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探究散文的丰富意蕴
关键
能力四
突破一 探究标题的意蕴及作用
回扣教材
1.《故都的秋》一文的标题,为什么用“故都”两字,而不用“北平”
答案 ①故,有历史悠久、年湮世远之感,有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意绪。②写作
此文时郁达夫从杭州重新回到北平,“故都”两字蕴含着离开北平多年的感慨和对北
平的深刻怀念之情。③“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不说“北平”,而说“故都”,含
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别有一种文化意味。
2.简要分析《为了忘却的记念》以“为了忘却的记念”为题的含义。
答案 文中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词,也就是将由战友牺
牲而带来的巨大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
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即“为了战斗的记念”,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
最有价值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
念。
典例1 (2023北京,T19)(分析标题的意蕴)“酿”字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结合文章内容,
分析标题“黄姚酿”包含了哪几层涵义。(6分)(文本见第二讲关键能力三突破一典例
1《黄姚酿》)
答案 ①黄姚古镇以酿制酱菜、果酒等著称。②千百年来,黄姚古镇因传承和创造,形
成了既古老又清新、既充满诗意又淳朴家常的独特之美。所以黄姚古镇自身也是人
和时间一起酿造的果实。③土地的恩赐、人的智慧和耐心、从容平和的心态和最清
洁的环境等,是酿造出黄姚古镇这样美好事物的重要条件。
审题关键 “‘酿’字在文中反复出现”提示我们应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紧扣
“酿”字分析标题的涵义;“哪几层”提示我们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分层次进行分
析。
解题示范
涵义 相关语句 分析
表层义 “细看,多为酱制品和腌菜……有酿制的各种果脯”“这里盛产野果,用来酿酒”“有两道我记忆深刻——豆腐酿和南瓜花酿” 黄姚古镇以酿菜酿酒等著称。
深层义 “雕是耐心,绣是耐心,酿也是耐心,都是人和时间一起创造的魔法”“是的,除了酿菜酿酒,黄姚这座古镇也像岁月酿制的果实” 黄姚古镇是人和时间共同“酿”
造的果实。
“黄姚就像雨滴一样古老,也像雨滴一样清新,它是用最干净的雨水酿制而成的”“只有在最清洁的环境里才能酿制” “酿”的必要条件是“最清洁的
环境”,黄姚古老又清新,富有活
力,成就了“酿”。
典例2 (2020全国Ⅲ,T9)(分析标题的作用)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
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文本见第二讲关键能力一突破一典例1《记忆里的
光》)
答案 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
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
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锤头”相关;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
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解题示范
思考角度 分析
标题的 含义 标题“记忆里的光”不单指火车头发出的强大光束;更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即人生记忆里的光。
标题与文 章的联系 从内容上看,文章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儿时看火车、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的“记忆”,这些“记忆”都与“镰刀锤头”相关。从结构和主题上看,结尾写“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点出了“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了题目,也升华了主题。
类题延读 (2021北京《心灵的呼吸》)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心灵的呼
吸”包含了哪些涵义。
答案 ①文中写到的都是吹奏乐器,它们的演奏都有赖于呼吸的控制。②音乐是接通
心灵和遥远世界的通道,是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③心灵的吐诉如同呼吸要有节奏,节
奏能把内心情感调动起来。④技巧熟练的演奏会紧贴曲调的命脉,使音调像呼吸一样
自然。(答出三点即可)
方法小结 探究标题的意蕴及作用“三角度”
思考角度 阐释
标题的 特点 ①看标题的类别。以人物为题,主要点明写作对象和特点;以时间、地点为题,主要有创设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以景、物为题,主要有线索、暗示主旨的作用;以事件为题,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②看标题表达上的特点,如有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结构上有无特别之处,等等。③看标题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感受,是否给读者带来思考、启示,是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标题的 含义 思考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以词或短语为标题的,要注意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以语句为标题的,要注意标题的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标题与文 章的联系 思考标题是否概括或暗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标题是否点明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思考标题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思考标题是不是文章的线索,是否体现了行文思路。
突破二 探究思想、情感意蕴
思想、情感意蕴题常见的命题切入角度
角度 释义
人物形象 对人物及人物群体(包括动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特质、民族性格、人性内涵等进行深入分析。
细节局部 通过散文的细节、局部描写,分析蕴含的民族精神、人性精神、人生态度等。
环境氛围 通过散文的环境描写,赏析自然景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精神象征,理解对自然的尊重、敬畏。
语言表达 通过散文中的语言描写或画龙点睛的议论性语言,赏析其深刻内涵、思想意义,以达到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对自我的反思审视等效果。
主题情感 把握文本的主题(上述几个方面都离不开文本主题),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性认识、人文精神等。
时代背景 分析文本的时代意义。
典例3 (2022全国乙,T9)(探究情感意蕴)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
“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
(6分)(文本见第二讲关键能力二突破一典例1《“九一八”致弟弟书》)
答案 ①弟弟与流浪在上海的年轻人,虽然充满力量,但前路迷茫,使“我”感到“慌
乱”和“忧郁”;②山西前线的年轻士兵,充满热情和生命力,是国家的希望,因此
“我”感到“开心极了”,即便没见到弟弟,“我”也感到“放心”;③“我”的感受既
出于对弟弟的深切感情,也寄寓着“我”对年轻人群体的热望。
解析 将弟弟的生活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是由个体到群体、由点到
面,真实地再现了特殊年代青年群体的人生遭际和心路历程。分析“我”的感受,要重
点抓住描写“我”心理的语句。 文章第十五、十六段写了弟弟在上海的生活和
“我”的内心感受。这两段中,“我”看到了抗战时期流浪青年虽然“怀着万分的勇
敢”,但是“充满了饥饿……打着寒战”,这里突出了青年群体生活没有着落、前途未
知的状态,而根据“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可知,“我”
那时内心充满担忧。第二十二段写了弟弟在山西的生活和“我”的内心感受。此段
中,“他们快乐而活泼……唱着歌”体现了革命青年富有朝气,生活充实、快乐的状态;
“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是不会亡的”,体现了“我”内心的
欣慰和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典例4 (2018上海,T11)(探究思想意蕴)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4分)(文本见
第二讲关键能力一突破三典例5《错位之思》)
答案 (示例1)作者认为要怀着敬畏之心、持重内敛处世,这种态度对当下人有警醒的
作用。在学习、工作中,我们应心平气和地对待人生中的种种“错位”,不怨天尤人,也
不妄自尊大,这样才能坦然、乐观地生活。
(示例2)作者认为面对生活中的“错位”要怀着顺生乐生的态度,不哀叹,不抱怨。这种
观点总体而言有正面的意义,但是,面对生活中的“错位”,作为青年,我更愿意直面困
难,解决困难,改变现状,为之做出最大的努力。
审题关键 “评析”即评价分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
是“本文所表达的思想”,二是这种思想的“意义”。因此答题时首先要指出本文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然后结合现实生活评价、分析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或指导意
义。
解析 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可从表层和深层两个层面思考。若从表层意蕴去思考,
可通过本文所写的“错位”现象去理解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若从深层意蕴去思
考,可通过“错位”现象去理解民族心理或人文精神。“评析”意义时,可以认同作者
的思想,也可以不认同或进一步完善作者的思想,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
方法小结 探究散文思想、情感意蕴“两层面”
表层 意蕴 指文本中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如文中的人、事、物、景等所蕴含的不同意义及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倾向。 深层 意蕴 民族 心理 如精忠报国,敬畏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和谐,追求真善美,爱好和平,坦然豁达,积极乐观,等等。
人文 精神 一方面是指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等,核心是人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是指人性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关怀、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
共同 认知 主要指哲理、规律、审美、体验等。