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13 16:51:00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一、展厅1:物体运动探索厅 展厅内设有各种运动实验装置和互动展品。
1.(2025三下·福田期末) 在生活体验区,小福和小田体验各种互动展品。
(1)活动时,小福和小田不小心走散了。如果小田要向小福清晰地说明自己的位置,需要(  )。
A.只确定方向, 不用确定距离
B.只确定距离, 不用确定方向
C.确定方向和距离
(2)小福和小田站在上升的电梯里,并原地不动,会看到电梯内按钮的位置(  )。
A.离自己越来越近 B.离自己距离不变 C.离自己越来越远
(3)小福在研究汽车模型的运动时,发现汽车模型上贴了小圆点,如下图所示。如果换个位置贴上小圆点,小福可以观察到,小圆点的运动形式和之前(  )。
A.完全相同
B.各不相同
C.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4)以下是各种交通工具通常情况下1小时内可行驶的距离:
按照运动的快慢,给上面的4种交通工具按从快到慢的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④②③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5)小福和小田在同一条跑道上比赛遥控车。小福的遥控车跑完一圈用了 14秒,小田的遥控车跑完一圈用了11秒, 那么 (  )。
A.小福的遥控车跑得快
B.小田的遥控车跑得快
C.两辆遥控车跑得一样快
(6)将下列物体的运动与其对应的运动情况用直线连接起来。
2.(2025三下·福田期末)小福和小田来到过山车展区。他们设计、搭建“过山车”轨道,如下图所示。
(1)在建造“过山车”轨道时,正确的步骤是(  )。
A.制作→评价→设计→改进
B.制作→设计→改进→评价
C.设计→制作→评价→改进
(2)小球运动到丙点时,在起点的 (  )方向。
A.西南 B.西 C.东北
(3)小球从甲点运动到丁点属于 (  )。
A.直线运动 B.曲线运动 C.无法确定
(4)如果把小立方体轻轻地放在“过山车”轨道的起点时,它(  )。
A.肯定是运动的
B.肯定静止不动的
C.有可能运动,也有可能静止不动
(5)测量小球在“过山车”轨道上的运动时间, 最合适的工具是(  )。
A.软尺 B.秒表 C.直尺
(6)测量“过山车”轨道的长度,最合适的工具是 (  )。
A.软尺 B.秒表 C.直尺
(7)为了加快小球在“过山车”轨道上的运动速度, 下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将轨道的起点抬高 B.将轨道的起点降低 C.换上更粗糙的轨道
二、展厅2:生命科学体验厅 展厅展示了不同动物的一生。同学们可以通过观察各种动物标本和模型,了解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和生活习性。
3.(2025三下·福田期末)在“昆虫大揭秘”展区,小福和小田了解到不少昆虫的奇妙秘密和生存本领。
(1)下列关于养蚕方法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喂养蚁蚕时,最好切碎桑叶
B.为防止蚊虫叮咬,要把蚕宝宝养在不通风的空间内
C.蚕卵孵化不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前,蚕共需蜕皮 (  )。
A.2次 B.4次 C.8次
(3)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抽取蚕丝的国家是 (  )。
A.中国 B.印度 C.埃及
(4)下列动物中,属于昆虫的是(  )。
A.蜘蛛
B.蜜蜂
C.蜈蚣
(5)判断下列关于蚕的描述。 (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①蚕身体两侧有许多小黑点,它的作用是喝水。(     )
②蚕蛾在产卵后,会重新变成幼虫。(     )
③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
④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
⑤在蚕吐丝前,为它搭个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方便它在那里吐丝结茧。(     )
4.(2025三下·福田期末)小福和小田来到“动物大发现”展区。
(1)下面四幅图是不同动物的卵,请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卵是否有硬壳,可分为: (填字母)
①有硬壳: (   ) 和 (    ) 。
② 无硬壳: (   )和(   )。
(2)在适宜的条件下,鸡蛋内部能发育成小鸡的是(  )。
A.气室 B.卵白 C.胚
(3)大熊猫属于 (  )。
A.鸟类 B.哺乳动物 C.昆虫
(4)从人不同生长时期的特点来看,三年级同学处于 (  )阶段。
A.婴儿 B.青少年 C.成年
(5)一般情况下,下列变化在三年级同学的生长阶段中,会出现的是(  )。
A.身高变矮 B.手掌变小 C.身体长高
三、天文探索厅 该场馆配备了探究室、剧场、体验区等多种设施。同学们能够通过参与探究实验、体验 VR眼镜等互动活动,深化对天文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习兴趣。
5.(2025三下·福田期末)小福和小田来到“影子”探究室。他们将一根木杆固定在纸板上,并放置在地面上,每隔一段时间观察阳光下木杆的影子的变化,如右图所示。
(1)右图是阳光下影子记录图,①号最有可能是一天中的 (  )。
A.上午9时 B.中午12时 C.下午4时
(2)一天中影子方向的变化规律是 (  )。
A.东→南→西 B.西→北→东 C.南→西→北
(3)上午10时,测得木杆的影长为6厘米,那么1小时后测得该木杆的影子长度最可能是(  )。
A.5厘米 B.6厘米 C.7厘米
(4)下列工具中,属于我国古代利用影子变化规律发明的计时工具是(  )。
A.司南 B.漏壶 C.日晷
6.(2025三下·福田期末)小福和小田前往皮影戏剧场。
皮影戏是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用兽皮制成人物造型,在灯光照射下将影子投射到白色幕布上,从而呈现出戏剧效果,如图所示。
(1)影子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屏。皮影戏中的遮挡物是 (  )。
A.白色幕布 B.人物造型 C.灯光
(2)如右图所示,皮影表演时,改变以下条件,会影响皮影大小的是(  )。
A.光源变远
B.把小屏换成大屏
C.人物造型换一个颜色
7.(2025三下·福田期末)小福和小田来到“嫦娥工程”视频展厅。
(1)视频里显示着“长征运载火箭竖直向上飞行”,如右图所示。下列关于火箭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火箭升空只会进行曲线运动
B.火箭升空属于滚动
C.火箭在升空过程中的快慢会改变
(2)小田在视频里发现,在太空中遥望地球,看到地球是蓝色的,这是因为地球上占据较多的面积的是(  )。
A.海洋 B.湿地 C.陆地
(3)从太空中遥望地球,它的形状是 (  )。
A.球体 B.立方体 C.三角形
(4)游学结束后,小福和小田准备制作火箭主题海报。 以下是制作的环节:
①确定主题颜色;②收集资料;③展示交流;④制作海报。
按照制作主题海报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④①②③ B.②①④③ C.④②①③
(5)收集火箭主题资料时,关于资料的科学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正规科学网站(如中国科普网、中国科学院官网等)上查验获取资料
B.直接把非科学类漫画书(如纯娱乐搞笑的漫画)上的图片当作科学资料图片使用
C.找不到合适的科学资料图片时,自己随意用软件拼接图片来充当
8.(2025三下·福田期末)小福和小田进入月球AI(智能)体验区。他们戴上VR 眼镜观察月球时,了解到月球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
(1)月球表面大大小小的坑是 (  )。
A.火山 B.沙漠 C.环形山
(2)在研究“月球表面的坑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时,以下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豆包” (AI工具)查找资料,但不核实真假
B.做模拟实验
C.投票决定,少数服从多数
(3)小福和小田猜测月球表面的坑是陨石撞击形成的,于是用大小不同的球撞击沙盘来验证。实验中, “大小不同的球”模拟的是   , “沙盘”模拟的是   。 (选填“月球表面”或“大小不同的陨石”)
(4)制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必须扔完一个球取出再扔,不可以把所有的球扔完后一起取出
B.只能朝同一个地点扔球
C.用不同的力扔球
(5)根据第(3)题的实验方法,请你帮助小福和小田画出他们可能制造的“环形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C
(2)B
(3)C
(4)B
(5)B
(6)
【知识点】运动形式;速度;参照物;描述物体的位置;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
【解析】【分析】(1)描述物体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例如在教学楼东边10米处。只说方向(如东边)或只说距离(如10米),无法准确确定位置,需确定方向和距离。因此,A选项和B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C选项。
(2)当物体和参照物运动状态相同时,两者相对位置不变,两者保持静止状态。题目中以电梯里的人作为参照物,小福和小田站在上升的电梯里原地不动,与电梯内按钮的运动状态一致,都随电梯上升,因此按钮处于静止状态,离自己距离不变,应选B选项。
(3)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转动、滚动等,且同一物体上不同部位的运动形式,需结合物体整体运动及该部位相对物体的位置关系判断 。比如汽车直线行驶时,车身整体是平动,但车轮是滚动。若小圆点贴在车身(非车轮),小圆点的运动形式和汽车的运动保持一致。若小圆点贴在车轮上,车轮是“滚动”,小圆点的运动形式会变成复杂的曲线。因此,换位置贴小圆点,运动形式可能相同(如都贴车身不同位置,随车身平动),也可能不同(如车身与车轮位置对比),应选C选项。
(4)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时:相同时间内,行驶距离越远,运动速度越快。在题目中相同的时间(1个小时内),图中的交通工具可行驶的距离由大到小排序为:喷气式客机(900 千米)>高速列车(300 千米)>汽车(90 千米)>自行车(15 千米),所以4种交通工具按从快到慢的排序为喷气式客机>高速列车>汽车>自行车,对应的序号排序为③②④①,应选B选项。
(5)在相同路程内,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说明运动越快。小福和小田在同一条跑道上比赛遥控车,可知小福和小田的遥控车,跑的是同一条跑道一圈,即路程相同。小福的遥控车用了14秒,小田的遥控车用了11秒,可知小田的遥控车用时更短,所以小田的遥控车跑得更快,应选B选项。
(6)物体的运动方式有滑动、滚动、转动、摆动等不同的运动形式。滑动指的是物体在接触面滑动,自身不转动;滚动指的是物体一边转动,一边整体移动;转动指的是物体绕着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摆动指的是物体在一个固定点附近,做来回往复的运动。
①小朋友从滑梯上滑下来——身体在滑梯面滑动,自身不转动,对应滑动。
②雪球从山上滚下来——雪球一边转动,一边向下移动,对应滚动。
③风力发电中的风车叶片运动——叶片绕中心轴做圆周运动,对应转动。
④钟摆的运动——钟摆绕固定点来回摆动,对应摆动。
因此,运动和对应的运动情况连线为:
小朋友从滑梯上滑下来——滑动
雪球从山上滚下来——滚动
风力发电中的风车叶片运动——转动
钟摆的运动——摆动
2.【答案】(1)C
(2)A
(3)B
(4)A
(5)B
(6)A
(7)A
【知识点】运动形式;距离与时间;测试过山车;辨别物体的方向
【解析】【分析】(1)设计制作过山车的流程:先设计(画出设计图、规划轨道坡度、曲线等)→再制作(用材料搭建轨道)→ 然后评价(检查是否符合要求,如小球能否顺利通过)→最后改进(根据评价调整轨道)。流程的第一步是进行设计,没有设计就制作,不符合科学流程。因此,A选项和B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C选项。
(2)利用方位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细化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判断物体位置关系 。描述位置时,要以观测点(起点)为中心,看目标点(丙点)在其哪个方位区域。从起点看,丙点既在西的方向区域,又偏向南的方向区域 ,在西和南之间的区域,即西南方向,应选A选项。
(3)物体的运动形式分为直线运动(路径是直线)和曲线运动(路径是曲线)。观察轨道,可以发现甲点到丁点的轨道是弯曲的,小球运动路径为曲线,所以属于曲线运动,应选B选项。
(4)小立方体轻放在起点,若轨道水平,没有外力影响,会保持静止;但如果轨道起点有坡度,可能会运动。根据“过山车”轨道设计要求,起点需具备一定坡度,以使小立方体在重力作用下开始运动。因此,应选A选项。
(5)测量时间需要用到秒表(或停表) ;而软尺、直尺是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A选项的软尺和C选项的直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无法用来测量时间,不符合题意;B选项的秒表是专门用于测量时间,能精准记录小球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时长,符合需求。因此,应选B选项。
(6)对于弯曲的物体(如曲线轨道),适合用软尺测量;直尺适合测量较短直线;秒表用于测时间。A选项的软尺质地柔软,可以贴合弯曲的轨道,逐段测量长度后相加,能准确测出轨道总长度;
B选项的秒表用来测量时间,不能用来测量长度,不符合题意;
C选项的直尺是硬尺,难以贴合弯曲的轨道,无法准确测量曲线长度,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A选项。
(7)物体的运动速度与初始高度(重力势能)、摩擦力大小等因素有关。起点越高,小球的重力势能越大,转化为动能就越多,速度越快;轨道越粗糙,摩擦力越大,速度越慢。
A选项,将轨道的起点抬高,小球在起点处的重力势能增加。当小球下滑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越大,运动速度就越快,这种方法合理;
B选项,将轨道的起点降低,小球的重力势能减少,转化的动能也会减少,运动速度会变慢,不合理;
C选项,换上更粗糙的轨道,会增大小球运动时的摩擦力,摩擦力越大,阻碍小球运动的作用越强,速度会减慢,方法不合理。因此,要加快小球运动速度,合理的方法是将轨道的起点抬高,应选A选项。
3.【答案】(1)A
(2)B
(3)A
(4)B
(5)×;×; ; ;
【知识点】观察蚕卵;蚕的幼虫的习性;蚕蛾;昆虫;蚕的一生
【解析】【分析】(1)蚁蚕指的是刚孵化的蚕。
A选项,蚁蚕非常弱小,身体小、口器也小,切碎桑叶能让它们更方便取食,就像给小宝宝准备细碎好消化的食物一样,符合题意;
B选项,蚕宝宝生长需要新鲜空气,不通风的空间里空气污浊,容易让蚕生病,比如出现僵蚕(身体变硬、死亡)等情况,所以不能养在不通风处,不符合题意;
C选项,蚕卵孵化需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春天温暖湿润的环境,更利于蚕卵变成蚁蚕,温度太低、太干,蚕卵可能孵不出来,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A选项。
(2)蚕生长过程中,外皮(外骨骼)不会跟着身体长大,所以要通过蜕皮换新皮、继续生长。从蚁蚕(刚孵出)到吐丝结茧前,蚕一共蜕4次皮,每次蜕皮后,蚕会长大一圈,颜色、食量也会有变化,比如蜕皮后颜色变浅,食量变大。因此,应选B选项。
(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抽取蚕丝的国家,而且丝绸还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国外,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因此,此题应选A选项。
(4)昆虫的特征身体分为 头、胸、腹三部分,有3对足,一般有翅膀。
A选项,蜘蛛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有8条腿,属于节肢动物,不是昆虫;
B选项,蜜蜂身体分头、胸、腹,胸部有3对足,还有2对翅膀,符合昆虫特征,属于昆虫;
C选项,蜈蚣身体分很多节,每节有一对足,属于多足纲,不是昆虫。因此,应选B选项。
(5)①蚕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是气门,是蚕用来呼吸的器官,不是喝水用的,描述错误;
②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蚕)→蛹→成虫(蚕蛾)”四个阶段。蚕蛾是蚕的成虫,产卵后,蚕蛾的生命就快结束了,不会再变回幼虫,描述错误;
③蚕属于完全变态发育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这是蚕一生的典型特点,描述正确;
④蚕蛾属于昆虫,昆虫的身体结构就是 头、胸、腹三部分,蚕蛾头部有触角、复眼,胸部有足和翅,腹部是身体主要部分,描述正确;
⑤养蚕时,会学到蚕吐丝前要给它搭架子(比如用竹枝、小格子纸),因为蚕喜欢在角落、有支撑的地方吐丝结茧,这样做能让蚕顺利完成吐丝过程,描述正确。
综上所述,第1空填“×”;第2空填“×”;第3空填“ ”;第4空填“ ”;第5空填“ ”。
4.【答案】(1)B;D;A;C
(2)C
(3)B
(4)B
(5)C
【知识点】认识动物的卵;鸡蛋的内部结构和作用;身体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人的一生;哺乳动物
【解析】【分析】(1)鱼类、两栖类的卵无硬壳保护,例如鱼卵、蛙卵;鸟类、爬行类的卵有硬壳保护,例如鸡蛋、龟卵等,硬壳能减少水分散失、保护胚胎。
图A的鱼卵是软软的、透明的,没有硬壳,所以属于无硬壳;
图B的鸡蛋有一层硬壳,能保护内部的胚、卵白等结构,所以属于有硬壳;
图C的蛙卵是一团团、透明的,没有硬壳保护,属于无硬壳;
图D的龟作为爬行动物,它的卵有硬壳,属于有硬壳。
所以图B的鸡卵(鸡蛋)和图D的龟卵是有硬壳的动物的卵;图A的鱼卵和图C的蛙卵是无硬壳的动物的卵,第1空填“B”;第2空填“D”;第3空填“A”;第4空填“C”。
(2)A选项,气室的作用是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它是储存空气的地方,不能发育成小鸡;
B选项,卵白的功能是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是给胚提供物质支持的,不能发育成小鸡;
C选项,胚是鸡蛋中能发育成新生命的部分,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胚会逐渐发育成小鸡。所以,C选项正确,应选C选项。
(3)哺乳动物的特征是胎生、哺乳,直接生下幼崽,用乳汁喂养。
A选项,鸟类的特征是卵生(下蛋繁殖)、体表被羽毛、前肢变成翼,不符合题意;
B选项,大熊猫是熊猫妈妈直接生下熊猫宝宝,属于胎生;而且熊猫妈妈会用乳汁喂养宝宝,完全符合哺乳动物胎生、哺乳的特征,符合题意;
C选项,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一般有翅膀,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B选项。
(4)人生长阶段分为婴儿(0到3岁)、青少年(儿童后期至青春期)、成年(身体发育成熟)等。
A选项,婴儿阶段是指0到3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和三年级同学的年龄、身体发育情况完全不同,不符合题意;
B选项,三年级同学一般是8到9岁,属于青少年阶段,这个阶段身体在不断生长,知识在不断学习积累,符合题意;
C选项,成年阶段是指身体发育成熟,一般在18岁以后,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B选项。
(5)青少年阶段,身体会不断生长,比如身高增长、体重增加,三年级属于此阶段。
A选项,人的生长规律是在青少年阶段,身高是不断增长的,除非生病等特殊情况,不会出现“身高变矮”的情况,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青少年阶段身体在发育,手掌会随着身体生长而慢慢变大,不会变小,所以B选项错误;
C选项青少年阶段身体会生长,三年级同学处于这个阶段,身体长高是正常的生长变化,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C选项。
5.【答案】(1)B
(2)B
(3)A
(4)C
【知识点】影子;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日影与方向;日晷
【解析】【分析】(1)正午的时候(大概中午12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最高,这时物体的影子的长度最短。观察题目中的影子记录图,①号影子是所有影子中最短的 。影子最短的时候对应正午(中午12时),所以①号最有可能是一天中的中午12时,应选B选项。
(2)影子方向的变化规律是: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影子在西边;上午,太阳逐渐向南方移动,影子逐渐向北方移动;正午,影子接近正北方;下午,太阳向西方移动,影子向东方移动,即早晨影子在西,上午影子向北,下午影子在东,所以一天中影子方向的变化规律是西→北→东,应选B选项。
(3)上午,随着太阳逐渐升高,物体的影子会逐渐变短。这是因为太阳越高,光线照射物体的角度越大,影子就越短。上午10时,测得木杆的影长为6厘米,过1小时后是上11时,太阳在不断升高。上午影子随时间推移变短,所以1小时后影子长度会比6厘米短。三个选项中只有A选项的5厘米小于6厘米,所以应选A选项。
(4)日晷是我国古代人们利用影子的变化规律发明的计时工具,它通过观察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来判断时间。同时,司南是用来辨别方向的,漏壶是用水来计时的。
A选项,司南的作用是辨别方向,和影子计时没关系,所以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漏壶是用水的流动来计时,不是利用影子变化,所以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日晷是利用影子变化规律发明的计时工具,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因此,应选C选项。
6.【答案】(1)B
(2)A
【知识点】影子
【解析】【分析】(1)影子形成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屏,三者缺一不可。
A选项,白色幕布是屏,作用是承接影子,让影子显示出来,不是遮挡物;
B选项,兽皮制成的人物造型,会挡住灯光,使光无法透过,从而在幕布上形成影子,所以是遮挡物;
C选项,灯光是光源,负责发出光线,照亮遮挡物、形成影子,不是遮挡物。因此,应选B选项。
(2)影子大小与遮挡物(人物造型)和光源的距离有关。
A选项,光源变远时,光线照射角度变化,影子会变小。所以改变光源远近会直接影响皮影大小;
B选项,把小屏换成大屏,只是让影子的显示范围变大,但影子本身的大小不会变,因为遮挡物、光源位置没动;
C选项,人物造型换颜色,不影响光的遮挡效果,影子大小只和光的传播、遮挡物位置有关,和颜色无关,所以不会影响皮影大小。因此,应选A选项。
7.【答案】(1)C
(2)A
(3)A
(4)B
(5)A
【知识点】运动形式;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水;地球主题海报
【解析】【分析】(1)A选项,题目中长征运载火箭竖直向上飞行,运动轨迹是直线,不是曲线,描述错误;
B选项,滚动的定义是物体一边转动一边移动,比如车轮滚动。火箭升空是整体向上平移,没有转动,不属于滚动,所以B选项描述错误;
C选项,物体运动时,速度常常会变化。火箭升空时,燃料燃烧产生的推力不断做功,速度会越来越快,所以在升空过程中的快慢会改变,符合题意。因此,应选C选项。
(2)A选项,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29%是陆地海洋面积占比最大。从太空看,蓝色的海洋覆盖范围广,所以地球看起来是蓝色的,符合题意;
B选项,湿地只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面积远小于海洋,所以不符合题意;
C选项,陆地面积只占29%,不是地球呈现蓝色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A选项。
(3)通过麦哲伦环球航行和卫星照片等内容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属于科学事实。因此,B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A选项。
(4)制作产品的一般流程通常有规划(收集资料、设计)、制作、展示等基本环节。制作火箭主题海报流程是:首先,了解火箭知识、找图片素材,对应②收集资料;然后,根据收集的资料,设计海报风格,对应①确定主题颜色;接着,把资料和设计结合,做出海报,对应④制作海报;最后,分享海报,和别人交流,对应③展示交流。因此,制作主题海报的先后顺序排序为:②①④③,应选B选项。
(5)科学探究过程中,强调收集科学资料要选可靠来源。
A选项,正规科学网站(如中国科普网、中国科学院官网)的资料经过审核,科学性强,可以作为科学资料,所以A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B选项,非科学类漫画书(如搞笑漫画)的图片是娱乐性的,没有科学依据,不能作为科学资料,所以B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选项,随意拼接的图片没有科学性,会误导别人,不能当作科学资料,C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A选项。
8.【答案】(1)C
(2)B
(3)大小不同的陨石;月球表面
(4)C
(5)
【知识点】月球的特征;月球表面的概况
【解析】【分析】(1)月球表面的坑是环形山,是因陨石撞击、火山活动形成的,外观为环形凹坑。而火山是喷发物堆积结构,沙漠是大量沙子堆积形成的地貌,均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C选项。
(2)科学研究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查阅资料、观察等方法。在研究“月球表面的坑是怎样形成的”时,可以用“模拟实验”来验证猜想。
A选项,科学研究中,查阅资料后必须核实真假,因为不是所有资料都正确。如果不核实,可能会得到错误信息,所以A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选项,用“不同大小的球撞击沙盘”来模拟“陨石撞击月球表面”,通过这种模拟实验,可以直观地看到“坑是怎么形成的”,这种方法科学合理,所以B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C选项,科学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靠投票决定。比如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是有科学依据的,不是大家投票能改变的,所以C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B选项。
(3)实验中,大小不同的球是用来模拟宇宙中大小不同的陨石,因为陨石有大有小,就像这些球一样;沙盘是用来模拟月球表面,因为需要观察陨石撞击月球表面会发生什么。因此,第1空填“大小不同的陨石”;第2空填“月球表面”。
(4)在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中,可以用不同的力扔球,这样能形成不同深浅、大小的环形山。
A选项,实验中,什么时候取出球不影响最终形成的环形山效果,不管是逐个取还是一起取,只要球撞击了沙盘,就能形成坑,A选项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B选项,如果只朝同一个地点扔球,沙盘上只会有一个大坑,而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分布在不同地方的,所以B选项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C选项,用不同的力扔球,球撞击沙盘的力度不一样,能形成大小、深浅不同的环形山,这和月球上环形山的实际情况(有大有小、有深有浅)相符,所以C选项合理,符合题意。因此,应选C选项。
(5)环形山是中间凹下去,周围有一圈环形的边,而且大小、深浅不一样。具体的画法如下:
①先画几个不规则的圆形凹坑(代表环形山的坑);
②在每个凹坑的周围,用线条勾勒出环形的隆起(代表环形山的边);
③体现大小差异:画一个大的凹坑(用大球撞击模拟形成),再画几个小的凹坑(用小球撞击模拟形成);体现深浅差异:大的凹坑可以画得深一些(线条重一点),小的凹坑画得浅一些(线条轻一点)。综上所述,画出来的效果就是沙盘上有多个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碗状凹坑,每个凹坑周围有一圈环形的边。具体作图如下:
1 / 1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一、展厅1:物体运动探索厅 展厅内设有各种运动实验装置和互动展品。
1.(2025三下·福田期末) 在生活体验区,小福和小田体验各种互动展品。
(1)活动时,小福和小田不小心走散了。如果小田要向小福清晰地说明自己的位置,需要(  )。
A.只确定方向, 不用确定距离
B.只确定距离, 不用确定方向
C.确定方向和距离
(2)小福和小田站在上升的电梯里,并原地不动,会看到电梯内按钮的位置(  )。
A.离自己越来越近 B.离自己距离不变 C.离自己越来越远
(3)小福在研究汽车模型的运动时,发现汽车模型上贴了小圆点,如下图所示。如果换个位置贴上小圆点,小福可以观察到,小圆点的运动形式和之前(  )。
A.完全相同
B.各不相同
C.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4)以下是各种交通工具通常情况下1小时内可行驶的距离:
按照运动的快慢,给上面的4种交通工具按从快到慢的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④②③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5)小福和小田在同一条跑道上比赛遥控车。小福的遥控车跑完一圈用了 14秒,小田的遥控车跑完一圈用了11秒, 那么 (  )。
A.小福的遥控车跑得快
B.小田的遥控车跑得快
C.两辆遥控车跑得一样快
(6)将下列物体的运动与其对应的运动情况用直线连接起来。
【答案】(1)C
(2)B
(3)C
(4)B
(5)B
(6)
【知识点】运动形式;速度;参照物;描述物体的位置;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
【解析】【分析】(1)描述物体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例如在教学楼东边10米处。只说方向(如东边)或只说距离(如10米),无法准确确定位置,需确定方向和距离。因此,A选项和B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C选项。
(2)当物体和参照物运动状态相同时,两者相对位置不变,两者保持静止状态。题目中以电梯里的人作为参照物,小福和小田站在上升的电梯里原地不动,与电梯内按钮的运动状态一致,都随电梯上升,因此按钮处于静止状态,离自己距离不变,应选B选项。
(3)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转动、滚动等,且同一物体上不同部位的运动形式,需结合物体整体运动及该部位相对物体的位置关系判断 。比如汽车直线行驶时,车身整体是平动,但车轮是滚动。若小圆点贴在车身(非车轮),小圆点的运动形式和汽车的运动保持一致。若小圆点贴在车轮上,车轮是“滚动”,小圆点的运动形式会变成复杂的曲线。因此,换位置贴小圆点,运动形式可能相同(如都贴车身不同位置,随车身平动),也可能不同(如车身与车轮位置对比),应选C选项。
(4)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时:相同时间内,行驶距离越远,运动速度越快。在题目中相同的时间(1个小时内),图中的交通工具可行驶的距离由大到小排序为:喷气式客机(900 千米)>高速列车(300 千米)>汽车(90 千米)>自行车(15 千米),所以4种交通工具按从快到慢的排序为喷气式客机>高速列车>汽车>自行车,对应的序号排序为③②④①,应选B选项。
(5)在相同路程内,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说明运动越快。小福和小田在同一条跑道上比赛遥控车,可知小福和小田的遥控车,跑的是同一条跑道一圈,即路程相同。小福的遥控车用了14秒,小田的遥控车用了11秒,可知小田的遥控车用时更短,所以小田的遥控车跑得更快,应选B选项。
(6)物体的运动方式有滑动、滚动、转动、摆动等不同的运动形式。滑动指的是物体在接触面滑动,自身不转动;滚动指的是物体一边转动,一边整体移动;转动指的是物体绕着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摆动指的是物体在一个固定点附近,做来回往复的运动。
①小朋友从滑梯上滑下来——身体在滑梯面滑动,自身不转动,对应滑动。
②雪球从山上滚下来——雪球一边转动,一边向下移动,对应滚动。
③风力发电中的风车叶片运动——叶片绕中心轴做圆周运动,对应转动。
④钟摆的运动——钟摆绕固定点来回摆动,对应摆动。
因此,运动和对应的运动情况连线为:
小朋友从滑梯上滑下来——滑动
雪球从山上滚下来——滚动
风力发电中的风车叶片运动——转动
钟摆的运动——摆动
2.(2025三下·福田期末)小福和小田来到过山车展区。他们设计、搭建“过山车”轨道,如下图所示。
(1)在建造“过山车”轨道时,正确的步骤是(  )。
A.制作→评价→设计→改进
B.制作→设计→改进→评价
C.设计→制作→评价→改进
(2)小球运动到丙点时,在起点的 (  )方向。
A.西南 B.西 C.东北
(3)小球从甲点运动到丁点属于 (  )。
A.直线运动 B.曲线运动 C.无法确定
(4)如果把小立方体轻轻地放在“过山车”轨道的起点时,它(  )。
A.肯定是运动的
B.肯定静止不动的
C.有可能运动,也有可能静止不动
(5)测量小球在“过山车”轨道上的运动时间, 最合适的工具是(  )。
A.软尺 B.秒表 C.直尺
(6)测量“过山车”轨道的长度,最合适的工具是 (  )。
A.软尺 B.秒表 C.直尺
(7)为了加快小球在“过山车”轨道上的运动速度, 下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将轨道的起点抬高 B.将轨道的起点降低 C.换上更粗糙的轨道
【答案】(1)C
(2)A
(3)B
(4)A
(5)B
(6)A
(7)A
【知识点】运动形式;距离与时间;测试过山车;辨别物体的方向
【解析】【分析】(1)设计制作过山车的流程:先设计(画出设计图、规划轨道坡度、曲线等)→再制作(用材料搭建轨道)→ 然后评价(检查是否符合要求,如小球能否顺利通过)→最后改进(根据评价调整轨道)。流程的第一步是进行设计,没有设计就制作,不符合科学流程。因此,A选项和B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C选项。
(2)利用方位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细化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判断物体位置关系 。描述位置时,要以观测点(起点)为中心,看目标点(丙点)在其哪个方位区域。从起点看,丙点既在西的方向区域,又偏向南的方向区域 ,在西和南之间的区域,即西南方向,应选A选项。
(3)物体的运动形式分为直线运动(路径是直线)和曲线运动(路径是曲线)。观察轨道,可以发现甲点到丁点的轨道是弯曲的,小球运动路径为曲线,所以属于曲线运动,应选B选项。
(4)小立方体轻放在起点,若轨道水平,没有外力影响,会保持静止;但如果轨道起点有坡度,可能会运动。根据“过山车”轨道设计要求,起点需具备一定坡度,以使小立方体在重力作用下开始运动。因此,应选A选项。
(5)测量时间需要用到秒表(或停表) ;而软尺、直尺是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A选项的软尺和C选项的直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无法用来测量时间,不符合题意;B选项的秒表是专门用于测量时间,能精准记录小球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时长,符合需求。因此,应选B选项。
(6)对于弯曲的物体(如曲线轨道),适合用软尺测量;直尺适合测量较短直线;秒表用于测时间。A选项的软尺质地柔软,可以贴合弯曲的轨道,逐段测量长度后相加,能准确测出轨道总长度;
B选项的秒表用来测量时间,不能用来测量长度,不符合题意;
C选项的直尺是硬尺,难以贴合弯曲的轨道,无法准确测量曲线长度,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A选项。
(7)物体的运动速度与初始高度(重力势能)、摩擦力大小等因素有关。起点越高,小球的重力势能越大,转化为动能就越多,速度越快;轨道越粗糙,摩擦力越大,速度越慢。
A选项,将轨道的起点抬高,小球在起点处的重力势能增加。当小球下滑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越大,运动速度就越快,这种方法合理;
B选项,将轨道的起点降低,小球的重力势能减少,转化的动能也会减少,运动速度会变慢,不合理;
C选项,换上更粗糙的轨道,会增大小球运动时的摩擦力,摩擦力越大,阻碍小球运动的作用越强,速度会减慢,方法不合理。因此,要加快小球运动速度,合理的方法是将轨道的起点抬高,应选A选项。
二、展厅2:生命科学体验厅 展厅展示了不同动物的一生。同学们可以通过观察各种动物标本和模型,了解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和生活习性。
3.(2025三下·福田期末)在“昆虫大揭秘”展区,小福和小田了解到不少昆虫的奇妙秘密和生存本领。
(1)下列关于养蚕方法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喂养蚁蚕时,最好切碎桑叶
B.为防止蚊虫叮咬,要把蚕宝宝养在不通风的空间内
C.蚕卵孵化不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前,蚕共需蜕皮 (  )。
A.2次 B.4次 C.8次
(3)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抽取蚕丝的国家是 (  )。
A.中国 B.印度 C.埃及
(4)下列动物中,属于昆虫的是(  )。
A.蜘蛛
B.蜜蜂
C.蜈蚣
(5)判断下列关于蚕的描述。 (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①蚕身体两侧有许多小黑点,它的作用是喝水。(     )
②蚕蛾在产卵后,会重新变成幼虫。(     )
③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
④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
⑤在蚕吐丝前,为它搭个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方便它在那里吐丝结茧。(     )
【答案】(1)A
(2)B
(3)A
(4)B
(5)×;×; ; ;
【知识点】观察蚕卵;蚕的幼虫的习性;蚕蛾;昆虫;蚕的一生
【解析】【分析】(1)蚁蚕指的是刚孵化的蚕。
A选项,蚁蚕非常弱小,身体小、口器也小,切碎桑叶能让它们更方便取食,就像给小宝宝准备细碎好消化的食物一样,符合题意;
B选项,蚕宝宝生长需要新鲜空气,不通风的空间里空气污浊,容易让蚕生病,比如出现僵蚕(身体变硬、死亡)等情况,所以不能养在不通风处,不符合题意;
C选项,蚕卵孵化需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春天温暖湿润的环境,更利于蚕卵变成蚁蚕,温度太低、太干,蚕卵可能孵不出来,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A选项。
(2)蚕生长过程中,外皮(外骨骼)不会跟着身体长大,所以要通过蜕皮换新皮、继续生长。从蚁蚕(刚孵出)到吐丝结茧前,蚕一共蜕4次皮,每次蜕皮后,蚕会长大一圈,颜色、食量也会有变化,比如蜕皮后颜色变浅,食量变大。因此,应选B选项。
(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抽取蚕丝的国家,而且丝绸还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国外,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因此,此题应选A选项。
(4)昆虫的特征身体分为 头、胸、腹三部分,有3对足,一般有翅膀。
A选项,蜘蛛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有8条腿,属于节肢动物,不是昆虫;
B选项,蜜蜂身体分头、胸、腹,胸部有3对足,还有2对翅膀,符合昆虫特征,属于昆虫;
C选项,蜈蚣身体分很多节,每节有一对足,属于多足纲,不是昆虫。因此,应选B选项。
(5)①蚕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是气门,是蚕用来呼吸的器官,不是喝水用的,描述错误;
②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蚕)→蛹→成虫(蚕蛾)”四个阶段。蚕蛾是蚕的成虫,产卵后,蚕蛾的生命就快结束了,不会再变回幼虫,描述错误;
③蚕属于完全变态发育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这是蚕一生的典型特点,描述正确;
④蚕蛾属于昆虫,昆虫的身体结构就是 头、胸、腹三部分,蚕蛾头部有触角、复眼,胸部有足和翅,腹部是身体主要部分,描述正确;
⑤养蚕时,会学到蚕吐丝前要给它搭架子(比如用竹枝、小格子纸),因为蚕喜欢在角落、有支撑的地方吐丝结茧,这样做能让蚕顺利完成吐丝过程,描述正确。
综上所述,第1空填“×”;第2空填“×”;第3空填“ ”;第4空填“ ”;第5空填“ ”。
4.(2025三下·福田期末)小福和小田来到“动物大发现”展区。
(1)下面四幅图是不同动物的卵,请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卵是否有硬壳,可分为: (填字母)
①有硬壳: (   ) 和 (    ) 。
② 无硬壳: (   )和(   )。
(2)在适宜的条件下,鸡蛋内部能发育成小鸡的是(  )。
A.气室 B.卵白 C.胚
(3)大熊猫属于 (  )。
A.鸟类 B.哺乳动物 C.昆虫
(4)从人不同生长时期的特点来看,三年级同学处于 (  )阶段。
A.婴儿 B.青少年 C.成年
(5)一般情况下,下列变化在三年级同学的生长阶段中,会出现的是(  )。
A.身高变矮 B.手掌变小 C.身体长高
【答案】(1)B;D;A;C
(2)C
(3)B
(4)B
(5)C
【知识点】认识动物的卵;鸡蛋的内部结构和作用;身体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人的一生;哺乳动物
【解析】【分析】(1)鱼类、两栖类的卵无硬壳保护,例如鱼卵、蛙卵;鸟类、爬行类的卵有硬壳保护,例如鸡蛋、龟卵等,硬壳能减少水分散失、保护胚胎。
图A的鱼卵是软软的、透明的,没有硬壳,所以属于无硬壳;
图B的鸡蛋有一层硬壳,能保护内部的胚、卵白等结构,所以属于有硬壳;
图C的蛙卵是一团团、透明的,没有硬壳保护,属于无硬壳;
图D的龟作为爬行动物,它的卵有硬壳,属于有硬壳。
所以图B的鸡卵(鸡蛋)和图D的龟卵是有硬壳的动物的卵;图A的鱼卵和图C的蛙卵是无硬壳的动物的卵,第1空填“B”;第2空填“D”;第3空填“A”;第4空填“C”。
(2)A选项,气室的作用是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它是储存空气的地方,不能发育成小鸡;
B选项,卵白的功能是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是给胚提供物质支持的,不能发育成小鸡;
C选项,胚是鸡蛋中能发育成新生命的部分,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胚会逐渐发育成小鸡。所以,C选项正确,应选C选项。
(3)哺乳动物的特征是胎生、哺乳,直接生下幼崽,用乳汁喂养。
A选项,鸟类的特征是卵生(下蛋繁殖)、体表被羽毛、前肢变成翼,不符合题意;
B选项,大熊猫是熊猫妈妈直接生下熊猫宝宝,属于胎生;而且熊猫妈妈会用乳汁喂养宝宝,完全符合哺乳动物胎生、哺乳的特征,符合题意;
C选项,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一般有翅膀,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B选项。
(4)人生长阶段分为婴儿(0到3岁)、青少年(儿童后期至青春期)、成年(身体发育成熟)等。
A选项,婴儿阶段是指0到3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和三年级同学的年龄、身体发育情况完全不同,不符合题意;
B选项,三年级同学一般是8到9岁,属于青少年阶段,这个阶段身体在不断生长,知识在不断学习积累,符合题意;
C选项,成年阶段是指身体发育成熟,一般在18岁以后,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B选项。
(5)青少年阶段,身体会不断生长,比如身高增长、体重增加,三年级属于此阶段。
A选项,人的生长规律是在青少年阶段,身高是不断增长的,除非生病等特殊情况,不会出现“身高变矮”的情况,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青少年阶段身体在发育,手掌会随着身体生长而慢慢变大,不会变小,所以B选项错误;
C选项青少年阶段身体会生长,三年级同学处于这个阶段,身体长高是正常的生长变化,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C选项。
三、天文探索厅 该场馆配备了探究室、剧场、体验区等多种设施。同学们能够通过参与探究实验、体验 VR眼镜等互动活动,深化对天文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习兴趣。
5.(2025三下·福田期末)小福和小田来到“影子”探究室。他们将一根木杆固定在纸板上,并放置在地面上,每隔一段时间观察阳光下木杆的影子的变化,如右图所示。
(1)右图是阳光下影子记录图,①号最有可能是一天中的 (  )。
A.上午9时 B.中午12时 C.下午4时
(2)一天中影子方向的变化规律是 (  )。
A.东→南→西 B.西→北→东 C.南→西→北
(3)上午10时,测得木杆的影长为6厘米,那么1小时后测得该木杆的影子长度最可能是(  )。
A.5厘米 B.6厘米 C.7厘米
(4)下列工具中,属于我国古代利用影子变化规律发明的计时工具是(  )。
A.司南 B.漏壶 C.日晷
【答案】(1)B
(2)B
(3)A
(4)C
【知识点】影子;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日影与方向;日晷
【解析】【分析】(1)正午的时候(大概中午12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最高,这时物体的影子的长度最短。观察题目中的影子记录图,①号影子是所有影子中最短的 。影子最短的时候对应正午(中午12时),所以①号最有可能是一天中的中午12时,应选B选项。
(2)影子方向的变化规律是: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影子在西边;上午,太阳逐渐向南方移动,影子逐渐向北方移动;正午,影子接近正北方;下午,太阳向西方移动,影子向东方移动,即早晨影子在西,上午影子向北,下午影子在东,所以一天中影子方向的变化规律是西→北→东,应选B选项。
(3)上午,随着太阳逐渐升高,物体的影子会逐渐变短。这是因为太阳越高,光线照射物体的角度越大,影子就越短。上午10时,测得木杆的影长为6厘米,过1小时后是上11时,太阳在不断升高。上午影子随时间推移变短,所以1小时后影子长度会比6厘米短。三个选项中只有A选项的5厘米小于6厘米,所以应选A选项。
(4)日晷是我国古代人们利用影子的变化规律发明的计时工具,它通过观察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来判断时间。同时,司南是用来辨别方向的,漏壶是用水来计时的。
A选项,司南的作用是辨别方向,和影子计时没关系,所以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漏壶是用水的流动来计时,不是利用影子变化,所以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日晷是利用影子变化规律发明的计时工具,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因此,应选C选项。
6.(2025三下·福田期末)小福和小田前往皮影戏剧场。
皮影戏是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用兽皮制成人物造型,在灯光照射下将影子投射到白色幕布上,从而呈现出戏剧效果,如图所示。
(1)影子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屏。皮影戏中的遮挡物是 (  )。
A.白色幕布 B.人物造型 C.灯光
(2)如右图所示,皮影表演时,改变以下条件,会影响皮影大小的是(  )。
A.光源变远
B.把小屏换成大屏
C.人物造型换一个颜色
【答案】(1)B
(2)A
【知识点】影子
【解析】【分析】(1)影子形成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屏,三者缺一不可。
A选项,白色幕布是屏,作用是承接影子,让影子显示出来,不是遮挡物;
B选项,兽皮制成的人物造型,会挡住灯光,使光无法透过,从而在幕布上形成影子,所以是遮挡物;
C选项,灯光是光源,负责发出光线,照亮遮挡物、形成影子,不是遮挡物。因此,应选B选项。
(2)影子大小与遮挡物(人物造型)和光源的距离有关。
A选项,光源变远时,光线照射角度变化,影子会变小。所以改变光源远近会直接影响皮影大小;
B选项,把小屏换成大屏,只是让影子的显示范围变大,但影子本身的大小不会变,因为遮挡物、光源位置没动;
C选项,人物造型换颜色,不影响光的遮挡效果,影子大小只和光的传播、遮挡物位置有关,和颜色无关,所以不会影响皮影大小。因此,应选A选项。
7.(2025三下·福田期末)小福和小田来到“嫦娥工程”视频展厅。
(1)视频里显示着“长征运载火箭竖直向上飞行”,如右图所示。下列关于火箭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火箭升空只会进行曲线运动
B.火箭升空属于滚动
C.火箭在升空过程中的快慢会改变
(2)小田在视频里发现,在太空中遥望地球,看到地球是蓝色的,这是因为地球上占据较多的面积的是(  )。
A.海洋 B.湿地 C.陆地
(3)从太空中遥望地球,它的形状是 (  )。
A.球体 B.立方体 C.三角形
(4)游学结束后,小福和小田准备制作火箭主题海报。 以下是制作的环节:
①确定主题颜色;②收集资料;③展示交流;④制作海报。
按照制作主题海报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④①②③ B.②①④③ C.④②①③
(5)收集火箭主题资料时,关于资料的科学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正规科学网站(如中国科普网、中国科学院官网等)上查验获取资料
B.直接把非科学类漫画书(如纯娱乐搞笑的漫画)上的图片当作科学资料图片使用
C.找不到合适的科学资料图片时,自己随意用软件拼接图片来充当
【答案】(1)C
(2)A
(3)A
(4)B
(5)A
【知识点】运动形式;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水;地球主题海报
【解析】【分析】(1)A选项,题目中长征运载火箭竖直向上飞行,运动轨迹是直线,不是曲线,描述错误;
B选项,滚动的定义是物体一边转动一边移动,比如车轮滚动。火箭升空是整体向上平移,没有转动,不属于滚动,所以B选项描述错误;
C选项,物体运动时,速度常常会变化。火箭升空时,燃料燃烧产生的推力不断做功,速度会越来越快,所以在升空过程中的快慢会改变,符合题意。因此,应选C选项。
(2)A选项,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29%是陆地海洋面积占比最大。从太空看,蓝色的海洋覆盖范围广,所以地球看起来是蓝色的,符合题意;
B选项,湿地只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面积远小于海洋,所以不符合题意;
C选项,陆地面积只占29%,不是地球呈现蓝色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A选项。
(3)通过麦哲伦环球航行和卫星照片等内容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属于科学事实。因此,B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A选项。
(4)制作产品的一般流程通常有规划(收集资料、设计)、制作、展示等基本环节。制作火箭主题海报流程是:首先,了解火箭知识、找图片素材,对应②收集资料;然后,根据收集的资料,设计海报风格,对应①确定主题颜色;接着,把资料和设计结合,做出海报,对应④制作海报;最后,分享海报,和别人交流,对应③展示交流。因此,制作主题海报的先后顺序排序为:②①④③,应选B选项。
(5)科学探究过程中,强调收集科学资料要选可靠来源。
A选项,正规科学网站(如中国科普网、中国科学院官网)的资料经过审核,科学性强,可以作为科学资料,所以A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B选项,非科学类漫画书(如搞笑漫画)的图片是娱乐性的,没有科学依据,不能作为科学资料,所以B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选项,随意拼接的图片没有科学性,会误导别人,不能当作科学资料,C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A选项。
8.(2025三下·福田期末)小福和小田进入月球AI(智能)体验区。他们戴上VR 眼镜观察月球时,了解到月球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
(1)月球表面大大小小的坑是 (  )。
A.火山 B.沙漠 C.环形山
(2)在研究“月球表面的坑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时,以下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豆包” (AI工具)查找资料,但不核实真假
B.做模拟实验
C.投票决定,少数服从多数
(3)小福和小田猜测月球表面的坑是陨石撞击形成的,于是用大小不同的球撞击沙盘来验证。实验中, “大小不同的球”模拟的是   , “沙盘”模拟的是   。 (选填“月球表面”或“大小不同的陨石”)
(4)制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必须扔完一个球取出再扔,不可以把所有的球扔完后一起取出
B.只能朝同一个地点扔球
C.用不同的力扔球
(5)根据第(3)题的实验方法,请你帮助小福和小田画出他们可能制造的“环形山”。
【答案】(1)C
(2)B
(3)大小不同的陨石;月球表面
(4)C
(5)
【知识点】月球的特征;月球表面的概况
【解析】【分析】(1)月球表面的坑是环形山,是因陨石撞击、火山活动形成的,外观为环形凹坑。而火山是喷发物堆积结构,沙漠是大量沙子堆积形成的地貌,均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C选项。
(2)科学研究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查阅资料、观察等方法。在研究“月球表面的坑是怎样形成的”时,可以用“模拟实验”来验证猜想。
A选项,科学研究中,查阅资料后必须核实真假,因为不是所有资料都正确。如果不核实,可能会得到错误信息,所以A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选项,用“不同大小的球撞击沙盘”来模拟“陨石撞击月球表面”,通过这种模拟实验,可以直观地看到“坑是怎么形成的”,这种方法科学合理,所以B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C选项,科学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靠投票决定。比如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是有科学依据的,不是大家投票能改变的,所以C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B选项。
(3)实验中,大小不同的球是用来模拟宇宙中大小不同的陨石,因为陨石有大有小,就像这些球一样;沙盘是用来模拟月球表面,因为需要观察陨石撞击月球表面会发生什么。因此,第1空填“大小不同的陨石”;第2空填“月球表面”。
(4)在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中,可以用不同的力扔球,这样能形成不同深浅、大小的环形山。
A选项,实验中,什么时候取出球不影响最终形成的环形山效果,不管是逐个取还是一起取,只要球撞击了沙盘,就能形成坑,A选项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B选项,如果只朝同一个地点扔球,沙盘上只会有一个大坑,而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分布在不同地方的,所以B选项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C选项,用不同的力扔球,球撞击沙盘的力度不一样,能形成大小、深浅不同的环形山,这和月球上环形山的实际情况(有大有小、有深有浅)相符,所以C选项合理,符合题意。因此,应选C选项。
(5)环形山是中间凹下去,周围有一圈环形的边,而且大小、深浅不一样。具体的画法如下:
①先画几个不规则的圆形凹坑(代表环形山的坑);
②在每个凹坑的周围,用线条勾勒出环形的隆起(代表环形山的边);
③体现大小差异:画一个大的凹坑(用大球撞击模拟形成),再画几个小的凹坑(用小球撞击模拟形成);体现深浅差异:大的凹坑可以画得深一些(线条重一点),小的凹坑画得浅一些(线条轻一点)。综上所述,画出来的效果就是沙盘上有多个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碗状凹坑,每个凹坑周围有一圈环形的边。具体作图如下: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