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信息的理解与推断
关键
能力一
突破一 信息的理解与分析
信息理解分析题的选项内容往往是对文中一些重要词语、句子、段落的转换、
整合,加工转换形式主要有三种:信息增删改、信息整合概括、关系错位。也正是在加
工转换的过程中,命题者有意地在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结论和依据等
方面做文章,从而改变原文意思来设置“迷惑项”。
信息理解分析题选项常见设误类型
设误类型 阐释
偷换概念 命题人在解释或使用某一概念时,故意弄错对象,或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等进行了调换或混淆。
以偏概全 指选项有意把原文中对某类事物某一部分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功用等说成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功用。即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
张冠李戴 指命题者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乙的特点,或者将甲的观点(或行为状态)说成乙的观点(或行为状态)。
无中生有 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混淆时态 或模态 主要指混淆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即把未发生的事情(“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事情(“已然”),把已发生的事情判断为未发生的事情;或在概率上,把可能发生的事情(“或然”)判断为必定发生的事情(“必然”),把必定发生的事情判断为可能发生的事情。
混淆是非 即混淆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混淆关系 选项将原文中的句间逻辑关系进行了改变。如将并列转换成转折,将递进转换成并列,将条件转换成结果,将因果中的“果”与“因”颠倒,将充分(必要)条件转换成必要(充分)条件,等等。较常见的有因果关系不当、条件关系不当。
指代有误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在文中一些指代词的指代内容的范围、类别、程度等方面设误。
除了设置以上常规陷阱,从近几年的试题来看,命题人常常将上下信息重组,引导考
生关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更注重考查考生对文章的重要概念、句子、观点
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典例1 (2023新课标Ⅱ,T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
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
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
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
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
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
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
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
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
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
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
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
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
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
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
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
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
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
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
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
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
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
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
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
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
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
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
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
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
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 是指对观察的现
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 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
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
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 ”——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
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
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
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
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
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
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
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
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
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
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
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
(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
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
《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
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
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B
解题示范
选项内容 原文信息 比对分析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
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
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 材料二:“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
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 材料一的出发点是提高对社会调
查工作的认识,针对的是领导干
部的调查研究;材料二的出发点
是提高社会调查的“客观”性,
针对的是社会科学研究者。所以
A项表述不当。
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
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
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
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材料二:“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
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
“观察社会现象时……我们同样
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
备的条件”。 原文只是说社会科学没有“像自
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并
不意味着社会科学不能通过实验
展开研究。选项偷换概念。
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
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
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
“秘密”和“撒谎”。 材料二:“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
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
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
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
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作者举医生和患者的关系的例
子,是为了形象说明被调查者在
怎样的情形下才会信任调查者,
但D项错误地把此比喻理解为社
会调查的一个必然前提。
方法小结 信息理解分析题选项辨误“三比对”
1.比对词语
比对范 围词 如表示全部范围的,有“全”“都”“所有”“囊括”“共”“统统”“一概”等;表示大部分范围的,有“大多”“多数”等;表示小部分范围的,有“少数”“只”“仅仅”“光”等;表示范围涉及两种及以上对象的,有“以及”“及”“和”“也”“又”等。比对时,注意是否有扩大或缩小范围的表述。
比对程 度词 如表示程度深的,有“很”“挺”“更”“最”“太”“非常”“十分”“特别”“极其”等;表示程度一般、适中的,有“较”“比较”等;表示程度轻的,有“稍微”“不大”“有点儿”“有些”等。比对时,要注意关于程度的表述,同时要注意是否有轻重倒置的现象。
比对指 代词 如“这”“其”等。比对时,要注意指代对象是否一致,是否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错误。
比对时 间词或 时态词 如“后来”“最早”“近来”“正在”“日前”“立即”“马上”“目前”“已经”“早已”“曾经”“刚刚”“即将”“就要”“了”等。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时间先后错乱、混淆已然与未然等错误。
比对语 气词 如表示肯定语气的有“必定”“必须”“一定”“的确”等,表示揣测语气的有“或许”“大概”“可能”“似乎”“也许”等。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混淆或然与必然等错误。
2.比对句间关系
比对句子间、各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有依据,重
点看因果关系(看是否存在强加因果、因果倒置等问题)。
3.比对观点态度
信息理解分析题的选项,往往涉及对材料整体或局部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答题时
要注意辨析原文中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在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上,仔细比对
选项与原文的观点态度是否一致。
突破二 信息的推理与判断
推断,就是由已知的判断(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结论)。信息推断题
以文本重要信息为依据进行推理,得出某种结论或预测某种趋向,选项内容概括性较强,
观点较隐蔽,并且或明或暗地包含某种逻辑关系。在原文中往往不能找到直接对应选
项的语句,只能找到部分相关信息,而且原文中的信息也较分散,往往跨段落或跨材料,
试题难度比信息理解分析题更大。
典例2 (2023新课标Ⅱ,T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文本见
关键能力一突破一典例1)( )
A.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
B.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
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
C
解题示范
选项 分析
A A项表述可根据材料二的第三段来判断,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难,原因在于社会现象不仅是人的外在动作,还包括人的动机,而动机是内在的,是始终变化的,是无法从外面看出来的,由此推断人的内在动机复杂,与外在行动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观察带来很多困难,A项表述是正确的。
B B项内容主要见于材料二的第三段和第五段,第三段谈到人的内在动机“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第五段谈到“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综合上述信息,可判断B项正确。
C C项是一个假设推断,其表述有两个问题:①材料二第七、八段谈到,如果调查者真正尊重被调查者,“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但选项中表述的“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与尊重调查对象不能画等号,明显偷换概念。②材料二里谈到的“关心”是情感态度和立场意义上的,并非指调查的具体话题,C项的表述混淆了两种不同的“关心”。故C项的假设关系不成立。
D D项可根据材料二第六段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这句来推断,表述是正确的。
方法小结 信息推断题“三看”
信息推断题的每个选项,大致由前提、结论及联结两者的关联词语组成,要判断选
项正误,就要做到“三看”:
1.看推断前提是否有据
看选项的前提时应注意:一是前提是否混淆范围,如原文内容是涉及局部的,而选项则涉及整体。二是前提是否混淆时态,如原文中事情还未发生,而选项中则表述为已经发生。
2.看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
信息推断题的选项常以假设、因果、目的、条件等复句形式呈现,分析推断的过程是
否符合逻辑,主要是分析选项中的假设推断、因果推断、目的推断、条件推断等逻辑
关系是否成立。
逻辑 关系 标志词 关注点
假设 推断 如果(假使、假如、要是、倘若)……那么(就)……、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也(仍然)…… 看假设的前提是否正确,假设的
结论是否必然。
因果 推断 由于、因此、之所以……是因为……、是……造成的 是否因果颠倒、是否强加因果、是否偷换原因、是否缩小原因范围。
目的 推断 为此、为了、以、以便 看是否无中生有。
条件 推断 ①充分条件:只要……就……; ②必要条件:只有……才……、没有……就不会……; ③无条件:无论(不论、不管、任、任凭)……都(总、总是、也)…… 是否将原文中的个别因素、措施等转述成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是否把充分条件说成必要条件,或相反;条件和结果是否对应,有无以偏概全或张冠李戴的现象。
3.看推断结论是否合理
推断的结论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通过以此推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
来、以整体推局部、以抽象推具体及因果互推等方式形成的新信息。分析推断结论
是否合理,一看结论是否过于绝对;二看结论与原文是否相悖;三看“启示”“将会”
“应该”等词的后面对未知事物发展趋势的预测是否合乎社会常理。
突破三 文字信息的图示
2024年全国甲卷和新课标Ⅱ卷都考查了考生读图的能力,图和文字结合,考查考生
能不能看得懂图、能不能把握细节、能不能配合图片阅读文本。这和当下处于读图
时代的学生的真实阅读生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典例3 (2022全国甲,T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利用杂种优势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之一。
植物雄性不育性的发现和利用,使不少两性花植物,如高粱、向日葵、甜菜等的杂种优势能广泛应用于生产。近年来,我国的杂交水稻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摘编自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
材料二:
遗传育种学界对水稻这一严格自花授粉作物具有杂种优势现象普遍持否定或怀疑
态度,袁隆平根据自己对水稻的长期观察,经过与玉米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现象的比较后,
对水稻无杂种优势的观念提出了疑问。袁隆平于1964年正式开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的探索,两年后终于发现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根据高粱、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功经
验,他将这种杂交思路用于水稻物种上,由此提出了“三系法”籼稻杂交路线。所谓三
系杂交水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育种。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
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育性恢
复且有优势的杂交稻。从“三系法”的操作程序上讲,成功的关键首先是要找到合适
的不育系材料。在认真总结多年来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袁隆平终于认识到,后代不育
性状的不理想是亲本的亲缘关系太近造成的。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与亲本的亲缘
关系呈正相关,即亲本的亲缘关系越远,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育性状就越明
显。于是一切都变得清晰了:下一步的工作即是寻找地理远缘或遗传远缘的稻株,而在
这些稻株中,野生稻或野生稻中的不育株作为亲本则是最为理想的,它极有可能突破此
前不育系选育的难关。“远缘杂交”技术路线的确立,是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
迈向成功的关键性一步。随着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在海南的发现,“远缘杂交”的
技术路线得到证明,它不仅正确而且完全可以实现。
(摘编自雷毅《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与方法
——以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为例》)
材料三:
由于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的出现,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
型种植模式。湖南、浙江、广东、广西、江苏、湖北等省区以种植杂交水稻为主,发
展麦类与一季杂交稻、双季杂交稻、玉米与杂交稻等多种模式。这些新型模式不仅
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促进了粮食、食用油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经营发展,而且培育了地
力,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推广杂交水稻,还促使中低产稻田的面貌发生根
本性变化,同时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杂交水稻分蘖力强,根系发
达,吸收力好,秆粗叶茂,株型好,光能转化效率高,这使中低产稻田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
与高产稻田产量的差距大大缩小。
[摘编自李晏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
(文字信息梳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C
解析 由材料二“后代不育性状的不理想是亲本的亲缘关系太近造成的”等内容分
析可知,“野败的发现”突破的是“亲本的亲缘关系过近的难关”,而不是“过远的难
关”。
方法小结 文字信息梳理题选项辨析“三步骤”
典例4 (2022全国乙,T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 (略)
材料三:
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
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
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 ℃左右时呈板
状,在-5 ℃左右时呈柱状,在-15 ℃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 ℃时呈柱状或板状。雪
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
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
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
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 ℃)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 ℃)。
(摘编自肯尼思·利布雷希特
《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
(文字信息图解)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3分) ( )
B
解题示范
第一步,粗浏览,明主题
四个选项中的图都是坐标图,横坐标为温度,纵坐标为过饱和度,两者之间的曲线为水饱
和线,还有各种不同形状的雪晶图案,由此可知,图表主要呈现的是雪晶形状的变化与温
度、过饱和度等的关系。
第二步,细观察,找差异
分析可知,四个选项的差异主要在于:除了实心板状之外,其他四种雪晶形状所处的位置
不同。因此,答题的关键是判定雪晶的各种形状与其所处位置是否对应。
第三步,据原文,定正误
依据材料三中“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可排除
A、D两项,因为这两项中,雪晶最大、形状最复杂(即呈枝蔓状)时,其对应的过饱和度
并不是最高的。再依据雪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以及
“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
星状的枝蔓晶体”,可排除C项,C项中柱状雪晶和针状雪晶的位置不符合“当湿度高
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的规律。
方法小结 文字信息图解题解题“三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