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1课时 6《将相和》 课件+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作业练习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第1课时 6《将相和》 课件+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作业练习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3 17:05:12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6、《将相和》第一课时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皇帝zhào jí( ) dà chén( )们
shāng yì( )出兵的时间。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无价之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直气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璧归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先后顺序给下列故事排序。
( )蔺相如把和氏璧带到秦国。
( )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 )秦王想要把和氏璧骗到手。
( )秦王只好放了蔺相如。
( )赵国得到一块和氏璧。
【参考答案】
一、召集 大臣 商议
二、无价之宝: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理直:理由正确、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主人。
三、3 4 2 5 1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
6.将 相 和
第一课时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

第1课时
欣赏视频《负荆请罪》
新课导入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代表作:《史记》。
作者简介
本文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说说课题“将相和”中的“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
课文解读
相:蔺相如
将:廉颇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和氏璧 召集 大臣 商议 完好无缺
进宫 献上 强逼 允诺 划归 典礼
承诺 抄小路 得罪 胆怯 廉颇 抵御
推辞 侮辱 擅长 击缶 拒绝 上卿 削弱 战袍 荆条
我会认
nuò
diǎn
chén
qiǎnɡ
huà
lián
dǐ yù



qīnɡ
páo
zuì
shàn
xuē
zhào

quē
ɡōnɡ
xiàn
chāo
qiè

jīnɡ
chénɡ
fǒu
和氏璧 召集 大臣 商议 完好无缺
进宫 献上 强逼 允诺 划归 典礼
承诺 抄小路 得罪 胆怯 廉颇 抵御
推辞 侮辱 擅长 击缶 拒绝 上卿 削弱 战袍 荆条
积累词语
无价之宝 完好无缺 绝口不提
怒发冲冠 允诺 完璧归赵
怒目圆睁 厉声呵斥 毫不示弱
璧 壁
比一比
墙壁
玉璧
袍 抱
比一比
拥抱
衣袍
廉 谦 兼
比一比
lián
qiān
jiān
广+兼
讠+兼
注意:读字不能读半边!
抵御
推辞
侮辱
两字都有“抵挡”之意
两字都有“躲避,推脱”之意
两字都有“使羞耻”之意
两字意思相近的词语

















______强人所难
______倔强
______坚强
多音字
qiánɡ
jiànɡ
qiǎnɡ

作“硬要,迫使”讲时,读“qiǎnɡ”。
______划船
______计划
huà
huá

多音字
作“分开”或“打算”讲时,读“huà”。
______削苹果
______剥削
xuē
xiāo

多音字
作“减少、减弱”讲时,读“xuē”。
我会写












左下角里面是两横
中间是一横

zhào
chén

quē
ɡōnɡ
xiàn
nuò
diǎn
chāo
zuì
qiè

jīnɡ

chénɡ
书写指导
注意上部的笔顺
毕业典礼
书写指导
注意字的笔顺
大臣
书写指导
最后一笔是竖折
拒绝
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无价之宝 失信 抵御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同心协力 负荆请罪
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品读课文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品读课文
1~9自然段
10~14自然段
15~17自然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发展
结局
这些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默读课文第1~9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画出相关语句。
完璧归赵
战国时,秦国很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起因:秦强赵弱,秦国索要和氏璧。
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被称为“战国”。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被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
语文百宝箱
经过:
蔺相如出使秦国。
识破秦王骗宝面目。
巧设计谋完璧归赵。
再读第1~9自然段,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暴露秦王骗宝的丑恶嘴脸。
面对秦王的不守信,蔺相如是如何做的?
巧设计谋要回和氏璧
理直气壮谈条件
争取时间送回和氏璧
人与和氏璧都安全回国
阅读课文,找出蔺相如说的话读一读,注意人物的语气和情感,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1.秦王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的时候: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
2.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后:
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从蔺相如的表情、语言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勇敢无畏,才智过人
蔺相如为什么要提出举行典礼呢?
原因二:争取时间暗度陈仓,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原因一: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不守信,以城换璧的事是假的,赢得舆论支持。
为人谨慎,考虑周全
3.举行典礼时:
“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
不畏强权,机智勇敢
1.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2.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
蔺相如送回了赵国。
结果:完璧归赵
3.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总结、预习学习任务单
6、《将相和》第一课时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6、《将相和》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版本:统编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认识 13 个生字,读准 3 个多音字,会写 13 个生字,积累 16 个词语。
2.学习用“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来提高阅读速度。
3.能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借助小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前学习任务
1. 课外阅读中巩固上节课学到的“不停读,不回读”的方法。
2. 搜集有关《史记》和课文背景的资料。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1.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
(1)《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 )
A.春秋时代 B.战国时代 C.秦朝
(2)渑池会上,蔺相如要求秦王( )
A.击缶 B.鼓瑟 C.唱歌
(3)“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这句话是( ) A.蔺相如对廉颇说的 B.蔺相如对手下人说的 C.蔺相如对赵王说的
2.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
(1)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常常侵犯别的国家。 ( )
(2)秦王要拿十座城来和赵国换和氏璧,不换的话,就要攻打赵国。 ( )
(3)蔺相如答应赵王说,如果秦王不讲信用,他就拿着和氏璧,和秦王同归于尽。( ) (4)蔺相如半夜自己带着和氏璧,偷偷回到了赵国。 ( )
(5)赵王让大将军廉颇随行,一起到渑池会见秦王。 ( ) (6)渑池会上,赵王逼着秦王为他击缶,不然蔺相如就要和秦王拼命。 ( ) (7)渑池会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跟廉颇一样高。 ( ) (8)蔺相如升官后,廉颇觉得蔺相如没有什么能力,很不服气。 ( )
(9)蔺相如很怕廉颇,认为自己打不过廉颇,所以要避开他。 ( )
(10)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话,觉得很惭愧,穿着战袍,背着镜头去请罪。 ( )
【学习任务二】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继续练习运用“连词成句”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尝试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表格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
故事名称 起因 经过 结果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推荐的学习资源
1. 关于战国的资料: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被称为“战国”。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被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
2.《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节选)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 ,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6、《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6、将相和 单元 二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三个小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学习 目标 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重点 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难点 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我们是一个班集体,我们应该团结一致。请同学们欣赏视频《负荆请罪》。 【设计意图:用视频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简介背景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出示课件) 板书:将相和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师: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设计意图:把握题目,通过题目初步理解课文。把握整体,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方式有助于让学生快速把握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无价之宝 失信 抵御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同心协力 负荆请罪)
三、浏览课文,整体把握。 师: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出示课件) 生: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四、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出示课件)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整理。(出示课件)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出示课件)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出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阅读课文,找出蔺相如说的话读一读,注意人物的语气和情感,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把这个作为教学重点,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人物,理解主题,还有助于学生的写作。】
五、总结、预习。 (出示课件) 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板书设计】 6.将相和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教学反思
1.《将相和》这篇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不是难点,结合课文实际,我确定了廉颇和蔺相如由“不和”到“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难点定为理解三个小故事各自的起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快速默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点: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这一节分析课,我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予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分析较多,读得太少,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出现了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做好自己的主导地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