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届高三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
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
目要求的。
1.据《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从殷王朝盘庚开始经历了八代十二王,均定都在安阳殷墟。从 1928 年开
始,在殷墟遗址不断发掘出了殷代晚期的宫殿、宗庙、王陵等遗迹,还获取了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
新中国成立后,基本探明并确认了殷墟城址的面积和分布范围。这说明
A.实物史料价值低于文献史料 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
C.历史研究需要进行多重考证 D.综合多元史料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2.下图所示为河南地区出土的汉代各类型铁器数量比例。这可用于说明,汉代
A.河南地区社会经济领先全国 B.河南地区农业生产力提高
C.铁农具在全国得到普遍推广 D.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3.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约公元 470~527 年)在其编纂的《水经注》中保留大量南朝年号,这些年号不仅
出现在南朝治下的南方地区,就是当时属于北魏的领地,所记史事也有用南朝年号的。北魏历任统治
者非常重视对华夏人文初祖和圣王先贤的祭祀,多次祭祀黄帝、孔子、尧、舜、禹等。这些现象
A.体现了浓厚的华夏认同观念 B.为北魏迁都长安奠定基础
C.反映民族间的隔阂基本消解 D.缘 于 北 魏 统 治 扩 展 至 江 南
【第 1 页(共 6 页)】 河北
4.下图所示为两宋时期对天理世界图景的描绘。两宋时期的山水画家讲究“‘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以
主次、远近、大小等类比人伦秩序的概念来构造山水景物布局。”据此可知
A.理学思想脱离生活实际 B.理学有助于准确解释自然现象
C.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 D.山水画受到理学义理观念影响
5.据《明会典》载:“高皇帝惩吏职之弗称,亲制《责任条例》一篇,颁行各司、府、州、县,令刻而悬之,
永为遵守,务使上下相司,以稽成效。”这一举措
A.完善了中枢机构的运行 B.利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C.确保了司法审判的公平 D.激化了基层社会的矛盾
6.1890 年,王韬在《重订法国志略》一书中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思想家的著作大力推崇,揭示了波
旁王朝统治下的法国社会危机……利益不公,因此导致路易十六时民众“思乱”。同时,他认为“共和之
政”最终导致法国的恐怖局面,并一再将英勇无畏的法国人民指斥为“暴徒”“乱民”“叛贼”。由此可
知,王韬这一思想
A.体现了时代性和自身局限性 B.未能突破“中体西用”思想的桎梏
C.促进了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 D.体现其以复古手段谋求政治变革
7.有学者在谈到民国初期政治时说:“袁世凯不能控制内阁,内阁总理也不能。总理不是代表参议院多数党,
他不能控制预算或者是地方政府。参议院可以弹劾政府,但是政府并不能解散参议院。所以当立法与行政
机关万一发生争执时,双方都没有合法的手段来制约对方”。该学者意在强调,民国初年
A.军阀割据影响民主政治 B.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C.清廷统治根基仍然存在 D.政治制度设计存在着缺陷
8.近代中国著名记者邹韬奋在《鲁南胜利与欧美舆论》中援引美国华盛顿星报评论称:“中国军在山东方面的
胜利已打胜日本四十年来军事胜利的记录,为欧战后军事上又一伟绩”。以下对“鲁南军事胜利”解读正
确的是
A.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B.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C.提升了华北敌后抗战必胜的信心 D.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9.1947 年,中共上海局向中央报告:“中间分子在斗争中表现积极,上层分子一部分思想开始有新的转变。
像《大公报》王芸生对时局的看法,认为有修改自己观点之必要,拒绝胡政之对新政府多捧少骂的意见;
章乃器公开发表拥护我们主张意见……”这一报告可用于说明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陷入绝境 B.国民政府在军事上已丧失了优势
C.经济发达地区群众基础雄厚 D.国民党内战政策加剧了统治危机
10.“八五”时期(1991~1995 年),辽宁省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 435 亿美元,比“七五”时期增长了 83%。在
出口商品总额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由 1990 年的 42%上升到 1995 的 58%,全省共签订外资项目 12 425
个 , 比 “七 五 ”时 期 增 长 了 5.6 倍 。 这 说 明 , “八 五 ”时 期 的 辽 宁
【第 2 页(共 6 页)】 河北
A.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C.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 D.所有制结构变化较显著
11.4~6 世纪,拜占庭帝国流行的中古希腊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形象被塑造为“欢乐给予者”,经常出现在镶嵌
画、银盘、纺织品以及文史作品中。后来,入主拜占庭的基督教强调酒神和耶稣一样,给人类带来福祉,
拯救人们脱离罪恶,使人们获得幸福。拜占庭酒神形象的变化表明
A.拜占庭文化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B.人文主义在拜占庭帝国的勃兴
C.罗马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的文化 D.基督教和古希腊文化相互借鉴
12.中世纪时代,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反对封建领主的种种剥削、征税、随意的干预与管理,要求有畅通的商
路、自由的资源流动等等。与此密切相关就是商人的自由身份,因此,以工商阶层为主导的市民开始了持
续的争取自治权利的过程。据此可知,中世纪的欧洲
A.社会结构具有多元性特征 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成为主流
C.形成理性思考的社会风气 D.城市自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13.恩格斯曾经指出:各门科学在 18 世纪已具有科学形式,因此它们便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
起来了。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牛顿的学说和洛克的学说同样是唯物主义所依据的前提)、
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命。恩格斯意在说明
A.启蒙思想契合了时代潮流 B.复杂的社会问题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发展
C.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广泛 D.全球一体化思想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
14.19 世纪上半叶,美国南部各州成为英国棉纺织工厂的重要原料供应地。19 世纪下半叶,印度从最初的棉
纺织故乡沦为英国的原料供应国,英国还在埃及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这些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内战影响棉花供应 B.帝国主义加紧殖民扩张
C.英国棉纺织业技术革新 D.殖民地人民的激烈反抗
15.1918 年,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政策,宣布全国军营化,把
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纳入到备战层面。1921 年,列宁把商业工作提升到全党工作第一位,促进
商品交换,改善市场环境。苏俄这些举措的共同之处是
A.缓和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反映了无产阶级力量不足
C.开辟了国家建设的新道路 D.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6.1965 年 10 月,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宣布:“新加坡的四种语文,即马来文、华文、淡米尔文和英文,都是
有同等地位的官方语文。”后来,新加坡选择英语作为共同语言。新加坡语言政策的转变
A.割裂了对历史文化的有效传承 B.有助于推动民族认同建设
C.表明传统与现代文明融合艰难 D.缺 乏 自 身 特 色 的 传 统 文 化
【第 3 页(共 6 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第 17 题 12 分,第 18 题 12 分,第 19 题 16 分,第 20 题 12 分,共计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宋代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人士包括皇族、官僚、禁军等都卷入交换市场,真可谓为“全民经商”。宋初,
“京师有杂买务和杂卖场,以主禁中贸易”。至仁宗景佑年间,仍有诏曰“须库物有阙,乃听市于杂买
务”,即府库物货不足时,方能到杂买务购买。王溥为相,其父王祚“频领牧守”,因其“能殖货”故
“所至有田宅,家累万金”。营运贩卖不仅是在籍士卒补贴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解除兵籍以后的生
活支柱,如“京师修内司兵士阚喜,以年老解军籍,为贩夫,卖果实自给”。以北宋东京那个有着“万姓
交易”大相国寺为例,有“王道人”自制的蜜煎出售;有“诸寺师姑”制作的绣作、领抹、花朵、珠翠、
帽子等出售。
————摘编自吴晓亮《试析唐宋社会转型时期宋代经商群体的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经商群体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全民经商”的原因。(6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地方自治这一名词,发源于英国。苏格兰地区信仰的宗教为长老制宗教,和宗教改革后的国教不同的
是,长老制教会下教权长期独立于政权。苏格兰在 1707 年王国合并后更多地受到英格兰法律的影响,在
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中,造就了苏格兰人追求自治、自由的精神。近代以来英格兰与苏格兰的长期斗争使
人们萌生了一种“大不列颠主义”,当时的苏格兰与英格兰因为联合王位带来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和平。对
苏格兰来说,对于联合的反对之处,无非就是想要保持自己的法律传统、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不被英格兰
同化。鉴于此,英格兰对苏格兰依旧是采取政治妥协的态度,18 世纪英国工党为了获得苏格兰地区的选
票,承诺在苏格兰地区推动权力下放事项的进程,苏格兰地区的自治权不断得到加强。
————摘编自姚家康《苏格兰地区地方自治分析》
材料二
清末民初,思想家如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都先后认识到民主政治建设是个漫长艰苦且
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都主张先行设地方议会,改革地方政制,再行召开国会;先行建设地方自治,
【第 4 页(共 6 页)】
在人民获得足够的政治经验后,再行过渡到宪政阶段,他们也都认为实行地方自治有助于整个国家的民主
政治建设。实行地方自治后按照自治制度规则,由议事会和董事会来发挥治理地方的功能,使绅商阶层与
官府会同处理当地事务,将人民纳入到政治体系中来,为公民参政开辟了崭新的道路。由于对地方自治理
论的认识不足,地方自治思想体系亦不完备,也没有持续有效的政治传播,致使人民对地方自治理论的认
识浮于表面。另外,无论晚清政府还是民国初年政府,都把地方自治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摘编自李楠《清末民初地方自治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苏格兰自治的因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民初地方自治思想进行简要评价。(6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新中国的三大外交政策在建国前的几个月已经制定下来,它们是在中国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产生的,同
革命运动后期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边倒”尤其突出,它是一场持续了多年的革命运
动在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巩固胜利革命果实的产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明确公开宣布“一边倒”后,各民
主党派、人民团体也发表声明,表示完全拥护“一边倒”的方针。1952 年,中国领导人根据形势发展提出
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是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
————摘编自王建平《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决策制约因素的综合分析》
材料二
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首次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写入党代会报告。此后,“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政策”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正式表述,沿用至今。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作出了“和
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反复强调,中国能够跳出“修昔底德陷
阱”,将坚定不移选择“和平崛起”。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
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并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进人类共同利益。2014 年
9 月,外交部开通了“12308 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热线”,24 小时提供热线帮助与咨询。
最近 10 多年来,中国在发生政局动荡或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国家成功实施多起大规模撤侨行动,有力保
护了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摘编自刘普《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内涵、功能与构建》
【 第 5 页(共 6 页)】
材料三
历史地看,21 世纪第二个十年显然是一个极不寻常又极为重要的年代。之所以极不寻常,在于乱象纷呈,
尽管还称不上大失控和大混乱,但“乱”是主题。战争、难民、疫情、政争成了这个年代的代名词。正是在这
样的大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外交尤其需要在实践中守正创新,以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宋德星《大变局下中国外交的时代风貌与主要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与贯通主线。(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的主要内涵,并分析影响当代中国外交价值观
构建的主要因素。(6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就世界大变局下的新时代中国外交发展前景谈谈你的看法。(4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全球化浪潮是其间不断闪现的一道波光。就其最初含义来说,指的是一个在全
球范围内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联系不断强化升级的历史变迁过程,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元领
域日益走向深度融合与相互依存,相对于国家意识的全球意识逐渐上升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而作为人类社
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一种“现象级”趋势,全球化进程的每一次实质性飞跃,人类社会的观念认知
均能得到普遍性拓展,技术进步也取得颠覆性提升;与此相应的是,在全球化演进的每一个新阶段,人类社会
又会涌现出许多有别于以往的全球性问题,并萌生若干可能蕴藏着新的突进方向的时代性命题。
-摘编自《全球化的阶段性特征及未来方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经济全球化”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论 题 明 确 , 史 论 结 合 , 表 述 成 文 , 逻 辑 清 晰 。 )
【 第 6 页(共 6 页)】 河北
历史参考答案
1. C 考查史料实证及商代历史。
2. B 考查汉代经济。
3. A 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华夏认同。
4. D 考查宋明理学。
5. B 考查明朝法制。
6. A 考查近代中国思想。
7. D 考查民国初期的政治。
8. B 考查抗日战争。
9. D 考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危机的加深。
10. C 考查现代中国经济。
11. A 考查拜占庭帝国思想文化。
12. D 考查中世纪的城市自治。
13. C 考查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及其影响。
14. A 考查近代经济。
15. D 考查苏俄经济政策的演变。
16. B 考查新加坡文化发展的特点。
17.(1)特点:经商群体广泛,女性参与商业贸易;经商活动普遍且深入;经营方式灵活多样。(6 分,其他答案言
之有理亦可)
(2)原因:政策环境宽松;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观念转变;科举竞争压力;生活成本增加;边境贸易需求。(6
分,任答三点即可)
18.(1)因素:宗教;法律;民族性格;政治妥协的传统。(6 分,任答三点即可)
(2)评价:积极:有利于促进地方社会治理的近代化;促进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利于扩大政治参
与度;为培育合格公民探索了实施路径。(4 分,任答两点即可)局限性:工具色彩浓重;理论准备不足;无法
使地方真正实现自治。(2 分,任答一点即可)
19.(1)主要特征:具有鲜明的“革命性”特征;服务于国内政治的需要;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4 分,任
答两点即可)贯通主线: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2 分)
(2)主要内涵:以和平为基石;以独立自主为原则;以正义为本位;以负责为品质;以为民为宗旨。(4 分,任
答两点即可)主要因素:科学的指导思想;先进的社会制度;优秀的文化滋养;卓越的领导艺术。(2 分,任答
一点即可)
(3)看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总体布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努力推动中国与主要
力量的关系稳中有进;坚持“亲诚惠容”的外交方针,不断拓展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践行“正确义利观”,
引领发展中国家外交不断前行;着眼全球治理体系建设。(4 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20.示例:
论题:全球化进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 分)
阐述: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随着
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开始积极进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迅速拓展;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使
得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机器大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大规模生产和分工合作成为可能,这促进了国际贸易
的发展,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
主义,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最终形成;二战后,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建立,促进了各
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世界
贸易组织的建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烈的时代潮流。(10
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