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三、熔化和凝固-资源套餐(包含本课的教学设计、课件、习题、素材等) (1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三、熔化和凝固-资源套餐(包含本课的教学设计、课件、习题、素材等) (1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7-27 10:05:31

文档简介

《三、熔化和凝固》习题
一、选择题
1、当晶体的温度正好是熔点或凝固点时,它的状态为( )
A.一定是固体 B.一定是液体 C.可能是固体 D.也可能是固液共存 E.可能是液体
2、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也不熔化 D.无法判断
3、保温瓶中有1000 g水,水温为0 ℃,当向瓶中放10 g -2 ℃的冰块后,盖好瓶口的软木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少量冰熔化成水 B.有少量水结成冰 C.冰和水温度都不会变 D.冰和水的质量都不会改变
4、下列图象中,表示萘熔化的图象是( )
5、将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过一段时间,则( )
A.冰增加 B.冰不变 C.冰减少 D.都有可能
6、如图所示四个物态变化的图像中,属于晶体熔化的图像是( )
7、已知固态酒精、煤油和水银的熔点分别是-117℃,-31℃,-39℃,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9℃,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该选用( )
A.酒精温度计 B.煤油温度计 C.水银温度计 D.以上三种温度以计均可
8、如图是探究冰的熔化实验,当烧杯里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里的冰( )
A.也溶化一半 B.不溶化 C.无法判断
9、钨的熔点是3410℃,那么在3410℃时处于下面哪种状态( )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0、冰面加大压强时,它的熔点将(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都不对
11、把冰水混合物拿到温度是0℃以下的房间里,在冰的质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 )
A.保持不变   B.温度降低 C.温度升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2、若将铁和玻璃分别加热熔化,则( )
A.玻璃没有熔点,所以不会熔化 B.铁和玻璃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升高
C.铁和玻璃都会熔化,但铁有熔点,而玻璃没有熔点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13、把冰水混合物放在-10℃的室外,混合物的温度将是( )
A.等于0℃   B.高于0℃ C.低于0℃   D.无法确定
14、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 ),过了一段时间( )
A.有些冰熔化成水使水增多 B.冰和水的数量都没变
C.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15、在铅的熔化过程中( )
A.铅的温度升高,同时吸热 B.铅的温度降低,同时放热
C.铅的温度不变,不吸热也不放热 D.铅的温度不变,同时吸热
16、坩锅是冶炼金属用的一种陶瓷锅,能够耐高温.坩锅内盛有锡块,坩锅放在电炉上加热,锡在逐渐熔化的过程中( )
A.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B.要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上升
C.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要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17、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一个凝固过程 B.一个熔化过程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18、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于1984年11月20日从上海启程,历时约三个月,横跨太平洋,穿越南北半球,航程二万六千多海里,在南极洲南部的高兰群岛乔治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南极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达-88.3℃.在那里用的液体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这是因为酒精的( )
A.凝固点较低 B.凝固点较高 C.沸点较低 D.沸点较高
19、在图中,描述晶体熔化的图象应为( )
20、某物体从200℃开始熔化,直到250℃还未熔化完,则这种物质一定是( )
A.晶体 B.非晶体 C.不能确定
21、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 )
A.下雪时雪的温度比较高 B.化雪时要吸收热量 C.化雪时要放出热量 D.雪容易传热
22、冰的质量一定能增加的是( )
A.-10℃的冰投入1℃的水中 B.-10℃的冰放入1℃的空气中
C.-2℃的冰放进0℃的水中 D.0℃的冰放进0℃的空气中
二、填充题
23、在玻璃、石英、沥青、铁、萘等物质中,有属于晶体的是_________;属于非晶体的是_____________。
24、物质从______态变到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非晶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选填“变化”、“不变”)的。
25、晶体类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温度______,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______,它的大小还与______等外界条件有关。
26、下列现象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1)春天,冰雪消融,是__________.(2)铁水浇入模子铸成铁件,是___________.
27、固体分晶体和_________两类.在松香、萘、冰、玻璃、铁、蜂蜡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_____,它们都有固定的_________。
28、图①是用、乙两种物质的________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_物质
是晶体,熔点是________℃,50℃时呈________态.__________物质是非
晶体,该物体在放热时,温度__________.
29、水银的熔点是-39℃,它在-40℃时呈______态,在?39℃时呈______态或________态,也可能呈________态,-38℃时呈_______态.
30、小明通过学习得到下面几个结论,请帮他补充完整
(1)物质从__________态变成____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固,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__________.
(2)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它在-115℃时是__________态,在-120℃时是__________态.
(3)钢块化成钢水时,钢块要__________热;水结成冰时,水要__________热.
(4)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这是因为水__________时会__________热,因此窖内温度不致太__________.
(5)小明针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列出了下面的表格,请帮他填写完整
固体分类
举例
熔化过程
是否吸热
温度
有无熔点
晶体
非晶体
三、实验题
31、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 ℃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为什么?
32、在大苏打(硫代硫酸钠)熔化实验中,大苏打开始熔化时尽管继续加热,但温度______,直到大苏打______之后,温度再继续升高。为了使试管内的大苏打粉温度均匀,应该把试管中装大苏打粉的部分______ 在烧杯的热水中,同时用______不断搅动大苏打粉。
33、小明用图的实验装置探究某种物质在熔化前后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规律,得到下表的实验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0.7
67.8
73.6
79.6
80.4
80.6
80.5
80.5
80.4
80.5
84.7
88.4
93.5
请按上述实验数据在坐标格中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根据上述数据,你可以归纳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的哪些特点?
34、纯水的凝固点是0℃,海水的凝固点是-2.5℃,这说明水中如果掺有食盐其凝固点会降低.小华把0℃的碎冰块放在保温杯中,在冰中撒一些食盐,搅拌后用温度计插在碎冰块内测量其温度,发现所测得的温度降到0℃以下.小华觉得很奇怪,他认为物体只有放热后温度才会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都比0℃高,冰块怎么会向周围放热呢?请你帮助小华想一想,这个现象有几种可能的解释.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或否定你的解释吗?
35、我国研制的一种聚乙烯材料,超过40℃时完全熔化,低于15℃时完全凝固.有人设计,把这种材料制成小颗粒,掺在水泥中制成地板或墙板,在昼夜温度变化大的地区用这种地板和墙板修筑房屋,便可以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请你解释,这种设计的原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答案:CDE
解析:晶体在整个熔化(凝固)过程保持温度不变.这个温度为熔点(凝固点),那么在此温度下,晶体就既有可能是固体(也许正准备熔化或刚凝固完),也可能是液体(也许刚熔化完或正准备凝固),也可能是正在熔化过程中或正在凝固过程中.所以可能是固体、可能是液体、可能是固液共存.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大试管和烧杯中均有碎冰.对烧杯加热的结果,烧杯内的冰吸热熔化,当烧杯内的一部分冰熔化后,烧杯内为冰水混合物,它的温度为0 ℃不变,大试管放在烧杯里,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没有温度差,不吸热,所以试管内的冰不会熔化.
3、答案:B
解析:冰熔化过程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达到熔点;二是能吸热.而此题0℃水比-2 ℃的冰质量大的多,相互接触-2 ℃冰和0 ℃水有温度差,-2 ℃冰要吸热,温度最高达到0 ℃,不能再吸到热,不会熔化.0 ℃水要放热,少部分水就凝固成冰,所以有少量水结成冰.
4、答案:D
解析:萘是晶体,有确定的熔点,在图象上应当有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从图中看出,A、B两个图的曲线温度随时间连续升高或降低,是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选项A、B均不正确.图C表示物质温度下降,说明此过程放热,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该晶体的凝固图象,选项C不正确.图D是萘的熔化曲线.固态萘吸热温度升高,在熔化过程继续吸热温度不变,直至全部为液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所以选项D正确.
5、D
6、C
7、A
8、B
9、D
10、A
11、A
12、C
13、A
14、B
15、D
16. C
17、 C
18、 A
19、 D
20、B
21、B
22、C
23、石英、铁、萘,玻璃、沥青
24、固;变化
25、吸;保持不变;熔点;杂质、压强
26、熔化;凝固
27、非晶体,萘、冰、铁,熔点
28、放热凝固,乙,80,固,甲,降低
29、固,固,液,固液混合,液
30、(1)液,固,凝固点;(2)液,固;(3)吸,放;(4)凝固,放,低;
(5)
固体分类
举例
熔化过程
是否吸热
温 度
有无熔点
晶体


不变

非晶体


上升

31、答案:冰不能继续熔化、因为冰是晶体,它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热量,正在熔化的冰温度是0 ℃,而房间的温度也是0 ℃,因此正在熔化的冰吸不到热,所以不能继续熔化。
解析:晶体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熔点(凝固点);二是要不断吸热(或放热).要吸热(放热)发生热传递,必须存在温度差.而正在熔化的冰,温度是0 ℃,房间温度也是0 ℃,不能发生热传递,冰不能吸热.所以不能继续熔化。
32、保持不变;完全熔化;浸没;搅拌器
33、(图象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34、有这样几种可能:食盐温度低;食盐溶解时吸热;温度计不准等。
35、当温度升高时,该材料吸热熔化,使室内温度不致上升太高或太快;当温度降低时,该材料会放热凝固,使室内温度 。
《三、熔化和凝固》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物态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
  A.北方冬天早晨玻璃上冰花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会变小,是升华现象
  C.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罐会“出汗”,是液化现象
  D.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
2、我省高寒地区的冬天,连续的寒冷天气使气温长期在0℃以下。以下不符合实际的是(  )
  A.天空中的雨点滴下落到路面,形成了积水
  B.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
  C.当路面结冰汽车无法行驶时,司机常在轮胎上缠上铁链
  D.为了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司机常在水箱中加入一定量的酒精
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种景象所对应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A.汽化和液化 B.汽化和升华 C.凝固和凝华 D.凝固和熔化
4、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雪的形成,属于凝固现象 B.露的形成,属于熔化现象
  C.雾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 D.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
5、冬天,常看到室外的自来水管包了一层保温材料,是为了防止水管冻裂,水管被冻裂的主要原因是(  )
  A.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B.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
  C.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大 D.水管本身耐寒冷程度不够而破裂
6、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
 
A.
“雾凇”的形成
B.
“雪花”的形成
C.
“露珠”的形成
D.
“冰柱”的形成
7、下列现象中由凝固形成的是(  )
  A.冬天早晨草木上的霜 B.春天早晨常见的雾
  C.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D.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了
8、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天气很冷时,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固现象
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
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D.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放一会儿,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9、下列关于四季景象的描述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
 A.春天,雨笼山 B.夏天,雾绕群峰 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冰封谷底
10、将新鲜的豆腐放入冰箱里冷冻,第二天取出,解冻后切开,发现里面存在许多小孔。在小孔形成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A.液化和汽化 B.凝固和熔化 C.凝固和汽化 D.凝华和熔化
11、广安地处川东丘陵地带,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是红色旅游线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下列景色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的描述中,判断错误的是(  )
  A.华蓥山上的雪──凝华
  B.广安龙安柚树叶上的霜──凝固
  C.武胜秀观湖畔的雾──液化
  D.岳池黄龙“贡米”秧苗上的露珠──液化
12、如图是今年年初我国南方雪灾中高压电线上结起的冰挂,它严重地破坏了电力设施。冰挂主要是(  )
  A.由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B.由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C.由水凝固而成的
D.由水汽化而成的
13、有大半瓶0℃水的保温瓶中,投入一块﹣5℃的冰块,盖好塞子,则(  )
  A.少量的冰化为水 B.少量的水结为冰
  C.冰和水温度都不变 D.冰和水的质量都不变
14、下列生活中的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水凝固成冰比热容不变
  B.初夏,旷野中雾的形成是液化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是为了加快蒸发
  D.感冒发烧,用湿毛巾敷额头利用水的汽化放热
15、下列各图表示的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固的是(  )
 
A.
花瓣上的露珠
B.
屋檐上的冰凌
C.
雪山下的流水
D.
草叶上的霜
16、冬天,汽车司机常用水和酒精的混合液作为冷却液,这是因为这种混合液有(  )
  A.较大的吸热本领 B.较好的传热性 C.较低的凝固点 D.较高的沸点 
17、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图的四个图象中,表示球内材料的凝固图象的是(  )
 
A.
B.
C.
D.
 
18、冬季的某周内,室外的温度一直低于0℃。小璐同学将洗后的毛衣挂在室外的晾衣绳上,一会儿工夫,毛衣变得坚硬,向下滴的水也凝结成晶莹的冰凌,如图所示。几天后,也没见毛衣变湿,冰凌却不见了,用手一摸,毛衣已经干了。对上述现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毛衣中的水先凝华成冰,后来冰慢慢升华为水蒸气
  B.毛衣下面的冰凌是水凝固而成的,后来冰凌熔化了
  C.毛衣中的水先凝固成冰,后来冰慢慢升华为水蒸气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0、春节前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低温雨雪天气,对以下与之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雾凇是水蒸气的凝固现象
 
B.
路面结冰需要交通管制是因为车轮与冰面间的摩擦力太小
 
C.
向公路冰面上撒盐是利用降低熔点的方法来化冰
 
D.
竹子被冰雪压“弯了腰”,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填空题
21、学习物态变化时,老师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放热结冰温度不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吸热化水温度未升”。该对联先后包含的两种物态变化分别是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它还说明了冰是一种 _________ (填“晶体”或“非晶体)。清晨草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 _________ 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发生了 _________ 的缘故。
22、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这是因为水 _________ 时会 _________ 热,因此窖内温度不致太 _________ 。
23、下面有几个常见的物理现象,各属什么物态变化:
(1)湖面结冰: _________ ;
(2)烧水时看到“白气”: _________ ;
(3)自来水管“出汗”: _________ ;
(4)严冬玻璃窗上结有“冰花”: _________ ;
(5)冰箱中取出冰棒冒“白气” _________ 。
24、深秋,为避免树上的桔子在夜间气温骤降时被冻伤,果农经常在傍晚给桔子树喷水。如图所示,虽然水在夜间结了冰,但桔子却没有被冻伤,这是因为夜间气温骤降时,水 _________ (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成冰, _________ (选填“放出”、“吸收”)热量,使温度不会降得太低,所以没有冻坏桔子。
25、2008年的南方雪灾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图是拍摄的雪灾中的场景:甲图中描绘了雪灾中电线上的冰柱;乙图描绘的是解放军战士协同群众抗击雪灾,他们正在向冰雪的路面抛撒沙子。这两张照片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分别是:
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某固态物质加热后成了液态,随后停止加热让它冷却,并记录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如下表,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度/℃
98
91
85
80
79
79
79
75
71
67
64
61
(1)该物质 _________ 晶体(填是或不是)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第10min该物质存在的状态是 ________ 。
(3)通过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写出一条新的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解答题
27、(2011?鄂州)小阳学习了热学知识后,知道晶体凝固过程会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此引发了他的思考,晶体凝固过程放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他猜想:晶体凝固过程放热的多少可能与晶体的质量有关。
你的猜想: _________。
(2)小阳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如下探究:
取不同质量的海波让它们刚好完全熔化,迅速放入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两烧杯冷水中。如图所示,待海波刚凝固完毕后,迅速用温度计测出各自烧杯中水的温度,通过比较 _________ 来确定质量不同海波凝固过程放热的多少。
(3)在探究过程中,小阳发现海波凝固完毕后,温度计示数变化不太显著,请指出造成此现象韵一种可能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8、(2010?黔东南州)下表是张强同学探究某种物质的凝固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59
51
48
48
48
44
37
29
25
(1)根据表中数据,在下列方格纸上描点,作出该物质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这种物质在第7min时是 _________ 态(选填“固”“液”或“气”);
(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物质是 ____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物质的凝固点是 _________ ℃。

29、请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在做“探究水结成冰的过程”,这个实验时,小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水结冰以后体积会怎么变?”
同组的小刚立即做出了回答:“上一节课,不是做过固、液、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吗?当然减小了”
但也有人反对,“不会吧!应该是变大”
应该谁对谁错呢?
“这好办,在小药瓶中盛满水,放到制冷剂中使水完全凝固,然后看看冰面比原来的水面是下降了,还是上升了,不就行了吗?”小刚马上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这个办法不错。”大家齐声赞同,立刻动手实验。
结果发现,小瓶子中的冰面向上凸起来了。
请回答:
(1)通过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美国有一家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刚铝罐。即刚罐内表层面要压接一层0。25mm厚的铝片。焊接专家、锻压专家都束手无策。后来,圣地亚实验室的科学家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先把薄薄的铝片装到刚罐内与内表面相贴,再把刚罐内罐满水,水中插入冷冻管,使水结冰,冷冻后铝膜就与刚罐接牢了。使铝膜与刚罐接牢的原因是( _________ )
A.铝膜和刚罐之间的水把它们冻牢了
B.水结冰时放热使它们焊接牢了
C.水结冰后膨胀产生的巨大压力使它们压牢了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这种现象有何危害?请举例说明。
小明和同学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大致经历了哪几个探究要素?
30、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
(1)请依次写出水循环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_________ ;属于放热的是: _________ ;
(3)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 _________ 、 _________ 。
(4)太阳能转换。如图2,请举例说明,并说出能量转化
(5)对比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蒸发
沸腾
共同点
不同点
参考答案
1、解答:
解:A.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符合题意。
B.樟脑丸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不合题意。
C.饮料罐会“出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不合题意。
D.冰雪消融是冰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不合题意。故选A.
2、解答:
A.因为连续的寒冷天气使气温长期在0℃以下,因此天空中的雨点滴下落到路面,会凝固结冰,故A不符合实际;
B.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撒盐后会降低水的凝固点,使路面不再结冰,符合实际;
C.司机常在轮胎上缠上铁链,是为了增大车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符合实际;
D.司机常在水箱中加入一定量的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符合实际。
故选A
3、解:A.雪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故A是错误的;
BC.露和雾都是由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花草上形成的是露,附着在灰尘上形成的是雾,故BC是错误的;
D.霜是固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故D是正确的。故选D.
4、解答::寒冷的冬天温度较低,此时水会由于发生凝固现象而结冰,凝固前后质量不变,而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结冰后体积会变大,因此能够把水管冻裂;故选A.
5、解答:A.冬天,树枝上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A不符合题意。
B.雪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草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树枝上的冰柱是水滴下落过程中凝固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
6、凝固后的物体是固态的。
A.霜是固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B.雾是液态,不是凝固,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C.钢水浇铸成火车轮,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
D.樟脑丸变小了,是变成气态了,由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故选C.
7、A.天冷时,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由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
B.熔化过程需要吸热,故B正确;
C.蒸发属于汽化的一种方式,汽化需要吸热,因此要从身上带走热量。故C正确;
D.冷冻冰糕外层出现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为液态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A
8、 A.雨是有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故A错误;
B.雾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故B错误;
C.霜是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华。故C错误;
D.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故D正确 故选D
9、解:新鲜的豆腐中含有大量的水分,放入冰箱的冷冻室,水分会凝固成很多小冰晶;第二天取出在常温下,小冰晶又会熔化为水。故选B.
10、A.雪是固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凝华现象;
B.霜是固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凝华现象;
C.雾是液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液化现象;
D.露是液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选B.
11、下雪时,雪落在电线上,根据电流的热效应,雪熔化为水;
水来不及落下来,遇到落在上面的雪又会遇冷凝固为冰,从而形成冰挂。
而水蒸气凝华可以形成的是霜、冰花,显然不合题意;故选C.
12、 因为温度较低的冰块放进温度较高的水中后,要发生热传递,低温的冰块吸热后温度升高,由于0℃的水足够多,故冰块能吸收足够的热量升温到0℃,而0℃的水放热后,温度不变。只是有一部分水会因放热而凝固成0℃的冰,故选B.
13、A.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冰的比热容是2。1×103J/(kg?℃),故A错误;
B.因为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所以B正确;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蔬菜表面的空气不流动,从而减慢了蒸发,而不是加快蒸发,故C错误;D.汽化是吸热的,故D错误。 故选B.
14、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不合题意。
B.冰棱是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属于凝固现象。符合题意。
C.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不合题意。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不合题意。故选B.
15解答:
解:因为酒精的凝固点远低于水的凝固点,酒精和水的一定比例的混合液的凝固点也远低于水的凝固点0℃,冷却液的凝固点降低了,才能防止低温时冷却液凝固膨胀损坏发动机。故选C.
16、解:由于墙内混入非晶体材料,所以它在凝固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固液共存的状态,它的温度会持续下降。
A是非晶体凝固图象,B是非晶体熔化图象,C是晶体熔化图象,D是晶体凝固图象。故选A.
17、解:因为室外的温度一直低于0℃,所以洗后的毛衣向下滴的水会放出热量变成固态的冰凌,这是水的凝固现象;固态的冰棱会吸收热量直接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消散在空气中使衣服变干,这是物质的升华现象。故选C.
18、解:露和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由液态变为固态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冰是由水遇冷凝固。故选B.
19、A.雾凇都是固态,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直接变为固态小冰晶的过程,属于凝华现象。不是凝固现象,则该选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B.路面结冰,造成车轮与冰面间的摩擦力太小,不利于汽车的启动和紧急刹车,需要交通管制;则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为了使坚硬的冰熔化,在冰面上撒盐,使冰中掺入杂质,降低冰的熔点,使冰熔化;则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竹子被冰雪压“弯了腰”,形状发生了变化,正是力作用的效果;则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CD.
20、“杯中冰水,水放热结冰温度不降”,水是液体的,放热变为冰,冰是固体的,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盘内水冰,冰吸热化水温度未升”,冰吸热变为水,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温度未升”说明冰熔化的过程中温度是不变的,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
晚上温度降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草叶上成为露珠;早晨太阳出来后,温度升高,露珠发生汽化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气中。
故答案为:凝固、熔化、晶体、液化、汽化(或蒸发)。
21、解: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水受冷就会凝固,凝固要放出热量,使菜窖的温度不至于过低而将菜冻坏。
故答案为:凝固,放,低。
22、解:
(1)湖面结冰是湖水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烧水时看到的“白气”,是由烧水时产生的水蒸气升到空中遇冷液化形成的;
(3)自来水管“出汗”,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自来水管液化形成的;
(4)“冰花”是由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玻璃窗凝华形成的;
(5)冰棒冒“白气”,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
故答案为:凝固;液化;液化;凝华;液化。
23、解:夜间气温骤降时,水降温直至凝固成冰,放出热量,使温度不会降得太低,所以没有冻坏桔子。
故答案为:凝固、放出。
24、解:冰柱现象是液体直接变成固态冰的过程,属于凝固过程。向路面抛撒沙子,使路面变得粗糙,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了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防止车辆出现事故。
故答案为:凝固;增大路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防止人和车辆打滑)。
25、解:(1)由表中可知,该物质有一定的凝固温度,所以是晶体;
(2)在第10min该物质处于凝固的过程,在凝固的过程中,物体是固液共存的状态;
(3)根据时间和温度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温度变化的快慢是不同的,物体的温度越低,温度下降的就越慢。
故答案为:
(1)是;有一定的凝固温度;
(2)固液共存;
(3)物体的温度越低,温度下降的就越慢。
26、解:
(1)我认为除去和物体的质量有关以外,还和晶体的种类有关。
(2)海波凝固过程中会向烧杯中的水放热,而且向水中放的热量越多,水的温度升的就会越高,因此通过比较温度计升高的示数(即烧杯中水的温度升高的多少)就会确定海波凝固过程放热的多少。
(3)根据公式△t=Q吸/cm可以知道,当Q吸和比热c一定时,水升高的温度△t和水的质量m成反比,因此当烧杯中水的质量m越大时,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就不太显著(即水升高的温度△t就会越小)。
故答案为:
(1)晶体凝固过程放热的多少可能与晶体的种类有关;
(2)温度计升高的示数;
(3)烧杯中水的质量太大
27、解:根据表格所给数据,物体在48℃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它有固定的凝固点,所以是晶体。
物体在第3、4、5min时,温度都是48℃,保持不变,说明物体的凝固点就是48℃。
晶体凝固的过程中,温度高于凝固点时是液体,低于凝固点是固态。
第7min时,物体温度为37℃,低于凝固点,所以是固态。
故答案为:
(1)
(2)固;
(3)晶体;
(4)48。
28、解:
(1)认真阅读短文,根据实验结果小瓶子中的冰面向上凸起来了,可以得出实验结论。
(2)水凝固成冰后体积膨胀,会对钢罐内表面产生向外的压力,产生的巨大压力使铝膜与钢罐接牢。
(3)联系生活实际中水的反常膨胀带来的危害,如:冬天室外的自来水管涨裂、水缸涨破。即可解答此题。
(4)小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水结冰以后体积会怎么变?”是提出问题;小刚对小明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上一节课,不是做过固、液、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吗?当然减小了”是猜想;有人反对,“不会吧!应该是变大”,是反驳;“这好办,在小药瓶中盛满水,放到制冷剂中使水完全凝固,然后看看冰面比原来的水面是下降了,还是上升了,不就行了吗?”小刚马上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是设计实验;大家齐声赞同,立刻动手实验。结果发现小瓶子中的冰面向上凸起来了。这是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
(1)水结冰以后体积变大;
(2)C;
(3)冬天放在室外装满水的水缸,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会把水缸胀破。
(4)提出问题→猜想→反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9、解:
(1)认真阅读短文,根据实验结果小瓶子中的冰面向上凸起来了,可以得出实验结论。
(2)水凝固成冰后体积膨胀,会对钢罐内表面产生向外的压力,产生的巨大压力使铝膜与钢罐接牢。
(3)联系生活实际中水的反常膨胀带来的危害,如:冬天室外的自来水管涨裂、水缸涨破。即可解答此题。
(4)小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水结冰以后体积会怎么变?”是提出问题;小刚对小明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上一节课,不是做过固、液、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吗?当然减小了”是猜想;有人反对,“不会吧!应该是变大”,是反驳;“这好办,在小药瓶中盛满水,放到制冷剂中使水完全凝固,然后看看冰面比原来的水面是下降了,还是上升了,不就行了吗?”小刚马上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是设计实验;大家齐声赞同,立刻动手实验。结果发现小瓶子中的冰面向上凸起来了。这是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
(1)水结冰以后体积变大;
(2)C;
(3)冬天放在室外装满水的水缸,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会把水缸胀破。
(4)提出问题→猜想→反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30、解:
(1)地面上的水汽化后形成水蒸气到达高空,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和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又熔化成水,和小水滴一起下落到地面形成雨。整个过程中包括汽化、液化、凝华、熔化四个过程。
(2)汽化和熔化过程是吸热的,液化和凝华是放热的。
(3)生活中采用水的再次利用、防止水的跑冒滴漏来节约用水。
(4)
①太阳能转化为内能,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等。
②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例如太阳能电池。
③太阳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例如植物生长时进行的光合作用。如图:
(5)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图: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是汽化,都是吸热的。
不同点
在液体的表面进行
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比较缓慢
比较剧烈
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进行时温度不断降低
进行时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
(1)汽化;液化;凝华;
(2)汽化;液化;凝华;
(3)让水重复利用;防止跑冒滴漏;
(4)如上图;
(5)如上表(选择其中的三个不同点)。
《三、熔化和凝固》学案
一、温故而知新
(1)物质存在哪三种状态? (2)回答汽化、液化的概念及吸、放热情况?(3)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二、师生共探究
活动一
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实验观察演示实验——冰和烛蜡的熔化
按照课本p41页要求观察试管中冰和烛蜡熔化过程的状态变化并按照要求记录每隔0.5min的温度数据,直到冰全部熔化后5min为止。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温度/℃
状态
烛蜡
温度/℃
状态
活动二
分析数据,寻找规律
1、根据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冰和烛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根据图像,你发现冰、蜡烛熔化时的温度变化特点和吸放热的情况是:
冰:
蜡:
活动三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
(1)定义
(2)区别
(3)熔点
(4)温度等于熔点(或凝固点)的晶体物质的状态具有多样性:可能是 态,也可能是 态 ,还可能是 态。
(5) 晶体物质熔化的条件
活动四
根据熔化的特点推理凝固的特点。
熔化的可逆过程是凝固。根据熔化的特点推理凝固的特点
(1)凝固点: 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 。
(2)晶体凝固特点: 晶体物质凝固过程 ,但温度 。
非晶体凝固特点: 非晶体物质凝固过程 ,温度 。
(3)晶体凝固的条件
活动五
自主阅读课本,了解熔化、熔化吸热、凝固、凝固放热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在小组内交流
三、小结与评估
学生自己归纳熔化与凝固及其特点;晶体、非晶体及其特点。
四、当堂反馈
1、夏天,把一大块冰放在塑料袋中,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水,这是 现象,塑料袋没有漏水,但是在塑料袋外面却出现一层水珠,这是 现象。
2、以下事例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
A.春天,冰封的河面消融 B.夏天,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
C.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冬天,湖水结冰
3、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四个图象中,表示球内材料的凝固图象的是( )

A B C D
4、铅和锡的熔点分别是328℃和232℃,根据下表数据,能测出铅、锡熔点的测温物质是( )
A.水银
B.甲苯
C.酒精
D.都可以
5、读晶体海波熔化、凝固的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AD表示海波 图像,AB段表示 热,温度 ,
处于 态;
(2)BC段表示 过程, 热,温度 ,处于 态,
时间是 min,熔点是 0C;
(3)CD段物质 热,温度 ,处于 态;
(4)DG表示海波 图像:DE段表示 热,温度 ,处于 态;
(5)EF段表示 热,温度 ,处于 态;
(6)FG段表示 热,温度 ,处于 态.
熔化和凝固》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 (3)了解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的物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教学重点
1、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概括能力。
2.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获取感性知识;利用图像法可较为直观地分析得出熔化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突破方法:在实验中观察要细致认真,尽可能用纯净的碎冰,不用酒精灯加热,在常温下熔化。
教学方法
讨论式 学生探究式 合作与交流
教学器材
铁架台烧杯 温度计 酒精灯 铁圈及石棉网 冰 松香(每二位学生一套)多媒体电脑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环节和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新 课 导 入
(二)新 课 教 学
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三)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演示实验:
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让烛油滴进一个空火柴盒。
教师提问:
你所观察到现象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总结:
固态的蜡烛和液态的烛油可以相互的转变。
多媒体演示:
⑴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滔滔长江之水;
⑵正在消融的冰凌。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固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固体的情况
板书: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过哪些熔化或凝固的现象呢?
? 出示一装有碎冰的烧杯
教师提问:
我能否随意的将冰变成水,然后再将水变成冰呢?
教师总结:
熔化和凝固度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下面我们就来对熔化过程进行探究,在这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多媒体展示:
⑴冰和松香在什么温度下开始熔化?
⑵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冰和松香的熔化有什么规律?
(1)要求学生观察桌面上的各种器材
问题:研究冰和松香的熔化过程,我们应如何利用这些器材来研究?如何组装?并组装完成?
(2)提出实验要求
学生观察看到的现象
?
?
学生口答:蜡烛的烛油滴下来,在火柴盒中又变成了蜡块
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并概括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学生举例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讨论、思考、猜想。
学生讨论思考猜想并试着组装
由成功组装的小组进行交流并作介绍
教学环节和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四)实验探究
(五)实验分析及总结
(六)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七)介绍熔点和凝固点
(八)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九)本节总结
教师巡视检查各小组的实验情况,回答并纠正各小组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错误
媒体展示:冰和松香的熔化数据表格及根据数据画出的曲线图像
问题:通过数据和图像分析两者的熔化过程有什么区别?在冰的熔化中具有什么特点?
板书:1.晶体和非晶体
2.晶体熔化的条件
(1)达到一定的温度(2)继续吸热
媒体展示:联系生活的练习训练
问题:如果是冰的熔液(水)再变成的冰,那其特点及凝固的图象应该如何?
板书:晶体熔液凝固的条件
(1)达到一定的温度(2)继续放热
指导学生查表,利用书P40一些物质的熔点表中的数据由学生分别提出问题或自编一些练习题并作解释。
媒体展示:熔化和凝固在生活及生产中的具体应用的图片。
问题:在我们周围生活中还见到其他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再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冶铁的国家,铸铁的使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投影商代的陨铁器物,春秋晚期的钢剑、河北沧州铁狮),这都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为世界的冶金史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问题:通过这一课,我们了解到了哪些知识与方法?
组装实验器材 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收集实验数据。
根据数据画出的实验图像
分析讨论,总结概括
得出结论
学生阅读书P40一段并归纳说明
学生练习
学生分别思考并回答问题
思考讨论并试着画凝固图象
查表,相互讨论并分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直到解决问题
对展示的图片进行解释
学生思考并列举一些熔化和凝固现象
学生归纳所学知识与方法
课件21张PPT。§2.3 熔化和凝固 第二章 物态变化 唐古拉山地处青藏高原中部,其主峰各拉丹冬雪山峰,南北长达50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冰雪覆盖方圆670平方公里,周围分布着40余条现代冰川。汇合在大面积的沼泽地带,形成星罗棋布的湖泊,这些湖和沼泽就是世界第三大川-----长江的生命之源。一、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1、 当温度低于0 ℃时,可以发现冰 熔化,当温度达到0 ℃时,发现 。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2、 蜡烛加热后,可发现蜡烛 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的固体叫做晶体(例:食盐、冰、海波、金属等)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熔化时温度在不断升高的固体叫做非晶体(例:松香、石蜡、玻璃、沥青等)。非晶体没有熔点。3、固体在熔化时需要吸热不冰开始熔化保持不变马上不断升高活动:探究冰和蜡烛的熔化特点【提出问题】 : 冰和蜡烛在什么温度下开始熔化?在
熔化的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猜想和假设】 :1、冰和蜡烛在熔化时(有/没有)一定的温度
2、冰和蜡烛在熔化时温度怎样变化(升高/降
低/不变)【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1、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温度计的读数
2、用酒精灯加热后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同时注意观察杯中冰的状态变化,直至冰全部熔化后5min为止
3、加热蜡烛,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的示数,同时观察蜡烛的状态变化,直至蜡烛全部熔化后5min为止【收集证据】:冰熔化蜡烛熔化AB段表示冰处于 态,温度 ;
BC段表示冰处于 态,温度 ;
CD段表示冰处于 态,温度 。
固不断升高固液共存保持不变液不断升高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1、晶体凝固时温度 。晶体凝固时 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2、非晶体凝固时温度 。非晶体没有凝固点保持不变不断下降3、凝固时放热水凝固蜡烛凝固熔化和凝固的应用高烧病人可以将冰袋放在头上降温 塑料盆的制作 将熔化的塑料注入模具,冷却后就制成了塑料盆
花样溜冰 人们能够在冰上翩翩起舞,是因为冰刀划过冰面,冰熔化形成一条沟使人能够站立 世贸大厦的倒塌 在9.11事件中美国的世贸大厦之所以会倒塌是因为钢筋受高温而熔化
思考题: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什么?
2、如果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 ℃的房间里,冰还会继续熔化吗?⑴温度要达到熔点
⑵要不断地吸热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当拿到0 ℃的房间时,冰的温度和房间的温度相同,不能发生热传递,冰虽然温度达到了熔点,因为吸收不到热量,所以冰不能继续熔化。<例1>玻璃在200℃时熔化,当温度升到300℃时还没能熔化完,由此可知( )A、玻璃变大了
B、玻璃是晶体
C、玻璃是非晶体
D、玻璃难熔化C<例2>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根据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以下几题的是与非:(1)电灯泡的灯丝用钨丝制成,不易熔化。
(2)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3)水银温度计在―40℃时已经失效,不能使用。
(4)在―265℃时,氢气是固态。回答问题:(1)在寒冷的北方,最低气温是―40℃,为什么不用水银温度计来测量气温?(2)熔化锡块时,可以把锡块放在铁锅里加热,但在熔化铁块时,为什么不能把铁块放在锡锅里加热呢?<例3>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图像,根据该图像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信息一:海波的初温为25℃;信息二:________________;信息二:________________;<例4>下列图像中能说明从钢块最终浇铸成不锈钢盆过程的是( )C课件20张PPT。三、熔化和凝固奔腾的长江长江的源头--
各拉丹冬雪山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给出定义活动探究探究冰、松香
的熔化特点提出问题冰和松香在什么温度下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猜想和假设冰熔化____一定的温度,松香熔化____一定的温度(有/没有)。冰熔化时温度____,松香熔化时温度____(升高/降低/不变)。有没有不变升高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实验可分两组进行,一组研究冰的熔化特点(图a),再研究松香的熔化特点(图b)。实验时,用酒精灯加热后,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冰及松香状态的变化,直到它们全部熔化后5min为止。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在下图中,分别画出冰和松香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交流和合作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冰和松香熔化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列表加以说明。如果你的实验结果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你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吗?知识点晶体:这类固体在熔化时,虽然受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常见的晶体:萘、冰、海波、石英、水晶、食盐、各种金属。 非晶体:这类固体在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没有熔点。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沥青、蜂蜡。 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的凝固温度,称做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熔化、凝固的应用冷冻食品的保鲜熔化、凝固的应用发烧用冰块降温例题分析<例一>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它们与外界不发生热传递),冰能不能继续熔化?为什么?冰不能继续熔化。因为正在熔化的冰温度是0℃,与0℃的房间没有温度差,它们之间不发生热传递。虽然冰达到了熔点,但是冰不能继续吸热,所以冰不能继续熔化。<例二>把盛有碎冰的大试管插入烧杯的碎冰中,对烧杯加热,当烧杯里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儿也没熔化
D、下边熔化上边不熔化A<例四>萘的熔点是80℃,则80℃时萘的状态是(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
D、以上三种状态都有可能C熔点的理论发展过程
晶体开始融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物质有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则没有熔点。晶体又因类型不同而熔点也不同。一般来说晶体熔点从高到低为,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在分子晶体中又有比较特殊的,如水、氨气等。
熔点是一种物质的一个物理性质。物质的熔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两个因素对熔点影响很大。一是压强,平时所说的物质的熔点,通常是指一个大气压时的情况;如果压强变化,熔点也要发生变化。熔点随压强的变化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对于大多数物质,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大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要升高;对于像水这样的物质,与大多数物质不同,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体积要缩小(金属铋、锑等也是如此),当压强增大时冰的熔点要降低。另一个就是物质中的杂质,我们平时所说的物质的熔点,通常是指纯净的物质。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物质都是含有其它的物质的,比如在纯净的液态物质中溶有少量其他物质,或称为杂质,即使数量很少,物质的熔点也会有很大的变化,例如水中溶有盐,熔点就会明显下降,海水就是溶有盐的水,海水冬天结冰的温度比河水低,就是这个原因。饱和食盐水的熔点可下降到约-22℃,北方的城市在冬天下大雪时,常常往公路的积雪上撒盐,只要这时的温度高于-22℃,足够的盐总可以使冰雪熔化,这也是一个利用熔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熔点实质上是该物质固、液两相可以共存并处于平衡的温度,以冰熔化成水为例,在一个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而温度为0℃时,冰和水可以共存,如果与外界没有热交换,冰和水共存的状态可以长期保持稳定。在各种晶体中粒子之间相互作用力不同,因而熔点各不相同。同一种晶体,熔点与压强有关,一般取在1大气压下物质的熔点为正常熔点。在一定压强下,晶体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都相同。熔解时体积膨胀的物质,在压强增加时熔点就要升高。
在有机化学领域中,对于纯粹的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熔点。即在一定压力下,固-液两相之间的变化都是非常敏锐的,初熔至全熔的温度不超过0.5~1℃(熔点范围或称熔距、熔程)。但如混有杂质则其熔点下降,且熔距也较长。因此熔点测定是辨认物质本性的基本手段,也是纯度测定的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