。
第2空:因为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就像把屋脊建在世界的高处一样,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个很形象的称号“世界屋脊” 。可以类比家里的屋脊是房子比较高的部分,而青藏高原在地球的地形里,就像世界的“屋脊”,又高又雄伟,所以第二空是世界屋脊 。
3.【答案】地壳;地幔;地核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是: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4.【答案】无色气体
【知识点】产生气体的变化
【解析】【分析】甲醛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物质有不同的状态,像固体、液体、气体。甲醛我们看不到它的颜色(无色 ),而且它是气体状态,同时还带着刺激性的气味,所以甲醛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故第一空填无色气体。
5.【答案】陶器;瓷器
【知识点】材料的特点
【解析】【分析】在生活和科学认知中,陶瓷是一个大的类别,它包含了“陶器”和“瓷器”这两类。陶器一般是用黏土等烧制,质地相对粗糙、孔隙较大,像家里的陶罐;瓷器也是用瓷土等烧制,不过经过更高温度等工艺,质地更细腻、坚硬,像漂亮的瓷碗 。所以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这样分类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不同的陶瓷制品,了解它们在制作材料、工艺、特性上的区别,也符合小学科学对常见材料(陶瓷材料 )分类认知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细致区分陶器和瓷器,构建对陶瓷这一材料的完整概念 。所以第一空填陶器,第二空填瓷器 。
6.【答案】止血;护理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止血作用:创可贴覆盖在小伤口上,能对伤口施加一定压力,同时其吸水性材料可吸附伤口流出的血液,帮助减缓血液流出速度,促进血液凝固,达到止血效果,这是处理小创伤时很实用的功能 。
护理作用:它可以在伤口表面形成一个相对封闭、清洁的小环境,隔绝外界的灰尘、细菌等,减少伤口感染的几率,保护伤口免受二次伤害,助力伤口慢慢恢复,所以有护理伤口的作用 。
故第一空填止血,第二空填护理 。
7.【答案】C
【知识点】材料的特点
【解析】【分析】 A:陶器一般是用黏土等烧制而成,质地相对疏松,受到外力碰撞等容易破碎,所以“易碎”是陶器的特点,A不符合题意;
B:陶器的主要成分等决定了它不容易导电,像生活中的陶土花盆等,不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能,“不易导电”是陶器特点,B不符合题意;
C:陶器的质地、烧制工艺等,使得它通常是不透明的,我们看不到陶器对面的物体,“透明”不是陶器的特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B
【知识点】仿生技术
【解析】【分析】A:轮船的外形等部分设计,有模仿鱼类身体形态(比如流线型 )的地方,通过模仿动物形态结构来优化在水中的行驶,A不符合题意;
B:雷达是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功能(生理功能 )制成的,不是模仿动物的形态结构,B符合题意;
C:飞机的机翼等设计,模仿了鸟类翅膀的形态结构,利用鸟类飞行的原理,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人类活动,比如采矿、修建大型工程等,可能会引发一些小型的地质变动,但不是引发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大多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的,不是人类活动破坏地球的主要结果,A不符合题意;
B: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等结构,地壳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由板块组成,板块之间会相互挤压、碰撞、拉伸等。当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这些剧烈的运动就会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从而引发地震,所以地球内部剧烈运动是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B符合题意;
C:地球表面的变化,像山脉形成、河流改道等,通常是地震等地质活动后的结果,而不是地震发生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答案】A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 A:铜的导热性强于铝,铝的导热性强于铁,所以“铜-铝-铁”是按照导热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排列,A符合题意;
B:铁的导热性弱于铝和铜,该选项顺序错误,B不符合题意;
C:铜的导热性强于铝,该选项顺序错误,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答案】C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A:盐加入冰中,不会使温度快速上升,反而会改变冰的冰点,A错误;
B:加盐后冰的状态改变,温度会发生变化,不是保持不变,B错误;
C:在造霜实验里,向冰中加盐,能降低冰的凝固点(冰点 ),让冰在低于0摄氏度时就能熔化吸热,从而使周围温度降到0摄氏度以下,满足霜形成需要的低温条件(霜是水蒸气在0摄氏度以下凝华形成 ),C正确。
故答案为:C。
12.【答案】B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A:水结成冰,是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凝固过程放热,A错误;
B:寒冷冬天,雪人变小,是固态的雪直接变为气态的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B正确;
C:冬天玻璃窗结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冰花,属于凝华现象,凝华过程放热,C错误。
故答案为:B。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空气是均匀的介质,比如我们在阳光下,看到笔直的光柱,还有小孔成像的实验,都能说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所以“光在空气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答案选错误 。
14.【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河流的流速和坡度有关。当河水流出河谷后,坡度变缓,也就是地势变得更平坦。就像我们骑自行车,在陡的坡上速度快,到了平缓的坡,速度就会慢下来 。河水也是这样,坡度变缓时,河水流动的“动力”变小,流速会变慢,而不是变快 。所以“河水流出河谷后随着坡度变缓,流速变快”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答案选错误 。
15.【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与热
【解析】【分析】不同颜色的物体对辐射热的吸收能力不同 。黑色物体表面比较特殊,它能吸收各种颜色的光,不容易反射光,这样就会把更多的辐射热吸收进来;而浅色物体(像白色等 )会反射较多的光,吸收的辐射热就少 。比如夏天,穿黑色衣服会感觉更热,穿浅色衣服相对没那么热,这就是因为黑色吸收辐射热能力强 。所以黑色物体吸收辐射热能力比浅色物体吸收辐射热能力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答案选正确 。
16.【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引起地震:火山喷发时,地球内部的岩浆、气体等物质快速喷出,会对周围的岩石等产生强烈的冲击和震动,这种力量传递到地壳,就有可能引发地震 。就像我们用力往外喷气,周围的东西会被震动,火山喷发的强大力量也会让地壳震动起来,所以火山喷发有可能引起地震 。
地震形成火山喷发:当地震发生时,地壳的岩石发生剧烈的断裂、错动等,会使地球内部的岩浆通道受到影响,让原本在地下的岩浆等有机会沿着这些断裂的地方喷出地表,从而形成火山喷发 。比如地壳像一块大石板,地震把石板震出裂缝,地下的岩浆就可能从裂缝冒出来形成火山喷发 。
所以火山喷发和地震之间存在这样相互影响的关系,“火山喷发有可能引起地震,地震也有可能形成火山喷发”这个说法是正确的,答案选正确
17.【答案】正确
【知识点】静电
【解析】【分析】静电复印机是利用静电原理工作的典型例子。它的工作过程大致是:先让感光鼓带上静电,然后通过曝光,让需要复印的内容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接着吸附墨粉,再把墨粉转移到纸上,最后通过加热固定,这样一份复印件就完成了。
整个过程中,静电的吸附作用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正是先进静电技术的具体应用。所以“当今先进的静电技术应用到了静电复印机中”这个说法是正确的,答案选正确。
18.【答案】错误
【知识点】科技
【解析】【分析】VR技术能创建一个虚拟的、让人有身临其境感觉的环境。它的应用很广泛,不仅可以用在模拟驾驶上——比如让学开车的人在虚拟环境里练习,更安全方便;还能用到模拟手术中,医生可以通过VR技术在虚拟的人体模型上练习手术操作,熟悉流程、提高技能,这样在实际手术时会更熟练。
所以“VR技术可以用在模拟驾驶,不可用在模拟手术项目中”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答案选错误。
19.【答案】(1)小水滴;增大
(2)B
(3)冷;降雨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1)第1空:在实验步骤②中,点燃酒精灯后,烧瓶里的水被加热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温度较低的烧杯底部(因为有冰袋使烧杯底部温度低 ),水蒸气遇冷就会液化成小水滴,所以在烧杯底部出现小水滴 。这就像冬天从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口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小水滴一样,符合小学科学中“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知识。
第2空:随着水不断加热,会产生更多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持续遇到烧杯底部液化,小水滴就会不断聚集,逐渐增大,最后大到空气托不住就落到托盘里啦。可以类比成下雨前,天空中的云里小水滴不断聚集变大,道理是相似的,所以小水滴逐渐增大 。
(2)当把冰袋换成温水,烧杯底部温度较高。烧瓶里产生的水蒸气上升后,遇到的不是冷的环境(像步骤②中冰袋提供的低温 ),水蒸气遇冷才会液化成水滴,这里温度高,水蒸气不容易液化,所以烧杯底部不会出现大量水滴。A选项“同样出现大量水滴”不符合,因为没有低温条件让水蒸气液化;C选项“出现小冰晶”也不对,形成小冰晶需要更低温度(凝华 ),这里是温水,温度不够低,所以B正确 。
(3)第1空:从整个实验看,步骤②中冰袋让烧杯底部温度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步骤③中温水使烧杯底部温度高,水蒸气不易液化。对比可知,水蒸气遇冷才会凝结成小水滴,所以第一空填冷 。这是雨形成的关键条件,大自然中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高空温度低 )液化成小水滴,聚集多了就下雨。
第2空:当小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落下来,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降雨。实验里小水滴增大后落到托盘,就模拟了大自然中降雨的过程,所以第二空填降雨 。
(1)在实验步骤②中,点燃酒精灯后发现,在烧杯底部出现小水滴,在水不断加热的过程中,小水滴逐渐增大,过一会儿落到了托盘里。
(2)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若把冰袋换成一袋温水,液化现象会减弱,烧杯底部没有出现大量水滴。
故选B。
(3)根据小科同学的实验,可知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就是降雨。
20.【答案】(1)强;容易
(2)因为棉被有保温功能,它既能保住内部热量不外出,也能保证外部热量进不到冰柜里,有效地防止冰糕融化。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第1空:在寒冷冬天,金属制品和木头制品都处于户外相同寒冷环境。用手触摸时,金属导热能力强,能快速把手上的热导走;木头导热能力弱,导走手上热量慢。所以感觉金属制品更凉,这说明金属的导热能力比木头强,故第一空填强 。可以简单理解为,金属像“热心肠”,很快把手上热量“拉走”,木头像“慢性子”,热量传递慢,符合小学科学通过生活现象理解导热性的方式。
第2空:因为金属导热能力强,当手触摸金属制品时,手上的热就很容易通过金属传递出去,手的热量快速减少,温度下降快,所以感觉凉,故第二空填容易 。
(2)从导热性和保温原理来看,棉被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能力弱。夏天外界温度高,冰糕温度低,用白色棉被盖严冰糕:一方面,棉被能阻止外界的热轻易传递到冰糕上,因为它不容易导热,就像给冰糕穿了一层“隔热衣”;另一方面,也能减少冰糕自身的冷量向外散发。这样就能让冰糕周围保持较低温度,有效防止冰糕融化 。可以类比于冬天我们盖棉被保暖,就是利用棉被阻止身体热量散发,这里是反过来阻止外界热量进入。
(1)金属容易传热,是热带良导体;木头不容易传热,是热的不良导体。在寒冷的冬天,用手触摸户外的金属制品和木头制品时,感觉到金属制品比木头制品凉,这是因为金属的导热能力比木头强,手上的热量很快传到金属上;而木头传热能力差,手上的热量不容易被不透传走,因此感觉金属比木头凉。当用手触摸户外的金属制品时,手感觉很凉,这是因为手上的热很容易传递出去,从而使手的温度下降得很快。
(2)夏天卖冷饮的商贩要用棉被盖住冰糕,原因是用棉被来保冷隔热,防止外面大气环境的热面传进去,防止里面冰柜的冷散出来。用一层棉被盖住冰柜可以省电。
1 / 1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2025五上·庆云期末)潜望镜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它里边有两块平行的平面镜,镜面都跟水平方向成45°角,光线通过镜面两次 后,在下方可以看到上方的影像。
【答案】光的反射;反射
【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第1空:潜望镜的核心是利用光碰到镜面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的现象,也就是“光的反射” 。在小学科学里,我们知道平面镜能反射光,像照镜子能看到自己,就是光的反射。潜望镜里的两块平面镜,就是通过反射光来让我们看到上方的景象,所以它依据的是光的反射原理,故第一空填光的反射 。简单说,光的反射就像小球碰到墙面弹回来,光碰到平面镜也会“弹回来”,潜望镜利用这个“弹回来”的特点工作。
第2空:潜望镜里有两块平行且与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平面镜。光线从上方物体反射过来,先碰到第一块平面镜,会发生“反射”,改变方向;然后碰到第二块平面镜,又一次“反射”,这样经过两次反射,光就改变了传播路径,让在下方的人看到上方的影像 。所以光线通过镜面两次反射,第二空填反射 。
2.(2025五上·庆云期末)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 ”。
【答案】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第1空:在地球的地形中,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非常高,远超其他高原 。从科学知识里的地理常识来讲,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我们可以这样给小学生解释:就像一堆不同高度的“大地堆”,青藏高原这堆“大地堆”比别的都高很多,所以第一空是青藏高原 。
第2空:因为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就像把屋脊建在世界的高处一样,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个很形象的称号“世界屋脊” 。可以类比家里的屋脊是房子比较高的部分,而青藏高原在地球的地形里,就像世界的“屋脊”,又高又雄伟,所以第二空是世界屋脊 。
3.(2025五上·庆云期末)地球由外到内依次分为 、 、 三个圈层。
【答案】地壳;地幔;地核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是: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4.(2025五上·庆云期末)甲醛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 ,常用于制作燃料等。
【答案】无色气体
【知识点】产生气体的变化
【解析】【分析】甲醛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物质有不同的状态,像固体、液体、气体。甲醛我们看不到它的颜色(无色 ),而且它是气体状态,同时还带着刺激性的气味,所以甲醛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故第一空填无色气体。
5.(2025五上·庆云期末)陶瓷是 和 的总称。
【答案】陶器;瓷器
【知识点】材料的特点
【解析】【分析】在生活和科学认知中,陶瓷是一个大的类别,它包含了“陶器”和“瓷器”这两类。陶器一般是用黏土等烧制,质地相对粗糙、孔隙较大,像家里的陶罐;瓷器也是用瓷土等烧制,不过经过更高温度等工艺,质地更细腻、坚硬,像漂亮的瓷碗 。所以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这样分类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不同的陶瓷制品,了解它们在制作材料、工艺、特性上的区别,也符合小学科学对常见材料(陶瓷材料 )分类认知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细致区分陶器和瓷器,构建对陶瓷这一材料的完整概念 。所以第一空填陶器,第二空填瓷器 。
6.(2025五上·庆云期末)创可贴具有 、 等作用。
【答案】止血;护理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止血作用:创可贴覆盖在小伤口上,能对伤口施加一定压力,同时其吸水性材料可吸附伤口流出的血液,帮助减缓血液流出速度,促进血液凝固,达到止血效果,这是处理小创伤时很实用的功能 。
护理作用:它可以在伤口表面形成一个相对封闭、清洁的小环境,隔绝外界的灰尘、细菌等,减少伤口感染的几率,保护伤口免受二次伤害,助力伤口慢慢恢复,所以有护理伤口的作用 。
故第一空填止血,第二空填护理 。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字母写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2分。)
7.(2025五上·庆云期末)下面哪项不是陶器特点( )。
A.易碎 B.不易导电 C.透明
【答案】C
【知识点】材料的特点
【解析】【分析】 A:陶器一般是用黏土等烧制而成,质地相对疏松,受到外力碰撞等容易破碎,所以“易碎”是陶器的特点,A不符合题意;
B:陶器的主要成分等决定了它不容易导电,像生活中的陶土花盆等,不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能,“不易导电”是陶器特点,B不符合题意;
C:陶器的质地、烧制工艺等,使得它通常是不透明的,我们看不到陶器对面的物体,“透明”不是陶器的特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2025五上·庆云期末)下列仿生产品不是模仿动物形态结构制成的是( )。
A.轮船 B.雷达 C.飞机
【答案】B
【知识点】仿生技术
【解析】【分析】A:轮船的外形等部分设计,有模仿鱼类身体形态(比如流线型 )的地方,通过模仿动物形态结构来优化在水中的行驶,A不符合题意;
B:雷达是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功能(生理功能 )制成的,不是模仿动物的形态结构,B符合题意;
C:飞机的机翼等设计,模仿了鸟类翅膀的形态结构,利用鸟类飞行的原理,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2025五上·庆云期末)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活动破坏了地球
B.地球内部剧烈运动
C.地球表面的变化
【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人类活动,比如采矿、修建大型工程等,可能会引发一些小型的地质变动,但不是引发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大多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的,不是人类活动破坏地球的主要结果,A不符合题意;
B: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等结构,地壳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由板块组成,板块之间会相互挤压、碰撞、拉伸等。当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这些剧烈的运动就会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从而引发地震,所以地球内部剧烈运动是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B符合题意;
C:地球表面的变化,像山脉形成、河流改道等,通常是地震等地质活动后的结果,而不是地震发生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2025五上·庆云期末)不同材料的导热性是不一样的,以下材料中按导热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铜-铝-铁 B.铁-铝-铜 C.铁-铜-铝
【答案】A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 A:铜的导热性强于铝,铝的导热性强于铁,所以“铜-铝-铁”是按照导热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排列,A符合题意;
B:铁的导热性弱于铝和铜,该选项顺序错误,B不符合题意;
C:铜的导热性强于铝,该选项顺序错误,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2025五上·庆云期末)造霜时向冰中加入盐的目的是( )。
A.使温度快速上升
B.使温度保持不变
C.使温度降到0℃以下
【答案】C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A:盐加入冰中,不会使温度快速上升,反而会改变冰的冰点,A错误;
B:加盐后冰的状态改变,温度会发生变化,不是保持不变,B错误;
C:在造霜实验里,向冰中加盐,能降低冰的凝固点(冰点 ),让冰在低于0摄氏度时就能熔化吸热,从而使周围温度降到0摄氏度以下,满足霜形成需要的低温条件(霜是水蒸气在0摄氏度以下凝华形成 ),C正确。
故答案为:C。
12.(2025五上·庆云期末)下列水的状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吸热过程的是( )。
A.水结成冰
B.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
C.冬天玻璃窗结冰花
【答案】B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A:水结成冰,是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凝固过程放热,A错误;
B:寒冷冬天,雪人变小,是固态的雪直接变为气态的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B正确;
C:冬天玻璃窗结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冰花,属于凝华现象,凝华过程放热,C错误。
故答案为:B。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计12分)
13.(2025五上·庆云期末)光在空气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空气是均匀的介质,比如我们在阳光下,看到笔直的光柱,还有小孔成像的实验,都能说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所以“光在空气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答案选错误 。
14.(2025五上·庆云期末)河水流出河谷后随着坡度变缓,流速变快。(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河流的流速和坡度有关。当河水流出河谷后,坡度变缓,也就是地势变得更平坦。就像我们骑自行车,在陡的坡上速度快,到了平缓的坡,速度就会慢下来 。河水也是这样,坡度变缓时,河水流动的“动力”变小,流速会变慢,而不是变快 。所以“河水流出河谷后随着坡度变缓,流速变快”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答案选错误 。
15.(2025五上·庆云期末)黑色物体吸收辐射热能力比浅色物体吸收辐射热能力强。(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与热
【解析】【分析】不同颜色的物体对辐射热的吸收能力不同 。黑色物体表面比较特殊,它能吸收各种颜色的光,不容易反射光,这样就会把更多的辐射热吸收进来;而浅色物体(像白色等 )会反射较多的光,吸收的辐射热就少 。比如夏天,穿黑色衣服会感觉更热,穿浅色衣服相对没那么热,这就是因为黑色吸收辐射热能力强 。所以黑色物体吸收辐射热能力比浅色物体吸收辐射热能力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答案选正确 。
16.(2025五上·庆云期末)火山喷发有可能引起地震,地震也有可能形成火山喷发。(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引起地震:火山喷发时,地球内部的岩浆、气体等物质快速喷出,会对周围的岩石等产生强烈的冲击和震动,这种力量传递到地壳,就有可能引发地震 。就像我们用力往外喷气,周围的东西会被震动,火山喷发的强大力量也会让地壳震动起来,所以火山喷发有可能引起地震 。
地震形成火山喷发:当地震发生时,地壳的岩石发生剧烈的断裂、错动等,会使地球内部的岩浆通道受到影响,让原本在地下的岩浆等有机会沿着这些断裂的地方喷出地表,从而形成火山喷发 。比如地壳像一块大石板,地震把石板震出裂缝,地下的岩浆就可能从裂缝冒出来形成火山喷发 。
所以火山喷发和地震之间存在这样相互影响的关系,“火山喷发有可能引起地震,地震也有可能形成火山喷发”这个说法是正确的,答案选正确
17.(2025五上·庆云期末)当今先进的静电技术应用到了静电复印机中。( )
【答案】正确
【知识点】静电
【解析】【分析】静电复印机是利用静电原理工作的典型例子。它的工作过程大致是:先让感光鼓带上静电,然后通过曝光,让需要复印的内容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接着吸附墨粉,再把墨粉转移到纸上,最后通过加热固定,这样一份复印件就完成了。
整个过程中,静电的吸附作用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正是先进静电技术的具体应用。所以“当今先进的静电技术应用到了静电复印机中”这个说法是正确的,答案选正确。
18.(2025五上·庆云期末)VR技术可以用在模拟驾驶,不可用在模拟手术项目中。(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科技
【解析】【分析】VR技术能创建一个虚拟的、让人有身临其境感觉的环境。它的应用很广泛,不仅可以用在模拟驾驶上——比如让学开车的人在虚拟环境里练习,更安全方便;还能用到模拟手术中,医生可以通过VR技术在虚拟的人体模型上练习手术操作,熟悉流程、提高技能,这样在实际手术时会更熟练。
所以“VR技术可以用在模拟驾驶,不可用在模拟手术项目中”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答案选错误。
四、实验探究(每空2分,共计10分)
19.(2025五上·庆云期末)五(2)班在学习雨的形成,小科同学认为雨的形成可能与温度有关,于是他便设计了以下实验来进行探究,请你和他一起完成吧。
实验材料:铁架台、酒精灯、烧瓶、烧杯、冰袋、托盘等。
实验步骤:①在烧瓶中放入一些水;
②准备一个冰袋,放置在烧杯底部(如下图),让烧杯底部均匀受冷,使底部温度降低。点燃酒精灯,观察实验现象;
③再准备一袋温水,同样放置在烧杯底部。点燃酒精灯,观察实验现象。
(1)在实验步骤②中,点燃酒精灯后发现,在烧杯底部出现了 ,在水不断加热的过程中,小水滴逐渐 (填“增大”或“缩小”),过一会儿落到了托盘里。
(2)若把冰袋换成一袋温水,如实验步骤③,此时再点燃酒精灯加热会发现( )。
A.烧杯底部同样出现了大量水滴
B.烧杯底部没有出现大量水滴
C.烧杯底部出现了小冰晶
(3)根据小科同学的实验,可知水蒸气遇 会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就是 。
【答案】(1)小水滴;增大
(2)B
(3)冷;降雨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1)第1空:在实验步骤②中,点燃酒精灯后,烧瓶里的水被加热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温度较低的烧杯底部(因为有冰袋使烧杯底部温度低 ),水蒸气遇冷就会液化成小水滴,所以在烧杯底部出现小水滴 。这就像冬天从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口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小水滴一样,符合小学科学中“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知识。
第2空:随着水不断加热,会产生更多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持续遇到烧杯底部液化,小水滴就会不断聚集,逐渐增大,最后大到空气托不住就落到托盘里啦。可以类比成下雨前,天空中的云里小水滴不断聚集变大,道理是相似的,所以小水滴逐渐增大 。
(2)当把冰袋换成温水,烧杯底部温度较高。烧瓶里产生的水蒸气上升后,遇到的不是冷的环境(像步骤②中冰袋提供的低温 ),水蒸气遇冷才会液化成水滴,这里温度高,水蒸气不容易液化,所以烧杯底部不会出现大量水滴。A选项“同样出现大量水滴”不符合,因为没有低温条件让水蒸气液化;C选项“出现小冰晶”也不对,形成小冰晶需要更低温度(凝华 ),这里是温水,温度不够低,所以B正确 。
(3)第1空:从整个实验看,步骤②中冰袋让烧杯底部温度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步骤③中温水使烧杯底部温度高,水蒸气不易液化。对比可知,水蒸气遇冷才会凝结成小水滴,所以第一空填冷 。这是雨形成的关键条件,大自然中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高空温度低 )液化成小水滴,聚集多了就下雨。
第2空:当小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落下来,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降雨。实验里小水滴增大后落到托盘,就模拟了大自然中降雨的过程,所以第二空填降雨 。
(1)在实验步骤②中,点燃酒精灯后发现,在烧杯底部出现小水滴,在水不断加热的过程中,小水滴逐渐增大,过一会儿落到了托盘里。
(2)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若把冰袋换成一袋温水,液化现象会减弱,烧杯底部没有出现大量水滴。
故选B。
(3)根据小科同学的实验,可知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就是降雨。
五、科学与生活(第1小题每空一分,第2小题2分。)
20.(2025五上·庆云期末)五年级的小明发现,在寒冷的冬天,用手触摸户外的金属制品和木头制品时,感觉到金属制品比木头制品凉;吃饭时,在热汤中的金属勺子很快就会变得烫手,而瓷勺不会烫手;热饭装在陶瓷碗中比装在金属碗里凉得慢。小明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结论:金属的导热能力比非金属强。
(1)在寒冷的冬天,用手触摸户外的金属制品和木头制品时,感觉到金属制品比木头制品凉,这是因为金属的导热能力比木头 (填“强”或“弱”)。当用手触摸户外的金属制品时,手感觉很凉,这是因为手上的热很 (填“容易”或“不容易“)传递出去,从而使手的温度下降得很快。
(2)夏天为什么卖冰糕的人却把冰糕用白色的棉被盖的严严实实的?
【答案】(1)强;容易
(2)因为棉被有保温功能,它既能保住内部热量不外出,也能保证外部热量进不到冰柜里,有效地防止冰糕融化。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第1空:在寒冷冬天,金属制品和木头制品都处于户外相同寒冷环境。用手触摸时,金属导热能力强,能快速把手上的热导走;木头导热能力弱,导走手上热量慢。所以感觉金属制品更凉,这说明金属的导热能力比木头强,故第一空填强 。可以简单理解为,金属像“热心肠”,很快把手上热量“拉走”,木头像“慢性子”,热量传递慢,符合小学科学通过生活现象理解导热性的方式。
第2空:因为金属导热能力强,当手触摸金属制品时,手上的热就很容易通过金属传递出去,手的热量快速减少,温度下降快,所以感觉凉,故第二空填容易 。
(2)从导热性和保温原理来看,棉被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能力弱。夏天外界温度高,冰糕温度低,用白色棉被盖严冰糕:一方面,棉被能阻止外界的热轻易传递到冰糕上,因为它不容易导热,就像给冰糕穿了一层“隔热衣”;另一方面,也能减少冰糕自身的冷量向外散发。这样就能让冰糕周围保持较低温度,有效防止冰糕融化 。可以类比于冬天我们盖棉被保暖,就是利用棉被阻止身体热量散发,这里是反过来阻止外界热量进入。
(1)金属容易传热,是热带良导体;木头不容易传热,是热的不良导体。在寒冷的冬天,用手触摸户外的金属制品和木头制品时,感觉到金属制品比木头制品凉,这是因为金属的导热能力比木头强,手上的热量很快传到金属上;而木头传热能力差,手上的热量不容易被不透传走,因此感觉金属比木头凉。当用手触摸户外的金属制品时,手感觉很凉,这是因为手上的热很容易传递出去,从而使手的温度下降得很快。
(2)夏天卖冷饮的商贩要用棉被盖住冰糕,原因是用棉被来保冷隔热,防止外面大气环境的热面传进去,防止里面冰柜的冷散出来。用一层棉被盖住冰柜可以省电。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