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分析论述性文本的论点、论据与论证
关键
能力三
体系构建
突破一 分析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论证关系
分析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论证关系,主要是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在新高考试题
中,这一内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题目涉及的论点在文内,而四个选项提供的论据大
多来自文外,侧重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典例1 (2021八省新高考适应性考试,T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
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
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
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
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得较为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
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
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
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
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
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想象;即使没有失
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
《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
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
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
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
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
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
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
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
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
——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材料二:
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
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
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弦。他们一直梦想着
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实现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
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以便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
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
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
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
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也不会一无所
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包括同步利用“错误”
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
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
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蒙圈。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
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
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
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
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处理价值观的能力超强,其实不过是
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
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
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
就可能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
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
B.某网站售价15元的“写作软件”,简直是最廉价的抄袭助手,已成为时下一些网络作
家的“另一半”甚至“另一大半”。
C.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非任
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
D.“宫斗”神剧总是王痴、妃狠、暗下药,“武侠”神剧总是秘籍、红颜、先败后胜,
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
C
解题示范
第一步,阅读原文,把握观点 材料二将人类智能和技术主义者进行对比,列举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现象,论证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难以取得突破的观点。
第二步,理解内涵,做出判断 A项举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能作为论据。
B项举的是人工智能帮助网络作家抄袭,不能作为论据。
C项举的是人工智能无法穷尽人类非逻辑工作的微妙,可以作为论据。
D项举的是人工智能支持的写作类型,不可以作为论据。
方法小结 分析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论证关系“两步骤”
突破二 分析论证结构和思路
论述性文本常见的论证结构(思路)
【说明】 高考信息性文本有时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
题)—结论(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式,有的文本摘自原文的本论部分,有的则摘自原文的结论部分,需根据所选内容灵活分析作答。
典例2 (2021八省新高考适应性考试改编)(分析论证结构)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
结构。(4分)(文本见关键能力三突破一典例1)
答案 ①材料一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总说,提出“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
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的观点,然后分别从
“近期威胁的两个表现”、“远期威胁”是什么、“终极威胁”更可怕三个层面展
开论证。②“近期威胁”“远期威胁”和“终极威胁”又构成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解题示范
第一步,概括段意
段落 段意
一 指出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二 指出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
三 指出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
四 指出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是人工智能可能的反叛。
五 引用阿西莫夫的观点,指出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是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
六 在前一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使人类的机能和智力迅速退化,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第二步,划分层次,把握结构
层次 结构
第一段 第一层:总说,提出中心论点 总论
第二~三段 第二层:近期威胁——失业威胁
和军事安全威胁。 分论
(三个层面由近及远、由浅入深,
构成递进关系)
第四段 第三层:远期威胁——人工智能
可能的反叛。 第五~六段 第四层:终极威胁——人类文明
的灭亡。 典例3 (2020新高考Ⅰ,T5)(梳理行文脉络)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文本
见关键能力二突破一典例1)
答案 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
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
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解题示范
第一步,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本题梳理信息的范围是材料一。阅读材料一,给材料一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二步,添加顺序词,分点作答
易混辨析
论证结构、论证思路和行文思路(脉络)的作答区别
(1)论证结构:重在分析文章外显的结构特征。作答时要先指出论证结构,然后阐释各部
分之间是如何体现此结构关系的。
(2)论证思路:重在梳理作者论证观点的思路和方法。答题时应紧扣议论文的一般思路
“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来梳理,即开篇通过什么方式
提出了什么观点或论题,然后从哪些方面、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什么
结论或提出怎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行文思路(脉络):重在梳理文章的内容层次。答题时注意使用体现行文思路或顺序
的词语,如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来串联各层内容。
方法小结
1.分析论证结构(思路)“三方法”
概括 层意 从文章各段内容入手,概括每一段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分析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列、递进、因果、总分等关系),划分出层次,概括层意:同一关系取其“一”,并列关系取其“和”,总分关系取其“总”,偏正关系取其“主”。概括各层大意后便可以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分析 论点、 论据 分析论点与论据、论据之间的关系和顺序,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借助 关键 词句 即借助文中提示思路或层次的词语和句子梳理出论证结构(思路)。
借助 关键 词句
2.梳理行文思路“两步骤”
突破三 分析论证方法
常见论证方法及其效果
论证方法 阐释 效果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
例论证观点。 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趣味性。
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运用经典著
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
的名言,以及人们公认的科学原
理等来证明观点。“引用论证”
是其中一种,即引用名言警句等
来分析问题,论证观点。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使
论证更有力。
对比论证 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
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
正确论点的目的。 正反对比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
使论证更有力。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
观点。 能够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浅
显易懂,同时也使论述生动形象,
富有感染力。
因果论证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
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
点。 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逻辑缜密,
思辨性强。
类比论证 把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种相同特
点的事物进行比较后作出推断,
从而证明论点。 使观点鲜明深刻,说理更形象。
假设论证 假设材料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
件不存在,分析将会出现什么样
的结果。一般方法是:叙正面事
例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
从正面假设推论。 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有力。
知识拓展 驳论的角度和方法
基本 角度 驳论点:针对对方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进行批驳。
驳论据:可以直接反驳对方论据,也可以归纳对方论据中的谬误来批驳。
驳论证:针对文章的论证方法进行反驳,如可以批驳对方举例论证中与事实不符的例子,可以指出对方道理论证中相关知识的错误。
驳论 方法 直接反驳:指运用论据或推理,直接证明敌论点是错误的。
反证法:为了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可以先证明与其相矛盾的另一论点是正确的。这种另辟蹊径的逆向思维,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
归谬法:指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以此为前提,推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其论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并不直接批驳,而是以退为进,使反驳更加犀利有力。
特别提醒 在新高考“因文命题”的背景下,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论证方法,这些方法需
要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概括得出。例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中的第5题:作者采用哪些方
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 请根据文本概括。
从答案可知,作者不仅采用了引用论证(引用经济学家的调查数据及观点)的方法,
还采用了“针对媒体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进行实地调研,征询当地居民的
意见”的方法,这些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概括得出,答题时要特别注意。
典例4 (2021八省新高考适应性考试,T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简要说明。(4
分)(文本见关键能力三突破一典例1)
答案 ①对比论证,将人类智能和技术主义者作对比。对比论证增强了文章论证的鲜
明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②举例论证,列举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表现。
举例论证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解题示范
第一步,准确判定论证方法
材料二第一段中,结合关键句“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弦”“即便机器人
有了……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
蒙圈”可知,这里将人类智能和技术主义者进行了对比,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结合关键
词“比如”“如此等等”可知,这里还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表达效果
将人类智能和技术主义者进行对比,凸显了前者的优点和后者的缺陷,对比鲜明深
刻;而对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现象的举例,则以具体事实有力地论证了人
类智能的“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突破四 分析论证语言
典例5 (分析词句含意及作用)(2023新课标Ⅱ,T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
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文本见关键能力一突破一典例1)
答案 ①这些加引号的词所标示的是调查者一些不当的调查行为;②从反向强调调查
者和被调查者充分合作的前提是调查者要尊重被调查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作答此类题目,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从语言特点上分析,用“敲诈”“斗智”
“拷问”等词语来代表几种带有威胁、欺骗、斗争的不当行为,生动贴切,便于理解。
从论证作用方面分析,加引号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类似做法的不认同,并凸显出科学的
社会研究应该持有的态度,即尊重对方并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
方法小结 分析词句含意及作用的三个关键
1.融入语境
对于论述性文本而言,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问题而
运用这些词句的,即把词句融入语境中去思考其含意和作用。如上面试题中的“敲
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要融入“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社
会研究中必须尊重被调查的人”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思考。
2.联系手法
对词句含意和作用的理解,多与一定的表达技巧有密切关系,可以从修辞的使用、
论证方法等角度分析。
3.思考效果
词句的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表达效果角度,如生动形象、优美含蓄
等;二是内容角度,对于论述性文本而言,主要是凸显了观点,强化了说理的力量,指明了
问题的性质,等等。
突破五 综合分析论证特点
典例6 (2023新课标Ⅱ,T3)(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文本见关键能力一突破一典例1)( )
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B
解析 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的是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
且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体外看不到的部分。选项内容“人的动机受社会共
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恰是社会现象“在体外是看不到的”的部分,属
于论据。
典例7 (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T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略)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
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
的。一般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
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
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
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
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的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
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
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
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
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
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
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的探索无法形成与新
奇世界的探索同等的阅读快感。
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是集中于新世
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那么,我们
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 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没
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
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蕨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
花就是杂草。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
此。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
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文学性重要吗 重要。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但当新
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
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
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
后。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 》)
(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 ①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②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先立再驳;③论证中综合运用
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解题示范
思考角度 分析
论证方式 材料采用了驳论的方式,先梳理自己的观点,再驳斥科幻小说必须兼顾文学性的观点。
论证思路 材料首先从两个角度论述了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的原因,然后从正面提出了“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是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的观点。这是立论的过程。然后针对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进行批驳。所以材料二采用的是一种先立再驳的辩驳式的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以科幻小说《三体》为例,论证科幻小说与一般小说相比,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显得粗疏,不够细致。②道理论证。引用文学理论家卡勒的观点,论证不能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观点。③对比论证。作者在论述科幻小说的同时,始终将其与一般的文学性小说进行比较,说明二者对文学性的要求并不相同。
论点的提出 位置、方法 及其作用 文章开篇设问,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引人注意。
方法小结 分析论证特点“六角度”
答题角度 阐释
论证方法 有的文本通篇只运用一种论证方法;有的文本以一种或几种论证方法为主,辅以其他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方法的特点时,不仅要指出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还要指出运用每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论证结构 ①总分式结构;②对照式结构;③递进式结构;④并列式结构;⑤多种结构相结合。
论证方式 论证方式主要有立论与驳论两种。一篇文章的论证方式多数情况下是立、驳结合的。或以立论为主,或以驳论为主。
论据使用 从论据的角度分析论证特点,主要看论据是否典型、新颖、丰富。
论证语言 语言准确:①概念使用准确;②词语运用准确,感彩恰当,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语言严密:①判断和推理严密,逻辑性强;②句式上多运用修饰限制成分多的长句,表达周密。
语言鲜明:①观点表述明确,没有模棱两可;②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没有含混不清。
语言形象生动:①适当运用修辞手法;②注意语气变换,灵活运用各种句式。
论点或 论题的 提出位 置、方法 及其作用 ①在文章标题中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旗帜鲜明,让读者一目了然。
②在开头的第一句话中提出中心论点——开门见山,简洁明快。
③在第一段的结尾,借助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引出中心论点——顺理成章,自然流畅。
④在本论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统领后文,重点突出。
⑤经过一定的论证过程后提出中心论点——自然流畅,有理有据。
⑥在结尾提出中心论点——卒章显志,水到渠成,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