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信息性文本阅读 5.关键能力四 分析实用性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行文技巧(真题练习)---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一 信息性文本阅读 5.关键能力四 分析实用性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行文技巧(真题练习)---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09:4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关键能力四 分析实用性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行文技巧
高考真题练
一、(2020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7分)
  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
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
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
C.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
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
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
D.“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
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
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
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  )
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
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
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5.(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1.D 
2.C 
3.A 
4.B 
5.答案 作者借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与奥逊·威尔斯“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遥相呼应,既使文章结构严谨,又再一次强调了本文的核心观点: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人类也不例外,突出了文本主题;同时,作者引用两句观点对立的名言,旨在用轻松诙谐的方式表达观点、总结全文,以让读者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
二、(2023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晴朗无云的夜晚,你仰头望天,可以看到数万亿英里外的星星发出的光芒,小行星在月球表面撞击出的陨石坑也清晰可见。而低下头,你看到的只有柏油路和自己的脚指头。仅仅下到距地面十码,我就觉得已远离人世间。这里,最初在古海洋大陆架上形成的石灰岩层闪闪发光,我看得入了迷。
地下世界牢牢保守着它的秘密。直到最近二十年,生态学家才追踪到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网络。这些真菌将单独的树木连成了彼此联通的森林,这一活动已经持续了数亿年。2013年,在中国重庆发现了一个拥有独立天气系统的洞穴网络:大团的水汽在巨大的中央洞穴中聚集,冰冷的尘雾如云层般在远离阳光的洞室中飘荡。在意大利北部一千英尺的地下,我沿着绳索滑到了一个空旷的圆形石室,满地都是黑色的沙堆,地下河从中横贯而过。踩在沙堆上,就像穿行在漆黑星球上的无风沙漠中。
  为什么要往地下去 这样做完全是反本能的,既违背理性的意愿,恐怕也少有人会心生向往。特意把一件东西埋入地下,大都出于某种隐蔽的目的,而从地下取回一件东西,无一例外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的。但是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地下的世界。乔治·佩雷克在《空间物种》中写道:“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放平吧。”而我想反驳:“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投得更深吧。”对于人类栖居的这个具有深度的世界,“水平视野”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目前处于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本应一直被埋藏的东西自行露出了地面,让我们无法再忽视,那种强烈的侵入感令人愕然。在东西伯利亚的森林里,一个巨型坑洞在不断软化的土地上张开了血盆大口,它吞下数以万计的树木,袒露出已有二十万年历史的地层。当地的雅库特人称它为“地下世界入口”。在英国,近年来的酷暑使得古代建筑遗迹纷纷闯进人们的视野——罗马时期的观测塔、新石器时代的围墙……陆续被揭开面纱,就像大地上的麦田怪圈,从空中俯瞰即可辨认。格陵兰岛西北部,冷战时期的一个导弹基地在五十年前被封在冰盖下,如今它即将重见天日,里面储存着数十万加仑的化学污染物。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写道:“问题不在于地层中埋藏着那些东西,而在于它们非常持久,比我们的寿命更久,而且有朝一日会裹挟着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来。它们就像是‘沉睡的巨人’,从‘深时’的睡眠中被唤醒。”
“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深时就是地球那令人眩晕的漫长历史——时间从当下向前向后无尽延展。深时的计量方式让人类显得微不足道,它的计量单位是“世”和“宙”,而不是“分”和“年”。它的载体是岩石、冰川、钟乳石、海床沉积物和漂移的地壳板块。深时通向过去也通往未来,五十亿年后,随着太阳能量的耗尽,地球也会落入黑暗。我们正踮着脚站在边缘处。
我们要警惕那种逆来顺受的思维。实际上恰恰相反,深时应当是一种更加激进的视角,促使我们采取行动,而不是变得无动于衷。理解深时可以敦促我们思考:自己眼下的所作所为,会给我们身后的生命乃至后世留下什么 用深时的视角来看,我们原本认为恒久不变的东西便有了生命。万物的欢乐跃入我们的眼睛和头脑,世界再一次变得丰富离奇、充满生机。冰川有了呼吸,岩层有了潮汐,山脉经历着蜷缩与伸展,石头有了跳动的脉搏。我们栖居的地球,生生不息。
(摘编自罗伯特·麦克法伦《深时之旅》,王如菲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罗伯特·麦克法伦认为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地下世界,而乔治·佩雷克不认同此观点,他认为应该用水平视野去观察世界。
B.东西伯利亚森林中巨型坑洞“张开了血盆大口”,“吞下数以万计的树木”,当面对这种环境异变时,人们会感到惊愕与恐惧。
C.冰盖下冷战时期的导弹基地等,可能有朝一日会带着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来,给人类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
D.“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深时之旅是对地下世界的探索和认知。我们脚下的世界,不只隐匿着黑暗和死亡,也珍藏着人类漫长的文明。
2.(综合分析内容和行文技巧)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仰头可以看到星星的光芒,而低下头只能看见柏油路和自己的脚指头,作者借此阐释了本文的核心观点“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
B.为了说明地下世界的神秘性,第二段列举了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网络、重庆的洞穴网络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地下石室三个例证。
C.下面的说法体现了第三段的中心论点:说起地下世界,恐惧和厌恶是人们的惯常反应,它总是与恐怖、黑暗等词语联系在一起。
D.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的言论,说明我们在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这一事实。
3.以“深时”的视角思考,人们会产生哪两种不同的行为 请根据本文概括说明。(6分)
1.A 
2.B 
3.答案 ①积极行动:深时敦促我们思考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一些人会行动起来,为后世营造更好的生存空间;②无动于衷:深时的计量方式让人类显得微不足道,一些人会选择逆来顺受,对危机无动于衷。(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高考模拟练
一、(2025届江西多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在深入讨论代谢学两条法则的细节之前,让我们先看一看在解剖课堂上被扔进焚烧桶的这个器官——脂肪。脂肪在医学用语中叫作“脂肪组织”,如今被视为至关重要的维持生命的器官之一。根据定义,器官是生物体的组成部分,独立于其他部分,并具有特定功能。脂肪的特定功能便是调节能量。我们将看到,脂肪不仅贮存能量,同时也控制着能量的消耗。
一种轻质、保温的能源脂肪由被称为脂肪细胞的个体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对任何哺乳动物的生存而言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海豹到骆驼乃至人类。脂肪具有三个主要特性。第一,与肌肉或骨骼相比,它更轻,因此便于随身携带。第二,它能隔绝寒冷,因此能防止过多的热能通过空气而流失,尤其是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如果你是一只裹着厚厚脂肪的海豹,游在冰冷的大洋中,这便是极大的便利;而如果你是40摄氏度沙漠中的一头骆驼,这便是极大的不便——除非你将所有的脂肪储藏在一个大肉疙瘩(或称“驼峰”)里,以使身体的其余部分能够呼吸。第三,脂肪能够贮存大量能量。综上所述,脂肪是一种高效、轻质且具有保温性的能源。
每一个脂肪细胞都具备独特的能力,在需要的时候贮存能量。贮存的能量越多,脂肪细胞就变得越膨胀,在尺寸上也变得更大。在变胖的最初阶段,你并不会长出更多脂肪细胞。脂肪细胞的数量保持不变,但每一个细胞都因其贮存的能量变多而肿胀起来,增大到其原来体积的6倍。当细胞内再没有多余的空间时,体内脂肪细胞的数量就会增加——从均值400亿个到个别案例中超过1000亿。不幸的是,如果你通过抽脂手术(由整形医师操刀的较常见的短期修复手术)把脂肪细胞抽出来,越来越多的脂肪细胞会被制造出来填补空缺。
对脂肪这个器官而言,贮存能量是其最重要的功能。要在饥荒或食物短缺的时期活下来,贮存能量是十分重要的。大脑需要血液维持稳定的葡萄糖(糖分)水平才能正常运转。当没有现成可得的食物时,就由我们体内的脂肪细胞来持续补充糖分。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哺乳动物,由于可以依靠脂肪的储备,便不需要真的忍饥挨饿。在迁徙、守卫领地、争夺配偶、交配、怀孕和哺乳期间,尽管所需要的能量在增加,但通过进食摄入的能量却会减少。此时,脂肪的贮存功能便发挥了作用。以脂肪形式存在的能量库,犹如汽车中的油箱,对我们生存以及繁衍后代的能力来说至关重要。
你可能会因此认为,庞大的能量储备将是一项巨大的进化优势。然而,带着油罐那般巨大的能量四处奔波也会对你造成不利,因为这会妨碍你进行正常生存活动的能力,例如狩猎,或是逃离饥饿的捕食者。因此,必须要有一种机制,能够控制这些脂肪罐的大小:在自我调节这方面,脂肪非常聪明,也非常高效。
(摘编自安德烈·詹金森《我们为什么吃太多:食欲的新科学》)
材料二:
1994年瘦素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脂肪组织的看法,使人们认识到脂肪组织不只是能量储存库,还是一种内分泌组织。瘦素主要来源于脂肪组织,被认为是能量稳态的基本调节器,调节外周组织中的葡萄糖代谢和脂质代谢。瘦素受体在下丘脑和下丘脑外的几个脑区中有表达。瘦素通过瘦素受体的长信号形式发挥作用,而瘦素受体基因编码的各种截断类型的受体,不具有完全信号转导能力。瘦素和其受体结合后,Janus激酶2被激活,从而磷酸化瘦素受体上几个不同的酪氨酸残基。1138位点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能促进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的募集,随后被JAK2磷酸化。磷酸化的STAT3转移到细胞核并激活靶基因转录。血浆中的瘦素水平与能量储存有关,因此肥胖时瘦素增加,禁食时减少。瘦素或者瘦素功能性受体的缺失与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和葡萄糖耐受显著相关。通过对以往瘦素调查数据重新统计分析发现,体内瘦素浓度是分位数依赖的。这一发现解释了相对于男性,基因对女性瘦素浓度有更大的影响。
瘦素对神经支配的影响,是通过下丘脑弓状核刺鼠相关蛋白神经元和阿黑皮素原神经元介导的。在这两类神经元中,编码LEPR基因的缺失会导致脂肪组织中神经分布的减少。并且AgRP神经元上γ氨基丁酸的传入是瘦素急性抑制食欲所必需的。在正常情况下,外周分泌的瘦素会通过血脑屏障被运输到脑中目标部位,特别是下丘脑。然而,肥胖会导致瘦素在血脑屏障中的渗透减少,鼻内联合给药两性细胞穿透肽,可以有效地将瘦素传递到大脑,用于肥胖的预防和治疗。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下丘脑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和T细胞蛋白酪氨酸磷酸酶(TCPTP)含量增加,而瘦素含量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小鼠鼻内给药靶向抑制PTP1B和TCPTP会增加瘦素含量和胰岛素敏感性,并通过抑制进食和增加能量消耗降低体重。尽管瘦素在改善代谢方面具有强大功效,但是临床上的瘦素疗法未能有效治疗肥胖,主要原因是出现瘦素抵抗现象。瘦素抵抗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脑脊髓室对瘦素摄取的缺陷,以及中枢神经元中瘦素信号的衰减。而部分降低肥胖小鼠血浆中瘦素的水平可以恢复下丘脑瘦素的敏感性,并且有效地降低体重增加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摘编自周伟玉、汤其群、刘洋《脂肪细胞因子对代谢的调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脂肪作为器官,具有调节能量的特定功能,它轻质、保温且能贮存大量能量,对哺乳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B.脂肪细胞在需要时贮存能量,其数量在人变胖初期时不变,后期会因空间不足而增加,影响人的体形。
C.抽脂手术抽出脂肪细胞后,仍然会有新的脂肪细胞被制造出来填补空缺,所以抽脂不能保证减肥后不反弹。
D.瘦素是能量稳态的基本调节器,其水平与能量储存有关,肥胖时会有所增加,能调节外周组织代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提到脂肪“能隔绝寒冷”,这说明脂肪在寒冷环境中能有效保护生物体,使其热量不易散失。
B.材料一指出脂肪细胞数量会因空间不足而增加,这是由于细胞内贮存的能量过多导致没有多余空间。
C.材料二提到作为能量稳态基本调节器的瘦素主要来自脂肪组织,可见脂肪对于能量稳态作用巨大。
D.材料二指出“肥胖会导致瘦素在血脑屏障中的渗透减少”,这表明作者对肥胖现象是持否定态度的。
3.(分析行文技巧)下列对两则材料中说明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以海豹、骆驼和人类为例,说明脂肪细胞对哺乳动物的重要作用,通俗易懂。
B.两则材料均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脂肪、瘦素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进行了概括。
C.两则材料均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将脂肪与肌肉或骨骼作比较,将正常时和肥胖时瘦素的渗透情况作比较。
D.材料一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表现出脂肪细胞的变化;材料二中的数字多存在于概念中,故而没有使用列数字。
4.(拓展·赏析语言的表达效果)材料一中加点的短语或句子都带有“你”字,请分析这些短语产生的效果。(4分)
5.(拓展·比较文体特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写作风格有怎样的不同 你觉得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6分)
1.D 
2.D 
3.B 
4.答案 ①便于解释原理。通过假设“你”的情况,如“除非你将”“所有的脂肪储藏在一个大肉疙瘩(或称‘驼峰’)里”,能更清晰直观地解释抽象的与脂肪相关的原理。②增强代入感。使用带有“你”的短语或句子,能把读者引入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其仿佛身临其境。③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用带有“你”的短语或句子,能让读者感到作者在与自己直接交流,亲切自然,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④引发读者思考。“你可能会因此认为”“对你造成不利”等表述,促使读者主动思考所描述的内容,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度。(每点2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5.答案 不同:①材料一较为通俗易懂,生动形象;②材料二则更具学术性和专业性。(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原因:写作目的和受众不同。①材料一旨在向普通大众普及关于脂肪的基础知识,所以采用了更亲民、生动的风格;②材料二则侧重于在学术领域进行专业的探讨和研究,其受众主要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或研究者,因此更注重术语的使用和逻辑的严谨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2025届河北衡水二中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9分)
材料一:
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离不开佛教的推动。因茶有益思助禅之效,寺院之中大有嗜茶之僧。唐开元之后,寺院普遍饮茶,并设有专门掌管茶事的“茶头”。至中晚唐时,福州长乐百丈怀海禅师整顿和建立新的禅宗戒律,鼓励僧徒坐禅饮茶,详细规定了禅门饮茶的制度,把饮茶、信仰、生活、品位、嗜好连成一个共生循环的生态模式,饮茶成为寺庙日常修行必不可少的部分。
唐代文人雅士多喜游佛寺,茶成为僧俗交往的媒介,在煎茶品茗间玄谈悟道成了一种常态。除了可煮作茶粥食用,在茶水中增添盐、姜等调料在唐中期以前甚为流行。陆羽的《茶经》中对此也有记载,但陆羽对此种原始、粗放的饮茶方式极为不满,称其为“沟渠间弃水”。陆羽系统地改进了烹茶之法,使得烹茶更加精细,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唐代名茶尽出自长江流域,以春茶为贵,每至出春茶时节,长江流域的文人墨客以当地新茶封缄之后寄赠亲友,或派专人或由驿递送达对方。对方收到新茶后,往往酬之茶诗。若交情特别深厚的朋友,还会“乞茶”“索茶”。这种风雅的馈茶分甘的交往方式,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情意重的旨趣。
除了寄茶分甘,名士往来常常举办茶宴、茶会。除了赋诗联句,茶会上有时会通过击鼓传花方式营造氛围,行“传花饮”之法。安史之乱后,士子文人纷纷渡江避难,湖州、常州成为新的文化中心,官方也开始在这两州举办茶会。茶会除了给两州人才提供交流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斗新”提升了长江下游茶叶的品质。
(摘编自明海英《长江流域饮茶习俗及其对外传播
——访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
材料二:
云南省社科院历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蒋文中老师,担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多年来坚持研究中国茶文化,曾荣获中国首届“陆羽奖”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称号。《光明日报》记者就“茶文化”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源于自然的茶可谓大自然给人类的宝贵馈赠。请问您怎样从“茶”字的历史演绎来解释其中蕴含的生态理念
蒋文中:从“茶”字演化形成看,历史上称谓和写法较复杂。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有荼、槚、桡、艹设、茗、荈、葭等。至唐代及至陆羽撰写《茶经》之后,“荼”字才被划掉一横成为“茶”字。“茶”字是会意字,分三部分。“木”表示草木,“人”表示中国人,上面是树叶。也就是说中国人发明了用树叶作为饮料。“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又有长寿之意,源于“双‘十’”(草字头)+“八”(中间的“人”字分开)+“八十”(“木”字拆开)=一百零八,故一百零八岁的老人被称为“茶寿老人”,寓指爱茶饮茶,遵循“人在草木间”生态自然简单的生活,人便能健康长寿,活到一百零八岁。从一个“茶”字还可看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走健康生态绿色有机环保的方向才有未来更大的发展,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记者:从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如何感受“天人和一”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蒋文中:中华文明对人类世界的一大贡献,就是生动诠释了什么是“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产生于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充满了中华各民族人与自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艺术情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命流动,也由此形成在中国茶道精神上始终追求自然、讲究质朴、向往真实的朴素价值观,在茶艺茶道中体现着道法自然,以简为德,在精行简德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怡然自得返璞归真中,修身养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记者:在今天,弘扬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应该着重倡导其中怎样的精神
蒋文中:中国茶文化中,饮茶不只是一种生活行为,也是一种礼仪之道,由茶礼上升的“茶道”,便是最强调以礼相待、互相尊重的明伦之道。中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甚至可以是人类文明史的“活化石”。在世界三大饮料中,茶是最平和的饮料。“和敬怡真”乃中国的茶道追求。“和”“敬”既是孔子思想,也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之意大处来说是整个宇宙、自然界呈现统一的状态,小处来说是任何事情都要和谐、协调。茶的质朴、简约、温和、淡定是“中和”“包容”的最佳内涵体现。和为贵,内和则众志成城,外和则良友诸多,气和能财源广进,人和可所向披靡。以茶和天下,追求“和而不同”“和谐相生”之道,以中华茶文化之“和”诠释人类文明的兼容,充满了东方智慧的人生哲学和世界观。在人与社会“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交融影响下,在各民族人民都共同热爱的温和温情的一杯茶中,在“和谐相处”“和平与共”“共同发展”的认同中,大家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茶文化海纳百川,在茶的融通间,丰富着自己的多元,包容践行着“和而不同”的理念。
(摘编自任维东、李曾骙《茶文化,蕴藏着哪些内涵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源于佛教的推动,当时的僧人大多喜爱饮茶,茶也成为他们和文人雅士交往的媒介。
B.陆羽鄙弃原始、粗放的饮茶方式,他改进了烹茶之法,使饮茶具有了文人雅兴,因此王公朝士无不喜欢。
C.渴望健康长寿的老人从“茶”字中获得启示,人要生活在草本间,爱茶饮茶,追寻自然简单的生活状态。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和谐相处”“和平与共”“共同发展”的认同思想,这与茶文化中“和”“敬”的价值观相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人墨客以茶赠友,友人以诗酬报,这种馈茶分甘的交往方式,体现了君子之交的风雅,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
B.唐代名士举办茶会,以茶会友,茶会上文人赋诗联句,展示才华,这吸引官府参与其中,茶会成为人才交流平台。
C.“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的艺术情调,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饮茶有益于人们修身养性。
D.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体现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生活情趣,是中国儒释道文化的一个侧面映照。
3.下面的茶礼、茶俗中,不能作为人类文明史“活化石”的一项是(3分)(  )
A.白族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客人,各味俱全的茶,蕴含着世事感悟。
B.宁夏回族将茶看作是爱情的信物,男女青年在定情时,男方要给女方送茶定礼,称“拿茶”。
C.我国南方湿热之地的人们喜欢在炎热的夏天喝杯凉茶,因为它有清凉、止渴、生津之功效。
D.现代婚礼上仍有新婚儿媳给公婆躬身奉茶的环节,以表示组成新家庭后对长辈的敬奉。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唐代茶文化的特点。(4分)
5.(分析访谈的技巧)材料二中记者的访谈问题是如何设计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1.D 
2.B 
3.C 
4.答案 ①饮茶人群越来越广。②烹茶之法更精细。③茶成为文人们社会交往表达情谊的媒介。④饮茶从食用功能的物质层面提升到了艺术审美的精神层面。
5.答案 ①以“茶”字入题,便于受访者进入情境。②紧扣“茶文化”提问。三个问题都紧紧围绕“茶文化”展开:第一个问题从“茶”字切入,得出对茶的内涵的解释;第二个问题重点探寻茶文化里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第三个问题导向茶文化在今天的现实意义。③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解读“茶”字到解读茶文化,再到探寻茶文化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条理明晰,层层深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