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处理好人物对话的语气。
通过译读,积累文言词句,疏通文义。
通过分角色对白,体会文中不同的人物形象。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学习重、难点】
1.通过分角色对白,体会文中不同的人物形象。(重点)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难点)
【学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战国策》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当时战国七雄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作为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战国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可以当作散文或小说来读。
故事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朗读课文两遍,给下列字注音。
雎( ) 怫( ) 跣( ) 抢( )
祲( ) 缟( ) 傀( ) 挠( )
再读课文两遍,请同学们解决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
怫然:
休祲: 休, 祲,
色挠: 挠,
免冠徒跣: 冠, 跣,
谢:
谕:
二、课堂助学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通文义
1.点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
2.教师范读,关注重音和语气的处理。
3.自读巩固后齐读课文,检测效果。
4.请同学们在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翻译全文。同桌之间相互翻译、相互纠正,重点老师讲解。
(二)再读课文,知情节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第二课时
(一)角色朗读,分析人物
1.这篇文章以对话为主,用分角色读的方法更能体现文言文对不同语气的表达。2.自由诵读一遍,结合课后练习二,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口吻和语气。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叙述者、唐雎、秦王、安陵君各由一人担任)分角色诵读。点评时讨论人物性格和人物在情境下应有的语气。
4.归纳总结人物形象。
(二)合作探究,明确手法
1.鲜明的形象,是如何刻画的?
(1)鲜明的对比手法;(2)衬托手法的使用。
三、课堂巩固
1.(1)第2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
(2)第2段中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3)第2段中唐雎有意激怒秦王,以 , 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尊严。
(4)秦王恼羞成怒,以 , , 相威。
(5)唐雎慷慨陈词,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 , , , ,歌颂其壮举。
2. 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②太守谓谁
B. ①秦王不说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 ①愿终守之 ②愿借子杀之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秦、魏为与①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②秦救不出。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唐雎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③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雎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④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⑤,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雎之说也。《战国策·唐雎说秦⑥》【注释】①与:党与,同盟者。②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④任:能力。⑤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⑥唐雎说秦:题目为编者所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长跪而谢之 天下缟素
魏来求救数矣 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遂约车而遣之 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
先生坐!何至于此 大王之救不至
以头抢地耳 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
3.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
魏 使 人 求 救 于 秦 冠 盖 相 望 秦 救 不 出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
《战国策》善记言,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分析【甲】【乙】两文的划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教师 评价 家长 签字
日期 2024年9月 日
【教(学)后记】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答案
课堂巩固
1.(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4)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5)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
2.B(A. 对....../ 为,是;B. 高兴;C. 答应 / 左右;D. 代词,指安陵这块土地 / 代词;他,欺辱的人)
拓展延伸
【答案】
1.道歉 穿丧服 多次 邀请
2.B
3.魏使人求救于秦 / 盖冠相望 / 秦救不出
4.(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2)这是失去了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魏国,却增强了与秦国敌对的齐、楚两国啊。
5.(甲)秦王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后果对唐睢进行战争恫吓,逼迫他答应自己的条件。(乙)秦王表面上很尊敬唐睢,但真实的想法却是:你们已经来过多次了,我还是不会出兵的,你就别再费口舌了。
【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D.句意:魏国一旦形势紧急就将割让土地与齐国、楚国定约。约,订立盟约;故选D。1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动词,准备\动词,订立盟约;B.都是动词,译为“到”;C.介词,用\动词,认为;D.表示反问语气,不译\名词,党与,同盟者;故选B。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魏国派人向秦国求救,道路上魏国使者车子的顶盖彼此都望得见,秦国的救兵就是不出动。“魏使人求救于秦”的主语是“魏”,“冠盖相望”的主语是“冠盖”,“秦救不出”的主语是“秦救”,句中三个主语分别领起三个完整的句子,故彼此之间应断开;故断句为:魏使人求救于秦/盖冠相望/秦救不出。1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1)重点字词:布衣:平民;之:主谓之间,不译;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以:用;抢:碰;耳:罢了;(2)重点字词:是:这;亡:失去;强:使……强;1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甲文画线句意为: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秦王本来就是天子。他的言外之意是,如果自己发了怒,就会发动战争,到时候安陵君的臣民与战士就会大量死亡,国土不保。这是他的战争恫吓,妄图以此让唐雎答应自己易地的要求。乙文画线句意为:老先生疲惫不堪地从远方来到这里,很辛苦了。魏国派人来求救已经好多次了,寡人知道魏国情况紧急。秦王把唐雎称作“丈人”,表面上对唐雎很尊重。他提到了已经有多人来求救,自己都没有出兵,现在唐雎来了,当然也不会出兵。我已经知道魏国形势危急的情况,你还是不要再多说了。
参考译文:【乙】秦国、魏国结为盟国,齐国、楚国相约要攻打魏国,魏国派人向秦国求救,道路上魏国使者车子的顶盖彼此都望得见,秦国的救兵就是不出动。魏国有个叫唐雎的人,年纪有九十多岁了,他对魏王说:“老臣请求出使西方游说秦王,让救兵先于老臣从秦国出发,可以吗?”魏王说:“好吧。”于是准备车辆送佑出发。唐雎见到了秦王,秦王说:“老先生疲惫不堪地从远方来到这里,很辛苦了。魏国派人来求救已经好多次了,寡人知道魏国情况紧急。”唐雎回答说:“大王已经知道魏国情况紧急却不派救兵,这是为大王出谋划策的臣子太无能了。再说魏国是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自称为秦国东方的藩国,接受秦国的冠带制度,每年春秋祭祀送来供品,认为凭秦国的强大足可以成为盟国。现在齐国、楚国的军队已到了魏都的郊外,大王的救兵还没有赶到,魏国一旦形势紧急就将割让土地与齐国、楚国定约,大王即使想救魏国,哪里还来得及呢?这将是失去了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盟国魏国,而且增强了齐、楚两个敌国。我私下认为替大王出谋划策的臣子太无能了。”秦王感叹悔悟,马上发兵,日夜兼程奔赴魏国。齐国、楚国听说后,就收兵撤离了。魏国能够再次得以保全,全仗唐雎游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