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三中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 2.D 3.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近义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这里用其他流行与新中式潮流比较,形容其他流行的短暂,用“昙花一现”更合适。
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常用来形容流行事物等存在时
间短。白驹过隙: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排除 BD。
第二空,用来形容中国传统美学的积累深厚。积淀:在长期积累中形成(多用于抽象事物),
如文化、知识、经验等。积累:逐渐聚集,可用于具体和抽象事物,但“积淀”更侧重于文化
等抽象层面的长期积累,与“中国传统美学”搭配更恰当。排除 A。
第三空,这里说的是诗词、书画等文化元素的融合,应该用“交汇”更合适。交汇:水流、气
流等汇合在一起,也可用于抽象事物的融合、交织。交会:会合、相交,更侧重于具体地点、
空间上的相交。
第四空,此处是说中国传统美学给我们提供了关于理想生活的启发,用“启示”。启示:启发
开导,使有所领会,侧重于通过某种方式让人得到启发、领悟道理等。启事:是机关、团体、
单位个人有事情需要向公众说明,或者请求有关单位,广大群众帮助时所写的一种说明事项
的使用文体。
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语病有二:
①关联词语序不当,前后句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应放主语前,“不仅”应在“世界奢侈品牌
女装”前,排除 AC;
②状语位置不当,“特地”应该是“穿上”的状语,排除 B。
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复位的能力。
根据前文内容,“它”指代的是中国传统美学,所以句子的主语应该是 “中国传统美学”,排
除 AC;
按照逻辑顺序,应该是先“了解”,然后才能更好地“传承”,排除 D。
故选 B。
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答案第 1页,共 12页
A. 浚.县(xùn)
C.拊.掌(fu3声) 俳.优(pai二声) 鄱.(po二声)阳湖
D.舂.米(chong一声) 哭丧.棒(sang一声)
故选 B。
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我有亲父.兄.(父兄:兄长)
B.将.子无怒(将:请)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根本)何乃太区.区.(区区:愚笨)
C.正确。
正确。句意: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子) 岂余心之可惩.(惩:受惩创而改变)
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D.无通假字。故选 D。
7.A
A.相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B.不同,介词,通过/介词,趁机/动词,沿袭。
C.不同,介词,以……身份/介词,用/介词,把。
D.不同,代词,代指屈原作品/虚词,无实意/代词,它的。
故选 A。
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①⑤⑨为名词作状语,意思分别是:像云彩一样,向西边,在早晨。
④⑥⑦为名词做动词,意思分别是:用盒子装,合群,用檠矫正。
②③⑧为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投降,使……愚昧,使……浸润。
故选 D。
9.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状语后置句,②被动句,③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④被动句,语意被动句。
⑤判断句。⑥定语后置句,⑦状语后置句,⑧状语后置句,⑨被动句,⑩判断句。 宾语
答案第 2页,共 12页
前置句, 被动句,两个“于”表被动。 省略句,省略介词,“被发行吟(于)泽畔”。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人又谁能以察察身,受汶汶物者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
为“而令自若是”。
①⑦⑧状语后置句,②④⑨ 被动句,③⑤⑩判断句,⑥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
故选 C。
10.D
1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A.第 3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介绍贾探春的笔墨较少,因而这一回略读
即可。
B.第 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衡芜苑夜拟菊花题”中,探春写了《咏白海棠》,诗歌是对她“俊
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形象的进一步描绘。 “芳心无力”使人联想到断
线风筝,“绢仙羽化”也使人联想到离家远嫁。探春把自己的情操赋予了白海棠,实际上是借
白海棠咏叹自己。要细读
C.第 55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中,凤姐小产,王夫人治家水平有限,找
李纨协助,无奈李纨也是个活菩萨,只怕越帮越忙,又派探春宝钗协助。这一回主要写探春
管理贾家事务。要细读
D.第 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中,写到查抄大观园时,在探春室内,探
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这充分体现了探
春的性格和远见卓识。要细读
故选 A。
12.C 13.B 14.D
【导语】这两篇材料围绕粮食安全主题展开互补性论述:材料一聚焦消费端的餐饮浪费问题,
通过详实数据揭示浪费现状及环境代价,提出从服务模式创新到消费理念培养的系统治理方
案;材料二则从生产端切入,分析耕地保护、劳动力结构等深层次矛盾,强调“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的战略意义。两文共同构建了“产—消”闭环认知,既体现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又展现立足国情的发展智慧,将传统节俭美德与现代治理思维有机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
的粮食安全论述体系。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案第 3页,共 12页
C.“适量点餐和分餐制完全能解决餐饮浪费问题” 错误,由材料一“要改进餐饮服务模式,推
出小份菜、半份菜,点菜人员主动提醒顾客适量点餐;鼓励餐饮门店实行分餐制;免费提供
打包餐盒,餐饮门店给予顾客‘打包折扣’,要适当限制特色餐饮企业的市场准入,加强监管”
可知,适量点餐和分餐制只是解决餐饮浪费问题部分措施,此外还有免费提供打包餐盒,餐
饮门店给予顾客“打包折扣”等措施,所以“完全能解决餐饮浪费问题”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 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低,是农业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错误,由材料二“外出农民工特
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农业后继乏人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可知,外出
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是农业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
故选 B。
1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判断推理的能力。
A.“我国谷物能够实现自给自足”错误,原文为“谷物基本自给”,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B.“从餐饮消费的角度看……”错误,材料一提到的“适度减少对供应自助餐企业的经营许可”
和“减少‘无限量供应’模式”是从餐饮服务模式(供给侧)的角度提出的措施,而非餐饮消费
(需求侧)的角度。选项偷换概念。
C.“即使……”错误,材料二明确提到“如果耕地守不住,都非农化了,粮食生产就成了无本
之木、无源之水,我们就没有了赖以吃饭的家底”,选项与材料表述完全相反。
故选 D。
15.D 16.A 17.C 18.A 19.①起义原因——(示例)这两次起义都是被
迫起义:樊崇是以困穷为寇,陈涉是带领“疲弊之卒”起义。
②起义影响——(示例)这两次起义号召力都很强:樊崇因勇猛过人,许多人依附他,后来
达到几万人;陈涉起义后,天下人云集响应,许多人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③起义人员——(示例)这两次起义的参与者才能、谋略、文化水平都不高:樊崇人马日渐
壮大后,只有口头约束,没有文书、旌旗等正规管理;陈涉出身低微,队伍中也没有才能出
众,可匹敌孔子、墨子的贤达谋士。
④起义效果——(示例)这两次起义都给予当时统治政权沉重打击:樊崇大破王莽部队,攻
入长安,后迫使更始帝投降;陈涉起义加速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导语】本文通过叙述刘盆子的生平,展现了赤眉军从兴起到衰败的历史进程。文章以刘盆
子为线索,揭示了农民起义的复杂性与悲剧性。赤眉军初起时纪律严明,但后期因内部纷争
答案第 4页,共 12页
和暴行导致失败,反映了农民起义在组织和管理上的局限性。刘盆子虽被推上皇位,却无力
掌控局势,最终归顺光武帝,体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文章语言简练,叙事清晰,
既有历史事件的记录,也蕴含了对农民起义的深刻反思。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现在人马日渐壮大。
B.正确;句意:负责割草牧牛。
C.正确;句意:经常喧哗呼叫。
D.“要”:通“邀”,半路拦击,切断。句意:切断赤眉军的退路。
故选 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相同。都是副词,于是,就。句意:就互相约定。/就在竹简上写上“上将军”作为符书。
B.不同。介词,表目的,来;/介词,按照。句意:就把他们的眉毛全部染红以示区别。/让
刘盆子等三个人站在中间,按年纪长幼顺序抽取竹简。
C.不同。判断动词,是;/动词,讲,说。句意:只有刘盆子、刘茂以及前西安侯刘孝是最
近的后裔。/学会讲推让之词。
D.不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无义。句意:如今设置了天子但还是像过去
一样做盗贼的事情。/让刘盆子及他的臣子们站在一旁列队观看。
故选 A。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C.“翕然”,安然无事。句意:各自闭门坚守军营,三辅地区安然无事。
故选 C。
1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作为汉室后裔的刘盆子便被推上了帝座”错误。原文为“唯盆子与茂及前西安侯刘孝最为
近属。崇尝闻古天子将兵称上将军,乃书札为符曰‘上将军’,又以两空札置笥中,列盆子等
三人以年次探札。盆子探得符,诸将乃皆称臣拜”,可知汉室后裔有几个,刘盆子最后拿到
了符书,所以被推上了帝座。
故选 A。
1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起义原因:由“初,崇等以困穷为寇,无攻城徇地之计”“率疲弊之卒”可知,这两次起义都
是被迫起义,樊崇是因为困穷为寇,陈涉是带领“疲弊之卒”起义。
答案第 5页,共 12页
②起义影响:“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岁间至万余人。崇同郡人逄安、东海人徐宣等各
起兵,合数万人,复引从崇”,樊崇因勇猛过人,许多人依附他,后来达到几万人;“天下云
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陈涉起义后,天下人云集响应,许多人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他。可知这两次起义号召力都很强。
③起义人员:“无攻城徇地之计。……以言辞为约束,无文书、旌旗”,樊崇人马日渐壮大后,
只有口头约束,没有文书、旌旗等正规管理;“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
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
之中”,陈涉出身低微,队伍中也没有才能出众,可匹敌孔子、墨子的贤达谋士。可知这两
次起义的参与者才能、谋略、文化水平都不高。
④起义效果“王莽遣军击之,崇等欲战,恐其众与莽兵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
赤眉。遂大破之”“军及高陵,入长安城,更始来降”,樊崇大破王莽部队,攻入长安,后迫
使更始帝投降;“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陈涉起义加速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可
知这两次起义都给予当时统治政权沉重打击。
参考译文:
刘盆子,太山郡式县人,是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代。他的祖父刘宪,在元帝时被封为式
侯,父亲刘萌继承了爵位。王莽篡夺了王位后,封国被取消,刘盆子就成了式县人了。
王莽天凤年,琅邪人樊崇在莒县起兵。当时盗贼四起,因为樊崇勇猛,许多盗贼都依
附他,一年之内聚集了一万多人。樊崇的同郡人逢安,东海人徐宣等各自起兵,一共有几万
人,都前来跟随樊崇。起初,樊崇等人只是因为穷困窘迫才去做盗匪的,并没有攻占城池掠
取土地的计划。现在人马日渐壮大,就互相约定:杀人者偿命,打伤人要赔偿。只有口头的
约束,而没有文书、旌旗。王莽派出军队攻打他们,樊崇等要和他们交战,又怕手下的人和
王莽的士兵混在一起,就把他们的眉毛全部染红以示区别,因此称为赤眉军。赤眉军大败王
莽的军队。
当初,赤眉军经过式县,抢掠了刘盆子以及他的两个兄长刘恭、刘茂,都安置在军中。
等到刘恭跟随樊崇等投降更始帝,就被封为式侯。刘恭因为精通经书多次进言论事,被封为
侍中,在长安中侍奉更始帝。刘盆子与刘茂留在军中,负责割草牧牛,被称为牛吏。到了樊
崇想要拥立皇帝时,在军中寻找景王的后代,一共找到七十多个人,只有刘盆子、刘茂以及
前西安侯刘孝是最近的后裔。樊崇曾听说古代天子带兵时称为上将军,就在竹简上写上“上
将军”作为符书,又拿了两个空竹简放在竹筐里,让刘盆子等三个人站在中间,按年纪长幼
顺序抽取竹简。刘盆子最小,最后拿到了符书,将领们都向他称臣跪拜。刘盆子当时只有十
答案第 6页,共 12页
五岁,披头散发,光着两只脚,穿着破衣服,涨红了脸,满头大汗,看到大家都向他跪拜,
吓得快要哭出来。刘茂对他说:“好好保管符书。”刘盆子将符书咬破,胡乱折叠,然后扔掉,
还是跟着牧童们一起嬉戏。
赤眉军到了高陵,进入长安城,更始帝投降。刘盆子住进长乐宫,将领们天天聚在一
起争论战功,经常喧哗呼叫,拔出剑来砍柱子,难以统一。他们还经常抢掠施暴于官民,百
姓关紧门户,从此又都坚守各自的壁垒。刘盆子十分惊恐,日夜哭泣。刘恭眼看赤眉军中混
乱,知道他们必将失败,担心兄弟们要一起惹上灾祸,就偷偷地教刘盆子交还玺绶,学会讲
推让之词。建武二年正月初一,樊崇等举行大集会,刘盆子就从坐榻上下来,解下玺绶,叩
头说:“如今设置了天子但还是像过去一样做盗贼的事情。这都是因为你们拥立了不合适的
人所致,希望让我保存自己的一把骨头,让位给圣贤之人。”说完就涕泪交加,唏嘘不止。
樊崇及在座的几百个人,没有人不同情他的,都离开坐席磕头说:“臣等不守规矩,辜负了
陛下。从今以后,我们保证不再放纵。”大家出宫后,各自坚守军营,三辅地区安然无事,
百姓争相回到长安,市场街里又拥挤起来。过了二十几天,赤眉军因贪图财物,又出来大肆
抢掠。城中的粮食吃光了,就收罗装载珍宝,放大火烧了宫殿房屋,带着兵马向西进发。
光武派出军队分为两路,切断赤眉军的退路。赤眉突然遭遇大军,惊慌恐惧不知所措。
樊崇就带着刘盆子以及丞相徐宣以下的三十多个人打着赤膊前去投降。献上得到的传国玺绶,
更始帝的七尺宝剑以及玉璧各一个。第二天一早,光武帝在洛水边上大会兵马,让刘盆子及
他的臣子们站在一旁列队观看。对刘盆子说:“自己觉得应当被处死吗?”刘盆子回答说:“臣
论罪本该被处死,还幸亏皇上怜悯饶恕。”又对樊崇等说:“你们可以说是铁中的铮铮上品,
平庸之辈中才华出众的人。”
光武帝可怜刘盆子,给他很丰厚的赏赐,让他做赵王的郎中。后来刘盆子因病失明,
赐给他荥阳县的均输官地,作为商铺区,让他终生享用这里的官税。
20.B 21.C 22.①诗人将“酒”比作“旗鼓”,将“笔”比作“刀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
法,把自己在醉中作草书的情景想象成一场战斗,生动展现出草书的豪迈气势。
②“银河倾”将笔墨挥洒时的磅礴气势比作壮阔的自然景象,生动地表现出草书线条的流畅、
奔放和雄浑。
③借战斗场景暗喻抗金报国的豪情,书法与壮志交融,体现陆游“以书言志”的创作精神。
【导语】陆游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以豪放的笔触将草书创作比作战场,展现了其胸中
的壮志与激情。诗中“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一句,气势磅礴,将草书的动态与
战争的激烈完美结合,表现出作者在书法创作中的豪情与力量。全诗通过战斗场面的描绘,
答案第 7页,共 12页
不仅展现了草书的艺术魅力,更抒发了陆游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诗歌体裁的能力。
从诗歌句数来看,这首诗歌十二句;由作者来看,陆游是南宋人;由字数来看,每句字数相
同,都是七个字;由对仗角度来看,三四句不构成对仗,“酒为旗鼓”是主谓宾结构,而“势
从天落”是主谓结构,五六句也不对仗,“端溪石池”是并列结构,“烛光相射”是主谓结构。
所以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
A. 《乐府诗选》收入的是乐府诗。
B. 《古诗菁华》收入古体诗。
C. 《诗余选集》收入词。
D.《律诗集萃》收入律诗。
故选 B。
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这两首诗都写了草书笔势的雄浑有力,“飞纵横”“如海宽”“飞万弩”“从天下”等词语都体现了
雄浑的气势。
A.意思是,我手持着冷醪,感受着秋露的沉甸甸,卷起毛笔,用狂放不羁的墨笔刻画出瘦弱
而飞腾的蛟龙。“卷翻”“狂墨”“瘦蛟飞”等词语都体现了雄浑的气势。
B.意思是,在不自知中挥毫写字,仿佛融入了风云之中,借助天地之力。“风云入怀”“天借
力”等词语都体现了雄浑的气势。
C.出自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本诗是作者在奉旨进京后住在客栈里所写。“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意思是,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
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作草书,分茶,不过是文人的消遣,是
苦中作乐,自我解嘲,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无聊,跟这两首诗中“豪举”的意态不一致。
D.意思是,有时作者在寓意和想象之间游走,笔墨跌宕奔腾,构思出诙谐怪异的作品。“跌
宕奔腾”体现了作者创作草书时雄浑的气势。
故选 C。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①“酒为旗鼓笔刀槊”一句,诗人将酒比作旗鼓,把笔当作刀槊,仿佛自己不是在写字,而是
在战场上挥戈杀敌。旗鼓在古代战争中是用来指挥军队、鼓舞士气的重要器具,诗人以酒为
旗鼓,暗示着饮酒之后,自己的创作激情如同战场上的士气一样高涨。笔被比作刀槊,强调
了笔在诗人手中就像武器一样,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在纸上驰骋纵横,展现出草书的豪迈
答案第 8页,共 12页
气势。
②“势从天落银河倾”,此句将草书的气势比作从天而降的银河,一泻千里,不可阻挡。银河
是浩瀚无垠、气势磅礴的自然景观,诗人用它来形容草书的笔势,生动地表现出草书线条的
流畅、奔放和雄浑,仿佛每一笔都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如同银河之水倾泻而下,给人以强烈
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让人感受到草书艺术所具有的那种豪迈壮阔的美感。
③陆游不仅是南宋有名的书法家,更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由于胸藏五兵,欲试无路,因此作
者借酒浇愁、作书泄愤。诗人将自己写作草书的过程比作为国平胡尘的战斗,表达了渴望参
加收复国土战斗的迫切心情,所以作者借战斗场景暗喻抗金报国的豪情,将书法与壮志交融
在一起,体现作者“以书言志”的创作精神。
23.B 24.相同:都有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和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仰。不同:陆诗还嘲讽
俗儒们不知道当年诸葛亮在这高台上读的是什么奇书,才建立这样的功业。也讽刺了俗儒不
思进取,选择安逸的一贯做法。《蜀相》不仅抒发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抒发了对自
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自称王师”分析错误,“当”解释为“自称”是错误的,应该是应战,抵
挡之意。
故选 B。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都有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和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仰。
本诗中“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运用拟人修辞,回忆诸葛亮的往事,表达对诸
葛亮的怀念之情。“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
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
《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
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这些诗句都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
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对诸葛亮一
生功业的敬仰。
不同点:
本诗中“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俗儒们不知道当年诸葛亮在这高台上读的是什
么奇书,才建立这样的功业。借此讽刺了当时俗儒不思进取,选择安逸的做法,针砭时弊;
《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意思是: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
答案第 9页,共 12页
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不仅抒发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抒发
了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25.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26.不获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27.畏途巉岩不可攀
28.
29.叩关而攻秦
30.BC
31.(4分,修辞 1分,分析 2分,情感 1分)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突出了
黄河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重要意义,展现了黄河慈母般的胸怀与深情,表达了作者对黄河
由衷的赞美与深深的眷恋。
32.(结构内容各 2分)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前文对黄河文化的描述,引出下文对黄河文明的进一步阐述。
②内容上:点明了黄河与人类精神的相互作用,强调了黄河与人类之间的“双向力量”。
33.(含义 2分,做法 2分)
(1)双重含义:①是指半个世纪前黄河儿女抗击外敌,保卫黄河流域,保卫中华民族;②
是指当下我们要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防止黄河受到污染和破坏。
(2)当代人 “保卫”黄河的做法:①从生态角度,加强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②
从文化角度,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增强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4.(任答 2点得 2分)
①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黄河水的滋养,表现了黄河儿女对黄河的崇拜与依恋;
②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展现了黄河文明的博大,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和歌颂;
③我们当今的生产生活方式严重破坏了黄河的生态,表达了作者对此现状的痛心和忧虑。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一担水”这一日常意象,深刻探讨了黄河与中华民族生活、文化、历
史的紧密联系。作者以黄河为线索,从日常生活到哲学思考,从历史传承到生态保护,展现
了黄河在中华文明中的多重象征意义。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既有对黄河的深情讴歌,
也有对现代生态问题的深刻反思,体现了作者对黄河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忧患意识。
3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又体现了黄河对东方哲学的贡献”错误。在原文中,外国友人说 “我不敢轻视中国哲学,
答案第 10页,共 12页
因为有一条河,它叫黄河,是一首叫哲学的诗”,这里重点强调的是黄河对于中国哲学的意
义,而非“东方哲学”。
C.“展现了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高超的艺术才能”错误。结合第⑧段内容 “每一句艺术
的经典,都是日子的投影”“当艺术融入人们的日子,那不就是一曲几千年的黄河大合唱吗”
等句子可知,作者罗列这些艺术作品的目的并非单纯展示其多样性和先民的生活、艺术才能,
而是为了突出艺术与日子的紧密联系,强调黄河文化在人们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故选 BC。
3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排比手法:文中“黄河的文化源头早已超越了……超越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文化空间,
同样超越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种排比从文化源头和文化空间等不同维度进行
阐述,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黄河在文化层面的重要性和影
响力,强调了黄河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其文化意义远远超出了地理范畴的限制。
比喻手法:将黄河流域比作“掌心里”,把黄河流域孕育华夏文明的状态形象地比喻为掌心呵
护珍宝,生动地展现了黄河对华夏文明的孕育和庇护作用,就如同掌心小心翼翼地守护着珍
贵的东西,突出了黄河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拟人手法:“黄河用数百万年的耐心和胸襟,轻轻拥揽了西北、中原、华北几十万平方公里
的土地之后,苍生尽在她温情的怀抱里”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黄河“耐心”“胸襟”“拥揽”“怀
抱”等人的情感和动作,把黄河描绘成一位慈爱、包容的母亲形象。她用自己宽广的胸怀,
长久地滋养着广袤土地上的万物苍生,体现了黄河慈母般的胸怀与深情。
情感表达: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与眷恋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
表达。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及作者对黄
河由衷的热爱和敬仰。
32.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从结构上看,该句承接了前文对黄河文化源头及其文化空间的描述,进一步深化了黄河文
化对人类精神的影响;同时为下文对黄河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等内容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
过渡作用。
②从内容上看,画线句子强调了黄河对人类精神的浸润,即黄河文化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滋养
和塑造;同时指出人类心灵对黄河的接纳,体现了人类对黄河的依赖和敬重,这种关系是双
向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33.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以及结合现实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第 11页,共 12页
(1)双重含义:①结合原文第⑨段 “黄河在咆哮,那是对敌人的怒吼,也是对儿女的召唤”
以及《保卫黄河》产生的历史背景,可知“保卫黄河”指的是保卫自己的家园,保卫我们的国
家,保卫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者;
②从第 段“那,还是我小时候见过的清冽的水吗 那分明是稠泥浆。有个不争的事实是:黄
河瘦了,近几十年来,曾频频断流。一条条排污管道,像罪恶的大炮一样伸向黄河”可知,
黄河水变稠泥浆、排污管道伸向黄河,此时的“保卫黄河”,指保护黄河的自然生态环境,保
卫黄河不受工业化污染。
(2)当代人做法:①从生态角度,不再让“一条条排污管道,像罪恶的大炮一样伸向黄河”,
减少污水排放,加强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如关停向黄河排污的企业,建立污水
处理设施;
②从文化角度,结合全文对黄河文化的阐述,要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比如开展黄河文化主
题的宣传活动、保护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址等,增强当代人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①从文章开头“日子,就是一担水”以及文中对黄河水与百姓生活紧密联系的描述,如“当一
担水挑回家,炊烟袅袅升起,日子里所有的滋味儿都有了。喝一口黄河水,一种宗教般的庄
严,在我内心驻留、伸展、蔓延”等内容可知,黄河水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百
姓的日常生活依赖于黄河水,这体现了黄河儿女对黄河的依赖。而文中提到中国乡村到处有
龙王庙,人们在求水日子里的虔诚和渴望,以及把黄河视为母亲河等内容,都表明了黄河儿
女对黄河的崇拜与依恋,“一担水的日子里”包含了这种生活依赖和情感寄托。
②文章中详细描述了黄河流域孕育的华夏文明,如黄河流域的掌心里有超越五千年的华夏文
明遗存,从史前人类遗址中陶罐等上面的符号,到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石窟中的雕塑、壁
画,以及先秦以来黄河两岸的低吟浅唱等艺术经典,这些都展现了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和黄河文明的博大精深。作者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描述,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和歌颂之情,“一
担水的日子里”也承载着黄河文明的深厚底蕴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文章结尾描述了黄河的现状,如“黄河瘦了,近几十年来,曾频频断流。一条条排污管道,
像罪恶的大炮一样伸向黄河”,以及作者在黄河流域考察时看到农民肩膀上的水是稠泥浆等
内容,表明了当今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如过度开发、污染排放等,严重破坏了黄河的
生态环境。“一担水的日子里”反映出这种生态恶化的现状,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黄河生
态现状的痛心和对未来的忧虑,同时也暗示人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
35.略
答案第 12页,共 12页油田三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46分)
一、选择题(46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说,最近有什么审美潮流席卷了我们的生活,那一定是“新中式”。盘扣褂子搭马面裙、中式衬衫搭亚麻阔腿裤、旗袍搭盘发……不管是明星还是潮人,没有人能抵挡住它的魅力。与其他( )的流行不同,这股潮流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淡去,反而走向了世界。世界奢侈品牌女装不仅从马面裙中找寻设计灵感,而且还特地有外国人穿上中式服装,在直播间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新中式”为什么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其实,这都得益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厚( )。传统文化之美,不仅存在于服饰中,也存在于诗词、书画、山水、礼乐之中,是它们的( )与融合,才构成了恢宏且历久弥新的美学画卷。倘若你真的去了解中国传统美学,你就会发现其背后所隐藏的巨大能量。它是华夏历史大变革的见证者,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份理想生活( )录。它如参天大树一般,为华夏民族打下根基,也荫蔽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因此, 。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A.昙花一现 积累 交会 启示 B.白驹过隙 积淀 交汇 启事
C.昙花一现 积淀 交汇 启示 D.白驹过隙 积累 交会 启事
2.对于选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世界奢侈品牌女装不仅从马面裙中找寻设计灵感,而且还有外国人特地穿上中式服装,在直播间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B.不仅世界奢侈品牌女装从马面裙中找寻设计灵感,而且还特地有外国人穿上中式服装,在直播间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C.世界奢侈品牌女装不仅从马面裙中找寻设计灵感,而且特地还有外国人穿上中式服装,在直播间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D.不仅世界奢侈品牌女装从马面裙中找寻设计灵感,而且还有外国人特地穿上中式服装,在直播间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3.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我们需要去传承,也应该去了解中国传统美学
B.中国传统美学,值得去了解,也需要去传承
C.我们应该去了解,也需要去传承中国传统美学
D.中国传统美学,需要去传承,也值得去了解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蓍草 (shī) 浚县(jùn) 泥淖(nào) 晻晻(yǎn) 便言(pián)
B. 煴火(yūn) 弋射(yì) 膏腴(yú) 仇雠(chóu) 娉娉(pīng) 袅袅
C. 拊掌(fù) 啮雪(niè) 鞭笞(chī) 俳优(fēi) 鄱(fān) 阳湖
D. 舂米(chūn) 棘矜(qín) 哭丧棒(sàng) 惨怆(chuàng) 虫豸(zhì)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平伐其功(伐:讨伐)汉亦留之以相当(当:相抵)
我有亲父兄(父兄:父亲和兄长) 悔相道之不察兮(相:观察)
B.将子无怒(将:将要)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 何乃太区区(区区:情意深挚)
C.日月忽其不淹兮(淹:久留)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适:出嫁)
多谢后世人(谢:告诉,告知)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啮:咬,吃)
D.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极:极点)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组织)
岂余心之可惩(惩:惩罚) 女也不爽(爽:差错,过失)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2分)
A.屈平既绌 又安能以晧晧之白 无食桑葚
B.信义安所见乎 蹈其背以出血 隰则有泮
C、赢粮而景从 非及乡时之士也 芳菲菲其弥章
D.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及仇雠已灭 槌床便大怒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而皆背晋以归梁 ③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B.①君因我降 ②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③蒙故业,因遗策
C.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②盛以锦囊 ③肇赐余以嘉名
D.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日月忽其不淹兮 ③其险也如此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欲因此时降武 ③以愚黔首 ④函梁君臣之首 ⑤问君西游何时还
⑥鸷鸟之不群兮 ⑦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⑧空以身膏草野 ⑨夙兴夜寐
L. ①⑤/④⑥⑦/②③⑧⑨ B. ①⑤⑥⑨/④⑦/②③⑧
C. ①⑤⑧⑨/④⑥⑦/②③ D. ①⑤⑨/④⑥⑦/②③⑧
9.选出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 ) (2分)
①步余马于兰皋兮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③“离骚”者,犹离忧也 ④及仇雠已灭
⑤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⑥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⑦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⑧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媲郑袖 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⑩秦,虎狼之国
举贤以自佐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被发行吟泽畔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而自令若是
A. ①⑦⑧/ ②④⑨ / ③⑤⑩/ ⑥ /
B. ①⑦⑧/②④⑨/ ③⑤⑩/ ⑥ / /
C. ①⑦⑧/ ②④⑨ / ③⑤⑩/ ⑥ / /
D. ①⑧/ ②④⑦⑨ /③⑤⑩/⑥ / /
10.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 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楚辞”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B.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又称“柳屯田” “柳七”,精通音律,是两宋词坛上创制词调最多的词人。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文学家、书法家。此二人皆为宋代杰出词人。
C.黍离之悲,意思是指自己不能够得到朝廷重用,心怀忧伤之意。 《扬州慢》中“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便是此义,其源典出自《诗经·王风》。
D.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号醉翁、六一居士,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伶官传序》选自他的《新五代史》。
11.小徐同学想探究《红楼梦》中贾探春这一人物形象,她列出了一些要细读的章回,你认为其中哪一回略读即可 ( (2分)
A.第3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B.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衡芜苑夜拟菊花题”
C.第55 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D.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5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2019年粮食产量是 13277亿斤,人均占有量是472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特别是稻谷、小麦这两大口粮,人均占有量均超过200公斤。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在粮食总量平衡的基础上,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是能守住的。
尽管如此,我们仍要珍惜来之不易的“饭碗”。今天“舌尖上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据统计,约有35%的食物损耗发生在消费端。 《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2012年至2015年间,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 11.7%,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那么,有效遏制餐饮浪费将是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
餐饮浪费的综合影响已经超越粮食安全本身,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效应。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粮食浪费造成14亿公顷耕地和2500亿立方米地表水的损耗,还导致了34.9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大量人力、物流成本等无谓消耗。食物浪费引发的资源环境压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杜绝浪费,亟需有效引导。
餐饮是资源型消费,必须重视利用经济手段调节供需杠杆,必须创新路径形成高效治理机制。具体来说,要提升餐饮品质,让“不好吃”不再成为餐饮浪费的理由。要改进餐饮服务模式,推出小份菜、半份菜,点菜人员主动提醒顾客适量点餐;鼓励餐饮门店实行分餐制;免费提供打包餐盒,餐饮门店给予顾客“打包折扣”,要适当限制特色餐饮企业的市场准入,加强监管、要适度减少对供应自助餐企业的经营许可减少餐饮企业使用“无限量供应”模式,加强对自助餐门店食物浪费的监管。
从餐饮消费的角度看,要塑造健康、理性的餐饮消费理念,从节约意识的树立、节约美德的养成入手,在全社会长期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舆论宣传,加强对青少年粮食安全、节约美德的主题教育。建立对消费者的餐饮浪费罚金制,例如规定食物浪费率超过一定比例,结账时菜价也上浮一定比例。严查严控公费餐饮浪费,实行警戒机制,遏制公款消费的餐饮浪费现象。
粮稳天下安。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这些年,我国耕地持续减少,从1996年到2012年减少了近1.3亿亩。耕地数量减少,既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占地的原因,也有用地不节约、不集约的因素。只有守住耕地,才能守住明天的饭碗。如果耕地守不住,都非农化了,粮食生产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就没有了赖以吃饭的家底。这是关系子孙后代的长远战略问题。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很快,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低文化程度化也一并出现。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农业后继乏人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思考如何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投身农业。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经营农业,从政策上扶持农业,提高农业效益,让务农成为体面的职业。
在人们一般的观念里,粮食安全所涉及的农产品多为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其实肉、蛋、奶等畜牧业农产品以及大豆、食用菌、水果、茶叶等都包括在内,要避免这种认识误区带来的农产品种类单一和不合理。近几年来,我国长期短缺的农产品已扩大种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玉米等种植过剩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也大幅度调减,种植结构失衡的局面初步得到了扭转。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十几亿中国人不能靠买饭吃,,找饭吃过日子,不能把粮食安全的保障寄托在国际市场上,否则一旦出现有钱也买不来粮的情况, 就要陷入被动。
当然,立足国内,并非所有粮食和农产品都要完全自给,还要充分用好国外的粮食资源和市场,适当增加农产品进口,但要把握好规模和节奏,防止冲击国内生产、农民就业增收和国际市场带来大的影响。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要让百姓端稳手中的饭碗,就必须要抓好粮食安全,使社会之基更稳更牢。
(取材于韩长赋、刘慧的相关文章)
1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我国粮食产量人均占有量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B.我国能够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
C.从创新治理机制看,适量点餐和分餐制完全能解决餐饮浪费问题。
D.塑造健康餐饮消费理念可以从树立节约意识和养成节约美德人手
13.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我国农业劳动力出现老龄化、女性化、低文化程度化现象。
B.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低,是农业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
C.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能吸引年轻人投身农业。
D.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对农村的发展很重要。
14.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分析或推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我国谷物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能守住口粮安全的底线,尽管如此,我们仍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饭碗”。
B.从餐饮消费的角度看,要适度减少对供应自助餐企业的经营许可,减少餐饮企业使用“无限量供应”模式。
C.将来即使守不住耕地,实现非农化,粮食生产也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也会有赖以吃饭的家底。
D.中国人不能靠买饭吃,找饭吃过日子,不能把粮食安全的保障寄托在国际市场上,否则就会陷入被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盆子者,太山郡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祖父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位,国除,因为式人焉。
天凤年,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苕。时寇贼蜂起,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岁间至万余人。崇同郡人逢安、东海人徐宣等各起兵,合数万人,复引从崇。初,崇等以困穷为寇,无攻城徇地之计。众既漫盛,乃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以言辞为约束,无文书、旌旗。王莽遣军击之,崇等欲战,恐其众与莽兵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 由是号曰赤眉。遂大破之。
初,赤眉过式,掠盆子及二兄恭、茂,皆在军中。及恭随崇等降更始,即封为式侯。恭以明经数言事,拜侍中,从更始居长安。盆子与茂留军中,主刍牧牛,号曰牛吏。及崇等欲立帝,求军中景王后者,得七十余人,唯盆子与茂及前西安侯刘孝最为近属。崇尝闻古天子将兵称上将军,乃书札为符曰“上将军”,又以两空札置笱中,列盆子等三人以年次探札。盆子探得符,诸将乃皆称臣拜。盆子时年十五,被发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拜,恐畏欲啼。茂谓曰: “善藏符。”盆子即啮折弃之,而犹从牧儿遨。
军及高陵,入长安城,更始来降。盆子居长乐宫,诸将日会论功,争言讙呼,拔剑击柱,不能相一。又数虏暴吏民,百姓保壁,由是皆复固守。盆子惶恐,日夜啼泣。刘恭见赤眉众乱,知其必败,自恐兄弟俱祸,密教盆子归玺绶,习为辞让之言。建武二年正月朔,崇等太会,盆子下床解玺绶,叩头曰: “今设置县官而为贼如故。此皆立非其人所致,愿乞骸骨,避贤圣。”因涕泣嘘唏。崇等及会者数百人,莫不哀怜之,乃皆避席顿首曰: “臣无状,负陛下。请自今已后,不敢复放纵。”既罢出,各闭营自守,三辅翕然,百姓争还长安,市里且满。后二十余日,赤眉贪财物,复出大掠。城中粮食尽,遂收载珍宝,因大纵火烧宫室, 引兵而西。
光武遣军分为二道,以要其还路。赤眉忽遇大军,惊震不知所为。樊崇竟将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更始七尺宝剑及玉璧各一。明旦,大陈兵马临洛水,令盆子君臣列而观之。谓盆子曰: “自知当死不 ”对曰:: “罪当应死,犹幸上怜赦之耳。”帝又谓崇等曰: “卿所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也。”
帝怜盆子,赏赐甚厚,以为赵王郎中。后病失明,赐荥阳均输官地,以为列肆,使食其税终身。
(取材于《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
1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众既浸盛 浸: 日益,更加 B.主刍牧牛 刍:割草
C.争言讙呼 讙:喧哗鼓噪 D.以要其还路 要:邀请,约请
1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乃相与为约 乃书札为符曰“上将军”
B.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 列盆子等三人以年次探札
C.唯盆子与……最为近属 习为辞让之言
D.今设置县官而为贼如故 令盆子君臣列而观之
1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杀人者偿命,打伤人要抵罪
B.被发徒跣,敝衣赭汗:披头散发光着两只脚,穿着破衣服,涨红了脸,满头大汗
C.各闭营自守,三辅翕然:各自闭门坚守军营,三辅地区关城合并
D.以为列肆,使食其税终身: (把荥阳的均输官地)作为商铺区,让他终生享用这里的官税
1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刘盆子是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代,因此,当樊崇想建立政权时,作为汉室后裔的刘盆子便被推上了帝座。
B.樊崇勇猛,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他率领的赤眉军早先纪律严明,战斗力强,为击败王莽做出重大贡献。
C.刘恭对赤眉军的失败有预见,担心弟弟刘盆子被牵累,祸及刘氏兄弟,因此偷偷地教刘盆子交还玺绶。
D.本文除叙写刘盆子的生平之外,还记录了赤眉军从兴起、壮大到最终投降光武帝这一盛衰变化的过程。
第II卷(非选择题104分)
二、文言文阅读(4分)
19.请结合本文和《过秦论》“始皇既没”一段,分析由樊崇和陈涉领导的这两次农民起义在哪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 (4分)
三、古诗词阅读(14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8分)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20.出版社编辑了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 (2分)
A. 《乐府诗选》 B. 《古诗菁华》 C. 《诗余选集》 D. 《律诗集萃》
21.下列陆游诗句中,其创作草书的意态与本诗不一致的是 ( ) (2分)
A.手挹冻醪秋露重,卷翻狂墨瘦蛟飞。 (《醉中草书因戏作此诗》)
B.忽然挥扫不自知,风云入怀天借力。 (《草书歌·其一》)
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临安春雨初霁》)
D.有时寓意笔砚间,跌宕奔腾作诙诡。 (《草书歌·其二》)
22.本诗用战斗场面来表现草书艺术,请结合画线句对此加以赏析。 (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6分)
游诸葛武侯书台①
宋·陆游
沔阳②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
当时典午称猾贼, 气丧不敢当王师。
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
松风想像梁甫吟, 尚忆幡然答三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
【注】①诸葛武侯书台:诸葛亮相蜀时,曾在成都北筑读书台。②沔阳:今陕西勉县,城南定军山有诸葛亮基和武侯祠,武侯祠后迁城北。典午:指司马。③梁甫吟:古歌曲名一作梁父吟。诸葛亮隆中时,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2分)
A 本诗开篇交代了诸葛武侯祠的地点、环境,渲染出萧条的气氛。
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自称王师,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
C.诗中运用拟人修辞,回忆诸葛亮的往事,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D.诗中以《出师表》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
24.本诗与《蜀相》都是咏史怀古诗,并且主要人物都是诸葛亮,但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简要分析。 (4分)
四、默写。 (8分)
25. 《列子》中记述了鸥鸟与人嬉戏的故事,后人常借鸥鸟表达隐逸之情,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
26.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以浮游尘埃之外, , 。
27.问君西游何时还, , 。
28.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严以律己,但仍遭免职的语句“ , 。”
29.尝以十倍之地, 百万之众 , 。
五、现代文阅读。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日子里的黄河
秦岭
①“日子,就是一担水。”,从黄河儿女的这句口头禅里,我闻到了烟火味儿。
②小时候,我不懂。 “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滔滔的黄河水,该是多少担水啊!把黄河与日子联系起来,我总是想到扁担、木桶和黄土高坡上的羊肠小道。一位长满花白胡子的老人说: “其实,咱和黄河天天见哩,咱都是女娲蘸着黄河水抟着黄土造出来的,都是黄河的娃哩。
③至今想来,这句话意味深长。当一担水挑回家,炊烟袅袅升起, 日子里所有的滋味儿都有了。喝一口黄河水, 一种庄严,在我内心驻留、伸展、 蔓延。
④我有理由断言,黄河的文化源头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故乡——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超越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文化空间,同样超越了黄河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身长所辐射的疆域。黄河用数百万年的耐心和胸襟,轻轻拥揽了西北、中原、华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苍生尽在她温情的怀抱里。
⑤沿着黄河走,我发现,黄河对人类精神的浸润和人类心灵对黄河心悦诚服的接纳,早已成为一种双向力量。假如,百万年前中国西部的地质变化没有为黄河的诞生提供可能,那么,谁来给我们提供一担水的意义 黄河流域的掌心里,到底还有多少超越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遗存,至少当下无从得知。也许,我们真的只是领受了黄河文明的一角。置身历经千年风霜的殿堂和古柏,耳闻经久不息的钟声,我们只知道,历史刚刚从史前向殷商走来,从秦汉向唐宋走来,从明清向当下走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似乎时刻在提醒:勿回首,向前走,只要把握好日子,你理想中的前面,就在前面不远的前面,等你。
⑥荀子说: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条又一条黄河的支流,跨越时空,奔流不息。每一条支流都是每一担水的合计,都是去黄河那里“赶集”。在黄河沿岸的乡村,你侧耳谛听,一定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滴答,滴答,滴答。”那是屋檐水的声音,也是黄河的声音,更是父老乡亲血管里的声音。她最终在华北汇入苍茫的大海,带去的,是这片土地的表情。
⑦少年时代,我一度迷恋西方哲学,但有一位外国朋友告诉我: “我不敢轻视中国哲学,因为有一条河,它叫黄河,是一首叫哲学的诗。”诗 我的耳畔,顿时响起先秦以来黄河两岸的低吟浅唱: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⑧每一句艺术的经典,都是日子的投影。在我心灵崖畔的视野里,古人和今人的艺术联系、传承,根脉如此密不可分。那史前人类遗址中陶罐、陶瓶、陶盆上镌刻、描绘的符号,那用简单的线条、笔画对河流、鱼虾、白云、牲畜、狩猎、祭祀的表达,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中的雕塑、壁画……那一刀又一刀,一笔又一笔,一画又一画,分明是一支支反复吟咏的民谣,民谣里蓄满了所有关于日子的歌。这些歌,伴随着黄河的涛声,经久不息。当艺术融入人们的日子,那不就是一曲几千年的黄河大合唱吗
⑨一直在想,在中国,每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为什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也许,社会学家给出的答案是母亲,哲学家给出的是精神,政治家给出的是人民,美学家给出的是气质,历史学家给出的是传统……一位农民却这样回答我: “风水。”我的理解是,黄河流域的气候、土壤与地貌,体现了农耕文明更多的特征,“河东河北”密不透风的高粱,既给黄河儿女以日子,同时也为黄河儿女抗击外来侵略提供了天然屏障。“黄河在咆哮”,那是对敌人的怒吼,也是对儿女的召唤。
⑩毋庸讳言,近百年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创造时代文明的步伐要远远比黄河流域快,这得益于现代工业、海洋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源头不会变,风水轮流转”,这不光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生态问题。变与不变之间,人与自然的作用力,可以海枯石烂,也可以沧海桑田。
我们一定不会忘记这样一段歌词: “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我在黄河流域考察农村饮水现状的时候,再次看到了农民肩膀上的一担水,那,还是我小时候见过的清冽的水吗 那分明是稠泥浆。有个不争的事实是:黄河瘦了,近几十年来,曾频频断流。一条条排污管道,像罪恶的大炮一样伸向黄河。
“保卫黄河”,半个世纪前的黄河儿女面对敌入发出的呐喊,犹在耳畔,只是,如今黄河的敌人隐藏在哪里呢 要我说,就在我们自己的日子里。
一担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来。
(有删减)
3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4分)
A.文章开篇以“日子,就是一担水”切入,直接点明黄河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一担水”是全文叙事的线索,后文围绕其展开对黄河的思考,以小见大。
B.文中写外国友人将黄河定义为“哲学的诗”,既体现了黄河是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又体现了黄河对东方哲学的贡献。
C.文章第⑧段罗列了众多艺术作品,表现出艺术作品的多样性,展现了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高超的艺术才能。
D.文中对“河东河北”密不透风的高粱的描写,说明黄河流域的气候、土壤与地貌,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E.文章多次引用典籍、诗词、民谣,构建起黄河文化的立体图景,赋予文章厚重的历史纵深感。
31.赏析文章第④自然段。 (4分)
32.分析第⑤自然段中画线语句的作用。 (4分)
33.解释第 自然段中“保卫黄河”一词在文中的双重含义,并阐述作为当代人应如何“保卫”黄河。 (4分)
3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一担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来”这句话的理解。 (4分)
34. 作文。 (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