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3 21:4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小明非常喜欢的两句唐诗,其中提到的“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方,在汉朝时被称为 (  )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2.公元前138年,张骞辞别汉武帝,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  )
A.开辟丝绸之路 B.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C.加强中外交往 D.发展与西域的友好关系
3.历史学家翦伯赞称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  )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密切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
C.设立西域都护府 D.控制西域各族
4.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西汉时期开通的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最重要的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这条“大通道”的起点是 (  )
A.葱岭  B.玉门关 C.阳关    D.长安
5.“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材料主要说明了古代丝绸之路 ( )
A.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B.推动了科技的交互传播
C.极大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D.助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
6.汉武帝遣使臣率满载珍珠、丝绸、黄金等物品的浩大远洋船队,从原岭南的徐闻、合浦,穿越南海,经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换回琉璃、琥珀等奇珍异宝。这主要得益于 (  )
A.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 B.岭南耕作技术的发展
C.政治军事控制的加强 D.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7.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下列可以印证这一毋庸置疑的历史的是 ( )
A.丝绸之路开辟    B.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C.黄巾起义的爆发    D.张骞通西域
8.后人写诗称赞班超道:“莫道书生无燕颔,边人今识汉班超。”“边人今识汉班超”是因为班超 (  )
A.设置西域长史府    B.长期经营西域
C.开辟丝绸之路     D.成功到达大秦
9.《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这里的“凿空”指 (  )
A.开辟海上交通     B.张骞通西域
C.设置西域都护府    D.甘英出使大秦
10.认识海洋,建设海洋,经略海洋,是当今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它最远可达 (  )
A.非洲东海岸 B.印度半岛南端和今斯里兰卡
C.非洲半岛南端和澳大利亚 D.美国西海岸
11.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府。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这些史实的共同作用是 (  )
A.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B.沟通了欧亚陆上交通
C.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D.加速了西汉王朝灭亡
12.古籍《述异记》载:“苜蓿本胡中菜也,张骞始于西戎得之。”《本草纲目》载:“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种归。”这说明张骞出使西域 (  )
A.改变了汉朝基本饮食结构 B.推动了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C.促进了内地商品经济繁荣 D.丰富了汉朝民众的物质生活
13.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汉朝科技的进步 B.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
C.丝绸之路的开辟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14.如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该作品 (  )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A.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 B.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
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15.古诗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中“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 )
A.关西  B.新疆 C.西域 D.西藏
16.“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
A.巩固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C.促进了物种交流 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17.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 ( )
A.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B.孟加拉湾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18.公元前60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归属西汉中央政权。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开始于 (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班超出使西域  D.丝绸之路的开辟
19.据史料记载,西汉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这个专门机构设立的标志性意义在于 (   )
A.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B.保护来往使团的安全
C.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促进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0.西晋《古今注·音乐篇》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长安),惟得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据此可知 ( )
A.张骞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B.汉朝以武力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C.中国与马其顿的交流始于西晋 D.文明互鉴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
21.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还有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由此我们得出关于这条丝绸之路最准确的结论是( )
A.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B.使中国与欧洲有了直接的往来
C.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 D.使中华文明传播到了日本
22.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 )
A.甘英曾出使大秦 B.班超曾出使西域
C.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东南亚曾是中国的版图
23. 《后汉书》记载:“……班超定西域……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此行 ( )
A.将造纸术传到欧洲
B.开辟了通往西亚的新路线
C.使汉朝开始了解西域情况
D.开辟了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24.班超在西域南道诸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班超个人的因素固然起了不小作用,更重要的是由于西域各国早就希望与汉朝恢复联系,所以班超受到普遍的欢迎和配合,得到西域各国的拥护和支持。由此可见东汉时期同西域加强联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班超的个人才能 B.匈奴的彻底消亡
C.当时形势的发展 D.皇帝的权威
25.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广西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近年来,在合浦汉墓群出土的大批文物成为这一记载的有力物证。以下为合浦汉墓群出土的部分文物,据此可知 ( )
A.欧亚国家传入中国的物产主要是陶瓷制品
B.合浦因海外贸易发达成为汉代最重要商港
C.汉代海外贸易所得占国家财政收入比重很大
D.中国与欧亚一些国家在汉代有经济文化交流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张骞这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论,是没有完成,因为他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如从其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而言,无疑是
很大的成功。
——白帝《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名人》
史料二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我国今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
——白帝《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名人》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史料一中的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西汉和东汉时期是怎样对我国今新疆一带进行管理的
27.观察“丝绸之路——前世今生”主题展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展区一 时空观念——地理篇
(1)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写出丝绸之路连接了哪三大洲。它的开辟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西汉政府为保障丝路畅通所采取的两项具体措施。
展区二 历史解释——交流篇
“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流
从中国输入西方的物品和技术 从外国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 中亚的葡萄等农作物、印度的佛教等
(3)根据以上史实,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区三 家国情怀——合作篇
中国正在重新振兴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4)今天中国重振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意义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二: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取伊吾卢地……遂通西域……
——《后汉书》
材料三:班超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皆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莫不备其风土,传甘珍怪焉。
——《后汉书》
(1)张骞几次通西域?分别是什么时间出发的?
由张骞出使西域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和挫折,你得到什么启示?
(3)材料二中“武帝”、“北虏”各指谁?
(4)“宣帝改曰都护”有何意义?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史记·张骞传》
材料二:丝绸之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至中亚、西亚、南亚并联系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西运货物中以丝绸制品影响最大。
(1)上述两则材料都提到张骞这一历史人物,他在历史上作出过什么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西汉在西域设立什么机构管理西域。
现有一意大利旅行团打算沿丝绸之路来中国,重温汉代的辉煌与繁荣。请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条旅行路线。
答案
1-5BBBDD 6-10DBBBB 11-15ADCDC 16-20CDBCA 21-25CCBCD
26.(1)张骞出使西域从实际影响和历史作用而言是成功的。说明: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是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日趋频繁,可以说,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因此,从实际影响和历史作用而言,张骞出使西域无疑是成功的。
(2)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东汉时期,班超经营西域。
27.(1)亚洲、欧洲、非洲。张骞通西域。
(2)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
(3)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4)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或互利共赢)。(言之有理即可)
28.(1)两次。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
(2)成功者应具备有胆有识、有行有恒的基本素质。(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汉武帝。匈奴。
(4)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9.(1)贡献: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机构: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
(3)路线:从意大利出发到伊朗高原(安息),进入新疆,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安(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