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河北泥河湾遗址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经过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发现100万年以前早期人类遗址21处,绝对年代距今近200万年。这些成果证明( )
A.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B.社会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C.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道路 D.泥河湾人使用磨制石器
2.根据史书记载,夏朝已有刑法和赋税制度,还出现了官吏、军队等权力要素。夏朝的君主向万民发号施令,拥有生杀予夺的统治权力。这反映出夏朝( )
A.已经迈入阶级社会 B.统治方式简单粗暴
C.权力意识开始萌发 D.国家治理体系完备
3.禹到晚年破坏了禅让制度,将联盟首长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也就是说,夏部族在获得华夏部落联盟首长之位后,将这一位置控制在本部族内部,并由本部族酋长世袭。这一转变当然受到了其他部族的抵制,启将他们消灭后,“家天下”的夏王朝始得以巩固。与这一描述相符的政治制度是(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4.有学者认为,商朝的王畿是“国都不远的地方,由国王直接控制”,王畿以外“隶属于商王朝距离遥远的诸侯方国,对王朝所负担的义务是很有限的,也只能是名义上的服从”。这主要是因为( )
A.内外服制度弱化商王统治 B.商朝疆域局限于王畿地区
C.商朝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商王对诸侯方国没有影响力
5.商朝时期,占卜之风盛行,国家大事诸如祭祀、征战、田猎、收成等都要通过占卜来决定,占卜所用的龟甲和兽骨上刻有大量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从这些甲骨文的内容可以看出,商朝( )
A.内服与外服的关系 B.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
C.已经有了成熟历法 D.社会政治与经济状况
6.西周初年规定,周王对诸侯国君有监国之制,诸侯国官吏要职须由周王任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这些规定( )
A.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B.维护了宗族血缘关系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势力 D.剥夺了诸侯国君权力
7.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
A.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了君主专制
8.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
A.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皇权独尊至高无上 D.中央集权
9.西周时,我国已有金属工、木工、玉工、石工、陶工、纺织工、皮革工、武器制造工等,当时就有“百工”之说。这说明西周( )
A.手工业分工已相当细密 B.官府直接经营手工业
C.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 D.手工业生产技术先进
10.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领主强迫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材料所描述的土地制度( )
A.自然经济在逐步形成 B.收获全部上缴贵族
C.土地国有是基本原则 D.私田可以进行买卖
11.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在郑国聚徒讲习法律和诉讼,孔子在鲁国聚徒讲习六艺,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齐国还设立稷下学宫,广招天下学长,授以上卿,让他们带着徒弟来此讲学。这种局面( )
A.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B.标志百家争鸣时代的开始
C.宣告了官学体系的瓦解 D.说明德治与法治之争兴起
12.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老子和孔子
A.进步与保守的观念并存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时代变迁与价值观影响政治判断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1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形成了多样而复杂的政治关系,这其中显然不能避免的就是列国纷争和诸侯群雄割据,而各种联盟、同盟、敌对、友好的互动关系,也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异常复杂。材料所述现象的形成根源于( )
A.铁器牛耕的逐步推广 B.各国变法运动的兴起
C.诸子百家思想的兴盛 D.周天子的控制力削弱
14.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当“盟主”。齐国、晋国、楚国接续争雄,吴越争霸。诸侯成为“盟主”可以( )
A.取代周天子获得分封权力 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
C.免除向周王室纳税的义务 D.号令各诸侯国的行动
15.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B.统一多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正逐步增强
16.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关爱百姓;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强调百姓的重要性;荀子主张“君舟民水”,认为百姓能决定君主的统治。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
A.重视民众力量的思想倾向 B.倡导统治者与民平等
C.治国思想获得统治者青睐 D.追求个人自由与公平
17.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下述主张的共同点是( )
思想家 主张
老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孟子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墨子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韩非子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A.重视以人为本 B.强调自强不息
C.崇尚天人合一 D.关注现实政治
18.西周时期,诸侯分封的低级贵族也可领有世袭的封地,并可以自行在封地上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到战国中后期,被秦、赵等国君主授予爵位的新贵族,名义上也有封地,但一般只被授予“衣食租税”的征税权,不再被授予封地的行政权。这一转变( )
A.反映了国君集权的趋势 B.导致选官方式发生变革
C.是政治权力下移的体现 D.完善了贵族的等级秩序
19.在古书中,常常可以看到“爱士”、“养士”、“礼贤下士”、以及“士林”、“士流”、“士风”等等以士为中心词的称呼和用语。西周春秋之士是贵族最低等级;战国之士是一个流动的社会阶层,凡有一德一艺者皆可称士。战国时期士阶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贵族的没落 B.平民地位的上升
C.学术文化的繁荣 D.富国强兵的需要
20.余秋雨曾说:在甲骨文所刻画的商代之后,中华文化的第二个重大记忆应该放在哪里呢?毫无疑问,放在老子、孔子和他们引领的“诸子百家”时代。他们为中华文化进行了精神奠基,所达到的高度让人叹为观止。后代再杰出的思想家,往往也只是他们的追随者或别离者而已。作者意在强调( )
A.春秋战国是中国第二个文化繁荣时代
B.诸子百家时代的成就优于商周时期
C.“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的丰碑
D.后代的思想家不可能超越诸子百家
21.秦朝建立初期,秦始皇开展了“议帝号”、颂“秦德”、推行秦之“法式”、提倡“忠”之政治伦理等“合法性叙事”的活动。这些活动
A.使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践行了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C.消除了六国对社会影响 D.意在强化对秦政权的认同
22.经考古证实,秦直道位于内蒙古、甘肃和陕西境内,路上有2-3道车辙,车辙两侧有较宽的路肩;车辙间的辙梁经过反复碾压,土质发黑,质地坚硬。由此可知秦直道
A.推动了国家大一统的实现 B.加强了北方地区的边防
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D.形成了全国性的道路网
23.下表实质上反映了
朝代 世次 帝号 名讳 代字 举例
秦 一世 始皇 政—作正 / 谓正月为端月
汉 一世 高祖 邦 国 汉诏引书“协和万邦”为万国
唐 二世 太宗 世民 / 改“世”为代或为系,改“民”为人,从民之字改从氏;书王世充作“王充”
清 四世 圣祖 玄烨 元 其兄弟将“玄”改“元”
A.汉字演变由繁到简 B.封建皇权持续独尊
C.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D.避讳不利阅读文献
24.某学者发现古代史书中没有秦朝将“太尉”之职授予某人的记载,他得出结论说:“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这说明
A.秦太尉设而不授服务于皇权 B.秦为加强皇权设置太尉一职
C.秦设太尉一职属于后人杜撰 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
25.秦立国后,不用宗亲贵族而大量任用来自六国的才智之士为相,这些人却无一老死于相位,都未世袭于子孙。秦灭六国后,非宗室贵族组成的官僚集团不希望贵族势力坐大,理所当然地拒绝实行分封制,从秦国发展而来的中央地方行政体系被完整地复制到秦王朝。这些举措( )
A.致使非宗室贵族的权力坐大 B.成为避免决策失误的有效方法
C.适应了秦朝政治治理的需要 D.使贵族政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提到:严格说来,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据此可知( )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B.秦汉最高统治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先秦以前通过实行郡县制达到封建统一 D.秦汉时期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已趋成熟
27.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
A.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 B.杜绝了吏治腐败
C.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D.抑制了豪强地主
28.廷议是秦朝前期的重要制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等提出册封皇子。在廷议中,大部分大臣赞同王绾的建议。而廷尉李斯则以册封诸侯容易内乱为由,建议行郡县制,最终始皇认同李斯的意见,决定实行郡县制。由此可见,秦朝前期的廷议( )
A.避免了君主“兼听独断” B.折射出相权与君权的相互制衡
C.体现出朝廷决策的审慎 D.保障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29.如表摘录了一些春秋到西汉初期,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言论,可见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言论内容
春秋时期 “河山以东强国六…秦僻在雍州。”“秦与戎、翟同俗”
战国后期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无礼义之心”
西汉初期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仰上。
A.心理隔阂的消弭 B.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C.各族同源的认同 D.“大一统”政体确立
30.翦伯赞《秦汉史》中这样描述:“为了建造阿房宫和骊山皇陵,残余贵族和无数俘虏,从荆楚、巴蜀斩伐木材,攀山越岭,丧失生命;手工业者离开作坊,走到遥远的会稽,替皇帝修筑宮殿和雕刻功碑:广大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和自山,被追去修筑长城。”材料反映的现象( )
A.表明秦朝法度严明 B.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C.维护了皇帝的权威 D.扩大了帝国的疆域
31.有学者认为:“文景之治”的和平繁荣景象下潜藏着一系列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风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未统一”与“伪统一”的并存。“未统一”是指汉朝前期并未将秦朝的全部领土都纳入统治,而“伪统一”则是指( )
A.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B.思想上实行的“无为而治”
C.郡国并行下的诸侯林立 D.在西域采取“羁縻”政策
32.董仲舒将《春秋》中的自然变化与社会政治的变化联系起来,并强调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天下风调雨顺即表明皇帝贤明,灾害频繁则是上天在向皇帝示警。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主要意图是( )
A.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 B.宣扬“天人感应”思想
C.探讨王朝兴衰的根源 D.希望君主实行“仁政”
33.秦汉之初,丞相权力颇重,礼遇亦隆,由此常有君相间的冲突。汉初的丞相虽多深自贬抑,以缓和君臣关系,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对此,汉武帝亲政后( )
A.划分 13 个州部 B.颁布“推恩令” C.增强尚书台作用 D.设立“中朝”
34.有学者指出,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百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
C.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 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35.刘邦在翦除异性王后,大封同姓诸王,并杀白马为盟,立誓“非刘氏王,天下共击之者”。汉文帝继位后,他又陆续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并出现“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官室百官同制京师”的现象。据此可知,汉初分封( )
A.蕴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隐患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实现了统治权力的合理分配 D.是对西周地方制度的完全继承
36.史书记载,汉武帝伐四夷,国用不足,故税民田宅、船乘、畜产、奴婢等,皆平作钱数,这就是算缗钱。每千钱一算,出一等,贾人倍之,若隐不税,有告之,半与告人,余半入官,这就是告缗。汉武帝这些做法( )
A.承袭了汉初的政策 B.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C.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D.为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
37.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列侯所献酎金(一种专供朝廷祭祀的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为由,夺去106个列侯的爵位。这一举措( )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意在充实国家财政
C.消除了豪强势力 D.破除了世袭制度
38.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原因是都蕴含着( )
A.耕读传家的理想 B.勤劳勇敢的品质
C.家国天下的情怀 D.无为而治°的理念
39.东汉时期在规模巨大的田庄中有农林牧各业还有从事某些手工业生产或进行一定的商业或高利贷的活动。在庄园中,一般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同时建有坞壁,备有私兵。这( )
A.埋下了封建割据的隐患 B.削弱了农民封建依附关系
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农业耕作方式巨变
40.汉初允许盐铁私营,主要由富商、豪强所控制,他们以利为本,价格自由决定,质量参差不齐,百姓不堪其苦。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政策,“贵贱有平而民不疑………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这一变化说明专卖政策( )
A.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 B.完善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C.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 D.增加了财政收入与来源
二、材料题
41.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其故何也?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墨子·尚贤》
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韩非子·忠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墨子和韩非在用人之道上认识的相同点。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各学派争鸣产生的影响。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对边疆地区高度重视。在北方,秦始皇派遣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下令修筑长城,将秦、赵、燕三国旧长城连接起来,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的南下侵扰。同时,秦始皇还在北方边疆设置了九原郡等郡进行管理。
——摘编自林剑鸣《秦史稿》
材料二 秦朝在南方地区积极开拓。秦始皇发动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历经数年艰苦征战,最终将岭南地区纳入秦朝版图。秦朝在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并迁徙大量中原人口到岭南,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民族交融。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
材料三 秦朝对西南边疆也有所经营。秦始皇派遣常颏开通了五尺道,加强了秦朝与西南地区的联系,使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开始被纳入秦朝的统治范围。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秦朝边疆治理的措施。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朝边疆治理的历史影响。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A C D A C A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A D D A D A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B A C B A C D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D D B A C A C A A
41.(1)表现:生产工具改进和技术进步,如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土地制度变革,如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井田制逐渐瓦解﹔政治上,诸侯争霸,改革不断,公室宗族衰亡,卿族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思想文化上,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兴起。
(2)相同点:都强调用人要注重才能(或都反对用人唯亲)。 影响: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次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社会变革,为各国变法提供了理论支持;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2.(1)措施:设郡管理;移民实边;修筑长城;开通五尺道。(答出两点即可)
(2)历史影响: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为后世的边疆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