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版高中同步章末达标检测卷 必修第一册中图地理 期中达标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6版高中同步章末达标检测卷 必修第一册中图地理 期中达标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13 16:5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中达标检测卷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2.考试范围:第一章—第二章第三节。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截至2021年8月23日,我国“祝融号”火星车已在火星表面工作100个火星日,累计行驶里程突破1 000米。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8月30日发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成功金银纪念币一套。纪念币正面图案均为中国行星探测标识(火星),图案中八大行星依次排开。根据对纪念币正面图案中天体进行的编号,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关于纪念币正面图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的中心天体是地球   B.图中没有显示地月系
C.图中包含两级天体系统   D.火星探测器对天体b进行探测
2.目前尚未在火星上发现生命迹象,原因最可能是(  )
A.拥有多样的地形   B.没有稳定的液态水
C.表面温度高    D.表面被赤铁矿覆盖
  2023年10月8日中国航天67岁了。1956年10月8日,我国首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中国航天,从此扬帆起航!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升空(运行轨道近地点高度441千米、远地点高度2 368千米的椭圆形轨道)。我们有了自己的人造卫星。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嫦娥奔月由神话成为现实。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东方红一号运行轨道所在大气层(  )
A.臭氧浓度较大   B.存在若干电离层
C.对流运动显著   D.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4.宇航员在太空中出舱活动(  )
①可能会受到严重的噪声干扰   ②需防御极端气温变化
③需防御太阳紫外线强烈照射   ④可看到太空黑色背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太阳黑子是出现在太阳光球层上的黑色斑点,其大小和多少反映了太阳活动的强弱。太阳黑子数量最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峰年。下图为第22~24个太阳活动周期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观测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推测第25个太阳活动峰年的时间最接近(  )
A.2025年   B.2035年   C.2045年   D.2055年
6.在太阳活动峰年(  )
A.耀斑活动增强    B.地球两极难见极光
C.日地距离会缩短   D.空间通信更加畅通
  “柱”景观在大自然中常可见到,但形成原因和形成地区各有不同。根据下面三张景观图,完成下题。
7.甲、乙、丙三种“柱”形成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海浪侵蚀 风力侵蚀 喀斯特溶蚀
B.海浪侵蚀 风力侵蚀 喀斯特沉淀
C.海浪侵蚀 风力沉积 喀斯特溶蚀
D.海浪沉积 风力侵蚀 喀斯特沉淀
  因河谷底部的河流下切,而被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地貌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黄河某河段河流阶地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图中的四级阶地,形成最早的是(  )
A.一级阶地   B.二级阶地   C.三级阶地   D.四级阶地
9.下列因素有利于河流阶地形成的是(  )
A.水中泥沙增多   B.气候变化使河流水量增加
C.海平面上升    D.构造运动使地面下降
  2021年9月25日,浙江慈溪某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他在庐山上拍摄的晚霞照片。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0.该学生拍摄的庐山晚霞出现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11.上图中,与晚霞形成相关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雾是近地面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大量微小水滴的天气现象。2017年10月21日,一场大雾笼罩沈阳,使能见度低于10米,不少高速公路被迫关闭。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白天大雾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是(  )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B.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C.大雾削弱了太阳辐射   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13.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风力微弱
B.昼夜温差较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小,水汽易凝结,空气湿度大
  下图为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4.此时,上海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15.甲、乙、丙、丁四处风速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5分。)
16.地理模式图是常用来探究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方法之一。如图为某地理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则曲线②为    (填行星名称)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    (填行星名称)的公转轨道。(4分)
(2)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则曲线①②之间为    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      。(4分)
(3)若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则曲线①②之间为    ,软流层位于曲线   (填数字序号)之间;曲线③代表的是    面,地震波传播至此界面时波速发生的变化是                  。(8分)
17.用心实践是提升高中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某年周末北京四中师生前往北京房山上方山云水洞进行野外实践活动,这里地上有“似峰丛”地貌、地下有洞穴笋柱地貌,共同构成了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下图是几位同学在上方山云水洞考察时拍摄的不同地貌景观。
“骆驼峰”地貌景观 “老汉看瓜”地貌景观
(1)“骆驼峰”地貌景观是上方山一景,由山峰自然形成,宛若一匹巨驼,四蹄没于苍林翠壑,双驼摩云,仿佛神物,观看驼峰每每令人感叹大自然造化的神奇。下列“桥”与“骆驼峰”景观同属喀斯特地貌的为(2分)(  )
(2)“老汉看瓜”地貌景观是云水洞中一景。洞内遍布石钟乳、石笋、石幔、石柱等奇景120多处,千姿百态,引人入胜。“老汉看瓜”地貌景观类似于洞穴中的石笋地貌,请描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4分)
(3)“骆驼峰”地貌景观、“老汉看瓜”地貌景观是学者们借助形态来命名的,除此之外地貌景观的描述角度还有      、      等。(2分)
  材料二 某同学查阅资料发现北京周边喀斯特溶洞非常多,除了上方山云水洞外,还有石花洞、银狐洞、京东大溶洞、仙栖洞等。其中,石花洞有8层溶洞,上下高差130多米,是北京地区层数最多的溶洞。为了更好地认识溶洞形成的过程,该同学查阅资料了解了石花洞与地层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北京房山石花洞洞层与地区地层示意图
(4)形成石花洞的岩石为     ,该岩石形成于   纪,该地质时期被誉为   (单选)。(6分)
A.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B.爬行动物时代
C.被子植物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5)依据所学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推测石花洞8层溶洞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2分)
  材料三 位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区周口店,被誉为“北京人”之家。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周末某同学与家长一同参观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公园和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图1为周口店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该同学在参观中拍摄的猿人洞介绍牌(部分)照片。
图1
图2
(6)该同学对猿人洞特别感兴趣,猿人洞形成的主要原因为(2分)(  )
A.风力堆积   B.海浪侵蚀   C.冰川堆积   D.流水溶蚀
(7)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公园周边该同学还可以探寻(2分)(  )
A.海岸地貌   B.冰川地貌   C.河流地貌   D.风沙地貌
(8)依据地球演化历史推测,该同学在参观猿人洞和北京人遗址博物馆过程中见到的大量生物雕塑和化石,最有可能是   (生物)雕塑和化石(2分)(  )
A.蕨类植物   B.哺乳动物   C.三叶虫    D.蓝细菌
18.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7分)
  材料一 地理实验有助于帮助学生观察现象,探究地理问题,揭示地理原理。图1为某自然地理原理模拟实验示意图,图2示意某时段山谷近地面等压面分布。
图1 图2
(1)图1中,烟的运动轨迹呈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其模拟的自然地理原理是      。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请提出两项改进建议:        、        。(4分)
(2)山谷风是在天气晴朗的山地区域,风向昼夜间发生转变的风。根据图1模拟的自然地理原理在图2中用箭头绘出完整的气流运动方向,并判断图2反映的是   (填“白天”或“夜晚”)的   (填“山风”或“谷风”)。(3分)
  材料二 图3为我国东部某地某时刻等压面图,图4示意该地某日海陆气温变化。
图3 图4
(3)此时,图3近地面的风向为    ,图4中实线表示   (填“陆地”或“海洋”)的气温变化。图3所示情况应出现于图4中的      (填时间段)。(3分)
(4)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小。若图3示意目前某季节等压面分布状况,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   (填“更大”或“更小”)。(1分)
  材料三 研究发现,在炎热的夏季午后,海风有时会加剧当地雷暴天气(强对流雷雨)的发生。图5为江苏沿海地带海陆风频率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5
(5)归纳江苏近海地带海陆风频率的区域差异。(4分)
(6)从海陆分布状况的角度,分析江苏近海地带海风强度大于陆风的原因。(2分)
答案全解全析
1.C 纪念币正面图案中八颗行星依次排开,因此表示的是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A错;天体c不在八颗行星运行轨道上,而是围绕距太阳第三近的行星d运行,因此天体c为月球、行星d为地球,图中有显示地月系,B错;图中包含地月系和太阳系两级天体系统,C对;火星探测器对火星进行探测,按顺序推断天体e是火星,D错。
2.B 没有稳定的液态水是目前火星与地球差异最大的地方,因此是目前尚未在火星上发现生命迹象最可能的原因,B对;拥有多样的地形和表面被赤铁矿覆盖不是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A、D错;火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比地球远,所以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低,C错。
3.B 东方红一号运行轨道在高层大气的中上部。臭氧层在平流层,A错误;在6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B正确;高层大气中上部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对流运动不显著,C、D错误。
4.D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声音传播的介质,但太空中几乎没有空气,声音在太空中无法传播,①错误;由于太空中几乎没有大气,故无所谓气温,②错误;没有大气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宇航员在太空中出舱活动需防御太阳紫外线强烈照射,③正确;太空几乎是真空,没有大气可反射或散射太阳光,所以可看到太空黑色背景,④正确。故选D。
5.A 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图中显示第24个太阳活动峰年约为2014年,所以推测第25个太阳活动峰年的时间最接近2025年。
6.A 太阳活动峰年,太阳活动剧烈,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A对;地球两极极光现象增多,B错;太阳活动对日地距离无影响,C错;太阳活动增多,会干扰地球电离层,使空间通信信号质量下降甚至中断,D错。
7.B 由图可知,甲是海蚀柱,为海浪侵蚀形成;乙为风蚀柱,为风力侵蚀形成;丙是喀斯特地貌中的石柱,是喀斯特沉淀作用形成的,故B正确。
8.D 据材料中阶地概念推断,河流所在位置为下切最深的位置,故最接近河流的阶地形成年代最晚,海拔越高的阶地形成年代越早。据此推断,四级阶地形成最早,D正确。
9.B 结合材料可推知,影响阶地的因素主要是河流下切、地壳上升。水中泥沙增多、海平面上升、构造运动使地面下降都不利于河流下切侵蚀,A、C、D错误;河流水量增加,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增强,有利于阶地形成,B正确。
10.A 晚霞为日落时出现的彩云。选项中,只有对流层中有大量水汽和尘埃,加上对流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水汽容易凝结成云,因此该学生拍摄的庐山晚霞出现在对流层。
11.C 晚霞出现于日落时,此时太阳高度角小,太阳光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比正午时大。太阳光中的蓝色光在穿越大气层的过程中早已被散射得所剩无几,余下的主要是红色和橙色的光,因此晚霞的形成与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密切相关,与①②④关系不大。故选C。
12.C 大雾削弱了太阳辐射,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空气能见度降低,C对;注意题干强调的是“能见度降低”,而能见度与地面辐射关系不大,A错;大雾并不能改变太阳辐射的波长,B错;大雾天气大气逆辐射较强,但与空气能见度降低关系不大,D错。
13.A 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水汽需要凝结才能形成小水滴。昼夜温差较大的情况下,夜间温度较低,降温幅度较大,水汽更易凝结,同时,风力微弱,有利于雾的持续,不至于被大风吹散,A正确。
14.C 图示上海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与当地等压线垂直)大致由西指向东,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风向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上海位于北半球)斜交于等压线形成西北风,C正确。
15.A 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速越小,反之越大。图中显示,甲处等压线最密集,故风速最大的是甲。
16.答案 (1)木星(2分) 地球(2分) (2)日冕(2分) 太阳黑子(2分) (3)地壳(2分) ②③(2分) 古登堡(2分) 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下降(2分)
解析 (1)若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则曲线①②③④分别为土星、木星、火星、地球的公转轨道。(2)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则从里向外,依次为太阳内部、曲线③④之间的光球层、曲线②③之间的色球层、曲线①②之间的日冕层,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光球层上。(3)若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则曲线①②之间为地壳;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即位于曲线②③之间。曲线②为莫霍面,曲线③为古登堡面;地震波传播至古登堡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下降。
17.答案 (1)C(2分) (2)在溶洞内,含盐类物质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二氧化碳逸出,从水中析出的盐类物质在洞底发生沉淀。(4分) (3)组成物质(1分) 形成原因(1分) (4)石灰岩(2分) 奥陶(2分) A(2分) (5)①②③④⑤⑥⑦⑧(2分) (6)D(2分)(7)C(2分) (8)B(2分)
解析 (1)读材料一可知,“骆驼峰”景观为喀斯特地貌,所给的“桥”中,黄土“桥”属于流水地貌,海蚀“桥”属于海岸地貌,溶蚀“桥”属于喀斯特地貌,风蚀“桥”属于风沙地貌。(2)“老汉看瓜”地貌景观类似于洞穴中的石笋地貌,是水中盐类物质沉淀形成的。(3)描述地貌景观可以从组成物质、形态、颜色、结构、地表状况、植被覆盖度、成因等多方面进行。(4)石花洞为溶洞,因此形成石花洞的岩石为石灰岩,从示意图图例中可知,该岩石所在地层为O(奥陶系),因此形成于奥陶纪,属早古生代,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5)喀斯特地貌区岩层裂隙多,地表水易下渗,流水在下渗过程中形成溶洞,由于地壳抬升,先形成的溶洞往高处移动,流水向下继续溶蚀和沉淀,多层溶洞是间歇性抬升的结果,因此最深处的溶洞形成最晚。(6)从猿人洞介绍牌中可知,猿人洞是石灰岩溶洞,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D正确。(7)等高线图中显示周口河流经北京人遗址公园附近,受河流的作用,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公园周边还可以探寻到流水地貌。(8)人类出现于新生代,新生代哺乳动物极为繁盛。
18.答案 (1)顺时针(1分) 热力环流(1分) 提高热水温度(1分) 增加冰块数量(1分)(合理即可)
(2)画图如下:(1分)
夜晚(1分) 山风(1分)
(3)东南风(1分) 陆地(1分) 8—16时(1分) (4)更小(1分) (5)(沿海)南北高,中间低;(2分)东高西低(或由沿海向内陆降低)。(2分) (6)海风主要经过海洋表面,摩擦力比陆地表面小。(或陆风主要经过陆地表面,摩擦力比海洋表面大。)(2分)
解析 (1)玻璃箱内冰块一侧空气遇冷下沉,可见烟雾从插香孔处下沉到底部冰块处,后向热水处散去,到达热水处附近烟雾又上升,在玻璃箱顶部向插香孔处散去,烟雾运动轨迹呈顺时针方向。该模拟实验反映出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热力环流原理。改进建议可以从增强箱内底部冷热差异方面提出。(2)图2显示山谷处等压面向下凹,说明在近地面山谷处气压低,应为夜晚。由于近地面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因此风从山坡吹向山谷,为山风。(3)图3中近地面陆地等压面向下凹,海洋等压面向上凸,反映此时近地面海洋气压高于陆地,结合风向判断方法可知,图3近地面风向为东南风。图4中实线在约8—16时气温高于虚线,且实线气温日变化大,所以实线表示陆地的气温变化。图3近地面为海风,海风出现于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温度的时段,对应图4中的8—16时。(4)风速越来越小,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则图3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更小。(5)读图即可得出,注意要结合位置归纳。(6)海风来源于海洋,经过的海洋表面平坦空旷,阻挡物较少,空气流动受到的摩擦力小;陆风来源于陆地,经过的陆地表面地形多样,阻挡物多,空气受到的摩擦力大。因此,海风强度大于陆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