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课间给大家看的这部电视纪录片名叫大国崛起,讲了9个国家兴衰更替的故事,这些国家的崛起有着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比如英国工业革命、法国法国大革命、德国统一等。但很多国家的崛起不约而同采取了一种相同的方式: (1)“军事战略方式”,利用军事力量侵略扩张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二战之前比较盛行,哪几个国家主要采用这种方式?英法德日。(2)“经济先行霸权方式”,增强经济实力后逐步走向霸权强国的方式。二战后有一个国家主要采取了这种方式,哪个国家?主要是美国。除了这二种崛起方式外,还有第三种方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战后新兴力量崛起中去认识第三种方式。
新兴力量是指能对国际传统秩序构成冲击的力量,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二战后三股新兴力量的崛起,他们是西欧国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和中国。从地图上看,新兴力量处于怎样的国际格局之中?两级格局,美苏争锋,美苏争锋重点在哪个洲?欧洲,欧洲首当其冲,我们先来看西欧国家的崛起。
根据漫画分析,战后初期,西欧国家面临怎样的困境?(弹头代表一种威胁,弱小的西欧受到强大美苏争的威胁);苏联在欧洲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北约控制西欧。西欧国家的生存遭到威胁,该怎么办?联合起来。欧洲的联合有很大的阻碍,他们最大的阻碍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大国崛起解说词告诉我们,西欧内部什么因素的存在不利于西欧的联合? 欧洲国家间在历史上经常打仗,特别是法德两个国家。要实现欧洲的联合,首相必须促使法德和解,使法德之间不再发生战争。
你认为,法德之间避免发生战争的有效方式有哪些?加强两国的联系,特别是加强哪一方面的联系,经济联系。舒曼主张把两国的煤和钢放在一个更高的权力机构之下进行联营生产。同时有欧洲之父之称的让莫内也强调了经济联系的重要性。和舒曼相比,让·莫内的观点有何进步之处?不仅仅是法德两国之间进行经济合作,欧洲各国之间都应该加强合作,不仅是煤和钢的共管和联营,也要实现其他产品的共管和联营,不仅要加强经济合作还要加强政治合作。政治家们主张推进经济和政治一体化来避免欧洲国家之间战争的再次发生。除此之外,推动经济一体化目的还要发展各国经济以及摆脱对美国的经济的依赖,那么推动政治一体化还存在怎样的政治目的?1958年戴高乐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首任总统,之后他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意图何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联合欧洲抗衡美国政治控制。欧洲加强政治一体化的目的还要保障自己的独立自主,联合欧洲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欧洲国家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联合在一起的?请同学们回顾以下欧洲联合的历程。从舒曼计划的深谋远虑到……欧洲走上了联合的发展道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封志明教授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国家崛起的公式,他认为国家崛起跟生存空间的大小有关,生存空间的大小和活动空间、经济资源、政治环境和对外关系有关,我们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诠释西欧的联合。活动空间是指国家的活动区域,欧洲区域;经济资源是指在欧洲区域内各国经济资源的相互关系和使用情况,欧洲是实现各国资源的共享,如煤钢和原子能等,还包括其他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的在欧洲区域的自由流通;政治环境是指欧洲区域内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平共处,政治一体,用同一个声音说话,成立欧洲议会等;对外关系是指欧洲区域国家是如何处理同非区域内国家关系的,执行怎样的外交政策?首先保持独立自主,抗衡美苏。函数关系是指如何发挥四个要素的最大能量从而实现生存空间的最大化即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那么通过怎么样的方式实现生存空间的最大化呢?联合的方式,欧洲在联合中求发展。联合起来的欧洲国家生存空间扩大,生存空间的扩大使西欧日本和美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从国民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来看,这张图表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怎样的经济格局?联合起来的西欧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出口贸易方面一度超过美国,成为一股强大的经济势力,从经济实力上来看,毫无疑问西欧崛起了。同时,从表格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个国家的崛起,日本通过调整内外政策崛起,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对美国对世界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都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冲击两级格局。
两极格局之下,两大集团对峙,西欧日本是属于集团中的国家,但是在这两大集团之外还存在这第三股政治力量,这第三股政治力量是由新兴民族独立中国家组成的。战后初期,和西欧国家相比,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境遇如何?两级格局之下生存空间较小,同时比西欧的境遇更坏,国家面临被殖民以及战争的危险(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新兴民族独立该怎么办呢?兴起不结盟运动,1961年由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倡导的第一届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布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诞生。什么叫不结盟运动呢?
我们同样可以封志明教授这个公式帮助我们来理解不结盟运动,从五个方面来论述,一组回答一个方面(要求推选一人到黑板上来写)。活动空间: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经济资源:还是不是像欧洲国家那样实现资源的共享,那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南南合作。政治环境:发展中国家之间是怎样一种政治关系,和平共处、团结合作;对外关系:发展中国家如何对外?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反帝反殖反霸的斗争,同时中立、非集团和不结盟,不参加两大集团,同时不和参加两大集团的国家结成同盟。函数关系:不结盟并不代表不合作,但并不是像欧洲那样的合作方式,如何求发展?团结中求发展。我们把这样的运动就叫做不结盟运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我们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它们的手里。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中国家崛起,发展中国家崛起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成为两大军事集团之外的另一支重要的不可小觑的国际政治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冲击了两极格局。
西欧通过联合崛起,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通过不结盟运动崛起,那中国呢?从地图上看,二战后初期的中国不在两大集团范围之内,也不属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二战后初期中国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被美国所控制。中国该怎么办?通过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推翻美国在中国的代理人,成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他们的一切特权,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是国家崛起的先决条件。独立自主后,中国获得了哪些成就?走了一条怎样的崛起道路呢?
这是韩国电视台拍摄的名叫超级中国的纪录片,纪录片从六个方面论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崛起的历程。
13亿人口的力量指中国有很强的消费能力,有很大的国内市场,我们可以通过扩大内需的方式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中国还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钱的力量是指资本,说明中国发展经济的资本力量很雄厚,我们通过怎样的方式积累资金的?主要通过不断的工业化,通过 1978年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发展国际贸易。中国影响力,指中国取得了很大的外交成就,实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进行合作,我们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大陆的力量,自然资源丰富,原料角度阐述,稀土等矿产资源粮食资源核能等。软实力,以科技为例,在国防农业医学技术,空间运载火箭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都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政治稳定,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崛起的强大推动力。总结:活动空间:不局限于本土不局限于一定的区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经济资源:市场资金劳动力原料科技等。政治环境:政治稳定。外交关系: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合作关系。函数关系:中国在共赢中求发展。我们把这些方面的力量就叫做综合国力,看教材上对于综合国力的解释,中国是通过不断的发展综合国力来壮大生存空间实现国家崛起,从而成为super power china,实力强大的国家。
韩国在纪录片肯定了中国取得的成就肯定中国的崛起,同时韩国通过纪录片在叩问中国的崛起对韩国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不仅是中国崛起对韩国的意义,中国崛起对世界的意义在哪里?不仅是中国崛起,二战后新兴力量崛起对整个世界的意义又在哪里?看地图,新兴力量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冲击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大国崛起的意义不仅仅是国家的强大,也不仅仅是对国际体系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崛起的方式给世界所带来的意义,国家崛起的方式往往比崛起本身对世界的影响更大。国家崛起方式的意义在哪里呢?王志敏教授在他的《电影形态》中这样说道:无论是崛起为大国还是维持大国地位,已不可能再走那种依靠战争打破原有国际体系,依靠集团对抗来争夺霸权的老路。不可能也不能再走通过战争集团对抗霸权崛起这样的老路,那是要走怎样一条路呢?和平合作,通过和平合作增强综合国力,通过和平合作实现持续共赢的发展。如果说,七十年前的大国多以军事力量作为崛起的杠杆,那么,今天则是以综合国力作为崛起的标志。如果说,七十年前的大国家想要的是帝国和霸权,那么,今天的大国所要的则是和平合作,持续和共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关于国家崛起的第三种方式。并且,这第三种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所认可,这一点可以从在我们浙江即将召开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上体现出来。什么会议?
2016年G20峰会9月份将在浙江杭州召开,为这次峰会的主题是“创新活力联动包容”,创新是打造经济新的增长源新的发展空间;活力是充分释放经济的潜能;联动是指互联互通互动,合作应对挑战,合作实现共赢;包容是减少全球发展的不平衡不平等现象,使各国人民共享和平和幸福。这次峰会的主题再次阐述和发展了第三种国家崛起的方式,说明通过和平合作发展综合国力实现持续发展和共赢,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发展主流。
专题八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学案)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背景:
(1)随着世界 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重要性迅速提高。
(2) 在调整国际贸易上难以适应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2、建立:
(1)1986年关贸总协定启动第八轮多边贸易谈判(乌拉圭回合),除传统议题外,还涉及 、 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三个新议题。
(2)1994年,“ 乌拉圭回合 ”达成了《 》,决定建立世贸组织。
(3) 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总部设在瑞士的 。
3、宗旨和原则:通过 、 和 等原则的实施,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4、意义:
(1)世贸组织的诞生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 ,表明一个以 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 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已经开始。
(2)世贸组织的成立,表明 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
(1)中国是 的创始成员国之一。
(2)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 国家,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
2、过程:
(1) 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拉开了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谈判的序幕。
(2) 年,中国“复关”谈判转为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
(3) 年11月10日,在世界贸易组织的 会议上,中国被正式批准加入该组织。
3、影响:
(1)机遇:有利于继续深化 和推动 调整及产业升级;有利于扩大 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发挥 优势,更多地扩大出口和更好地利用 ;有利于实施“ ”战略,更好地参加国际 ;有利于参与国际 的制定,分享 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
(2)挑战:中国的一些产业将面对更激烈的 ,特别是成本高、 低和
的企业会遭受一定的冲击和压力。
(3)对策:中国政府部门对经济管理从 、 都要做必要的调整;各产业部门对自己的 、 也需要做相应的转变,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三、世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主要原因: 的历史影响和 的存在。
2、存在的问题
(1) 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不仅垄断了世界 、金融市场和 市场,而且通过大力推行 ,压低 等手段,掠夺和剥削 。
(2)一些发展中国家获得政治独立后,国内 , , ,其经济严重恶化,使世界经济面临着 的危险。
(3)在全球化进程中, 、 、 、 、 毒品 、 、 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着全人类的 。
3、基本对策:推行 战略,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 、 新秩序,开展广泛的 。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规则不是很严密的“临时协定”,许多缔约国常大量采用非关税壁垒的措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等。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主要手段是协商,没有具有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这也是重大国际贸易争端无法真正解决,国际贸易处于一种无序状态的重要原因。 ——《关贸总协定知识读本》
材料二:WTO协定第2条规定:“本协定的各项协议及法律文件对所有成员均具有约束力。”第15条又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方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的规定的义务。”从而奠定了WTO法律制度或规则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WTO旨在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实施,达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赵维田《世界贸易组织(WTO)》
(1)、材料一反映了关贸总协定有哪些局限性?
(2)、材料二反映了世贸组织的什么特点?宗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
2、材料一:
材料二:
(1)、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入世带来了哪些机遇?
材料三:根据外贸统计资料,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用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美国一架波音飞机,这是“中国制造”的尴尬。
(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产业存在的什么问题呢?
3、材料一: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全亚洲。2003年“非典”、禽流感出现很快扩散到世界众多国家。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很快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
材料二:发达国家将医疗废物和电子垃圾等有毒废弃物企业出口发展中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一级成为西方国家的垃圾倾倒场。
(1)、综合上述材料,慨括经济全球化面临哪些问题?
第三部分——【练习案】
1、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2、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的节日。1990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他可以 ①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 ②在罗马街头观看比赛电视直播 ③和苏联球迷交换纪念品④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3、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4、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 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都出现变化
C 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 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5、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课件12张PPT。同学们好!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 龚涛2014年,习近平访问德国,与默克尔互赠礼物。默克尔赠送的是一幅1735年德国绘制的中国地图。
康熙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你对康熙帝的印象来自哪里?《清史稿·圣祖本纪》
《清圣祖实录》
《康熙起居注》
…… 康熙23年(1684)二月二十九日,翰林院编修曹禾请封禅泰山。科臣王承祖请行巡狩,燔柴(古代祭天仪式)泰山,即过孔林观礼器。
——《清圣祖实录》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重大典礼。 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司马迁
秦始皇 汉武帝(6) 汉光武帝
唐高宗 唐玄宗 宋真宗顺治18年(1661年,8岁),即位。
康熙6年(1667年,14岁),亲政。
康熙8年(1669年,16岁),智擒鳌拜。
康熙12年(1673年,20岁),三藩之乱爆发。康熙20年(1681年,28岁),平定三藩。
康熙22年(1683年,30岁),平台湾。
——据《清史稿·圣祖本纪》 三月十四日,上曰:“封禅之举,非所宜行。此事著依部议。” ——《清圣祖实录》为什么曹禾在这一年提议封禅泰山? 康熙23年(1684)正月,罗刹踞雅克萨、尼布楚二城,饬断其贸易,萨布素以兵临之。
五月至八月,北巡塞外,谕“朕视外旗蒙古与八旗一体。”
九月至十一月,首次南巡。
十二月命公瓦山视师黑龙江,……备罗刹。
——《清史稿·圣祖本纪》为什么康熙认为封禅“非所宜行”?
康熙帝平定三藩统一台湾沙俄入侵准噶尔叛乱首次南巡1684年1684年康熙首次南巡示意图
——据《康熙起居注》编绘至泰安州,登泰山,祀东岳。至高邮湖,见民间田庐、多在水中。至黄河北岸,
谕:今海外平定……弛海禁。 至江宁,谒明太祖陵,亲为拜奠。 至曲阜, 登岸行十余里,询耆老疾苦。 至孔庙,行三跪九叩礼。亲书“万世师表”。 临阅诸险工,与河臣靳辅论治河方略。???顺治18年(1661年,8岁),即位。
康熙6年(1667年,14岁),亲政。
康熙8年(1669年,16岁),智擒鳌拜。
康熙20年(1681年,28岁),平定三藩。
康熙22年(1683年,30岁),平台湾。
康熙23年(1684年,31岁),首次南巡。
康熙24年至28年(1685—1689年),部署两次雅克萨之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康熙29年至36年(1690—1697年),三次亲征,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康熙47年(1708年),下令编绘全国地图。经过11年的实地测绘,于1718年完成。
满汉合璧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 康熙55年(1716年)谕: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 ——《清圣祖实录》康熙55年(1716年),重新严申海禁。
满汉合璧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满汉合璧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谢谢大家!课件15张PPT。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 龚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法学法五、教学设计及反思五、教学设计及反思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2014版《指导意见》: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抗击沙俄侵略等。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难点:以康熙23年首次南巡为突破口,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导入】【教学设计】1、康熙帝印象
2、你对康熙帝的印象来自哪里?『设计意图』以康熙57年(1718年)编成的《康熙全览图》导入课题,既直奔主题,又为课堂小结做好铺垫。两个小问的设计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激发兴趣,同时活跃课堂氛围。【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对康熙帝这一历史人物较为熟悉,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学生对康熙帝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影视作品、小说的影响。
2、对高一学生而言,通过获取可信的史料学会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评价存在一定的难度。但这很重要。
3、本人任教的班级学生虽然基础偏薄弱,但对历史学习保有较浓厚的兴趣。康熙帝真的有过“微服私访”吗?《康熙起居注》
《清圣祖实录》
《清史稿·圣祖本纪》『设计意图』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获取可信史料的思维品质。同时引出本课的线索:康熙23年(1684年)康熙帝首次南巡。 (康熙23年)二月二十九日,翰林院编修曹禾请封禅泰山。科臣王承祖请行巡狩,燔柴(古代祭天仪式)泰山,即过孔林观礼器。——《清圣祖实录》 三月十四日,上曰:“封禅之举,非所宜行。此事著依部议。” ——《清圣祖实录》【设计问题链】1、为什么有人在这一年提议封禅泰山?
2、为什么康熙帝认为封禅“非所宜行”?
3、康熙帝南巡中哪件事最令你震撼?
4、根据南巡这一史事,说说你对康熙帝的总体印象。【教法、学法】
教法:讲述法、谈话法(问答互动)、史料研习法。
学法:调动、联系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自主探究,论从史出;课堂讨论等。『设计意图』以问题链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第1、2问探讨提议封禅的原因和不宜封禅的理由,并辅以大事年表,意在抓住康熙23年这一关键年份,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并结合所学梳理相关史实(以1684年为界康熙帝为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已有的成就和仍待解决的难题)。1684年康熙首次南巡示意图
——据《康熙起居注》编绘至泰安,登泰山,祀东岳。与河臣靳辅论治河方略。临阅黄河北岸诸险工。 至高邮湖,登岸行十馀里,询耆老疾苦。今海外平定……驰海禁。 至江宁,谒明太祖陵。亲为拜奠。 至曲阜。上诣先师庙,行九叩礼。至诗礼堂,讲易经。书“万世师表”额。『设计意图』第3问,以动态地图形式呈现康熙帝首次南巡,旨在涵养学生时空素养。设问本身也具有开放性。第4问,学生的回答可以多元化,意在引导学生评述历史人物时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可信的史料为依托的康熙帝印象比原先源于影视作品的康熙帝印象显然更可靠。
康熙帝平定三藩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入侵平定准噶尔叛乱首次南巡1684年『设计意图』讲授完第一次南巡,再次呈现《康熙全览图》作为过渡。在削平三藩、统一台湾后,他(康熙帝)将战略目光转向北疆(教材P15)。继续完成大事年表。顺治18年(1661年,8岁),即位。
康熙6年(1667年,14岁),亲政。
康熙8年(1669年,16岁),智擒鳌拜。
康熙20年(1681年,28岁),平定三藩。
康熙22年(1683年,30岁),平台湾。
康熙23年(1684年,31岁),首次南巡。
康熙24年至28年(1685—1689年),部署两次雅克萨之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康熙29年至36年(1690—1697年),三次亲征,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康熙55年(1716年),变“开海”为“禁海”。
康熙57年(1718年),历时11年编成《康熙全览图》。康熙55年(1716年)谕: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
——《清圣祖实录》“弛海禁”。
满汉合璧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满汉合璧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康熙23年康熙55年“弛海禁”重新严申海禁 昔日三藩变乱,已侵占七省地方。彼时朕方壮年,凡是刚断,剿灭无遗。今朕春晚已高,凡是惟小心谨慎,期于至当。 ——《康熙起居注》『设计意图』此部分作为本课的小结,在完成大事年表后,最后呈现《康熙全览图》、时间轴及康熙55年谕旨,将时、空、人融为一体。将康熙帝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同时展现了(不同时期)康熙帝的个性特点。这一设计旨在涵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加深历史理解,形成自己对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并希望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教学反思】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了吗? 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实施的措施、课程评价的标准等,都要始终贯穿着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时空观念 将康熙帝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理解不同时期的康熙帝为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策上的变化与延续,并据此对相关史事作出合理解释。1、三次使用《康熙全览图》。
2、动态呈现康熙帝首次南巡示意图。
3、逐步完成康熙大事年表。
……康熙23年康熙55年“弛海禁”重新严申海禁史料实证康熙帝真的有过“微服私访”吗?《康熙起居注》
《清圣祖实录》
《清史稿·圣祖本纪》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通过获取可信史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进而提出自己的历史认知。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历史解释1、从已有的康熙帝印象出发
2、基于南巡这一史事“再谈”对康熙帝的印象
3、通过晚年康熙的谕旨“三思”对康熙帝的印象 学生以现有的史料为依据,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尽可能地做到客观评判和理性分析。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做到史论结合。谢谢聆听,敬请批评指正! 教学时要史论结合,从具体的措施入手分析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014版《指导意见》
历史人物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力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