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鉴赏小说的环境
关键
能力四
体系构建
突破一 概括分析环境特点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类型
自然 环境 指对日月星辰、山川、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霜雨雪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景物等。
社会 环境 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一街一巷,大至一座城市、一个地区。它涉及的内容也很多:室内布局、陈设,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的书房的描写;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如《红楼梦》中对贾府的描写;当地的风俗民情,如《边城》(节选)中对端午习俗的介绍;等等。
回扣教材1
《边城》(节选)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 请概括其环境特点。
答案 ①生活太平。②位置僻远。③民风淳朴。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极具地域风俗特
色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如桃源般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
典例1 (2018江苏,T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
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
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
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
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
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
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
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
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
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
了。
“妈——八哥呢 ”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 ”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
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
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
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
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
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
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
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
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
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
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
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
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
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
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
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溜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
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
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
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
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
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
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
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
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概括分析社会环境的特点)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前后院等。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
教育,等等。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等。
解题示范
思考角度 分析
经济状况 “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家中有厨子、前后院等,可见经济状况良好。
文化氛围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家中有书房,父亲带孩子看戏,可见文化氛围浓厚。
人际关系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打太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说明母亲有爱心,主仆关系融洽;母亲给孩子卷春卷,尊重孩子做的决定;小哥儿俩有共同的爱好,而且彼此友好。可见整个家庭的人际关系是融洽的。
方法拓展 概括分析家庭环境特点的方法
家庭环境是人们生活的社会小环境,概括分析其特点时要注意:①家庭的社会层次、经
济状况、教育水平等;②家庭院落布局、装饰等;③家庭中的人际关系;④家风及历史
传承等。
方法小结
1.概括分析自然环境特点“三角度”
要从景物“形、声、色”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景物的共性特征和环境整
体氛围。
2.概括分析社会环境特点“五大思考因素”
“时”的因素 “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比如“抗战时期”。
“地”的因素 “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人”的因素 “人”指人物,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又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厘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另外,“人”也可扩大为风俗习惯、社会风气、风情及意识观念等“软”因素。
“事”的因素 “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因素,比如“竞争激烈”“市场经济大潮”等。
“物”的因素 主要指建筑物的特点,还有一些独具时代或地域色彩的器物等。
突破二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
环境方面 ①揭示环境特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人物方面 ①烘托人物心情;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命运。
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⑥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主题方面 ①象征或暗示主题;②深化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关系;③营造特定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 ①烘托人物心情;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爱好等;③暗示人物的心理或命运。
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出场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主题方面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或深化主题。
回扣教材2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风雪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林冲刚去草料场时,“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
大雪来”,说明矛盾冲突正在酝酿;前去市井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预示气氛趋于
紧张;离开市井回草料场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烘托出高潮来临前的氛围。
②风雪对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正是因为风雪之大,林冲才想喝酒驱寒,才会在
买酒的途中看到山神庙;正是因为草厅被雪压倒,林冲才到山神庙夜宿,因此听到了陆谦
等人的对话,洞悉高俅对自己的迫害,最终奋起反抗。风雪可以说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的重要因素。
2.《祝福》一文多次写雪,别有深意,请找出三处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
写雪的语句 作用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
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
乱成一团糟。 描写了阴沉、悲凄的环境,为下文祥林嫂的惨死渲
染了氛围。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
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出祥林嫂死后的凄
凉以及“我”无可奈何的哀伤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之情。
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
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含蓄
地展示出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像雪一样的命
运。
3.《边城》(节选)开头一段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 这段文字属于社会环境描写,介绍了两省交界处(边城,即故事发生的地点——
川湘交界的小城茶峒)的社会状况。其作用有:①为小说安排了一处世外桃源般的环
境,提供了故事背景;②奠定了小说展现人性的善良美好的情感基调;③边城的“极有秩
序”“安分乐生”与“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形成对比,寄寓作者的
社会理想。
典例2 (2018江苏,T14)(定向分析型)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
用。(4分)(文本见第一讲关键能力四突破一典例1《小哥儿俩》)
答案 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
作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解题示范
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
画线部分主要描写了小哥儿俩在天亮后,去后院“报仇”时看到的自然景物。从
草带着露珠儿、麻雀飞上飞下、花香弥漫、日光温和等可看出,后院景象美好,充满了
生机和活力。
第二步,定角度,析作用
题干要求分析“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因此答题时应主要思考景物描写
与情节的关系。正是因为被麻雀、丁香、日光吸引,二乖才会摘花,学麻雀叫,溜达到有
太阳的墙边玩耍,继而发现小猫儿。所以,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主要为下文小孩子的兴
趣转移和情绪变化(扔掉毛掸子,不再“报仇”,跟小猫儿玩耍)作铺垫。另外,小猫儿被
发现的地方就是有阳光的墙边,可见,画线部分的最后“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
上”正是接下来的情节的伏笔。
第三步,分条列,规范答
典例3 (2021浙江,T10)(综合分析型)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4分)(文本见第一
讲关键能力三突破三典例7《麦子》)
答案 ①交代背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②衬托人物,用环境
的恶劣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③暗示主题,通过写整天乱跑的风“挨打”,揭示
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解题示范
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
找到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的特点:房子矮小,说明两位老人的居住环境
差;树都长不高、风大,说明这里自然环境恶劣。
第二步,定角度,析作用
思考角度 分析
环境方面 描写自然环境的恶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
人物方面 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头和老婆婆在这里坚守了一辈子,环境越是恶劣,越能够衬托主人公守护边疆的顽强精神。
主题方面 老头和老婆婆的话,体现了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的斗争精神,揭示出小说的主题——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第三步,分条列,规范答
典例4 (2019全国Ⅲ,T8)(综合分析型)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
(文本见第一讲关键能力二突破三典例4《到梨花屯去》)
答案 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
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
勃勃的时代气息。
解题示范
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
小说多处以初夏的山野风光为背景,包谷、布谷、白鹤、水沟、水田、泥土……
这些意象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洋溢着醉人的诗情画意。
第二步,定角度,析作用
对情节 的作用 从“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到“水欢快地流淌着”,再到“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这些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
对人物 的作用 “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等,小说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两人的心理变化,先前两人心有隔阂,现在已经涣然冰释。
对环境本身及主旨的作用 小说多处以初夏的山野风光作为背景,包谷、布谷、白鹤、水沟、水田、泥土……这些意象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洋溢着醉人的诗情画意,使读者感受到作品清新的田园风格和流露出的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第三步,分条列,规范答
方法小结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三步骤”
突破三 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
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类:
手法 分类/阐释 作用
描写角度 感觉 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形、声、色等角度) 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蕴含情趣和理趣。
观察 角度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写景 角度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描写方法 工笔与 白描 工笔又称细描,白描又称
粗笔勾勒 工笔:能突出景物的主要特征,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题。
白描:简练,生动传神。二者结合,相互映衬,更
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
动静 描写 可分为动静结合、以动
衬静、以静衬动 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
虚实 描写 可分为虚实结合、以实
写虚、以虚写实 或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景物的特点,
或拓展表现空间,或拓宽意境,或深化主题。
正侧 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 突出特点,表现景物的特征,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点面 描写 点面结合 既突出整体又突出重点,主体形象更丰满。
表现手法 对比 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
比较 突出差异和双方的特点,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
衬托 不直接对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
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 使主体形象突出、特点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修辞手法 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通感等,详见
《知识清单》 回扣教材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除了直接写风雪之大、之猛外,还用了衬托的手法。请
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①通过其他事物衬托。例如写草厅,“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
来,“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明写草厅,实则是表现风雪之大、之猛。②通过人
的动作、感觉衬托。例如写林冲在草厅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到山神庙里,
“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
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这些都衬托了风雪之大、之猛的
特点。
典例5 (2021浙江改编)《麦子》一文,在环境描写上独具特色,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6分)(文本见第一讲关键能力三突破三典例7《麦子》)
答案 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环境的荒凉;“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泥土波涛汹涌就
像沸腾的金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在风中颤抖的状态和阳光下泥土的形
态。②远近结合、动静结合。既有“旷野无边无际”的远景,又有“树杈很多,叶子很
密”的近景;既有风中战栗的树木,滚动的草,又有静止的大漠,还有化静为动的波涛汹
涌的泥土。③工笔和白描相结合。“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
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描绘逼真细腻;“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
的麦子……太阳落下去,麦子长起来”,粗线条勾勒,笔势纵横。
解析 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从描写角度、描写方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多
个角度全面考虑。
方法小结 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三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