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信息性文本阅读 4.关键能力三 分析论述性文本的论点、论据与论证(真题练习)---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一 信息性文本阅读 4.关键能力三 分析论述性文本的论点、论据与论证(真题练习)---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09:4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关键能力三 分析论述性文本的论点、论据与论证
高考真题练
一、(2021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7分)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网络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信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不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当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从而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是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
(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
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
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
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做什么”比“不能做什么”更重要。
C.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
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统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为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
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
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
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4.(分析论证结构)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4分)
1.C 
2.B 
3.D 
4.答案 ①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先提出网络行为尤其是青年的网络行为需要规范这一论点,然后从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和“基准意识”两个角度展开论证;②“底线要求”和“基准意识”又构成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5.答案 ①这种行为只讲技术不计后果,体现了“价值意识”“反身意识”等的缺失,违反了“五不”底线要求,且有可能触犯法律;②青年人应引以为戒,坚持“五不”,以基准意识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传播健康的信息。
二、(2024全国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
  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海洋环境。
  要实现海洋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各国必须摒弃传统的大国争霸思路,充分照顾彼此的安全关切和合理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海盗、人口走私、贩毒等海上犯罪行为,在涉及海洋权益争端时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短期内无法协商的问题可以考虑搁置争议。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愿景意味着,我们要坚持开放的自由贸易体系,同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发挥海洋作为国际贸易大通道的积极作用,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各国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各国都希望开发利用更多的海洋资源。如何才能在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又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洋发展的“四个转变”:“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这为海洋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
  具体到全球、地区和双边层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该着眼于不同的路径,这样才更具有可行性。
  在全球层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主要着眼于涉海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各国应致力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稳定有效的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仍然存在矛盾。发达国家过于强调公海自由原则,希望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开发更多的公海资源。发展中国家更多强调公海作为人类共同财产的原则。如果公海被确定为人类共同财产,那么它就不得被占有,所有国家共同参加公海管理,积极分享公海开发中获取的利益,并保障公海只用于和平目的。人类共同财产原则更有利于保护公海环境和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对于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愿景来说更为可行。总的来说,全球层面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应着眼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制度体系。
  在地区和双边层面,由于相关成员在海洋利益方面拥有更多的交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如果某个地区内或者两国间存在海洋权益争端,应该致力于让局势降温,避免引发军事冲突,为海上贸易和人员往来提供安全的环境。地区大国和地区性的安全架构应该在这一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其二,建立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充分发挥海洋作为运输大动脉的作用,提升两国间或者地区内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水平。其三,对两国或者本地区的海洋环境保护开展联合行动,保护海洋资源、打击海上违法犯罪以及联合进行海上搜救等。
(摘编自宋伟《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与新的海洋文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各国之间可能存在或大或小的海洋权益争端,但这不应妨碍争议各方携手参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B.如何在保障人类更好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需要应对的挑战。
C.在全球层面,既有的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体系不够完备,效率不高,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合作制度体系。
D.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有利于发挥海运优势,促进经济交流,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
2.(分析论证特点)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着眼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主要论述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和愿景。
B.文章用了较大篇幅讨论海洋的发展和生态环保问题,凸显了这些问题的优先性。
C.第四段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主张,以证明公海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D.文章围绕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开,分析问题时注意区分不同的角度和层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的大国争霸思路更多关注本国利益,容易引发海洋地缘纷争,威胁海洋安全。
B.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当从地区和双边逐步推广至全球,这样才更有可行性。
C.人类共同财产的原则并不反对公海资源开发,也不谋求任何国家权益的优先性。
D.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地区大国和地区性的安全架构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1.C 
2.D 
3.B 
高考模拟练
一、(2025届广东韶关综合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向往和平、追求和睦、保持和谐,始终是中华民族的鲜明思想导向、坚定价值追求,对包括和平性在内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形成发展具有奠基性的推动作用。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和”的价值观念:“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状态:“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只有“和”才能促成“和乐如一”的和谐局面。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进一步将“和”的观念从处理日常伦理关系提升为协调民族、国家间关系的准则,也就是 《尚书》所说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维护民族、国家的内部和谐,再进一步协调与其他民族、国家的和谐关系,这就是中国古代向往的“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理想天下场景,它成就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讲求调和、保持谦和、崇尚平和的民族性格,也成就了大一统王朝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价值观念,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也正因此,大一统王朝的核心使命就必然是维护长治久安的和平局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格局,就必然是巩固防守、抵御入侵,而绝不是主动进攻、向外扩张、对外殖民 。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价值观,必然不是以奴役、殖民其他文明为前提的,而是与其他文明和谐共生、和平相待,在平等互鉴中共同发展的。
(摘编自康震《古代中国尚和传统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性》)
材料二:
距今 8000 年前后,西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的聚落内部房屋排列整齐,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等的墓地内部墓葬秩序井然,可见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就有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强烈追求。
当然,中国各地区多支系人群和文化频繁交往交流,免不了碰撞冲突的一面,但和平发展始终是主流。西亚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许多城堡,城墙、马面、塔楼等一应俱全,显示了较强的军事防御功能,与西亚城邦之间长期频繁的战争背景有直接关系。后来巴比伦、亚述、波斯、希腊、罗马的情况也莫不如此。
比较而言,中国从距今 8000 多年开始的多数时间里,大部分地区目前尚未发现坚固的城堡,常见的环壕聚落军事防御功能有限,一些地区环壕聚落沿用到后期,并不存在必然演化为城堡的趋势。距今五六千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城如石家河、良渚等,堆筑城垣宽而低矮,主要功能应是防水而非军事防御。距今 5000 年前后出现的石城、夯土城等倒是有较强的防御功能,但主要出现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些大型都邑并不都有外城垣,比如南佐、二里头、殷墟等。
中国新石器时代专门武器种类很少,最常见的武器只有弓箭和钺两种,并且都是由生产工具改进而来。青铜在亚欧草原主要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传到中国以后则变为主要铸造象征社会秩序的鼎等青铜礼器。
中国夏代以后的政治疆域基本上都小于文化上中国的范围,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极少见跨越文化上中国的范围而大规模对外扩张的现象。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向外传播的主要是粟、黍、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等农作物、生活用品和民用技术。
和谐稳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和平共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处世之道,积淀形成中华文明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以及敬畏、和合、仁善等文化基因。可见,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与其广大深厚的农业基础相关。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大河地区,气候适中,土壤肥沃,有着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农业生产周期较长,育种、施肥、轮作,工具制备、农田和水利设施维护,以及生产经验的传承等,都需要很稳定的社会秩序,这就是中国人“故土”情结的由来,长此以往就会积淀出追求秩序、稳定内敛、爱好和平的文化特质。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中国古代有世界上最大范围的农耕区,加上“南稻北粟”二元农业体系的互相补充,以及小麦等农作物的传入,基本能够保障中国大部分地区人民的食物来源,为定居提供条件。中华先民当然也有移动迁徙,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表现为农人对附近新耕地的不断开垦,开发在不知不觉当中缓慢进行,中国文化圈的形成过程主要就是农业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华文明与生俱来的和平性,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文明“多支一体”格局的形成和连续发展。
(摘编自韩建业《先秦考古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尚书》进一步将“和”的观念从维护民族、国家的内部和谐提升为协调民族、国家间关系的准则。
B.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大一统王朝的价值观念和和平理念均受中国古代向往的理想天下场景的影响。
C.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处世之道是中华文明宇宙观、国际观、社会观、道德观以及文化基因的基础。
D.古代大部分地区的中华先民不必为了食物长距离迁移与我国古代有世界上最大范围的农耕区密切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一统王朝的核心使命决定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和平关系,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将在平等互鉴中发展。
B.西亚拥有较强的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堡,城墙、马面、塔楼与西亚城邦之间长期频繁的战争背景密切相关。
C.多支系人群和文化频繁交往交流,免不了碰撞冲突,导致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有较强防御功能的建筑。
D.主要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的青铜传入中国后,因为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则变为主要铸造鼎等青铜礼器。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和”的价值观念的一项是(3分)(  )
A.《墨子》中的“兼相爱、交相利”。
B.《韩非子》中的“举事有道,计其入多,其出少者,可为也”。
C.《论语·颜渊》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孟子·滕文公上》中的“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4.(分析论证特点)材料二作为社科文,具有严谨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拓展·概括论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请结合材料说说有哪些依据。(6分)
1.A 
2.D 
3.B 
4.答案 ①思维脉络严谨。文章对各时期考古实例深入分析,归纳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的观点,并深入分析其原因,思维脉络严谨。②分析论证严谨。列举大量考古实例,并在实证中进行归纳比较,论证过程严谨可信。③论证语言严谨。运用“多数”“大部分”“基本上”等限定词,表达准确严谨。(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5.答案 ①价值观念依据。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和”的价值观念,并对稳定社会秩序有强烈追求。②考古实证依据。房屋、墓葬排列稳定有秩序,城垣有防水功能,武器种类少,青铜用来铸造礼器等,这些考古实例均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的证据。③农业基础依据。农业生产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积淀出爱好和平的文化特质。同时中华文化圈形成过程主要是农业传播发展过程,极少见大规模对外扩张的现象。④政治疆域依据。中国政治疆域稳定,极少见跨越文化上中国的范围而大规模对外扩张的现象。⑤文化交流依据。在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向外传播的主要是农作物、生活用品和民用技术。(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二、(2025届山东日照期中)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9分)
“无用的”知识
罗 素
①在开始谋生之前,人们没有时间什么都去学习,无疑“有用的”知识是最有用的。它建立了当代世界。没有它,我们就没有机器、铁路、飞机。现代知识已带来人们普遍健康状况的大大改善,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如何使用毒气去毁灭大城市的方法。同以往比起来,我们今日世界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有用的”知识。
②同样必须承认许多传统文化教育是愚蠢的。儿童花很多年的功夫去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文法,而终究既不能也不想(除了小部分之外)去读拉丁文或希腊文著作。从各方面考察,现代语言比拉丁文和希腊文更可取。它们不仅更有用,而且能在更少的时间内给予更多的文化知识。文明的进展如此迅速,使得古代知识在解释当今问题上,比起现代国家和关于这些国家的最近历史的知识更少得到运用。
③但是,教育除了直接的实用目的外,还应有其他目的。
④现代城市居民的娱乐方式愈来愈趋向于被动,趋于懒散地观看他人的技艺和表演。这些人的娱乐方式虽然无可厚非,但总比不上那些受过教育而且具有与工作无关的广泛的智力兴趣的人。由于技术进步,机器代替了人类劳动,人们的闲暇增多了,那些有充分的智力活动和兴趣的人,自然能沉浸在高尚的快乐中。所以,普通人必须去接受提高自己心灵涵养的,当然也包括实用技术知识的教育。
⑤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忽视了人的理想训练与技术训练具有同等的必要性。未经训练的人性中存在许多野蛮因素,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或轻或重地表现出来。如一些人背后说长道短,令人厌烦。当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时也是残忍野蛮的,但他们比起那些心灵未经开化的人,较少如此。行凶斗殴的人在学校学习很少能达到中等水准,这些人除了虐待他人没有其他快乐。最为人们普遍向往的两件事是权力和颂扬。一般来说,无知的人只能诉诸粗野的方式来获得这两者,包括体力上的征服。文化教养提供给人的是很少有害的权力形式和较多使自己受到称赞的有价值的方式。
⑥也许“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能促进心灵的沉思习惯的养成。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遇事过分轻率,不仅行动之前没有经过周密考虑,而且对有的行动从智谋上加以考虑也难以进行。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以各种奇异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偏见。
⑦心灵的沉思习惯具有遍及从最浅薄到最高深之处的优点。例如从被跳蚤咬、火车误点或与同行争吵等这些小苦恼开始。这样的烦事似乎很不值得做出英雄主义行为的反应,或者像对待人类暂时救治不了的病害一样无可奈何,然而它们对人的影响却破坏了许多人的善良习性和生活乐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从一些奇特的知识中找到不少安慰,这类知识与这种现时的苦恼有着确实或空想的关系;即使没有这种安慰,也能从人们的思想中当下消除这种苦恼。当我们受到气得脸色发白的人攻击时,想想笛卡尔《论情感》中题为“为何那些气得脸发白的人比那些脸发红的人更为可怕”的一章,就会感到欣慰。
⑧虽然文化上粗浅的快乐足以解除实际生活中的一般苦恼,而沉思更为重要的功用则关乎生命的灾难、死亡、痛苦、残忍以及国家民族陷入不必要的悲惨状况。独断的宗教已不能再带来慰藉,为了使生活不趋于黑暗、枯燥,不致充满肤浅的自我肯定,必须寻求某种可以代替的东西。现今世界充斥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愤怒群体,其中没有一个能具备全人类的整体眼光,每个群体都宁可文明毁灭,也不愿作丝毫的让步。对于这种偏狭,任何专门教育都不能提供解救的办法。因为它属于个人心理上的问题,解毒良方应求之于历史学、天文学以及一切无碍自尊心,相反能让个人以合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那些学科,需要的不是这样或那样的特殊的片段知识,而是足以激发整体人生目的概念之知识:艺术与历史,对英雄人物生活之了解,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极其偶然而短暂的地位的了解——所有这些都同人类特有的自傲心情相联系。从广阔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感情结合中最易产生出智慧来。
⑨在所有时代,人生充满着苦痛,在我们今天较前两个世纪人生苦痛更甚,个人与公众的不幸只能靠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控制:在意志方面是拒绝回避不幸,在智力方面是认识它,如果能补救则寻求补救的办法,如果不能补救则根据对它的关系的看法,将它视为不可避免的而接受它,并且记住那些存在于它之外的其他地区、其他时代和星空的深远之处,使得它变得可以忍受。
(有删改)
1.下列有关“‘无用的’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用的’知识”能提高心灵涵养,让人沉浸在高尚的快乐中。
B.“‘无用的’知识”重视理想训练,帮助人开化心灵、提升教养。
C.“‘无用的’知识”更能促进人的心灵沉思,促进人的完善发展。
D.“‘无用的’知识”能切实消除人现时的苦恼,让人得到些安慰。
2.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有用的’知识”是利于谋生的、直接而实用的知识。
B.功利主义教育只能滋生出人性中的野蛮而忽视其他快乐。
C.心灵沉思的习惯可以减少过分轻率和各种奇异的偏见。
D.人生的苦痛,只能靠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认识和接纳。
3.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  )
A.现今世界宗教不能给人带来安慰,需要寻找东西代替它。
B.现今世界充斥的自我中心没有解决办法,它是心理问题。
C.“‘无用的’知识”是能激发人的整体人生目的概念的知识。
D.艺术、历史学科能矫正人类的自傲,较其他学科更具智慧。
4.(分析行文思路)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5.(拓展·分析观点的针对性)罗素在本文强调了“无用的”知识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下列文字中丁元竹则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是有用的知识。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文字,从写作意图的角度评析二人的观点。(6分)
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破除论文“SCI至上”的不良导向,这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个话题的热议。中共中央党校丁元竹教授撰文指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界定学术的目标和治学目的。文章以费孝通为例,说在中国学术史上,费孝通研究的问题紧紧贴近中国发展现实。20世纪40年代以后,他开始以流畅的文笔使学术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继续用雅俗共赏的文笔展示一些重大命题,努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成果,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据此,丁元竹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是有用的知识。
1.A 
2.B 
3.C 
4.答案 作者首先承认“‘有用的’知识”对当代世界的重要作用。然后从教育角度提出“教育除了教给人们有用知识达成实用目的之外,还要重视‘无用的’知识”这个观点。接着分析‘无用的’知识的意义:更能训练人的理想,改变人的残忍野蛮;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心灵沉思,减少偏见,让人具有全人类的整体眼光。最后得出“面对当今个人与公众的不幸,唯有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能帮助人们认识、直面和忍耐不幸”这一结论。
5.答案 ①罗素肯定“有用的”知识建立了当代世界,但“无用的”知识更能促进人的沉思,对拯救人类灾难与国家不幸有更深远的意义。推测其写作意图是针对当时技术进步并未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灾难而有感而发。②丁元竹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是有用的知识,是强调学术研究对国家现实决策的作用。推测其写作意图是针对当下某些学术研究与现实的脱离而因此倡导学术的现实意义。
二者针对的社会现象不相同,观点并不矛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